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出实战能力培养 打造学校竞争优势

2013-04-11鹿

山东交通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教育者人才内容

鹿 林

(山东交通学院,山东济南 250023)

市场经济瞬息万变,对其中任何组织的生存与发展都会提出不断的挑战。适者生存变得更加严峻,适何者,我认为可能更多的是适应市场的需求,高等学校也难以例外。高等学校担负着传承和发现知识的重任,事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大计,而传承和发现知识依附在人才培养之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地变化,高等教育也应该随着社会需求变化而不断地变化。需求变化来源于外,而实现变化却在于内。

山东交通学院是一所应用型的大学,其专业学科的设置突出了交通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海、空、轨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格局。路:筑路、架桥、隧道建设,以及与之相连的工程机械、路上运载工具、物流运输、交通管理等相关的专业;海:海洋运输、船舶工程、港口建设、海政管理、游艇等与之相关的专业;空:飞行技术、航空器设计制造与维修、航空电子、航空物流、场站服务等与之相关的专业;轨:轨道建设、轨道交通运输组织管理、信号控制、机车设计制造与维修等与之相关的专业。学校其他学科专业的建设,都要围绕着综合交通运输人才的培养设定专业发展的目标,形成自己专业的优势,以培养适应不断变化的综合交通运输所需求的人才。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一线具有成长力的工程师和管理者。其含义主要包括: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长能力。以此为统领,依托于学科专业优化人才培养方式,使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可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实践。

1 人才需求调研,明确培养内容的来源

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是人作用于资本的结果,人是根本。培养适用和引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是以专业为载体的,专业人才的需求调研应着眼于我国现状、国际发展的前沿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通过调研归纳出人才需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内容,概括出人才培养的目标,并尽力表述为各类指标,以此确定教育的主要内容。其关键点是解决人才培养的内容是来源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问题,而不是仅来源于年复一年的课本教材。社会对人才需求是复杂的,涉及内容宽泛,且是不断变化的,要清晰地表达人才的需求状况,就需要教育者深入调研,分析、发现支撑人才培养的主要知识、能力、素质诸要素,理清其内在的逻辑脉络和支撑体系,此为人才培养的起点。比较现行的教育体系和内容,可能会对许多环节提出挑战性思考。其主线是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培养内容、培养方式方法等等的优化配置。

了解人才市场需求的途径很多,跟踪调查毕业生从业状况应该成为首选。毕业生是学校价值的延伸,顺着他们的成长轨迹,可以更加真切地了解到我们培养的效果,毕业生的真切感受会更加有针对性的对学校的培养过程提出真知灼见。同时,应该更加主动地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流合作,通过科技合作、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社会调研等方式,通过校企共建合作团队,使我们深入到专业需求的一线,了解工程人才所需,感受不断变化的技术、管理等变革和创新,了解市场活动和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历练教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市场经济的感受。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如果离开了教育者的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就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另一方面是对学生成长需求的调研。高等教育不只是要学生有很好的谋生岗位,其自身成长的幸福感也是教育的本意,将个人幸福与职业谋生结合起来,对人才的成长更为有利。因为人确实是不能只依附着谋生而活着,更要达到内心的幸福感,我想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谋生的途径和岗位很多,能够将自我成长的幸福感与谋生结合起来,其对社会贡献的源动力会更加强大。

2 规划设计方案,清晰培养体系的构成

基于对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学生基本状况和成长远景的了解,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规划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至少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学习内容构成。知识涉及哪些部分,每一部分的支撑课程如何设置,每一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及其依托资料,专业核心课程架构等知识的组成元素;能力的基本要求,训练的内容构成,依托的训练方式等;素质的基本要求,如价值观、社会公德、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及其实现载体支撑等。

实现程序构成。教育内容如何实现需要整体的勾画,知识内容如何排列,是按照一层层知识逻辑递进关系来实施教学,亦或是按照新知识点逻辑展开方式教学,亦或是两者结合方式,都属于教学实现结构;能力素质的培养,课堂课余、校外校内如何配合,时段如何安排,等等,都应该整体设计,做到实现路径清晰。

团队角色构成。教与学是团队合作的过程,且团队构成在不断地变化。学校是大的团队,实施着教育教学的整体工作,围绕着学生成长创造氛围和条件,每一个工作生活环节都应该纳入到教育的团队工作之列。围绕专业建设有教师团队,班级是学生学习团队,等等。诸多的团队构成,虽然内容方式不同,但都应该围绕着培养学生开展工作和活动。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角色职责如何实现是方案的基础。

实际上,人才培养需要系统地设计出一个脚本,明确在这个系统中,每个时段工作的内容,每个人承担的角色,以及每个角色之间的协调和配置协同。

3 精致实施过程,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人才培养是依托专业来组织实施的,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解是实施的基础,实施就是以方案为蓝本,实现人才培养的过程。人才培养过程是通过团队协同工作实现的,学校是大的团队,形成了学校整体的教育体系;不同专业的学生,为之教育教学的教师、辅导员、党团干部等共同组成专业教与学团队,各自承担不同的内容、角色。教育者团队,分为直接教育者和间接教育者两个层次。直接教育者就是与学生直接打交道、直接体现对学生成长帮助的教师、辅导员团队、校外指导教师等等,对学生教育起主导性作用,其成员可能来源于不同的学院或部门,但都承担着本专业的教育职责,都应该围绕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开展教育教学;这就为每一个教育者提出新的要求,不能以一套讲义面对所有的学生,而是应该强调其专业特殊性,以及不同班级学生的特殊性。所以,深入理解方案、深入了解不同班级的学生就成为每一个教育者的必须。间接教育者就是为学生成长实现环境创造的保障和后台工作的人员。要清楚地认识到,学校工作都是围绕着学生的成长成才,都要指向“学生培养”这一核心工作,行政、保障部门提供良好的服务就是育人。受教育者团队即学生班级、寝室、社团、兴趣小组等等是相互促进成长的团队,同是教学的关键,教育效果最终要落在学生的行动上。

在实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在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任务。每门课程是由一个或几个任课教师来承担的,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要体现角色对体系的支持,对实现目标的作用,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要求,就界定了每一个教师对言传身教的基本规范。同时,教师对担当角色的深刻把握,为丰富、创新教学内容提供了自主发展的空间,同一门课不同的教师讲授,有不同的学生反响,就在于此。学生更应该完成自己的角色职责,因为成长最终要落实到每个学生个体的身上,个体自身成长才是教育的目标实现。或许被迫的学习也能够达到实现学习的目的,但总不如幸福的学习、有兴趣的学习来得更加自觉;被迫的学习使人怠倦,没有持久性,而有兴趣的学习可以缔造终身的学习幸福感,可以支撑起自我成长的所需。各类角色分工的明确,还要有角色之间的相互协同、动态的沟通交流。

高等教育是系统工程,是在不断地演进和创新发展的。任何方案的设计都会有缺憾,培养过程中许多要素也会发生更新和变迁,如新知识的发现、技术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来源的不同等等都会对教学过程提出新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动态的调整教育的方案和过程。

4 畅通反馈渠道,促进培养系统的优化

高等教育工作是周而复始的,但对每一个学生其受教育过程则是不可逆的,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可以促进工作的不断改进。这其中至少可以包括反馈点的设置、效果的评价主体、反馈意见的应用等方面。

工作效果反馈是随机都可能发生的,但学校更应该设置几个重要的反馈点,以阶段性或系统的评价教育效果。由远及近毕业生从业成长状况的反馈,可以长期性评价学校的整体工作,对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价值取向、办学实力等重大问题提供重要的反思依据。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反馈,可以直接反映人才市场需求、学校培养质量和信誉等。在每一个学期对每一门课程、实验实习安排、学生班级状况、学生素质提高程度等等反馈,则更有利于教育过程阶段性改进。如果能够对每一门课、每一堂课、每一个活动参与者能够自觉进行反思性反馈,其积极的意义则不言而喻。

教育效果评价主体的设置要体现培养的目标。用人单位是重要的评价主体,不同学校的毕业生从业状况在用人单位的比较,可以凝练学校的特色,并不断地演绎学校发展的价值所在。毕业生是评价主体组成,潜心研究他们的成长历程,可以凝练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校生是评价主体组成,对他们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更能即时反馈教育过程的优劣,其对自身的教育效果影响更大。专门的督导队伍、教育者相互和自我评价,是对熟悉的专业领域更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来源。

反馈机制是为了不断提高组织绩效的,反馈意见的应用既有个体的自我改进,更有组织系统的改进的指导作用。当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反馈意见的时候,组织就在实现着日日新。调研、设计、实施、反馈不断地反复就会不断地发现我们的成长点。中华民族的复兴期待着人才的辈出,高等学校加快改革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职责,我们应该奋力而为之。

猜你喜欢

教育者人才内容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主要内容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教育者应当不断充实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