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招远杨氏家族简论

2013-04-10董文强

史志学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招远杨氏胶东

董文强

明清招远杨氏家族简论

董文强

明清招远杨氏依靠科举入仕,实现较大发展,成为胶东望族,在基层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明清胶东社会的一个缩影。

明清 招远杨氏 胶东望族

明清招远杨氏依靠科举入仕,实现较大发展,成为胶东望族,在基层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明清胶东社会的一个缩影。对其探究有助于了解明清基层社会状况。

一、客籍招远,科举兴家

招远杨氏原居浙江宁波府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始祖杨彦通任黄县教谕,后入籍招远。《招远杨氏族谱》如是记载:“(杨彦通)任满,喜招远之风土,遂入籍,居城里村,为我族始祖。”[1](P5)杨彦通以客籍入居招远,依附于军籍强梁之族,实则成为军籍。胶东地区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明朝在此设置诸多卫所,军事人口数量庞大,被称为“军人世界”[2](P191),清朝废除卫所,但是明朝卫所的人口大都定居当地。胶东诸多家族都与卫所有着紧密联系。招远杨氏始祖依附于军籍的原因难以考证,但军籍世袭以及军士地位低下严重束缚了杨氏的早期发展。

杨彦通任教谕,故重视对子孙的教育,重视文化培养,但因军籍身份,承担屯田和卫戍,严重影响了家族在科举上的发展,其二世和三世都没能取得功名。为了摆脱军籍的束缚,杨氏第三世向朝廷申明,得以脱军籍,入民籍,后渐有文声。但是,四世杨允时,正遇刘六、刘七叛乱侵入招远,为抵抗乱军,保卫城池,他捐助家财修城池,身先士卒战乱军。这样使得刚刚有所起色的家道,再度受挫。五世、六世逐渐恢复发展,虽没有在仕途上有所发展,但是杨氏一族在乡里的声望渐起,为后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嘉靖末年,第七世杨梅已略有开拓。杨梅以其学识恩受贡士,入京师太学,于万历元年(1573)就任盱眙县知县,后升为真定府同知。杨梅是继始祖杨彦通之后,第一位步入仕途的家族成员。虽然其官位品阶不高,但对杨氏一族的发展和社会地位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万历三十一年(1603),第八世杨焌参加科举,乡试合格中得举人,成为招远杨氏第一位科举之途上的成功者[3](P11)。杨焌历任山东临清县学正、山西清源县教谕、北直隶真定府武邑县知县等职。经过七世、八世的初步打开局面,招远杨氏家族在明代仕途上渐入佳境,之后有多人考中举人和进士。

第九世取得了科举上最大的突破。九世杨道缜于天启四年(1624)中得举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第九世杨觐光登进士科,成为招远杨氏第一位进士,授予行人司行人,后历职兵部主事,礼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江西布政使参政、按察使、备兵抚州,右、左布政使兼固原兵备道,南京太仆寺卿、南京通政使[4](P12)。杨觐光位高权重,朝廷极为重视对其家族的笼络,如其父获得多次封敕,使杨氏声望闻于胶东。其弟杨观光于崇祯元年(1628)亦登进士科,选入翰林院,之后历授检讨、右春坊右赞善、经筵讲官、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侍讲、右春坊右庶子兼侍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等职[5](P24)。次年,十世祖杨钟斗中举,又一年,十一世杨其渊中举。杨氏在第九世获得科举大成功,与其重视文教的家风密不可分。杨觐光、杨观光之父扬州牧虽然未取得功名,但受伯父杨梅言教影响,重视子弟教育,“聘严师课子,且亲自督教”[6](P9)。

有明一代,招远杨氏自脱军籍后,专以诗书为业,终在科举上多有建树。朝廷通过登科奖赐体系将一人荣耀推及整个家族,从而带动整个家族社会声望和地位的提升。科举兴家是其及胶东望族在明代发展的最大特征。

二、忠君抗清,家道中落

明代招远杨氏主要依靠科举入仕而渐起,与明代政局休戚相关。朝局稳定时,杨氏可获发展的机会,动乱时则会遭重创,如上述刘六、刘七起义对杨氏家道产生不利影响。朝代内的动荡,朝廷多可平息,但遇到足以推翻当朝统治的力量时,招远杨氏往往面临衰落的厄运。这是由于杨氏作为朝廷恩荣的受益者,在动乱时忠君卫国,抵抗与朝廷作对的在野势力。在野势力推翻当朝统治后会对其惩罚,加之动荡中人员和家财的损亡,衰落是必然的。明清鼎革,招远杨氏的选择和命运就印证了这一点。

明末正是招远杨氏家族发展最为得势的时期,但是时运不济,满清军队挥师入关,大有取而代之的势头。参与抗争满清侵扰的力量,不仅有朝廷的正规军队,还有各地勤王的宗族。招远杨氏家族成员也积极地参与到了勤王卫家的斗争中去,维护明朝的统治,保卫家乡的安定。崇祯四年(1631),孔有德、李九成等叛乱,侵扰胶东各地,严重破坏了胶东的统治秩序,大有颠覆山东之势。杨觐光等山东籍上书增兵胶东,力主剿灭[7](P16)。经过一番苦战,最终收复胶东各府县。杨觐光等人凭借职权将地方利益与宗族利益升为国家利益,两者紧密结合,最终实现统一。

崇祯十五年(1642)九月,满清军队袭掠山东,十世杨威受命“在青莱登三府‘募练乡壮千余’”[8](P2),为抵抗清军东进提前做准备。次年二月,杨威奉命率领先前所练乡士民兵,支援胶东多地抗争,驰援即墨,助其守城,奔赴莱阳,收复城邑,救栖霞于清军之围。在多次战斗中,杨威的声望不断提升,所率乡士也得到了极大的实战训练,这为杨威在明亡后能坚持反清复明的军事斗争奠定了基础。满清军队犯临清,九世杨大武正任州游击,面对来势汹汹的清军,毫无畏惧之色,率部殊死抵抗,无奈兵败殉国,但彰显了杨氏一族的气节。崇祯十六年(1643)清军大举进犯胶东,胶东各地大都殊死抵抗,诸多望族参与其中,捐金助战,身先士卒,多次挫败满清军队的进攻,取得了一时的胜利。杨观光听闻胶州军民屡败清军,作《胶州挫虏全城记》一文[9](P2),一作纪念,二来鼓舞士气。清军侵袭招远时,杨钟斗积极参与到守城抗清的战斗中,不幸城破被俘,英勇就义。在清军攻进北京后,杨观光宁死不屈,不失忠贞气节。

清军入主北京后,杨威所练乡士依旧坚持抗清斗争,对清朝在胶东的统治造成了严重破坏。《光绪增修登州府志》如是记载:“顺治元年,招远诸生杨威,阴受明福王副总兵职,遂聚众千余人,据县城作乱,四出焚掠。抵福山,缚闯贼所署伪知县李振纲以出,又使其党姜楷破莱阳。防抚陈锦招抚,乃降,既而斩之。”[10](P141)

诗书传家的杨氏深受忠孝思想影响,且全族恩荣于朝廷,故不会轻易背叛,在明朝统治受到威胁时,会选择与朝廷保持一致,坚决抵抗,誓死不作贰臣。这是明代胶东望族的一种普遍价值观。同时,也可以看出杨氏积极参与到维护地方社会稳定,保卫地方社会的安全,这是作为一个朝廷基层统治帮扶者的责任体现。

三、尊宗睦族,恢复发展

经过明清易代之乱,招远杨氏遭受重创,明朝所获的各种恩荣荡然全失。招远杨氏虽衰落,但不颓废,依旧坚持耕读传家之风,努力恢复发展,积极参加科举,以期获得重新发展的机会。终清一代,杨氏虽没有取得明代那般成就,却也文脉不绝,声望乡里。顺治八年(1651),第九世杨道简首开杨氏选贡生入国子监读书之先,之后共有35人获贡生资格[11](P3)。十一世杨文澄于康熙二十年(1681)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授予聊城教谕一职。这是入清以来,招远杨氏在科举仕途上第一次取得的突破。之后,还有六人中举:十四世杨堂,十五世杨梦寅、杨钟泰,十六世杨淑荫,十七世杨植、杨枋[12](P3)。但杨氏再也没能实现向进士科的开拓。十世杨师亮虽没有在科举之途上取得成功,但其文学修养和学识水平得到了时人的称赞。胶州姜长植“服其渊雅”[13](P300),而且其品行“遍为先达称道之,无不争识师亮。以好射,复习古文,皆称为君平、子云”[14](P300)。此外,他还施教于胶州学人,培养了诸多后学名人。其中,以雍正帝师张谦宜为最。杨氏族人的诗文著述也蔚为大观,有多部结集,如杨钟泰的《三不惑斋诗集》、杨淑蕙的《又树斋诗钞》等,更有诸多作品收入地方志中。

招远杨氏虽然没能在科举仕途实现再次重振,但依旧发挥望族的影响力,积极参与到地方事务中。一是参与文化和教育建设。十世杨鼎鋐在顺治年间捐家财兴修县城学宫启圣祠和魁星阁,后有杨振煦修缮。明代州牧公、观光公所捐学田在清代由杨氏族人不断地维护经营,使其继续惠泽学林。康熙初年,县学宫颓坏,十世杨鼎钟出资修缮,督工数月而成。十五世杨晋锡积极协助编修《招远县续志》[15](P465)。二是维护地方安全。清初胶东存在着反清暗流,时刻都有爆发的危险。清朝充分发挥望族势力,及时掌握基层动向,采取措施维护稳定。“顺治十八年腊月二十二日,七世祖柱公协助知县张作砺,平息了邑乡总欧明显、刘二揣,欲随栖霞于七起义反清之谋”[17](P3)。咸丰年间的捻军之乱,杨氏参与抵抗多有伤亡。三是帮助乡里抗灾救荒。招远一地山地多,人口稠密,易发生灾荒。杨氏一族家境尚为殷实,在灾荒发生时,大都会采取措施助乡邻。“康熙初期,招远岁凶大饥,十世祖鼎铭公施粥、捐粟,济饥民”[17](P3)。“乾隆八年(1743)春,雨雹伤麦,灾年,廷祁公又开仓赈乡邻”[18](P3)。类似善举不绝于族谱。

招远杨氏在清代也逐渐加强宗族建设,主要有创修、续修族谱,兴建祠堂等活动。招远杨氏自始祖杨彦通因籍招远,经过明代的发展,到了清代已经成为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望族,但是直到清代初年才开始进行宗族建设的标志性活动——修族谱和建祠堂。招远杨氏虽未进行本族宗族建设,但并不代表宗族成员没有参与相关宗族活动。明朝崇祯初年,杨觐光曾为觐县光溪杨氏续修族谱撰写了谱序。为何未进行本支宗族建设,可能由于杨氏主要兴于明代后期,朝局动荡,战乱频繁,难以组织相关建设。入清后社会稳定,便于组织宗族建设。顺治九年,十一世杨文澄创修《招远杨氏族谱》,其渊公为之作序[9](P3)。杨文澄创修族谱之前,杨观光曾在杨觐光入葬祭祀时,奉旨对家族前六世祖作祭文,对各世情况略有记述。杨文澄族谱记述了自始祖至其时杨氏祖孙的世系,并对祖茔做了细致考订,也包括杨观光所写的祭文等内容。这一族谱的创纂在招远杨氏发展史上有着标志性意义。乾隆、道光、光绪年间相继续修,保证宗族派支和昭穆秩序有章可循。杨氏也修建了本宗支的祠堂,主要有三间祠殿及一些厢房组成,祠堂正门书有“本支百世”的匾额,“祠堂大殿中供有七世祖梅公的巨幅绢本画像(高六尺,宽三尺,旧时称“老影”)”[20](P11),供桌上有神主。祠堂的具体修建时间难以详查。这两项标志性宗族建设极大地增强了招远杨氏的凝聚力。

招远杨氏在明代依靠科举入仕,闻声乡里,渐成以儒为业,诗书传家的家风,虽经明清易代影响,却依旧文脉相续,呈现不败之势。杨氏凭借科举提升了社会地位,恩受朝廷封赐,成为了县邑望族,出于忠君卫国的价值观,自觉地发挥宗族在地方事务中的作用,对地方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杨氏也重视宗族建设,修建族谱,兴建祠堂,以加强宗族向心力。

[1][3][4][5][6][7][8][9][11][12][16][17][18][19][20]杨金山.招远杨氏族谱(第五卷)[Z].未刊行,2012年第七次续修,藏于杨金山处.

[2]葛剑雄主编.曹树基.中国移民史.明时期[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10]方汝翼,贾瑚修,周悦让,慕容榦.光绪增修登州府志(卷十三)[M].清光绪七年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49,山东府县志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13][14]张同声修.李图纂.道光重修胶州志(卷三十一)[M].清道光二十五年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39,山东府县志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15]陈国器,边象曾修.李荫,路藻纂.道光招远县续志[M].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47,山东府县志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董文强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 陈锦慧)

猜你喜欢

招远杨氏胶东
胶东面塑——花饽饽
Fort Besieged
传递光明 融化冰雪 招远站
深度剖析招远市古村落发展现状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胶东徐福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研究
胶东沿海的“妈祖”遗产
《针灸大成》中“杨氏医案”的灸法运用
消失的金粟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