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恐惧”成普遍心态,官员最担心什么?
2013-04-11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
一、从“网络恐惧”到“微博恐惧”,微博“双刃”效应更加凸显
近段时期以来,“微博反腐”成为一种流行现象,微博的裂变式传播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微博对权力腐败、个别官员道德堕落的揭露,让广大公众和官员深刻感受到了一股“微”而弥强的冲击波。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以来,有关部门对微博上的各类举报回应更加及时、积极,这一方面大大提升了公众通过微博举报的热情,有利于形成官方与民间的反腐合力;另一方面,因为微博传播的裂变性、快速性,不实信息与传闻也往往使被举报者及主管部门面临有口难辩的困境。
随着微博时代的到来,官员的“网络恐惧”正在升级为“微博恐惧”,微博曝光的“双刃效应”更加凸显,如何让微博反腐不伤及无辜,如何释放微博的正能量、抑制微博的负效应,成为官员、网友及监管者等社会各方不得不直面的难题。
二、“微博恐惧”成普遍心态,官员最担心什么?
据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对2156名东中西部党政干部调查显示,7成以上的受访官员对微博反腐持“支持”态度,超过5成以上的受访者或多或少存在“微博恐惧”心理。经过系统梳理受调查官员意见,他们最担心的有:
(一)个别“问题官员”拖累官员群体形象,极端情绪蔓延可能撕裂社会(得票率92.8%)
“微时代”使得社会公众对政府和官方组织、对官员个人行为有了更多的监督力,微博上被围观、被曝光、被拍砖的事件此起彼伏,让许多官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闻之色变。微博的强大曝光功能让许多干部的不良作风和违纪行为无处遁形,已产生了普遍的警示效果。
但是,另一方面,“微博曝光——大V转发——网民围观”这样的发展路径也呈现出了明显的消极影响。面对这类被曝光的官员腐化事件,博友们在众议中易于情绪化,发表激进和极端言论,客观上会加剧社会的仇官、仇富等情绪,埋下撕裂社会的隐患。再者,微博爆料反腐的方式极易造成公众对官员群体的不信任、悲观和失望情绪。公众难免觉得,“问题官员”总要等到网上爆料引起聚焦后才被发现和查处,而他们不过是偶尔的漏网之鱼,从而对官方反腐倡廉的决心和效率产生质疑。
(二)隐私被曝光、小事被搞大(得票率84.2%)
微博监督突出体现了“全民性”、“自发性”和“及时性”特点,正成为无处不在的监督利器,有力促使公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而这种监督办法的弊端也早已显现。一方面,普通网民没有公安机关那样的调查取证权,多数只能靠人肉搜索,以文字、照片、视频等途径实现监督,容易流于表面化,官员的个人隐私、家庭成员隐私都容易被曝光。且微博监督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主观性、片面性和随意性,有些爆料者为了“博眼球”,动辄夸大其词;有的缺乏分析判断,盲目跟帖,妄加评论,以讹传讹;还有的意在发泄私愤报复,制造舆论压力,或者子虚乌有地造谣生事、无理纠缠。
有受访干部反映,在微博监督中,官员们往往不幸成为监督和曝料的中心目标,网友们依靠“辨认”官员的服饰、香烟、眼镜等内容,深挖官员隐私,不论官员违纪与否,其自身甚至家人朋友终是难免因隐私曝光而受到中伤,最后小错被放大,小事被搞大。
(三)“误伤事件”让无辜者“躺着中枪”(得票率80.3%)
由于缺乏法律规范,微博监督中的“误伤事件”屡屡发生,而这种“误伤”对当事官员及其所在部门也会产生巨大负面影响。对于更多并不存在违纪和作风问题的官员来说,“躺着中枪”的风险使得他们望网生怯;即便有时有些事例并非需要承担直接责任,但网络上炒一炒,网友一想象,也给当事人形象造成极大损害,难以挽回。所以,虽说是“身正不怕影儿斜”,“躺着中枪”也像是悬在干部头顶的一把剑。
(四)个性言行遭受网友拍砖,“因言获罪”有口难辩(得票率77.6%)
有的官员将微博运用得得心应手,把微博问政搞得风生水起,还发展了大量微博粉丝,“微语言”发挥巨能量,一呼百应,大有“名博”派头。
反之,微博上因言辞失当、表达有误或因种种误解造成的“拍砖”事件不胜枚举。有的干部将官话套话带进微博,原先习以为常的官方话语表达,与越来越时尚、喜感、轻松的网络用语相去甚远,引得网友反感不待见,不少雷人雷语成为恶搞的对象;或者文过饰非,强词夺理,甚至同网友激烈辩论,最后寡不敌众,败下阵来,被网友“拍砖”、“辱骂”,无法收场。
(五)微博沟通“无作为”遭遇问责(得票率58.3%)
在微博成为时尚且网络事件炒作延绵不断的压力之下,一些地方把微博作为政民互动的时尚装饰品,制定文件要求官方组织和官员开微博,相关的一系列详细考核办法也随之而来。那么,把开微博政绩化的做法,效果如何呢?南京市委宣传部一官员谈到,微博是具有浓厚个人色彩的自媒体,并不会因为文件要求而变得富有魅力与影响力。相反,为了降低政治风险,很多官员开通微博之后,相互加粉、只转不说、不涉及私人生活,这已经成了新的官员微博潜规则。
事实证明,“避世”作风未必真的百无一失。官员开微博须接受的检验不只是“粉丝数量”、“微博数量”等“教条式”考核,还有网民的“鲜活式”监察,没有含金量的微博只会受到“僵尸粉”的追捧;敷衍了事、避重就轻的“作秀式”微博是毫无意义的资源浪费;白白做了“摆设”的官员微博或者官方微博更会被网友直接痛批“无作为”。对网友“有求无应”的“不作为”博主或负责官博运营的干部也终究难逃“问责”。
互联网问题专家胡延平点评说:从长期来讲,政府官员参与微博应该常态化,而不是只上来说两句话,然后不疼不痒。对一些关键的问题不给予关注,或者一些关键的问题不能通过这种渠道来传播,这样的话,微博传播可能真的是流于表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