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研究*

2013-04-10路文海向先全黄海燕王秋璐付瑞全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3年11期
关键词:海域海洋面积

路文海,向先全,曾 容,黄海燕,王秋璐,付瑞全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天津 300171)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研究*

路文海,向先全,曾 容,黄海燕,王秋璐,付瑞全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天津 300171)

文章从我国近海海域海洋生态环境变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和数量的变化分析入手,研究了 “十一五”期间我国生态监控区的生态环境变化趋势,论述了滨海湿地、海湾、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重要生态环境的退化情况,并从经济、污染、灾害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其退化的原因,提出了加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的建议。

海洋管理;生态环境;变化趋势;退化因素

近几十年来,我国近海海域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生境的改变必然对生物多样性及其数量产生影响。如20世纪80年代初期,渤海大型底栖生物的主要优势种以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为主[1];2006—2007年主要优势种则以多毛类居多,东海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类组成也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期东海海域主要优势种以棘皮动物为主,而2006—2007年个体较小、生长周期较短的多毛类取代个体较大、生长周期较长的棘皮动物,成为目前东海大陆架最重要的优势类群。此外,我国是渔业大国,但是由于开发活动和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渔业赖以生存的传统的优质渔业对象,现今大多已衰落,种群结构逐渐小型化、低龄化,短生命周期、低营养级的小型中上层鱼类、头足类和小型虾、蟹类取代了原有的大型优质经济种类,种群交替不断发生[2]。总体而言,从种群的繁殖策略上,目前我国近海海域种群寿命长、具有高竞争力的K-对策种的优势地位正逐渐丧失,而被寿命短、适应能力宽、具有高繁殖能力的r-对策种所取代,以适应越来越不稳定的自然环境。

本研究从我国近海海域海洋生态环境变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和数量变化的角度出发,首先研究 “十一五”期间我国生态监控区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并论述滨海湿地、海湾、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重要海洋生态环境的退化情况,再从经济、污染、灾害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其退化的因素,最后提出了加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的建议。

1 生态监控区生态环境变化趋势

根据 “十一五”期间全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我国对18个海洋生态监控区的河口、海湾、滩涂湿地、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生态系统开展监测,监控区总面积达6.13万km2。根据《HY/T087-2005近岸海洋生态健康评价指南》,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分为3个级别: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总体来说,该期间我国海洋生态监控区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不健康和亚健康的生态监控区占海洋生态监控区监测面积的19.34%和79.1%。

该期间双台子河口、滦河口-北戴河、黄河口、长江口、乐清湾、闽东沿岸、大亚湾、苏北浅滩和雷州半岛9个生态监控区健康状况均为亚健康,没有明显变化;锦州湾和杭州湾两个生态监控区健康状况较差,均为不健康;珠江口和莱州湾两个生态监控区2006—2009年均为不健康,2010年好转为亚健康;渤海湾生态监控区2009年状况较差为不健康,其余年份为亚健康;海南东海岸、西沙珊瑚礁、北仑河口和广西北海4个生态监控区健康状况均由健康转为不健康。根据 “十一五”期间全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中对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群落健康状况的描述,双台子河口、黄河口两个生态监控区有升高的趋势,渤海湾、杭州湾、长江口、闽东沿岸、大亚湾、雷州半岛、西沙珊瑚礁7个生态监控区有下降的趋势,莱州湾、乐清湾、苏北浅滩、海南东海岸、北仑河口、广西北海等监控区没有明显变化。

2 重要生态环境退化情况

2.1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滨海湿地是指低潮时水深浅于6 m的水域及其沿岸浸湿地带,包括水深不超过6 m的永久性水域、潮间带 (或洪泛地带)和沿海低地等。2007年中国滨海湿地面积为693万hm2。其中:自然滨海湿地的面积为669万hm2,占滨海湿地总面积的97%;人工滨海湿地面积为24万hm2,占总面积的3%。与1975年中国滨海湿地面积736万hm2相比,滨海湿地总面积减少43万hm2,其中人工湿地增加22万hm2,而自然湿地面积减少65万hm2。自然湿地面积的减少主要为潮间带湿地面积,减少了55万hm2,减少幅度过半[3]。

2.2 海湾生态系统

受人类活动影响剧烈的海湾生态系统多处于亚健康状态或不健康状态。以渤海湾为例,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渤海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群落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鱼类资源量在20世纪50—60年代处于鼎盛时期,鱼类生物量密度为1 220 kg/km2,有包括带鱼、小黄鱼、真鲷、褐牙鲆、梭鱼、鲈鱼、蓝点马鲛、鳓鱼等优质渔业对象在内的约201种鱼类在此栖息,优势种为优质经济种类小黄鱼和带鱼等底层鱼类[4-5]。但长期过度捕捞和环境变化,致使渤海鱼类种类数剧减,生物量密度也大幅降低,20世纪80—90年代渤海鱼类生物量密度为696 kg/km2;优势种则被鯷鱼等经济价值较低的小型中上层鱼类取代。此外,渤海湾1998年浮游植物密度约为1959年的30%,浮游动物次级生产力在1959至1982年间也呈下降趋势[]。

2.3 珊瑚礁生态系统

我国西沙海域、雷州半岛、海南东海岸和广西北海生态系统均处于亚健康状态。我国珊瑚礁生态系统状况总体呈退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大陆沿岸造礁石珊瑚种类数明显减少,常见优势种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以环境耐受力较强的团块状珊瑚为主。西沙海域和徐闻珊瑚礁退化严重,生态健康状况由健康变为亚健康;生态健康状况较好的海域也出现明显退化迹象,如海南东海岸部分沿岸珊瑚礁出现退化,死珊瑚增多,石珊瑚盖度偏低;涠洲岛珊瑚礁的个别区域受人为影响,活珊瑚减少,东山海域受湾内污染影响珊瑚礁明显外移等。一些沿岸珊瑚礁由于未能设立自然保护区,人为干扰破坏严重,加上环境污染日趋恶化,面临濒临灭绝的威胁。

2.4 红树林生态系统

我国有辽阔的海岸线,但是红树林的分布比较局限,目前仅有约150~220 km2,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及海南,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97%,而海南的红树林几乎包括了中国红树植物的全部种类。中国红树林面积在历史上曾达2 500 km2。20世纪50年代为400 km2左右。由于人类在海岸带的不合理开发活动对红树林的破坏愈发严重,导致红树林面积不断在减少。

2.5 海草床生态系统

中国海草床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台湾、香港以及福建零星区域,其中广东省海草面积最大,约9.70 km2;广西次之,约9.42 km2。喜盐草是中国亚热带的绝对优势种类,仅广东和广西的分布面积就超过17 km2,在台湾和香港亦有分布。浙江与江苏仅报道有流苏藻。受围填海、挖掘星虫、海水养殖等人为活动影响,广西北海海草床栖息地环境受到破坏。

3 影响海洋生态环境退化的因素分析

3.1 经济因素

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致使海洋生境的土地利用强度不断加大,港口、农田、养殖场、居民建筑等取代了海洋生境,自然海岸线比重也在降低。2001—2011年,沿海地区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总体在60%左右,且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较快,其中天津、辽宁、江苏、福建、山东、广西等地区每年增速都在10%以上。沿海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也呈上升趋势,从41%稳步增加到43%。2011年,沿海地区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78.8%,其中进口占85.5%,出口占71.1%[7]。此外,沿海城市化进程中建造的工程设施,尤其是填海造地对潮间带和湿地生境的毁灭性破坏等,致使部分海湾富营养化程度加剧、赤潮灾害频发,鱼类繁殖育幼场破坏,经济生物资源量锐减。2011年,确权海域面积1859 km2,从用海类型看,渔业、工业、交通占到95%以上;至2011年年底,我国已确权填海造地面积共982 km2,其中福建、江苏、浙江、辽宁、天津填海造地面积均超过100 km2[8]。

3.2 污染因素

随着陆地工业区向沿海迁移,城市生活污水、工农业废水以及近海养殖业产生的污水向近岸 (河口、海湾)排放量急剧增加。“十一五”期间,全国劣四类水质海域面积平均约为3.2万km2,2009年劣四类岸线长度为2 300 km,约占岸线总长的11.1%,劣四类岸线主要分布于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和珠江口。2009年全国40条主要河流全年入海CODCr、石油类、营养盐(氨氮、总磷)、重金属 (铜、铅、锌、镉、汞)和砷等主要污染物总量为1 367万t。陆源入海排污口主要污染物为CODCr、总磷、悬浮物和氨氮。滨海湿地普遍存在着水体有机物和营养盐严重超标的现象,个别区域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也较为严重;滨海湿地的生境和生物群落质量均严重下降,潮间带生物群落结构改变明显,底栖生物种类贫乏,芦苇、碱蓬、红树林等分布面积更是锐减,鸟类的种类与数量显著降低。

3.3 灾害因素

近年来的赤潮、溢油、生物入侵、洪涝、干旱、荒漠化等灾害的频繁发生,导致许多海洋生态系统的退化。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海域每年赤潮发生次数在28~119次之间,年平均79次;累计面积在10 150~27 070 km2之间,年均16 300 km2余,赤潮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均为20世纪90年代的3.4倍。从多年变化趋势看,赤潮发生有从局部海域向全部近岸海域扩展的趋势[9]。2011年蓬莱19-3油田相继发生两起溢油事故,导致大量石油类污染物进入水体和沉积物,对渤海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损害。污染海域的浮游生物种类和多样性降低,海洋生物幼虫幼体及鱼卵仔稚鱼受到损害,底栖生物体内石油类含量明显升高,海洋生物栖息环境遭到破坏[10]。生物入侵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影响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改变入侵地的生态性质和功能。2011年福建乐清湾和闽东沿岸互花米草入侵依然严重;广西山口红树林区互花米草面积达4.9 km2,近10年来面积扩大约2倍,林区内无瓣海桑出现成片成林的趋势,威胁土著红树植物的生存。黄河口和莱州湾泥螺分布范围持续扩大,目前向北已扩展至滨州沿岸潮间带海域,局部区域最高密度达160个/m2。此外,气候变化引起崇明岛东部1982—2000年滨海湿地面积几乎损失了3/4,其中水体面积减少了4%,滩涂面积减少了69%[11]。受洪水影响,海南东海岸长圮港海域海草被入海泥沙覆盖,栖息密度有所下降[12]。

4 加强生态环境管理的建议

4.1 绿色发展

正确处理好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促进和保证我国沿海开发战略实施的同时,坚持海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通过海洋生态保护引导海洋产业政策,以海洋生态保护成效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区域海洋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科学规划海域空间利用,合理布局临港临海产业,制定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产业规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鼓励高新技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产业发展,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绿色用海,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沿海地区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

4.2 加强保护

继续强化对重点海洋生态系统及特殊生境的保护监控工作,积极开展近海生态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状况的定期调查评价,对具有重要生态价值自然岸线、生态脆弱区、敏感区及生物多样性丰富海域的自然生境进行有效管护,制订实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对生境严重退化、物种多样性下降的区域有计划地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建立繁育基地,通过禁捕、修复、救护、繁育等措施,扩大海洋生物物种种群,恢复海洋生物栖息生境;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部署和国家海洋局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意见,积极开展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建立完善长效的保护管理机制,由点及面,以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先行,推进全国,实现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功能稳定和物种丰富。

4.3 强化管理

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海洋监测、执法监察等海洋生态管控综合机制,三管齐下,努力将各项生态调控措施落到实处。陆海统筹,各部联动,制订污染物排海总量并开展总量控制生态效益评估,强化对海洋生态风险较大的区域、行业和污染物管理,提高污染事故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加强对引进外来物种的安全管理,逐步建立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系统,对危险物种的入侵进行科学合理的预警、预防和控制,维护本地物种和生境安全;规范执法程序,加强动态监督,提高对围填海工程、港口工程、海水养殖等开发利用活动的海洋监测和执法监察力度,依法查处不按要求建设、排放、采挖等违法行为。

4.4 做好宣传

加大海洋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海洋知识传播方式,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保护海洋生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导公众逐步树立海洋观念,增强海洋意识;确保信息公开,促进企业环评、企业排污、生态修复工程信息公开,使社会公众享有相应知情权和监督权;拓展渠道、加强组织,完善公众参与机制,调动社会公众及非政府组织的积极性,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态、树立海洋生态文明的工作中来,形成全民共同促进海洋生态事业发展的局面。

[1] 李荣冠.中国海陆架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

[2] 唐启升.中国专属经济区海洋生物资源与栖息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 鞠美庭,王艳霞,孟伟庆,等.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评估[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4] 金显仕,赵宪勇,孟田湘,等.黄、渤海生物资源与栖息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杨纪明,杨伟祥,王新成,等.渤海底层鱼类的生物量估计[J].海洋学报,1990(12):359-365.

[6] TANG Q S,JIN X S,WANG J,et al.Decadal-scale variation of ecosystem productivity and control mechanisms in the Bohai Sea[J].Fisheries Oceanography,2003,12(4/5):223-233.

[7] 国家统计局.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8] 国家海洋局.2011年海域使用管理公报[EB/OL].(2012-05-07)[2013-09-10].http://www.soa.gov.cn/soa/hygb/hygb/webinfo/2012/05/133 6351523693910.htm.

[9] 国家海洋局.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EB/OL].(2010-06-10)[2013-09-10].http://www.soa.gov.cn/soa/hygb/hjgb/webinfo/2010/06/1297643967120831.htm.

[10] 国家海洋局.2011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EB/OL].(2012-06-30)[2013-09-10].http://www.soa.gov.cn/soa/hygb/hjgb/webinfo/2012/06/1340488547415825.htm.

[11] 徐明,马超德.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12] 国家海洋局.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EB/OL].(2011-05-16)[2013-09-10].http://www.soa.gov.cn/soa/hygb/hjgb/webinfo/2010/06/1305507673142596.htm.

海洋公益科研专项项目:“海洋生态红线区划管理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201405007).

猜你喜欢

海域海洋面积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遗落海域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埕岛海域海上独立桩拆除方案探讨
巧用面积求坐标
爱的海洋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海域评估技术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