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工作的形势和对策
2013-04-10李艳波
李艳波
(三亚学院财经分院,海南 三亚 572022)
随着信息网络科技的应用,网民速度强劲增长,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普及, 微博、微信、陌陌等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上随意的发表意见,网络的社会影响力急剧增长,成为了信息的集散地和舆论平台,群体性事件和网络谣言等一些负面信息在网络上频现、放大,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危机。建立一套完善的舆情监测、预警、引导机制,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和了解社会动态,成为政府部门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呈现的新特点
(一)舆情主体更加多元化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其中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移动互联网的比例也继续提升,达到74.5%,其第一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涵盖了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各个区域.可以说当今的网民无处不在,数量众多且成份复杂。
(二)传播载体更加多样化
除了BBS论坛、博客、网站等载体外,近年来,发布信息和互动更加快捷灵活的博客、微博、微信、陌陌、QQ群等迅速崛起,成为我国主要的网络舆论场,此外在各网站上的跟帖、留言、评论、论坛帖文的传播扩散也不容小觑,并在一系列重大突发性事件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目前我国微博用户数已达网民数的一半之多;随着三网融合、无线上网、手机上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上网方式不再局限于电脑终端,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移动联网发布信息,2012上半年,我国手机上网人数首次超过使用电脑终端人数。传播内容不再局限于文字,还可以将现场拍摄的图片、视频上传,对重大突发敏感事件进行“现场直播”。信息传播的人数、传播的信息量、传播的速度和传播个体的主观性都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三)传播形式更具随意性、互动性
与传统媒体传播不同,新媒体的显著特点就是自由的、多面化的交互式传播,使得网络舆情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动员力。一是随意性。表现为网络舆论信息任意发布、评论、转载、转发的现象。特别是网上虚拟组织、虚拟社区等不断涌现,催生了大量带有社会属性的网络群体和网上社区。同时,现实世界的各种社群也建立了基于网络空间的虚拟社群,这些社群通过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的互动来达到交流信息、沟通思想、联合行动的目的。二是互动性。表现为新老媒体的互动。近两年来,网络事件的发生、发酵、扩散基本遵循网络新闻或者微博发布信息、论坛形成热点、媒体扩大宣传的模式,网络舆情经常引发传统媒体的跟踪报道评论,新老媒体交互,形成舆论热点,集聚更强的影响力。
(四)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偏差性
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有时政府一个规定、一个行动、一个事件可能很快就形成一个热点,迅速在网络上扩散,在社会中流传,“一点就着”、“一触即发”,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由于缺少对网络舆论的有效监督和引导,使得网络成为一些人肆意发泄的空间,对社会的不满和对社会的一些片面看法,都利用网络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灰色、偏激、庸俗、反动的言论,造成歪曲事实、危言耸听、有意摸黑、制造混乱的后果。
二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形势
(一)网络舆论燃点低
当今社会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社会不稳定因素突出,随着公众自由、民主思想和法制意识的提高,维权意识的增强,对侵权、腐败、 等诸多社会敏感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越来越高。网络已经成为敏感事件舆论传播的平台、抗议集会的场地,一个热点事件加上一种情绪化意见,引发了大量的负面舆论风暴。
(二)基于网络平台的组织能力越来越容易
微博、社交网站、即时通讯等新型网络的应用,推动形成了“无中心、交互传播”的信息传播新模式,导致突发群体性事件往往在事前没有预谋和挑头人物的情况下,在很短时间内,经网络传播由毫无关联的网民共同酝酿完成。
(三)网络“维权”意识加强
近年来,一系列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维权舆论旋风的事件几乎都发端于互联网,在网络民意的推动下,一步步发酵升级,并最终解决,“信访不如信网”已成为当下许多利益受损群体信奉的法则。
(四)处置网络谣言的成本越来越高
网络虚假信息,谣言数量庞大,加之网络的隐秘性,使得真假难辨,交叉传播,使得有目的的危害变得非常容易,产生了恶劣的现实影响,使得政府的处置成本变的非常高。
三 当前政府部门舆情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上不到位,重视不够
当今社会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情随之产生,然而一些地方政府面对基于新的传播途径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思想认识之后,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提前谋划应对的措施,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应对网络舆情的新机制,以至于没有相关的应对的工作预案,存在消极被动应对突然事件的现象。
(二)管理体制不顺畅
目前我国互联网管理以国务院新闻办、工业信息化部、公安部三个部门为主,分别主管互联网信息内容、互联网行业发展、互联网安全监察。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仍存在职责不清、职能交叉、多头管理、协调不力、效率低下,行业管理与内容管理、内容监督与技术手段之间相脱节,整体合力尚未形成。
(三)机构队伍不健全
市、县一级政府部门新闻办公室机构不够健全,有些地方形成虚设,没有真正有序的开展工作。但受各种因素制约,目前政府部门网安部门的人力普遍不足,区县级网安机构基本未设立,不能有效实现网络安全监管、网侦技术向基层一线延伸。
(四)新媒体管控能力不足
目前政府网安部门针对微博等新兴传播媒介巡查缺乏有效技术监管,新媒体传播扩散速度快,政府信息处置的速度滞后于辐射状的传播速度和网络舆情的形成速度。
四 加强和改进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当今,政府部门应重视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积极应对新媒体给社会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全面检测网络舆情动态,监测网络舆情走势,评估舆情影响,及时引导舆情走向,掌握网络上话语主动权。
(一)建设完善监控中心,构建综合信息监控体系
加强互联网信息监控中心建设,构建网上监控发现、处置、防控、调查一体化的互联网信息监控工作体系,推动网上监控工作正规化、专业化建设。选择有政治敏感性且有专业特长的人员到监控队伍,同时加强网络监控体系和引导体系的建设。
(二)健全预警处置机制,实现以快制快目标
新媒体短平快的传播特点,决定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处置要争分夺秒,尤其是对一些负面信息要在尚未形成的初期,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置。建立健全高效的处置机制,畅通网络办,新闻办,重点运营网站,运营商的协作渠道,建立全时段的有害信息处置通道。
(三)建立网络群防队伍,统筹网上网下无缝对接
为了解决网络监管警力的不足,要整合一切可以动用的警力资源和社会资源,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加大基层信息员队伍建设,形成网上网下通力合作的管控新模式。对在基层发现的信息苗头提前设置关键的搜索词,构建网络舆情处置的第一道屏障。
利用网络上一些热爱网络管理,有正面影响力的一些”意见领袖”,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他们在关键时刻能发出正面的声音.引导舆论的走向。
政府要设置相关部门第一时间针对一些负面的舆情事件第一时间调查公布真相,发出权威信息,解释疑惑,对负面舆情进行正面引导,压缩负面舆情传播空间,掌握舆情的话语权。
(四)加强网安技术手段建设,提高网上实战效能
着眼于微博,即时通讯,移动互联网新技术带来的难题,应加强无线上网管控,尽快推进车站,机场,咖啡厅等无线上网场所的安全监管平台建设。加强微博,微信等管控手段的建设,加强网络警察队伍建设。加强网络综合平台建设,有效整合,分析原始数据,最大限度的提高网络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
(五)把握网络管控工作方向,提升舆情处置的针对性
首先,网络舆情是社情民意的重要表现形式,公众的诉求与不满通过网络媒介表达和迅速传播,针对网络舆情应该认真分析,去伪存真,重点展开专项舆情的引导,及时澄清事实,批驳谣言, 其次,对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网上负面信息、网络谣言等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情报信息,也要及时搜集关于社会进步、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意见,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再者,实行网络实名制,促进建立网络媒体自律公约,推动网站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严格落实网站主体责任制,督促落实网站信息核查、先审后发、技术过滤等管理措施,强化负面舆情源头管控,防止负面舆情事件的蔓延扩散。最后,更加注重重大突发事件网上应急预案的建设。对网上重大突发事件分级响应,根据事件等级的高低,采取不同的应急措施,调动不同的力量和资源应对,做到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临阵不乱、有条不紊,掌握主动权。
[1]孟庆涛,刘业兴,唐勇.高校网络舆论的特征及其引导[J].科技信息,2007.32.
[2]张瑜,焦义菊.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影响机制及其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
[3]胡勇军.浅谈高校BBS传播的危机管理[J].中国青年研究,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