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女手札(三)
2013-04-10曾赞军
文_曾赞军
育女手札(三)
文_曾赞军
编者整理《育女手札》已经有三期了。这卷手札是曾赞军先生自2006年开始记录的,时隔7年,今天读起来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场感,这与手札本身“日记”的体例相关,更能得益于曾先生事无巨细的真实记录和独到的见解。
2006-8-7
小哲现在126天大了,按照亲戚朋友们的说法:她很乖!
她偶尔也出去串门做客,从来不会无理哭闹,该吃就吃,该睡就睡,没有不良习惯。这一切,我想是父母平时对她的态度产生的影响,姑且称之为早期的朦胧教育的效果。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有些非正常情况会导致孩子反常的哭闹,比如重新调整饮食规律的几天里,或者有时访客打破了她的睡眠规律等等。每次面对她的反常哭闹,我都是小心慎重对待的,因为知道在每一个事端的最开始时候,家长如何处理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事端本身的起因当然要把好脉,可是对于孩子哭声的处理态度却是需要独立对待的一项工作。
孩子有时候晚上1点钟还不肯睡(平常在12点之前),并且会间歇性激烈的哭闹,这时候大人会有点烦躁。她反常的原因我猜想不外乎(排除生病的可能):1、客人来访打乱了她原先的规律;2、房间的温度有了变化(夏天有时候天气稍凉了不开空调);3、口渴;4、某种脑部活动导致的惊悸不安(类似于恶梦);
在孩子哭的时候,我阻止她奶奶抱着她用高频率的晃动加上乞求的安抚语气来对待孩子(这是许多家长的通病,为了让孩子不哭,想尽讨好办法,只看眼前不顾后果,类似于饮鸩止渴)。
我一般先不抱起孩子,而是放在床上,一边用关切及安抚的语气和她说话,一边用手轻柔抚摸她的头部和脸颊。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就在身边,正在理会她。实在止不住哭声,过一阵子才抱起来,温和地安慰她。抱一阵子又放下。慢慢地孩子会感觉到大人的态度,也就逐渐平静下来。哭累了不失时机地用奶瓶装些清水让她喝,喝完也就基本上不闹了,很快就睡着了——从小哲出生到现在我都是用这样的方法应对她的哭声。
面对每一次不明原因的反常哭闹(就是排除生病,饥饿和尿湿等情况),我都是耐心温和地对待孩子。在教育方面,我遵循“慎乎始”的原则,孩子是一张白纸,你怎么对她,她就会适应你给他的一套规则。
在实际操作中感到,对孩子尽量不要急躁发脾气,用眼神用语气用态度使他感觉到事情的尺度,只要做到“温和而坚定”,以讲道理的姿态来对待孩子,这样才会使她性情显得温和而举止有度。
一些孩子身上的坏习惯也是父母本身方法不当造成的。明白了这一点,很多坏习惯是可以一开始就避免的。而大多数为人父母的,并不意识到自己方法的错误导致了孩子后面的恶习,其实大部分情况下,孩子的顽劣都是父母错在前面的,只是许多人认识不到或者不愿承认而已。
建议:多动脑筋,少发脾气。
……
随着孩子月龄增长,脑部活动增加,出现了更多的情绪和初期个性,这时候对待孩子的态度应该更为小心细腻。
喂孩子吃东西的时候,如果孩子有抵触或者不肯吃,需要耐心加耐心。我一直注意提醒孩子的妈妈和奶奶,孩子不肯吃时不要发脾气或者用严厉的口气批评孩子。大人烦躁的情绪孩子会很明显的感觉到,孩子会因此而不安和沮丧,这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一旦重复几遍,孩子就会把进食与某种不愉快的经验联系在一起,这样就会更加难搞。孩子往往会更加抗拒,甚至不停哭闹。
孩子不会说话,我们只有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判断孩子的需求。吃东西本来是生物本能,是挺愉快的事,可是有些孩子每次总是要一番抵抗哭闹,说明了孩子将某种动作判定为不愉快的体验了。这样需要耐心来纠正。
所以每一种苗头都要慎重对待,一旦错误形成习惯,要纠正会更加困难。
在耐心和爱心方面,小哲的妈妈已经做到95分了。小哲的健康成长完全归功于母亲的巨大辛劳和付出。我们都清楚:“知道”和“做到”是很不同的。能做到的人,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朝向目标前进的人才是真正能实现构思的人。
在和别人交流教育问题的时候,我觉得许多人不是不懂得道理,而是无法驾驭自己的情绪和个性,常常作出自己也晓得不对的言行。真叫人遗憾!
2006-9-28
小哲的妈妈已经休完产假,上周开始上班了。在对小哲的照顾上,出现了一点困难的情况。我必须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孩子。希望这样的困难局面在不久后能够很好地解决:我们已经打算为了照顾孩子而卖掉现在的房子,搬家到小哲妈妈的单位附近。
在陪伴小哲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观念的冲突和有趣的事情。趁着今天周末有空,信手写下几段趣事,作为记录。从这些趣事当中,大家也可以看看我们处于怎样的环境中。
1、小哲满月后,在外婆家住了几个月。那是一个粤东北山区的小城市,人们的观念比较封闭落后。外婆家的小区大院整天都聚集了一群40-60岁的妇人,她们一般不上班,在院子里的主要工作就是打牌和关心别人的家庭信息,还有一部分女人同时在院子里放牧孩子。
有一天傍晚,老婆抱着小哲到院子里散步,看见围墙边有一块玻璃镜,于是抱着小哲过去照镜子,目的是让孩子明白镜中人是自己,建立自我意识。这时候院子里的一位阿姨满脸热情地走过来,用权威般关怀的口吻教育老婆:小妹,孩子还小,是不能够照镜子的,否则晚上小孩会惊叫的。老婆笑笑说:我们的孩子不会的。但是碍于礼貌,她还是抱着孩子慢慢离开了镜子。第二天散步同样如此,她抱孩子照镜子,另一位阿姨立刻责无旁贷地走过来相劝(可以理解,她们是有责任心的妇人,以教育其他少不经事的年轻女人并且拯救孩子的灵魂为己任);可是第三天老婆同样如此抱孩子照镜子,阿姨们劝告的语气就加重了,并且背后开始对这个不听劝告的年轻母亲议论纷纷;后来她还是每天傍晚抱小哲下去散步并且照镜子,她们摇头叹气,也不说话了。
2、现在我们都知道,小孩的成长是很需要阳光的。阳光的照射可以合成人体成长必需的某种维生素和钙,所以每天让孩子适当地晒太阳是有益的。可是院子里的妇人们有另一套教条。老婆常常在上午或下午阳光不强烈的时候抱着小哲到院子里晒太阳,这些妇人总是在使命感的驱动下用悲天悯人的语气好心相劝,说孩子是不能够晒太阳的,否则皮肤会红肿长烂疮等等。老婆自然是尴尬地一笑带过,对于别人的善意我们除了好言相谢还能怎样?可是这群好人终于发现这位新母亲跟她们不是一堆的,而且是一位不可救药的顽劣分子——每天还是如常抱孩子照镜子、晒太阳。后来她们就不再劝告或警告,而是在一边窃窃私语,无非说谁家的女儿很不懂事很不听话在糟蹋孩子等等。幸亏我们只是暂住在那里,那些强大的世俗力量我们可以一笑置之而不必臣服。
3、小哲一直很少在深夜哭闹。在外婆家期间,有时候晚上12点之前的哭闹是正常的,我们应对孩子的哭声并不是一哭就马上抱起来的,有时候会让她哭一阵子。
数天后,小哲的外婆在院子里被那群富有责任感的妇人揶揄,说你们家闲人挺多的,怎么好像人手不足,孩子哭了都没人抱抱?!
你知道,小哲外婆是生活在那里的,群体的声音她不能无动于衷。于是当天晚上,小哲哭了(当时是晚上9点左右,并不扰邻),她外婆就急忙走过来抱起小哲哄,我们说不要太紧张孩子的哭,外婆说在外面被别人说了,说我们家难道全部人都那么忙没空抱孩子?我哭笑不得,在小地方,人言可畏……
4、小哲四个月大时,回来深圳家里。她奶奶是一个拜菩萨的农村老太,有一回小哲半夜惊啼,哭闹不止,全家人都醒了,我们夫妇俩在哄孩子止哭,她奶奶却起床点了一捆香,跪在菩萨像前念念有词,乞求她的神让孩子别哭。那情形真像白莲教的招数,让我又好气又好笑。
以上几个生活片断,不过是成长中诸多故事的花边小品。当我们打算用更加理性科学的方法来培育孩子的时候,难免会遭遇到来自世俗和成见的干扰,这些干扰有时候会来自你身边很重要的人,使你不得不正面应对解决阻碍。这是教育孩子中无法逾越的一道障碍,我们都要有长期的心理准备。所谓教育孩子,其实就是生活中一项十几年如一日面对大量琐碎困难的工作。可是我们只有面对,不能回避。
2006-10-23
可能前些天搬新房的原因,小哲不慎感冒了。没有发烧,只是咳嗽有痰。坦白说,现在的医院很让人不放心。孩子生病了能够自己弄好最好就不上医院,在这个思路下,我们还是打算自己耐心调理小哲。
头两天我们给她吃合生元增强免疫力,加上保婴丹,可是效果并不理想,还是老样子。做奶奶的当然焦急,闹着要我们带孩子上医院,为了让老人安心,我们带孩子去了趟医院。见到大夫,我们首先表明态度:绝不打点滴!其它方法你看着办吧。医生晓得我们的心态,照例检查一番,给开了三种药,共70元。回家后吃了两天医院的药也不见好,这时候小哲的外婆打电话来告诉我们,有一种便宜的药治疗小儿咳嗽很管用,叫“八宝惊风散”(我不敢随便向别人推荐药物,各地情况不同,用药的效果也因人而异。我在这里提到这个药名只是代表了它对我的孩子曾经起作用了,希望朋友们小心甄别),我们到药店花几块钱买来,第三天就基本不咳嗽了。然后细心调理了三天,防止反复。现在小哲病已经痊愈了。看着孩子病愈重新高高兴兴活蹦乱跳的真是开心。
昨天一位朋友带着孩子来我家玩。他们谈起带孩子上医院的经验,让人不安。她们的孩子这一年来得了几次感冒发烧的小病,每次上医院都是让医生给吓唬得不轻。小孩如果咳嗽,医生装模作样看一下就说是肺炎,要住院,让家长准备钱办手续入院。他们不相信,怀着巨大的压力和勇气不听医生的话,回家自己问朋友买一两盒普通药物,细心调理下没两天孩子就好了。几次过后,他们不再相信医生,那些唯利是图将人不当命的东西。
现在跑到医院,看到小儿科里小朋友们但凡生病就被支去一边挂点滴,这样过分滥用各种抗生素对身体的伤害是长远的。有当医生的朋友告诉我,其实小儿的一般疾病,许多最普通最便宜的药物就能治好,便宜实用。跑到医院医生为了创收,根本不把别人的孩子当生命,用药狠,为了经济利益不顾后果,能三天好的病他们一般愿意拖十天。把病人当提款机来慢慢按。
所以,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每个父母都应该学习一些医疗卫生常识。家庭小病凭自己的经验冷静处理,效果往往比上医院还强。现状如此,我们很无奈,为了家人不被算计遭到伤害,我们无法相信别人,只好自己多学习相关知识,把自己变成各种专家了。
这就是我们身处的时代现实。幸乎?悲乎?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