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茶词中的民俗风尚

2013-04-11黄光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饮茶文人

黄光

(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郑州 450044)

宋代茶词中的民俗风尚

黄光

(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郑州 450044)

宋代文人喜欢饮茶,在宋词中多有记载。茶词,是宋代文人饮茶、斗茶、咏茶之习的产物,表现宋人的闲逸之趣,既有奢华的宫廷茶文化,又有朴素的市井茶文化,品茗的逍遥贯穿于各阶层日常生活和礼仪之中。

宋词;茶词;风尚;文人

饮茶的大众化,从中唐时期才开始。到了宋代,饮茶之习开始全国盛行。《宋史》记载:“茶为人用,与盐铁均。”[1](茶税收入,逐年增加,到了徽宗政和年间,已经超过唐代中期茶税的30倍了。宋人好茶,茶坊酒肆,遍布于城乡。而其间待应者,皆有“茶博士”或者“酒博士”之称。《东京梦华录》记载,朱雀门外“以南东西两教坊,舍皆居民或茶坊。”“店内卖凡下酒厨子,谓之茶、饭、量酒博士。”[2]而当时文人,文章词句,多以写茶。根据《全宋词》及《全宋词补辑》统计现存宋词中,计有茶词61首,其中以“茶”为题者42首,以“茗”为题者1首,无题者1首,有“茶”字者231个。另有不少词虽然有与茶相关的字句,但主旨不在茶,亦不计入,如陆游《好事近》虽有“驱退睡魔十万,有双龙苍璧”[3]句,并未计人茶词,通观这些茶词与茶句,我们惊讶地发现,宋人的饮茶习尚,竟被反映得如此具体而形象。

一、宋代茶词是宋代文人生活的艺术再现

与唐代相比,宋代茶文化有了明显的变化,饮茶方式由唐代的煎茶法演变为点茶法。蔡襄(1012—1067年)《茶录》云:“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4]点茶法的基本程序,是先将茶末置于盏内,注少许汤调令极匀,谓之“调膏”;然后一边注汤一边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即止。茶末和汤的比例要把握准确,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

著名的词人黄庭坚、苏轼、陈师道、秦观等,都有茶词问世。宋人的茶词多以茶作为歌咏对象。宋人以词咏茶之风,首开于苏轼。苏轼词中有“茶词”二首,其一为《西江月·茶词》:“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此北苑。汤发云肤醉白,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5]毛氏汲古阁本题作“送茶并谷帘与王胜之”,[6]朱祖谋蛋疆村丛书本题作“送建溪双井茶、谷帘泉与胜之。徐君酞家后房甚慧丽,自陈叙本贵种也。”据《东坡诗集》查注《茶事杂录》云:“双井,在宁州西三十里,黄山谷所居处。其南澳心有二井,土人汲以造茶,为草茶。”[6]又《第一方舆纪》云:“谷帘泉,在南康府城酉,泉水如帘布,岩而下三十余派。陆羽品其味,为天下第一。”[7]

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黄庭坚嗜茶咏茶,多有茶词问世。如《西江月·茶》、《看花回·茶词》、《阮郎归·茶词二首》、《满庭芳·茶》等等,都是宋代茶词中质量最高、影响最大的。这些茶词抒发了黄庭坚在饮茶品茗过程中的深切感受和淡淡的雅兴。

宋代茶词,作为宋代文人生活的艺术再现,其艺术特性与情感指向有二:

一是在于咏茶,写茶之乡、茶之名、茶之色、茶之味,重在饮茶之乐。如苏轼《行香子·茶词》云:“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共夸君踢,初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8]此词写宴会之后饮密云龙茶。上片写皇帝赐臣密云龙茶之荣贵,下片写宴后饮君赐密云龙茶之乐趣。毛氏汲古阁本题下注云:“密云龙,茶名,极为甘馨。宋廖正,一字明略,晚登苏东坡之门,公大奇之。时,黄、秦、晃、张,号苏门四学士,东坡待之甚厚,每来,必令侍妾朝云取密云龙,家人以此知之。一日,又命取密云龙,家人谓是四学士;窥之,乃廖明略也。”[9]

著名的画家米芾的一曲《满庭芳·绍圣甲戍暮春与周熟仁试赐茶,书此乐章》词,在内容上独具一格,作者使用娴熟的笔法生动地描写了文人雅士在一起聚会宴茶的情景。茶宴是文人雅土以品茶为契机,进行清心交谈的一种高品位的文化聚会。它将以茶待客的茶礼衍义成一种群体联络感情,表达敬意的雅事,很象今天的文化沙龙。茶宴以清谈为主,也少不了咏诗听曲观舞,此词就描绘了舞女们“双擎翠袖,稳步红莲”的舞姿。当然更多的是在品茗全过程中获得一种愉悦:那密云双凤团饼茶被碾成玉粉香尘,然后与香泉美水一起烹煎,再分洒于每人的紫瓯中,然后边品饮边清谈,的确充满了诗情画意。

二是借饮茶之名,写怀古、相思、离别之意。如米带《满庭芳·绍圣甲戌暮春,与周熟仁试赐茶,书此乐章》云:“雅妾飞筋,清谭挥魔,使君高会群贤。密云双凤,初破缕金团。窗外炉烟自动,开瓶试、一品香泉。轻涛起,香生玉柞,雪溅紫既圆。娇类、宜美盼,又集翠袖,稳步红莲。坐中客翻愁,酒醒歌阑。点上纱笼画烛,花脱弄、月影当轩。频相顾,余欢未尽,欲去且留连。”此词上阙咏茶,下阙写人。俞陛云《宋词选释》云:此“词在甘露寺与周君品茶而作。先咏烹茶,细腻熨贴,后言捧茶之人,便饶风韵。老子江楼,兴复不浅。”其中“轻涛起,香生玉度,雪溅紫甄圆”,写烹茶之状,尤被人推为独绝之笔。其他如黄庭坚《看花回·茶词》、《惜余欢·咏茶》、《品令·茶词》,秦观《满庭芳·茶》,陈师道《满庭芳·咏茶》,李处全《柳梢青·汤词》等,皆借咏茶之叹,写怀才不遇之感,使茶词的思想内容不断深化,上升到一种崭新的思想高度。

宋词中以茶留客、送客的情况十分普遍。饮筵结束后,主人总是殷勤地献茶,让宾朋感念不已。黄庭坚《阮郎归·效福唐独木桥体作茶词》:“烹茶留客驻金鞍。月斜窗外山。别郎容易见郎难。有人思远山。归去后,忆前欢。画屏金博山。一杯春露莫留残。与郎扶玉山。”曹冠《朝中措·茶》:“主人情重重,留连佳客。不醉无归。”

二、宋人茶词中的“斗茶”习俗

宋人尚有斗茶之习,所谓“斗品”,指参加比赛用的上等茶叶。范仲淹《和章崛从事斗茶歌》云:“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苏轼《荔支叹》自注云:“今年,闽中监司乞进斗茶,许之。”又据江休复《江邻几杂志》载:“苏才翁尝与蔡君漠斗茶,蔡茶水用惠山泉,苏茶小劣,改用竹沥水煎,遂能取胜。”这种斗茶之习,更足以反映宋代文人争奇好胜的文化心态,是宋代文人生活方式的一种文化心理折射。

斗茶:比试分茶之技艺高下,着眼仍在乳花。宋徽宗《大观茶论》:“底深则茶直立,易以取乳;宽则运笑旋彻,不碍击拂。一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所以,所谓“汤上盏”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明、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也就是说点出的茶不能在盏上留下水痕,谁先出现了水痕就为负。汤色的比较也不是简单的白色,而是有青白、黄白之分。蔡襄《茶录》云:“既已末之,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详明,故建安人斗试以青白胜黄白。”[4]就是一斗试乳花咬盏或凝结于茶汤表面时间长短而已。如果分茶技艺一,自然乳花退去得就迟,后见水痕,否则,先见水痕。如果斗试不止一次,那么,就有输赢的记录,计量单位为“水”,类似于今天体育比赛的场、次、局等,所谓赢(输)一水、两水,即少先见(多先见)一次水痕、两次水痕。即赢(输)了一场、两场。刘过的一首词谈到了这种斗茶情形:《临江仙·茶词》:“红袖扶来聊促膝,龙团共破春温,高标终是绝尘氛,两箱留烛影,一水试云痕。饮罢清风生两腋,余香齿颊犹存,离情凄咽更休论,银鞍和月载,金碾为谁分?”这种斗茶的时尚起于福建,逐渐遍及全国。直到今天,福建各产茶县仍有每年评比茶王的活动,很可能就是这种斗茶遗风的延续。斗茶活动不仅在民间有,而且波及到文人和皇宫。蔡襄喜爱斗茶,宋人江休复《嘉佑杂记》记有蔡襄与苏舜元斗茶的一段故事。蔡斗试的茶精,水选用的天下第二泉——惠山泉;苏所取茶劣于蔡,却是选用了竹沥水煎茶,结果苏舜元胜了蔡襄。”蔡襄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

本问卷共回收问卷112份,剔除一些无效问卷,最后105份为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3.75%。由表1可知,城市绿地和自然景观在复杂性上表现的差异并不大,仅仅只差0.14。而在新奇度和易辨性上则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城市绿地的易辨性明显高于自然景观,其主要原因由于城市绿地多为人工建造,合理的空间分割和熟悉的植物搭配让游人置身其中更有方向感。自然景观的新奇度明显高于城市绿地,复杂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植物种类及搭配方式,让调查者眼前一亮。

宋唐庚的《斗茶记》说:“二三人聚集一起,煮水烹茶,对斗品论长道短,决出品次。”[5]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说:“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匕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斗余味兮轻醍醐,斗余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前者是一种小规模的比较文雅的斗茶,后者则是公开的斗茶。前者可能是文人的斗茶,后者则是民间的斗茶,但对于胜负的重视则应该是一致的。[10]

宾主饮洒、唤瓜、饮茶之后,宋代文人还进行投壶游戏,使宴乐再掀高潮,如曹冠《使牛子》:“晚天雨雾横雌霓。帘卷一轩月色。纹策坐苔茵,乘兴高歌饮琼液。翠瓜冷浸冰壶碧。茶罢风生两腋。四座沸欢声,喜我投壶全中的。”

三、一曲新词酒一杯,以歌送茶,以茶代酒的习俗

词是宋代的音乐文学,唱词主要为侑酒,所谓“一曲新词酒一杯”就是如此。词的创作歌唱与侑酒作密切联系。然而,有一点一直被人们忽略了,即词并不都是用来侑酒的,也有用来歌以送茶以助茶兴的。《岁华纪丽谱》中有这样一条记载:“正月二日,出东郊,早宴移忠寺,晚宴大慈寺。”清献公(赵柞)记云:“宴罢,妓以新词送茶,自宋公祁(曾师蜀)始,盖临邛周之纯善为歌词,尝作茶词授妓首度之以奉公,后因之。”[11]

从这一则资料可以看出,宋代确有唱词送茶之事,此事始于“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宋祁,在宋代,宴罢唱词送茶作为一种习惯在文人中传承下来。关于宋代文人宴后歌茶词,《诚斋诗话》也记载了一则关于苏东坡的逸事:“东坡过润州,太守高会以飨之。饮散,诸妓歌鲁直《茶词》云:‘有一杯青草,解连佳客。’东坡曰:‘却留我吃草’。诸妓立东坡后,凭胡床者大笑绝倒,胡床遂折,东坡堕地,宾客一笑而散。”[12]这一则生动有趣的文坛佳话,可作为宴后歌茶词的有力佐证。既然宴后唱茶词为确凿的事实,则对宋词的创作必然产生一些影响。过去,人们一直都认为宋词大都是侑酒之词,现在看来,词中有一部分应是送茶之作。

宴后烹茶唱茶词,是延续酒后未阑之余欢余兴的,黄庭坚的茶词对此有所反映,且看其《看花回》(“茶词”)上阙:“夜永兰堂醺饮,半倚颓玉。烂漫坠钿堕履,是醉时风景,花暗烛残,欢意未阑,舞燕歌珠成断续。催茗饮,旋煮寒泉,露井瓶窦响飞瀑。”酒歇而欢意未阑,于是再烹清茗、唱茶词以振余欢。再看《惜余欢》茶词下片:“歌阑旋烧绛蜡,况漏转铜壶,烟断香鸭。犹整醉中花,借纤手直插。相将挟上,金鞍骠裹,碾春焙,愿少延欢洽。未须归去,重寻艳歌,更留时霎。”也是以碾点春茶,再唱艳歌,来少延欢洽。[13]

茶词多与酒食相互联系,谓之“茶食”。据《大金国志·婚姻》载:“婿纳币,皆先期拜门,亲属偕行,以酒撰往。一次进蜜糕,人各一盘,曰‘茶食’。”[14]宋人饮茶,往往茶酒不分家,以茶为雅,以酒为俗,茶食酒食,雅俗共赏。文人墨客往往以茶食与酒食为媒,于茶坊酒楼集会交友,或商谈行市,或饮茶清谈,或谈诗论词,以茶会友,以诗酒会友,以至《全宋词》里有“酒”字4367个,仅次于《全唐诗》之言“酒”者。

唐陆羽《茶经》“七升之事”引《吴志·韦耀传》:“孙皓每飨宴坐席,无不率以七升为限。虽不尽人口,皆浇灌取尽,耀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茶薛以代酒。”[15]白居易《宿蓝溪对月》:“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清影不宜昏,聊将茶代酒。”[16]李曾伯《贺新凉·巧夕雨,不饮,吸茶而散》,也说的是以茶代酒。

由于茶词是酒阑宴散时所歌,故而其中往往含有留客和送客的意思。如《惜余欢》中的“愿少延欢洽”、“更留时霎”[17]即是,另外,如《阮郎归》中“绛纱笼下跃金鞍,归时人倚阑”、《满庭芳》中的“归来晚,文君未寝:相对小窗前。”[17]则是替客人想象家人倚楼望归的温脉脉的情景。而《一斛珠》的下半阙:“香芽嫩茶清心骨,醉中襟量与天阔。夜阑似觉归仙阙。走马章台,踏碎满街月。”更写出了茶醒酒胸,归途中清虚虚、轻飘飘如临仙境的美妙感觉。[18]

四、从来佳茗似佳人,纤手烹茶的风韵美

由于茶词是送茶的,故而茶词中多有关于茗事景象的叙送茶,故而茶词中所写者多为女子烹茶。如“纤纤捧,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满庭芳》)[19]“捧瓯春笋寒”(《阮郎归》)、“纤指缓,连环动触,渐泛起,满瓯银粟。”(《看花回》)[19]等。宴饮时以美人捧茶,唐代孟郊联句中便有“茗碗纤纤捧”。“从来佳茗似佳人”(苏轼诗),[20]以美人来点茶、送茶,更增茶的“风韵美”。“茗碗分云微醉后,纹楸斜倚髻鬟偏,风流模样总堪怜。”(向子谩词)[20]即写才妓在饮宴后分茶、弈棋的“风流模样”。这大概也是茶词所赖以产生并流行的一种心理因素吧?没有美女烹茶送茶,也许就不会产生茶词了——茶词也要美人扶。宋代文人并非都能买得起侍女,大多是“但有文君对相如”,烹茶或是亲自烹瀹,或是由书僮执役,自然缺少一段风韵美,而宋代文人多是风流多情的。他们在家中烹茶时找不到的情调,却在文人士大夫宴乐时的才妓身上找到了,故而对官妓美女的纤手烹茶、捧毛:便格外地感到赏心惬目。茶词中所写的烹茶,多不是日常的饮茶,而是与宴饮作歌的特定创作环境密切相关的。这也是茶词与茶诗在意境、格调上存在着差异的一个原因。宋词的女性化意味颇浓,而茶词似乎更浓些。

宋人茶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与文化品位,成为宋代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宋代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宋代既有奢华的宫廷茶文化,又有朴素市井茶文化。将闲趣品茗的逍遥贯穿于各阶层日常生活和礼仪之中。由于宋代朝廷提倡饮茶,贡茶、斗茶之风大兴,朝野上下,茶事更多。同时,宋代又是理学家统治思想界的时期。理学在儒家思想的发展中是一个重要阶段,虽有教条、呆滞的趋势,但强调士人自身的思想修养和内省,对人们自身的理性锻炼十分重视。中国知识分子大多能自珍自重,重视自身思想品德,这一点,理学是有贡献的,不能一律抹杀。而要自我修养,茶是再好不过的伴侣。宋代各种社会矛盾加剧,知识分子经常十分苦恼,但他们又总是注意克制感情,磨砺自己,这使许多文人常以茶为伴,以便经常保持清醒。所以,无沦真正的文学家,还是一般文人儒者,都把以茶入诗入词看做高雅之事。茶余饭后,宋人填词赋诗,兴之所至,情之所发,以茶入词,于是宋词中的“茶词”便应运而兴。

[1]元脱脱.宋史:卷一八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陆游集:1—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

[4]蔡襄.茶录[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5]苏轼,吕观仁,注.东坡词注[M].湖南:岳麓书社,2005.

[6]刘尚荣.苏轼著作版本论丛[M].成都:巴蜀书社,1988.

[7]蔡镇楚,龙宿莽.唐宋诗词文化解读[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8]蔡镇楚,施兆鹏.中国名家茶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9]徐晓村.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5.

[10]刘学君.文人与茶[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11][元]费著.撰岁华纪丽谱[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2]杨万里.诚斋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3]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96.

[14][宋]宇文懋昭撰大金国志席世臣扫叶山房.清嘉庆2年(1796)刻本.

[15][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6][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7]朱德才.增订注释秦观黄庭坚词[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18]侯军著.东方既白华夏艺术回顾·比较·反思·展望[M].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1993.

[19]王晓亮.宋词三百首[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

[20]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6.

责任编辑高思新

K245

:A

:1003-8477(2013)07-0104-03

黄光(1966—),男,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河南省科技厅2012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文化强省发展战略研究”(122400450596)的中期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饮茶文人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文人与酒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文人吃蛙
宋代文人爱睡觉
文人与石
进餐时饮茶或喝咖啡会缺铁吗
饮茶奥秘话你知
明清鼎革之际文人不同出路
四季饮茶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