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绣:找回遗失的贵气
2013-04-10李怡霏资料
本刊记者_李怡霏 图_资料
蜀绣:找回遗失的贵气
本刊记者_李怡霏 图_资料
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为人所知的是,四大名绣区别在于各有所长:苏绣的金鱼,湘绣的老虎,粤绣的孔雀,蜀绣的熊猫……但鲜有人知,江南之地的锦和绣,竟是三国由蜀地传去的。如今,镇湖有苏绣街,蜀绣却面临传承之危。
蜀绣的历史有多久?
有说百年,有说千年,结论不一。保存最好的蜀绣衣物,不过一二百年。近年,“三星堆”遗迹的考察结果证明,蜀绣已有三千年历史。遗迹出土的一具青铜塑像上,服饰带龙纹,经考证为刺绣所绘。
蜀绣历史至此被推向商周时期。
古蜀蚕丛之国
川西平原在古时称为“蜀”,故此地的手工刺绣便为“蜀绣”。而蜀国之所以得名“蜀”,与蚕桑有很大的关系。《说文解字》释“蜀”字曰:“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
自蚕丛以蚕桑兴邦始,古蜀之桑蚕便闻名遐迩。蜀地偏僻,土质肥沃,农耕发达,蜀绣和蜀锦依靠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时代变迁中蔓延。蜀绣源于周,兴于汉,盛于唐。《后汉书》有言:“女工之业,覆衣天下”。
西汉文学家扬雄,在《蜀都赋》中用“挥肱织锦”、“挥锦布绣”等词汇,来描绘芳华辉映的蜀国。一方面,表明当时绣工的成熟,绣品与织锦一起并称“锦绣”,是家喻户晓的纺织产品;同时,这也说明,西汉时“锦”和“绣”就是主流衣饰,人们以“锦绣”为美。
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包括12大类共122种,讲究“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发挥了手绣的特长。作品中既有观赏品,又有日用品。蜀绣品中包括单面绣和双面绣两种,题材涉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名人仕女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蜀绣发于民间,却兴于宫廷。汉代少府特属东织室、西织室,专为皇室加工缯帛纹绣等高级成衣而设。从秦汉时开始,朝廷便在成都专门设置了“锦官”,对包括蜀绣在内的丝织业进行管理。成都此后便被称为“锦城”。如今,成都房地产广告时有打着“锦官之城”的招牌,也幸得了蜀绣。
汉末三国时,蜀锦蜀绣经常被用来交换北方的战马或其他物资,以应车战之需,从而成为蜀汉国出口邻国的主要财政来源。故诸葛丞相有言“决敌之资,唯仰锦耳。”南朝宋人山谦之《丹阳记》中称:“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吴亦资西道,至是乃有之。”原来,江南之地的锦和绣,竟是在三国时期始由蜀地传去的。
汉朝至五代十国,蜀绣发展迅速。唐代末期,南诏进攻成都,掠夺的对象除了金银、蜀锦、蜀绣,还大量劫掠蜀锦蜀绣工匠,视之为“奇珍异物”。
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成都成立“劝工总局”,内设刺绣科、设计科。聘请名家设计绣稿,如刘子兼的山水、赵鹤琴的花鸟、杨建安的荷花、张致安的虫鱼等皆入绣。当时的生产品种有官服、礼品、彩帐和条屏等,是为贡品,专供皇室享用。
到了近代,蜀绣曾一度停滞。解放后,成都成立了“成都市蜀绣厂”。2005年,蜀绣厂改制,所有的老员工开始另谋出路。孟德芝,正是其中的一位。
成为蜀绣大师,对孟德芝来说,不是偶然。
曾经,孟德芝梦想成为一名教师。上世纪80年代初,她高考失利,与诸多贫寒家庭出生的孩子一样,孟德芝进入成都市蜀绣厂,学工,成为一位绣娘。漫长的绣工生涯,不紧不慢,一走二十年。
2005年,成都市蜀绣厂改制,绣工都另谋出路,不少人都改投他行。
此时孟德芝接到政府的通知,希望她能将蜀绣传承下去,政府提供一定帮助。孟德芝考虑良久,传还是不传?
束之高阁的绣技
孟德芝的“梦苑”蜀绣坊坐落在成都的文殊坊。
文殊坊,黑瓦白墙,墙角的爬山虎郁郁葱葱。几年前,这里是一片棚户区,几条小街被横七竖八的小贩占满。因倚着空林佛学院,前些年政府出资将这里打造成了景点。现在的文殊院,统一规范的仿古建筑群,街道两旁林立着客栈、古玩及手工艺制品店。早些时候,成都会馆门前立着一个玻璃房子,陈列着蜀绣作品,如今又移走了,说是拿去外国展览了。
走进孟德芝店门前,记者放轻脚步,有些害怕打扰了刺绣功夫的清净。孟德芝在外办事,着人领着记者上二楼参观,她说即刻赶回。
跟想象中的古朴严谨不同,二楼绣房里,零散坐着6位绣娘,一旁播着流行歌曲,中文的、英文的,再就是绣娘们手里的飞线,以及言谈中的家长里短。
恍惚间,似回到了“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的时代,川西平原还是“家家女工,户户针织”的局面。古时,国人的服装与西方不同,以“意”带“形”,因面料多以绸缎为主,上身后飘逸灵动,刺绣的花色很重要,体现着着装人的气质。汉时起,蜀绣便在川西发展,后因宋人重华美之风,蜀绣更是得到世人垂青,得“穷工极巧”之赞,风光无二。
如今,为何蜀绣风光不再?
像孟德芝这里的绣坊,有着几位到几十位的绣娘,是当下蜀绣行业中较为普遍的状态。蜀绣厂改制以后,不少绣工成立了公司或者作坊,各自经营起蜀绣生意,小而散乱,少有成规模的。
AI-2在细菌对数生长早期及中晚期升高均未超过0.8,无调节细菌形成生物膜作用,AI-2变化趋势与细菌生长曲线无直接相关性,见图4。
相比之下,在苏州镇湖,已形成一条1700多米长的“苏绣街”,具备一定规模的绣户达400家。各类国家刺绣艺术馆、私人刺绣艺术馆,屹立其中。一个两万人的小镇,就有八千多绣娘。苏杭一带,不满十岁的丫头,穿针引线亦不在话下。
而蜀绣,过去“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如今却香火难续。现代工业技术化以后,机器制品替代了手工针织,蜀绣,竟打上了“奢侈品”的标签,束之高阁。
一个小时的等待后,记者见到了孟德芝。她带着歉意的笑容,迎我们走进她的办公室,不大的空间,被大小不一的绣屏占满了。其中一幅“荷花鲤鱼图”,引人入胜。这是孟德芝在2012年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时的参赛作品,完成此作,耗时一年。
眼前的孟德芝,一袭裙装,素雅,长发束在脑后。原以为绣娘是精细的,会娓娓道来。她一开口,语速很快,辞藻质朴,没有多余的客套。
孟德芝每日在绣坊里,至少待半天时间,除了她一直带的几位弟子,剩下的学徒几乎每年都在变化。蜀绣一直以口手相传的方式传承,现在,弟子的稳定出现了问题。
“刺绣本身枯燥,现在也不是生活必需品了,市场需求不高,坚持不下来也正常。许多的蜀绣师傅,现在拿针线也只能进行简单缝补了。”
不交学费,免费提供材料,只要人愿意过来,孟德芝就愿意认真教。即使如此,愿意留下来的徒弟也寥寥无几。“到我这里来学习的,一时兴起的多,学一段时间,尝个新鲜就不来了。多年能留下来的,也就是你现在看到的几个。”孟德芝很能理解,或许是每天面对不同的徒弟,她的耐心不错。
“现在想来,其实当时是舍不得丢的。如果我也放下了,蜀绣的绣工又会少一大片,再过几十年,还会有人记得蜀绣吗?”孟德芝笑笑,一一填满面前的茶盏。她手头的动作很快,口头亦然,知无不言,不知道的就干脆地说:“不知道。”
实际上,即便身为工艺美术大师,创业之初,孟德芝也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2006年冬天,孟德芝租了一个10多平方的地方,开始创业,有七八位学徒。为了支付房租,孟德芝收每人500元的学费。“房子太小,刺绣工具摆不开,我们只好在院子里绣。冬天,我们披着电热毯,脚上踩着加热器,可是冷风还是往身上灌。手冻得通红,针拿久了,手就麻了。”那年春节,孟德芝和徒弟们凑钱,团了一个年。
最困难的那一年过了后,孟德芝再没收过学费。
“蜀绣面临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初入门的绣工,几乎挣不到钱,拿什么生活?蜀绣作品耗时耗力,在如今这个快餐时代,有多少人能承担?”
传承,要的不过是时间
蜀绣上手容易,可培养高级绣工却难。
曾经,成都蜀绣厂里有一位老师傅擅长绣罗汉,每次都亲自在绣面上描绘,画出来的罗汉活灵活现,作品自然也上乘。他离世后,这门手艺失传了。“我再没见过那么好的罗汉图,就连绣罗汉都少了。”孟德芝有些惋惜,创业之初,她很在意成品,现在她更在意蜀绣本身。
绣工的技艺,关乎蜀绣的生死存亡。若仅讲究基本绣技,和机织品何异?
孟德芝擅长双面绣。她向记者展示了双面异色绣和双面立体绣的作品。一个是“荷花鲤鱼图”,从正反两面看,鲤鱼一为黑色,一为红色;还有一个是抚琴图,正面是仕女背对,旁边男子席地而坐,双手抚琴,背面看,二人刚好相反,仕女正面执扇,男子背对而坐。
她的学生中,基本技法人人都会,但谈到复杂的针法运用熟练的,不过是徒弟中跟了她几年的弟子。“蜀绣这种手艺,没有取巧的方法,只能不停地绣,靠时间训练出手感。”
比起技艺的纯熟与淬炼,更为严峻的问题在于:意识的培养。
在过去,母亲、婆姨、街坊邻居,刺绣师傅比比皆是,妯娌间亲密的话题也脱不了绣工绣艺,生产与生活息息相关。现在不同了,2006年5月,蜀绣及蜀锦织造技艺被国家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需靠政府扶持才能继续生存。
在成都的郫县安靖镇上,九年制义务学校开办起蜀绣兴趣班;县内的友爱职中、安德职中和四川省商业服务学校,开办有蜀绣专业,培育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蜀绣专业人才。同时,郫县还与西南交大、成都纺专等高校合作,培养蜀绣设计制作和营销管理方面的高层次人才。
蜀绣渐渐尝试着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走更系统的路线。2010年,依照四川蜀绣刺绣工职业技能标准,蜀绣正式纳入职业技能鉴定。
从此,蜀绣成为四大名绣中,以职业技能标准对从业者进行职业等级鉴定的唯一绣种。2012年,成都市政府出台规定,请蜀绣大师到有条件的职业学校任教,免除相关专业学生的学费;针对高端蜀绣人才,每两年进行一次市级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定工作。
近来,蜀绣开始进入了中小学的课堂,成都市52中的课堂上,女生们坐在了绣台前。草堂小学,则组织孩子们参观和拜访蜀绣大师,在这里,他们开始认识曾经在这个城市兴盛的传统艺术。古代育女,强调德容言工,其中,女性的心灵手巧,主要来自童年的精细的手工劳动,针线刺绣,自在其列。
2006年10月1日,孟德芝带领18名绣工刺绣巨幅“老成都地图”,历时半年,参观者达百万人。日本、韩国尚有民族服装。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呼吁恢复华夏文明的民族服装,汉服的尝试,中式服装的流行,蜀绣的价值必将在未来社会中受到应有的重视。
“我们不会让这门技艺失传的。只要有兴趣,就有传承的希望。蜀绣的技艺复杂,即使要花上5年、1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也总能学到真正的精髓。我们要的,不过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