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探索与实践
2013-04-10代显华李荣钢葛一楠
代显华,李荣钢,葛一楠
(1.成都学院 实验技术中心,四川 成都610106;2.成都成量集团公司,四川 成都610503)
0 引 言
2010 年6 月,教育部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高等教育界积极响应,掀起了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一轮的改革浪潮。2011 年,成都学院获批“卓越工程师计划”高校。新一轮的工程教育改革,实践是工程的灵魂和根本,工程教育的重要特征便是“回归工程”,产学结合[2]。显然,校企合作是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平台。国家通过政策支持,引导企业与高校进行更深入、广泛的合作,成都成量集团公司获批为我校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
1 企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现状
学校和企业依据双方需求,积极探索和实践,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校企共建基于企业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共同承担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任,做了很多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1.1 校企双赢模式探讨
校企合作,积极寻找校企共同愿景和价值取向的利益的结合域。在条件建设和资源利用上,以产学研互促共赢为目标,校企共建体现行业发展的实践教学环境,共同培养工程型教师[4],共同研发项目,并建立了明确的责任分担和成果共享制度。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共同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切实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为企业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持[5]。
1.2 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企业有关部门领导担任“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主要负责人,并成立“教学管理部”,负责学生在企业实践的相关管理,初步建立了工程实践教学运行、学生安全管理、生活保障、企事业单位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保障等规章制度。
1.3 积极改革工程实践教育模式
企业更多地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课程标准[6],共同实施实践教学环节运行和教学考核与评价,利用企业真实的工程环境,积极探索构建工程实践教育新模式[7]。
1.4 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成中心的指导教师队伍。①行业专家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培训教师、指导学生;②学校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积累专业实践经验,提升教学水平[8]。
2 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存在问题
基于企业建立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企双方在共建过程和学生实践过程中,客观存在着很多问题,而且大多是共性问题,值得大家一起探讨。
2.1 交通、时间
企业与学校都有一定距离,有的甚至离学校还较远,学生不可能高频往返,学校频繁组织交通车也较困难,交通成本太高。企业,不可能像学校实训中心一样,全天候向学生开放,学生不可能随时随地根据自己时间安排和学习进程到企业去学习。特别是教学时数只有几个小时的实践内容,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走到企业去,造成某些实践环节缺失,影响教学效果。
2.2 工学矛盾
学校希望企业更多地参与人才培养,但企业毕竟不是学校,其主要任务是“生产”,主要目的是“效益”,企业不可能全面地考虑学生实践问题。而大多学生实践项目,不可能为企业创造效益,反倒会影响企业生产进度,所以,很多情况下,企业生产不可能让位于学生实践,企业不可能为方便学生实践而调整生产进度和程序。学生短时间在企业现场实践,只能接触到工程的某个局部或某个工序,很难了解工程的全过程。企业生产与实践教学之间客观存在的矛盾,使学生实践系统性不足。所以,企业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难以承担人才培养任务。
2.3 企业教师指导学生不深入
企业方面的指导教师,存在着指导学生和完成自己生产与管理任务的矛盾,①作为企业员工,必须完成自己岗位职责和生产任务;②指导学生要占去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必将影响自己的工作进度和生产效率,使自己利益得不到保障。学生进入企业现场实践,企业指导教师通常不会和学生一起深入探讨,全面指导,学生动手参加生产实践机会少,对工程项目的具体内容及施工组织管理难有深入、全面地了解。
2.4 基于企业项目的实践效果不佳
基于企业项目实践和研发项目,是以企业需要为目的,以企业为环境为背景的,没有长时间呆在企业中的条件,根本无法实施。特别是企业的研发项目,不可能为学生实践进程专门设计,其高端性或前沿性,学生因受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限制,参与度不高,甚至无法真正参与,所以学生基于企业项目的实践效果不佳。
3 企业合作化入驻校园
针对学生在校外企业实践的诸多问题,学校力图建设金工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等工程实践教育平台。但是,在空间、师资等条件限制下的模拟的工程环境,没有企业真实的场景、生产、销售,项目研发过程,更没有企业的精神文化体验,不可能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充分组织现场授课,学习新技术新装备,组织实习实训,参与研发工作等。所以,学校应发挥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主体作用,与企业深入交流,探讨双方资源条件、分析双方需求,经过充分论证,找到一个能解决上述问题的切合点——企业合作化入驻校园,严格按照《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建设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通知》(教高[2012]8 号)文件要求,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简称“中心”)。
3.1 企业合作化入驻校园
根据学生实践的需要,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合作企业将旗下一个工厂连人带设备整建制迁入学校,学校负责提供办公、生产场地和水电保障,争取政府优惠政策等,在整合学校金工、电工电子实训室等工程实践教育平台的基础上,重新规划、调整设备,在校内搭建具有真实工程环境和企业文化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3.2 校企充分论证
学校与企业一起,重新梳理相关实践项目,明确在校外企业和校内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实践的项目。根据实践时间、项目综合创新程度以及企业生产环节,把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行业项目课程实践、行业项目研究等时间较长的综合实践环节放在校企业中进行,其他的见习、实训、生产实习、学生创新实践项目、部分校企研发项目全部放到校内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进行。
3.3 建立校企共管的管理机制
中心成立校企共管的领导班子,中心所有人员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教师,又是中心生产员工,既要负责中心的实践教学任务,同时还要负责中心的生产经营和项目研发任务。中心沿用企业原来的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同时,所有教师遵守学校的教师规范。
3.4 建立开放式的生产教学管理模式
中心按照企业的作息方式,兼顾学生时间需要,实行全天开放。企业将与学生实践紧密相关的生产项目,根据中心学生实践和生产力需要,放到校内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进行。中心按照工程人才培养的规律将所有培养环节贯通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通过“教学网络平台”进行实训项目选课,一旦审核通过,即可在预约时间进入中心进行实践,以企业员工的身份,主动地参与到企业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在企业真实职场环境中开展实践环节的现场教学。
3.5 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企业整体入驻校园,首要任务是实践教学任务,其生产任务根据教学任务的多少而减少。中心员工的收入由“教学酬金+生产经营效益+其他劳务费+校企福利”四部分构成,教师酬金由学校核算支付,生产经营效益由中心自付,其他劳务费由中心专项费用支出,原企业成员同时享有校企的其他福利待遇,保证企业员工的收入待遇要优于共建之前,以稳定中心教师队伍。同时,中心负责学校工程型教师的培训任务,以提高教师的实践工程能力和教学指导能力。
3.6 双方出资,校企共研
校企双方出资,充分论证研发项目的选题,大力促进中心校企项目研发。校企协商企业将部分研发项目和资金放到校内中心进行,研发成果,由企业出资收购。企业在中心设立“学生创新基金”、“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鼓励学生创新和教师科研,将企业技术开发与学校科研紧密结合,设立具有长远发展意义的专题研究。同时,学校也大力资助中心,划拨专项教学经费、教育教学改革经费、学生创新活动经费、校企共研项目经费等,促进校企产学研紧密融合,师生可以深度参与项目实践与研发,提高教师工程应用与研发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同时,通过企业式团队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组织协调能力。
3.7 实施“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机制
中心实施“产学研用”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可以随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改进人才培养方式,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解决实验、实习、工程实践的场地和经费问题,并帮助教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同时,中心指导学生参与生产经营和项目研发,成为中心兼职员工;中心研发项目成果可自主转化为生产经营项目;根据企业岗位需要,中心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让师生参加中心的实践教学、生产经营、项目研发和技术创新,为企业培养满足岗位要求的有用的人才,企业优先选用优秀毕业生,教师也可聘用为企业兼职员工,中心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用人机制实现深度融通[9]。同时,中心将研发成果拓展为自己的品牌产品,效益共享,是一种双赢的模式。
4 实践效果
校企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运行以来,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1) 建成工程教育实践真实环境。解决了学生在校外企业实践的交通、时间、食宿等一些现实问题。且提供学生一个系统而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学生可以按教学要求进行安装、调试、运行和生产,这个训练过程是在企业根本无法做到的,实现了学生实践教育的系统性[10]。同时,缓解了校外企业生产与实践教学的矛盾,减轻了企业接待学生的压力。
(2) 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产学研用”互促共赢的运行机制,促进学校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解决学校“双师型”教师缺乏的问题[11],改善师生创新科研条件,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机制的深度融通。
(3) 实现校内外培养相结合。打破了校内与校外、课堂与现场、学生身份与企业工作人员身份的边界,校内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所有实践环节都以生产环节模式实现贯通安排[12],以生产、研发成果作为评价学生实践成绩的重要内容,实现学校教育与行业培养有机结合。
(4) 有效地激发了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13]。中心基于工程问题、工程项目着力推行讨论式学习、参与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模式,引导师生进行项目研发和创新设计,在中心营造一种善于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有效地提高师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4]。学生参加第七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总决赛,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第三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中国西部高校首届大学生ACM 程序设计竞赛,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获各类奖多项;2012 年上半年基于中心平台有4 项学生科技发明获得专利,其中2 个已投入市场。
(5) 影响和辐射力加强。基于校企合作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影响和辐射,政府给予学校更多优惠政策,社会企业主动与学校对接,成都汽车网络技术中心、成都动漫创作基地、成都市旅游产业促进中心、“酷巴熊”等企业落户我校,原成都铁路中心医院(三级甲等)整建制划转为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等,学校实践教学条件得以极大改善。
5 结 语
校内工程教育实践中心的建设,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工程教育的国际合作、企业培养运行机制、质量评价与管理等很多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实践,特别是如何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发掘校企合作的驱动力,建立校企合作的动力激励和约束机制,保障校企合作保持长期、稳定、健康发展,还需要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学校的共同努力[15]。
[1] 蔡克勇. 校企合作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J]. 求是,1998(6):38-41.
[2] 周 玲,孙艳丽,康小燕. 回归工程 服务社会:美国大学工程教育的案例分析与思考[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6):117-12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建设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通知(教高[2012]8 号)[EB/OL]. http://www.moe. edu.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8 _ zcwj/201207/139258.html.
[4] 张文生,宋克茹. “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7-79,92 .
[5] 冯 军. 深化校企合作,化解大学生就业困局[J]. 教育与职业,2012(25):28.
[6] 汪木兰. 以项目教学为载体制订先进制造技术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2):15-19.
[7] 张礼华,王 琪,方喜峰. 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目标的专业生产实习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16-18.
[8] 王爱侠,张 燕,刘 钰. 基于“卓越计划”下的工程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5):31-34.
[9] 彭熙伟,廖晓钟.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探讨[J]. 高等教育研究,2011(10):78-79.
[10] 董 倩,刘东燕,黄林青. 卓越土木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 中国大学教学,2012(1):77-80.
[11] 张海龙,王占礼.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研究与对策建议[J]. 中国大学教学,2011,32(5):65.
[12] 朱永江. 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构建[J]. 教育评论,2011(6):27-29.
[13] 林 健. 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9-21.
[14] 杨 瑾. 激发兴趣开启心智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3):154-157.
[15] 马成荣,徐丽华. 校企合作模式研究[Z]. 江苏省重点课题研究报告,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