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建设的内涵、问题与对策
2013-04-11秦小平
夏 青,秦小平
学科建设指对学科的建设或发展,是学科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规律,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1]。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结构,鼓励高校既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苦练内功,还要面向现代化建设需求办出特色,指明了新世纪新形势下打造高质量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纲要》的颁布为高等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对各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学科建设的定位、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的质量等方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就要求各地方综合性大学必须审时度势,紧紧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地方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核心就是学校的学科建设工作。
地方综合性大学作为我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科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学科建设已经得到地方综合性大学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2],我国各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建设如火如荼。但是在地方综合性大学内部学科建设仍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包括体育学学科在内的一些学科的发展一直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体育学学科如何加强学科建设,明晰学科建设的意义,掌握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紧密结合体育学学科的特殊性和实际,研究并解决学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学科建设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成为体育学学科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1 必要性和内涵
1.1 体育学学科建设的必要性
体育学学科是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学科组成部分,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其重要地位、所承担的任务、所发挥的作用是任何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目前体育学学科发展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体育学院、系(部)教学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重视体育学学科建设和发展有利于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体育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引领校园文化、丰富和发展大学校园文化内涵、促进学校素质教育、提高师生身体素质、服务全民健身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富有特色的体育学学科、突出的体育竞赛成绩与和丰富多彩阳光体育活动,不仅能为地方综合性大学提供良好的窗口展示作用,同时也能为众多学科开展交叉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地方综合性大学承担的主要体育工作任务是普通学生的体育教学任务 (公共体育),相比各级体育局下属的科研所、专门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体育专业而言,其对体育学学科发展的作用相对弱小。但近几年,这种格局在慢慢发生变化,很多普通院校加大了体育学学科建设力度,在人才培养上不仅设置了新的体育本科专业,硕士点、博士点也逐年增多。地方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学科建设不仅在建设领域上已逐渐跳出“体育教育与训练 (高校体育)”的单一学科方向,而且在人才培养、科研基地建设、体育科研等方面已成为体育学学科发展中一支不可忽视的有生力量。
但是,在地方综合性大学内还存在着对体育学学科建设的不重视和很多偏见,认为体育学学科建设可有可无。一方面因为体育学学科发展滞后,另一方面体育工作者自身努力尚需加强。人们对体育学学科建设存在狭隘的认识和理解,把学科建设片面的认为是体育竞赛、体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位授权申请等。弄清体育学学科的内涵显得尤其重要。
1.2 体育学学科建设的内涵
专家普遍认为,学科是人类在认识和研究活动中针对认识对象,而将知识划分出来的集合,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是学术的分类。学科是高校重要的组织基础和基本元素,是高校发挥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四大功能的基本平台,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龙头,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学术水平、办学水平、管理水平、实现高质量本科教育与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和基础,是学校办学水平以及综合实力的主要体现[3]。笔者认为地方综合性大学体育学学科建设主要包涵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2.1 学术队伍
学术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培养和造就一批学术思想活跃,学术造诣较高,在国内乃至国际体育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地方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学科应积极培养和引进有发展潜力的理论研究学者、高水平教练和教师,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使学术骨干有更多机会承担高起点、高级别、有影响的体育科研课题和参加国内、国际的体育理论学术会议,加强与国内外体育科研单位、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促进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1.2.2 学术方向
学术方向的凝炼是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一个学科,应当依据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动态、发展趋势和自身条件,确立几个稳定的、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托的学术方向。所确立的学术方向应当有坚实的学术理论基础,独特的学术特色,开创性的学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思想,并以高层次的科学研究课题和丰厚的学术成果为支撑。
在体育学学科中,体育理论研究、体育竞赛与训练、体育教学等方面应相互依托,并且在依托中寻找优势研究方向的发展空间,使体育学学科自身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体现个性特点与优势。也就是说,一个地方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或者几个优势研究方向在全国同类院系中处于领先地位或独具特色。
1.2.3 科学研究
2.在研究内容上,中日都试图从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中寻求思想源头,从政治与文学的关系,即文学语言与民族国家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即共生关系着眼,这也是为了进一步明晰文学的本质。
科学研究及其成果是衡量学科水平的重要标志。体育学学科科研成果主要体现在:一是承担体育科研项目的层次、数量以及科研经费;二是体育科研成果获奖的层次、数量;三是体育科研论文、专著发表的数量、档次以及国际国内重要文献检索情况。体育科学研究的同时应注重体育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注重体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应开放办学、加强合作,促进产、学、研协调发展。
1.2.4 基本条件
基本条件建设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与其它高等院校相同的基础建设,这主要包括研究基地、文献资料、信息网络、学术报告场所等方面,这是学科建设的基本保障。二是体育学学科应具备的独特的体育训练及实验室条件,主要指运动人体实验室、体质测试功能室和较完备的符合标准的体育场馆等。
1.2.5 人才培养
培养高水平、高素质、德才兼备、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上世纪末开始,国家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给高校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发展良好的体育学学科在提高师生身体素质、促进学校素质教育、丰富和发展大学校园文化内涵、引领校园文化、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体育学学科的建设应以质量意识为根本,充分发挥体育的功能作用,促进学校人才质量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2 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近几年来,地方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院、系(部)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困难与问题。从大背景来说,一是体育学学科发展总体上在国内相对于其它学科处于滞后状态,不论专门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体育院系、体育系统的科研所均是如此;二是关于体育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在体育学界鲜有研究,提交至2011年上海体育学院召开的全国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上关于体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论文篇目极少,其所涉及的内容也没有提及体育学学科建设的核心及其根本;三是目前在相当范围内对于体育学学科建设普遍存在着不重视甚至还有很多偏见,认识和理解较狭隘。
从地方综合性大学的体育院、系(部)本身来说,一是办学层次单一,单纯的本科教育或单独的研究生教育,两者同时具备的往往起步晚,教育规模小,整体办学效益低,影响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二是学科实力参差不齐、绝大多数基础薄弱,高学历、高水平教师相对不足,师资队伍结构有待完善,缺乏学科领军人物,学术梯队难以形成,学术团队未形成合力;三是体育学科建设经费不足,高层次研究成果少,实验室建设滞后;四是广大体育教师的整体理论素养薄弱,科研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3 对策与措施
3.1 更新观念,营造良好氛围
体育院、系(部)应该积极争取学校和社会的支持,使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真正重视体育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建议学校打破内部行政隶属关系,根据体育学学科建设的需要,在一级学科、学科群或学科门类的概念下,实现跨院、系、研究所(室)的学科结合,按照适当的形式组织队伍,共享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发挥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整体优势,促进体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
各级教育、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地方综合性大学体育学学科建设的指导,深入研究学科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及其内涵、定位和内容。目前体育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四个二级学科,面窄、分类含糊,已经不能很好的涵盖体育学学科研究范围和学术问题,应考虑适时进行调整或增补。
3.2 加强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体育学学科建设,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学术队伍。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是项长期的工作,把队伍培养造就成为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充满活力、团结合作的学术梯队,更是项艰巨、复杂而系统的工程。
1)做好队伍基础性建设工作。师资培养方面,对教师(教练)进行分类、分层次的培训培养,通过国内外访问学者、攻读博士、专题(教练、裁判)进修、挂职锻炼、广泛参加学术交流等途径加大对中、青年教师(教练)特别是青年教师(教练)的培养力度,扩大选派人数、进行政策倾斜,着重增强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人才引进方面,把引进学科带头人作为重点,对学科建设需要的优秀的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博士适度引进,对优秀的运动技能人才有选择地引进;处理好学术人才和运动技能人才的关系,既要重视学术型人才的队伍建设,也应重视运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引入外界智力方面,根据学科和专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和国内外学术专家进行广泛交流,可采取聘请兼职教授方式保持稳定的联系以得到长久支持,对学术地位高、有声望的、时间精力充沛的专家可采取聘请特聘教授方式定期到院工作、指导青年教师、组织申报课题及开展学科建设。
2)营造良好氛围,充分调动教师从事学科建设和科研的积极性,为学术人才提供一定的研究条件或平台,为广大教师的科研活动营造良好氛围和环境。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学术带头人应具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相关学科的知识面,出色的研究能力、开阔的学术视野以及宽阔的胸怀和气度,还要有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善于团结和带领学术梯队的同志共同奋斗,以及强烈的竞争意识,不甘落后、敢创一流的勇气,这样才能把握和占据学科前沿,带领本学科始终走在学科建设的前列[4]。
3)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应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建立吸引优秀人才的引进政策和培养人才的激励政策。全面且重点地培养后备力量,严格要求,大胆地放在教学、科研第一线锻炼,使其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3.3 凝炼学科方向,突出优势与特色
凝炼学科方向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应根据学科队伍的状况、研究成果的积累、学科交叉的需要以及体育科学前沿研究的发展态势适时进行调整和组合。凝炼学科方向应突出优势和特色,根据体育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所处的区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重点建设,“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以重点领域为依托,创新教育思想,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总结经验,并以此带动整个院、系(部)的学科建设和发展[5]。目前各体育学院、系(部)之间的竞争,其本质就是学科实力和学术水平的竞争,拥有一批独具优势和特色、实力雄厚的学科或学科群,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3.4 发挥综合性优势,推动与其它学科交叉研究
充分利用地方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综合的优势,积极扩大体育学科的发展空间。探索学科交叉,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了一支专职与兼职、体育专业与校内各院系紧密联系、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学科队伍。与医学、生物、材料、机械、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等学科进行融合,整合资源,探索新途径,开展体育产业理论与实践研究[6]。
总之,地方综合性大学体育学学科建设意义重大,需要用开放的思维、积极进取的精神不断地探索、研究和实践。
[1]刘开源.高校学科建设中的若干关系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15-18.
[2]谢桂华.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2(5):33-35.
[3]姚 云.论大学学科建设[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24-26.
[4]王大中.大学学科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的实践和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2(11):45-47.
[5]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0(5):25-27.
[6]吴振球.以学科交叉推动高校的学科建设[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