APP下载

闽西客家传统服饰研究*

2013-04-11

山东纺织经济 2013年3期
关键词:闽西客家人款式

赵 莉

(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0)

1 绪论

客家服饰是中国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民族服饰大观园之中一朵灿烂的奇葩,在华夏大地上悄然绽放。它留存着中原汉族传统服装的痕迹,并汲取了闽西地区土著居民有益的服饰成分,适应了当地特殊的山地环境。它的独特在于其自然素朴,用平淡、纯真的服饰语言传达着中国传统的思想意识及服饰审美习惯。客家民族服饰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承性和交融性,在不断变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属于客家人的服饰文化。

服饰是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主要标志。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变,服饰也发生变化[1]。民主革命之后,西风东渐使闽西客家人的服装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却将延续了上千年的冠冕衣裳送进了坟墓[2]。如今闽西地区客家人已经失去了独有的服饰特征,现在人们只能从偏远山区的老人孩子身上、舞台表演着装上、博物馆去认识客家人在农耕时代形成并留传下来的服饰,客家服饰正在被世人所遗忘。

2 客家文化介绍

闽西客家民族服饰根源于闽西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并且深深地刻上了当地的文化烙印,形成了文化内涵与服饰特质一一对应的关系。首先强烈的宗族观念使其对祖传下来的物件极其爱惜。其次,勤劳节俭的风俗民情使客家服饰整体呈现出素朴典雅的外观特质,而多彩的文艺活动又集中凸显了客家人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2.1 民间信仰—崇宗敬祖

客家的民间信仰是多元构成的。其整体由南方土著的民间信仰和中原汉族的民间信仰,以及周边民系的民间信仰交汇形成[3]。客家人往往不刻意区分神灵所属教派,也不会绝对忠诚于某一神灵,而是多多益善。在“万物有灵”的观念中,天地山川、日月星辰、动物、植物、祖先等都成了客家人崇拜的对象。

客家人的崇祖敬宗的观念,使其对于祖宗的成法、遗制,特别尊崇,特别敬奉。祖宗流传下来的老传统,一般不大容易改变,这也增加了客家人的保守性[1]。强烈的宗族观念和崇宗敬祖的心理,再加上传统的伦理、习俗、社会观念的影响,客家人比较珍惜传袭下来的事物,在服饰方面,尽管与畲族人有所交融,但基本上没有放弃传统。

2.2 风俗民情—勤劳节俭

客家人从中原带来了华夏民族引以为自豪的勤劳勇敢、节俭务实等优秀品质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带来了以忠孝节义、仁智礼信等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文化意识[1]。这种民族精神和文化意识深深地融入客家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之中。以至于他们不但没有被当地土著所同化,却深刻地影响了新居地的土著居民,包括少数民族都不留痕迹的融入了汉民族大家庭之中,成为了“客家人”。

虽说客家人“礼俗多存古意”[1],但有一点却与中原不尽相同,即不再是男耕女织,而是男女同耕的劳动生活。客家人来到闽西山区这片交通闭塞、荒凉原始、文化落后的“蛮夷”之地,无论生活条件还是劳动条件都与中原地区有天壤之别,但与中原生灵涂炭、灾祸连年的惨景相比,无疑是可以偏安一隅的安身立命之所。客家人在这片“世外桃源”扎根立业,有如鱼儿得水。家庭的男女主人都投身到开辟生存新天地的基本建设中去,有的甚至连老人小孩都动员起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正所谓男女老少齐上阵。改变了中原地区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旧格局,形成了男女同耕,夫唱妇随的新格局。由于客家地区山高谷深,道路崎岖,劳动生产大多是山地和水田作业,因而客家妇女个个天足宽胸,体态健美,这样恰好使客家妇女保留了更多的天生自然的仪态,使其更能胜任“主内又主外”的家庭角色。

2.3 民间文艺—多姿多彩

闽西客家地区文化发达的主要标志,一是文人多、著述多;二是文化艺术丰富多彩。自近代至当代,客家文艺界更是英才辈出,在诗歌界和美术界,都不乏名人,著作更是可观。客家文化发达的另一重要标志是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笔者选取客家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并与客家服饰较有关联的文艺活动进行介绍,希望可以从文艺活动的角度加深读者对客家服饰的了解。

“船灯”是一种典型的客家民间文艺,至今流传,一般在春节、元宵期间演出,亦称“搬船灯”、“踩船灯”等。客家船灯是用竹篾扎成宽约1.7米长2.3米的船型,外表糊上纸,用彩绸、纸花饰等对其进行装饰,并在船灯顶部装上蓬顶。船中间可容纳一人,并有可以稍作舞蹈动作的空间。表演者站在船的中心位置,用宽布带将船系在身上,船的下边缘用浅色蓝绸或蓝布围上,用来遮住表演者的腿脚。船中演员以双手拎船边,走平稳快速的碎步,与水中行舟很相似。

茶灯是具有闽西客家特色的另一文艺活动。当地盛产茶叶,茶农在茶山劳动时,常有各种茶歌。后于农闲节庆,往往将茶歌配以简单的舞蹈动作,边歌边舞,于是形成采茶歌舞。春节、元宵时,则在彩灯行列中例有茶灯,因此,亦名茶灯舞。因其道具为采茶用的茶篮,故又名茶篮灯。

3 闽西客家传统服饰风格特征分析

3.1 风格特征

闽西客家人“俗尚简素”,“质朴素俭,不喜浮夸”,历来为人称道。经过几十代人的艰苦创业,虽然闽西客家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闽西客家人依然崇尚质朴素俭,不尚夸饰,长此以往,便养成了俭朴的民风,以勤俭为美德,代代相传。

客家传统服饰造型简单古朴,款式少有变化,以素色为主,在布料的选择上多用粗布。客家传统服饰无论女性穿着的大襟衫,还是男性对襟衫,造型宽松博大,均由平面构成,款式多年缺少变化。在衣服的颜色、装饰方面,客家女子的常服大多“保持本色”,喜欢蓝、灰、黑等深色布料,不尚艳丽、不尚奢华。除了大襟衫缝上滚边作为装饰外,客家女子的大多衫裤都由同一种布料缝制而成,很少有镶嵌或者绣花,使客家女子在衣着方面表现得尤为朴实、自然。在客家地区,使用的面料大都取之于大自然。

3.2 款式构成

闽西客家地区把服装称为衫裤,至今仍然沿用。客家人传统服装的款式式样少,无论男女都是上下装,上身着衫,下身穿裤。大概是因为客家居住在山地地区,多为农民,上山砍柴,下田插秧、收割稻谷,上衣下裤的款式搭配都显得极为方便。男性的日常服装,上身为对襟衫。根据对襟衫层数的不同,分为单衣和夹衣。夏天天气较热时,穿着较薄的单衣,春秋天气转凉时,着夹衣。冬季在双层夹衣里面加棉花,称为褛。女性的日常服装,上身为大襟衫,客家人也称其为蓝衫。蓝衫比男性的对襟衫要稍长一些,长的可达膝盖。立领,从领口斜向遮盖到右腋下开缝,再垂直到下摆。右前襟比较小,只有三四寸宽,被压在左襟之下。纽扣与男性对襟衫相同,也是用布条缝制的带子绕结而成,顺着大襟边订制。客家地区男女都着大裆裤,大裆裤和大襟衫一样,在客家传统服饰中,历史最悠久,而且适应性也最强。从古到今,它的款式花样几乎一成不变,没有改革与创新。客家人无论青年、壮年或者老年,无论家居、到亲朋好友家作客或者在田间劳动,都穿着朴素大方的大裆裤。男女大裆裤在款式上没什么不同,只是长宽的尺寸有区别。

客家儿童的衣着追求蔽体、方便、自然,服装款式也随着孩童年龄的增长而改变。主要款式有婴儿衫、开裆裤等。婴儿刚出生时,皮肤柔软幼嫩,一般只用布帕、围裙包裹起来,尽量不穿衣服裤子。但有时候为了保持身体干净清洁,也会给婴儿穿一件单衣,这种内单衣也叫婴儿衫,或者客家人称其为“虾子衫”。一般由质地较软的棉布缝制而成。客家孩子在二、三岁时,开始穿开裆裤。这时候孩子能行走自如,已有一定的生活能力,大多不喜欢缠着大人,而喜欢自由活动。孩子长到五、六岁,不论男孩女孩都穿上与大人相同款式的衣服,女童还穿上大裆裤,一直到老。只不过选择质地较为柔软的布料,颜色更加丰富而已。

3.3 色彩运用

客家服饰颜色极单调,从内衣到外层衣服,从上装到鞋子,均为黑、灰、白、蓝等颜色。其中客家人又偏爱蓝色。可见,客家服饰与蓝色已经结下了不解之缘。客家服饰色彩特征的形成原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由客家民性决定的,这种客家民性可以概括为勤劳、朴素、节俭、深沉、念祖等。如对不事张扬的色彩的喜爱正是朴素民性的体现,对祖宗所信仰的儒家思想的遵从使他们远离艳丽之色。而客观原因即是客家人由中原迁居闽粤赣山区后,自然环境的改变对其色彩选择的限制。如闽粤赣山区产蓝靛,就地取材,客家人服饰色彩中多是蓝或由蓝演变出的青、黑等色。而长期的山区户外劳动,对于一些不耐脏的鲜艳色彩也是不适合的。但这并不意味客家人拒绝使用其它颜色,相反,红色在客家人看来便是喜庆吉祥的象征,比如客家新娘在结婚那天所穿的嫁衣就由红色棉布或者绸缎缝制而成。另外客家小孩的服装往往绣上朴实精美的图案,代表对孩子美好未来的憧憬,期望通过着装将其带入五彩缤纷的世界中去。

3.4 面料选择及依据

闽西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时间较长,空气湿润,雨量极其充沛,盛产苎麻、葛等作物,并有少量家庭饲养蚕。生活在当地的客家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己织布制成衣服,并且大都自给自足。

闽西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热量丰富,很适合苎麻的生长习性。由于苎麻织物具有凉爽透气,出汗不贴身,传热导热快,防虫防霉,质地轻,色调柔和,大方,粗犷,耐脏耐用,宜于夏日穿用等特征,因此称为夏布。夏布是闽西客家传统服饰最主要的制作布料之一。

棉是客家人制作冬衣的主要材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棉喜热、好光、耐旱,适宜在疏松深厚的土壤中种植。闽西地区为丘陵地貌,雨多空气湿润,不适合棉的生长,继续种植棉的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因此,当地人制作冬衣所需的棉花,只能依靠从外地大量购入来满足。

3.5 常见客家服饰配件

客家人的服装很少有配饰,偶尔用一些简单的配饰加以点缀,使客家男女在质朴中透出清新、透出真纯、透出朝气。衣服之外的主要配饰有腰带、围裙、钱袋、懒衣沓子、客家童帽等。

客家男性穿对襟衫配大裆裤时,衣裤都比较宽松,做体力劳动时极其不方便。于是,有的人便在腰间扎上一条宽布腰带。腰带一般由灰色、白色或者黑色棉布缝制而成,也有人用长约四尺,宽约一尺,四周锁边的红棉布制成。客家妇女的围裙最主要的功能是干活时围在胸、腹部以免弄脏衣服,而在尘土漫天飞扬的环境下则作为头巾包住头发,使之不至于沾到灰尘。客家妇女的围裙一般用花布或者浅蓝色棉布缝制而成,造型犹如小孩的肚兜,上部分似小梯形,下部分似大梯形。懒衣沓子一般为小孩使用,有的小孩常流涎水,或允奶、吃饭时容易吐出来弄脏衣服,在脖颈上围上前长后短的沓子,既可以保持衣服的整洁,又不失为一种美的配饰。客家童帽款式造型较多,就总体而言仿生造型占主要部分。各种仿生造型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如虎头帽、狮头帽染有江南清秀的气质,其中虎型童帽分单面虎、双面虎、狮虎合身等等。

4 结束语

客家服饰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人固有的勤劳俭朴、敦亲睦邻、尊礼重仪等可贵传统的一个生动体现。本文从客家人的生活环境与民情风俗入手,对客家传统服饰的外在特征、相关习俗风情和内在文化意涵详细的阐述,以此呈现客家传统服饰的风格特点,和了解客家人的审美情趣与艺术智慧。◆

[1]郭丹,张佑周.客家服饰文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2004年失落的文明-客家服饰[EB∕OL].http://www.hakkaonline.com/forum /thread-17050-1-1.html,2004-10-18.

[3]胡希张,莫日芬,董励,张维耿.客家风华[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1-14.

[4]刘运娟,陈东生,甘应进.客家女子服饰的演变[J].纺织学报,2008;(9):108-112.

[5]董励.客家[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60.

[6]王耀华.客家艺能文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52.

猜你喜欢

闽西客家人款式
局部加热服的款式设计及其舒适性评价
走近“红色闽西”主题采访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Dream Bag
闽西灯笼点燃乡村狂欢
闽西山区艺术扶贫的“她力量”
最火的单品款式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
初为人母的着装困扰
闽西红军学校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