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西藏新政改革述评

2013-04-10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驻藏西藏地方达赖喇嘛

杨 娅

一、清末西藏新政改革的社会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在中国的各大城市建立起自己的势力范围。仅西藏,就有英、俄两国争夺,英国妄想直接控制西藏,将西藏从中国的版图分裂出去。为了达到其统治的野心,英国制造种种借口发动了两次侵略我国西藏的战争并强迫清王朝及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1890年的《中英会议藏印条约》、1904年的《拉萨条约》、1906年的《中英续订印藏条约》,至此打开了侵入我国的西南门户,边疆形势愈发告急。在英国加紧对西藏进行政治、经济等方面侵略并步步紧逼的情况下,俄国不甘其在西藏的利益受到损害及落后于英国,也从各方面进行侵吞西藏的阴谋活动。最初,其派遣间谍以游历或考察西藏地方的风土人情为掩护,广泛搜集情报并利用各种手段收买拉拢西藏地方僧俗上层分子,为进一步侵略西藏做准备打基础。在这些间谍活动中,利用喇嘛教向西藏渗透政治势力是其最有成效的举措之一,尤以德尔智隐蔽的最巧妙,潜伏的时间最久,危害也最大。他借在西藏学习藏文和佛经之机,成功地打进西藏上层的政治圈,成为十三世达赖喇嘛经辩的侍讲并赢得达十三世赖喇嘛的高度信任。利用这一身份,他积极拉拢收买达赖喇嘛及西藏僧俗上层分子投靠俄国,离间西藏地方与清中央政府的关系。并两次充当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特使”,往返于沙俄和西藏之间。俄国企图吞并西藏的野心,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英、俄两国欲达到控制西藏的野心而进行如此白炽化的明争暗斗,使得西藏的局势越来越岌岌可危,大有一夜之间被迫成为英或沙皇俄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危险。西藏作为我国西南疆域的门户,一旦被英帝国主义或沙皇俄国控制,其对我国领土及主权的影响是不可想象的。清中央政府对此也早有认识,亦有对西藏局势进行整顿之意。

在英俄企图把西藏从我国分裂出去的问题上,特别是面对英帝国主义的武力侵略时,十三世达赖喇嘛及西藏地方政府全力动员号召全藏僧俗官民支应兵差,奔赴抗英前线,回击英军的侵略。与西藏僧俗坚决抵制外敌入侵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清政府一味采取妥协退让的投降主义方针,唯恐西藏战事再起,引起帝国主义的不满,多次指示驻藏大臣需“切实开导藏番,毋得执迷不悟,致启衅端”*《清德宗实录》卷521,第13页。。驻藏大臣升泰及后来的有泰等人听从中央政府的指示,不仅不支持西藏人民反抗侵略行为,反将英军入侵西藏的责任归结为十三世达赖及西藏人民的抗英所致,达赖喇嘛及西藏人民对驻藏大臣在英帝国主义侵略西藏的整个事件中的种种表现越来越失望。*参见牙含章著:《达赖喇嘛传》,第150-178页。清末,如有泰之类的驻藏大臣在藏的所作所为极大地伤害了西藏人民的感情,西藏地方对驻藏大臣主持藏务渐渐失去了信心且越发的反感憎恶*“今藏中吏治之污,弊孔百出,无怪为藏众轻视,而敌国生心。查驻藏大臣历任所带员弁,率皆被议降格之员,钻营开复,倖得差委,身名既不足惜,益肆无忌惮,鱼肉藏民,侵蚀库款。驻藏大臣利其节寿,一切暧昧供亿,反为讳饬,转求商上垫借亏挪,又暗许其藉差浮冒报销,以为抵偿。藏中文武大小官,无不以边防报销,为唯一之目的,此藏中员弁积弊也。又,驻藏大臣照章会同达赖奏补噶布伦缺,陋规一万二千两,额外需索,犹不止次;挑补戴俸、甲丰各官,陋规二三千至数百不等。藏官皆摊派于民间,民之何辜,罹此荼毒?至签挚达赖之年,则尤视为利薮。”《张荫棠奏稿》,见吴丰培辑:《清代藏事奏版》,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1318页。,也使清政府与西藏地方之间的隔阂、矛盾进一步加深。在英军攻入拉萨之际,十三世达赖携随从秘密出走蒙古库伦,腐朽无能的清政府听信有泰的一家之词,下令暂行革去十三世达赖喇嘛名号,著班禅额尔德尼暂时代摄西藏政务。此决定极大地伤害了西藏人民对达赖喇嘛的信仰和宗教感情,也进一步加深了西藏地方政府与清廷之间的裂痕。

西藏所面临的如此险象环生的国际局势,驻藏大臣与西藏地方当局的矛盾日趋激化,十三世达赖出走,为了挽救处于风雨飘摇中的西藏政局,减缓其危机,加强清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主权,防止英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西藏,清政府开始整顿藏务。1906年4月,清中央政府授予张荫棠*张荫棠,字憩伯,广东南海人,举人。光绪十八年(1892)纳资为内阁中书,次年考取海军衙门章京。二十二年(1896)随伍廷芳赴美充三等参赞,二十三年(1897)改充旧金山总领事,寻调任西班牙代办。二十八年(1902)唐绍仪赴印,与英国议藏约,派充参赞。后唐绍仪称病告返,张荫棠代之继续谈判。三十二年四月(1906)被派往西藏查办藏事。为五品京堂后补,赏其副都统衔,派其进藏“悉心经画”。[1]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清中央政府开始了西藏新政改革。

二、西藏新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张荫棠入藏后,开始整顿西藏事务,首先从吏治入手,奏请清中央政府批准其查办包括驻藏大臣有泰在内的一批腐败官员,并随即提出新政大纲。该纲领的主要内容如下:[2]政治方面,强化中央政府在西藏的统治权,裁撤驻藏大臣和帮办大臣,由朝廷派亲贵和行部大臣,总制全藏。行部大臣之下,设参赞和副参赞、参议和副参议,分管各项行政事务。达赖、班禅优加封号,不再参与行政事务管理。军事方面,调北洋新军六千人入藏,归西藏行部大臣指挥,以武备学堂统领、训练藏军,筹建拉萨制枪厂,建立强有力的边疆防御体系。经济方面,成立农务局、工商局、路矿局,发展农工商和交通、采矿各业,准许西藏人民开采五金矿山,设立银行,废除繁重的徭役和残酷刑罚,组织商品出口,抵制外国商品的渗入,派人出国学习筑路和修建铁路,以及先进的生产工艺等。文化教育方面,为推行新政制造舆论,开启民智,设立汉文学校,开办藏、汉文白话报,改革落后的旧习俗,宣传汉族的儒家文化传统和西方的进化论等,推广新知识等。

张荫棠的新政纲领尚未完全进入实质性阶段,即被调派赴印谈判,离开西藏,清政府责成驻藏大臣兼驻藏帮办大臣联豫*联豫,字建侯,内务府正白旗,汉军驻防浙省,原姓王。曾随著名的维新派代表人物薛福成出使过英、法、意、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达4年之久,受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熏陶。因其通晓洋务,在清朝官吏中颇有一定影响。光绪三十一年三月(1905)赏给都统衔,派为驻藏帮办大臣。十月清廷调驻藏大臣有泰回京,即令其补授驻藏大臣。以张荫棠副之,张力辞,并命兼任帮办大臣。在西藏继续推行新政。联豫接过张荫棠的新政改革接力棒,其新政措施基本方向和张荫棠的一致,但在具体做法上更接近当时清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的新政宗旨,符合清政府缓解西藏地方当务之急的需要,因而相比张荫棠显得更“务实”,他着力施行其新政,使部分新政内容成为实际的社会活动。其主要内容如下:[2]政治方面,由中央驻藏大臣直接管理全藏事务,首先是按各省督抚衙门章程,强化驻藏大臣衙门职权和办事效能,设立幕职,分科办事,将西藏地方的一切权利集中于驻藏大臣,奏准裁撤驻藏帮办大臣,改设左、右参赞。军事方面,强调以重军镇慑西藏,才能内行新政、外御强敌,训练新军六千,以新法训练藏兵,裁撤绿营制兵,组织新式陆军,建立陆军小学堂,培养低级军官;创立巡警教练所,并在拉萨建立巡警总局,设步警和马警以维持社会秩序。经济方面,振兴实业,开垦荒地,开采矿山,发展手工业,兴办电线通讯、邮政,官办邮政管理局,修治、拓展川藏道路,筹办造币厂,促进商贸发展等、文教卫生方面,设立医馆、学堂,开办藏文、汉文传习所,试办蒙养院、初等小学堂等不同类型的新式学堂,设立印书局和藏文白话报馆,出版藏文白话报。外事方面,设立亚东、江孜税关,维护国家经济权益,奏请于印度加尔各答设领事馆,以维护当地华侨和到当地经商的藏族群众的合法权益等。

三、西藏新政改革失败的原因

随着清政府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土崩瓦解,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寿终正寝。清末西藏新政改革活动也随着清政府的灭亡而以失败告终。学界对此次新政改革失败的原因分析颇多,从主客观两方面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客观原因

1.严酷的自然地理环境

险恶严酷的自然地理环境极大制约了西藏新政改革实施及进一步推进。西藏地区海拔高,氧气稀薄,处于世界屋脊的西藏崇山峻岭、沟壑山脉江河纵横交错、常年的暴风雨雪,自然地理环境险恶多变。其独特的四面环山的高海拔高原,地形复杂的西藏与外界的联系尤其是交通、货物的交易联系变得极为困难。仅有的几条与外界往来的交通线路要么必须穿越高山深谷或终年积雪不化的雪山,要么必须越过人迹稀少的荒漠地带。这种与外界交往的交通困难,使西藏社会长期处于一种与世隔绝或半隔绝状态,外面世界的先进生产方式和社会思想很难传入西藏,这也是西藏社会封闭与保守、社会的政治、经济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安于现状靠天吃饭绝少发展变化的原因之一。

2.封建农奴制制约新政改革

首先,作为三大封建领主的寺院领主、贵族领主和政府领主们所拥有的庄园都各自形成为了一个较独立的社会经济体,在他们自己的庄园内,几乎所有的生产、生活资料及消费品均自给自足,无需与外界交换,这种封闭性很强的庄园经济使得西藏地区各地经济联系很少。其次,西藏封建农奴制度下的宗教寺院集团思想行动保守,固步自封,不愿接受新事物或新政策;贵族领主们对政府工作不热心,只图如何在自己庄园内通过收租派差来积累财富,对投资庄园或者提高生产技术等事宜漠不关心。这种保守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在整个西藏地区庄园内循环,限制了新经济力量和新经济形式的形成。

3.政教合一制度对社会变革的限制

西藏执行的是一种政教合一制度、宗教至上的制度结构,西藏地方政府由僧、俗两部分人组成,但不管是在藏区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还是上层的政治结构,以达赖喇嘛为统治之首的宗教集团无疑在政教合一制度中占有绝对优势。对于只想维持现状的保守性宗教集团来说,新政改革中大批量任用世俗官员,这种强化世俗权力及缩减政权结构中的宗教势力,触动威胁到宗教集团利益,新政改革受到宗教集团的大力抵制。贵族与宗教寺院的关系错综复杂,但在对待新政措施中的某些触及他们既得利益的层面上,他们的保守主义态度是一致的,遏制新政改革措施进一步推进,严重阻碍西藏社会及经济和政治的发展。

4.西藏新政改革资金严重匮乏,在实施的过程中举步维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经济财政支持层面上说,西藏新政改革举步维艰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清中央政府财政困难的限制。此次新政改革中不管是政治改革中的官员岗位的设置、军事方面的编练新军、经济方面的开矿办企业设置通讯邮政等或文教方面的兴办新式学堂当中任何一项政策措施的实施无不需要投入相当大的财政资金支持。行将就木的清中央政府本身挥霍无度,国库空虚,每年还得向帝国主义侵略者支付大量的赔款,财政上入不敷出。尽管张荫棠和联豫曾多次上奏清中央政府拨款支持西藏新政,但是此次改革所需的财政预算远超出清政府所能负担的范围,财政紧促的清政府根本无力大量投入资金到西藏保证新政改革的深入进行。所以,清政府对于新政改革所需的大量资金,实属心有余而力不足。西藏当地本身社会经济落后,发展缓慢,在当地筹集新政所需资金款项更是难上加难,没有雄厚财政资金做后盾支持,新政改革失败也是在所难免。

(二)主观原因

1.西藏新政改革旨在实现清政府管理西藏的主权

此次西藏新政改革以“收回主权”为主要目标,以挽救风雨飘摇的清政府及政局严重动荡的西藏危机,抵制外国势力对西藏的进一步入侵,加强清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理主权。首先,在实施新政改革的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收回主权”,尤其是政治改革方面,大量任用内地官员,不吸纳西藏本土僧俗官员甚至还将其排挤出决策层,以满汉官代替藏官治藏,此举严重触及到西藏当地僧俗权贵的直接利益,这是当时西藏地方上层抵触新政改革的主要原因。没有当地精英人群的支持,新政改革谈何成功?再者,新政改革整个以清中央政府为支持后盾,所代表的是封建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幻想在不触动清朝政治制度和西藏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族工商业,走西方走过的资本主义道路,以使西藏日渐富强。这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本的旧中国,是注定要失败的。”[3]且本身已处于穷途末路的清王朝根本没有能力实现其“收回政权”改革西藏的目标,西藏新政改革随着清王朝被辛亥革命的浪潮送进历史的坟墓而画上句号。

2.改革中统治民族的优越心理和大民族主义心态

在实施新政改革过程中,统治者所表现出的统治民族的优越心理和大民族主义对藏人和藏文化所持有的偏见和歧视处处可见。尽管出于实现政治统治的现实需要,历朝历代的清中央政府基本都采取优待笼络西藏上层的政策,但在对待藏族社会及其文化形态上却抱嗤之以鼻的态度。改革过程中,统治者不深入了解西藏当地的社会历史、民族心理、社会文化和生活习俗等,脱离西藏当地的社会实际而直接照搬内地儒家学说的三纲五常思想来改造西藏人民已经延续千百年的生活习惯。对于这种用忽视藏族已有的历史传统,脱离西藏独特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社会现实而直接将另一套藏人不熟悉且并不接受的儒家学说来规范其日常生活、行为举止,体现了统治者优越的大民族主义和文化沙文主义,也说明其对各种异文化的认识浅薄,此等改革措施很难为藏族各个阶层所接受,因而不可能有好结果。

3.实施新政过程中不合时宜地采取高压手段,进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

清政府在实施西藏新政改革过程中不合时宜地采取某些高压手段,此举进一步激化了原本就问题重重的民族矛盾,更增强了西藏地方的抗拒和叛离心理。清政府派赵尔丰在川边地区进行改土归流的过程中采取高压强制手段,尽管某些不合时宜的措施引起藏族人民强烈反对,但从实现清政府川边改革目标来看,效果甚是明显。清中央政府企图西藏新政改革也仿行赵尔丰川边改土归流的激进做法,在“保边卫国”口号下,派遣两千名川军入藏驻守,深知其利害关系的西藏僧俗一致反对川军入藏,并派兵拦截,川军强行进藏后在西藏的所作所为更加剧了西藏群众的失望之情和憎恨之心,致使矛盾渐趋白热化。其次,在西藏面临英帝国主义武装侵略的危机时刻,西藏人民寄一切希望于清政府能提供援助以挽救英军入侵的危险局面。但清中央政府此刻的表现却是极力反对并阻止藏族军民与英军交战,并将英军入侵的矛头直指抗英的西藏僧俗,致使各种矛盾冲突愈加激烈。

4.处理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不当方式引起西藏僧俗的强烈不满

十三世达赖喇嘛在英帝国主义侵略军进入拉萨之势已无可扭转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在英侵略军操纵摆布下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迫不得已出走库仑,清中央政府不全面了解实际情况而偏信驻藏大臣有泰的一面之词,接受有泰的建议,革除达赖喇嘛的名号;再者,于达赖喇嘛出走期间,有泰奏请清政府降旨令班禅额尔德尼摄政统管前后藏所有事务,该行为不仅破坏原本划分明确的前后藏管理事宜、破坏达赖与班禅之间和谐的关系,更为英帝国主义侵略者策划分裂西藏的阴谋提供了机遇;联豫等驻藏大臣也是极为贬低以达赖喇嘛为首的宗教上层并压制其宗教权利,凡此等行为举动严重伤害了西藏僧俗各界群众的民族感情和宗教感情,并进一步激化了驻藏大臣与西藏地区以达赖喇嘛为首的宗教集团的矛盾,更加剧了西藏地方与清中央政府之间的裂痕,西藏僧俗各界群众对清政府失望之极,由此造成的离心叛离倾向愈加明显。

结语

尽管新政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近代西藏人民群众的命运,但毋庸置疑的是,新政改革对西藏近代社会的发展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促进了西藏社会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进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所传递的新思想、新观念给封闭已久的西藏带去一丝近现代化的气息,也使西藏群众切身感受到新政改革前后的变化。对清末西藏新政改革评价的文章很多*参见萧金捡:《张荫棠查办藏事始末》,《中国边政》,第44期;冯叫珠:张荫棠与西藏,《故宫季刊》第十七卷,第2、3期;郭卫平:《张荫棠抬藏政策失败原田初探》,《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冯丽霞:《张荫棠查办藏事性质》,《西藏研究》,1987年第4期;黄维忠:《清季筹藏新政评述》,《中国藏学》,1995年第1期;赵云田:《清末西藏新政述略》,《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5期等文章。,此处不再赘述。尽管新政改革失败,但其经验教训仍值得处在变革浪潮中的今人认真总结,现概括总结如下:

首先,一项改革能否成功,除了领导决策层的政策制定是否合理外,在制定改革措施过程中应注重并协调好改革与民族区域所具有的特殊传统文化、宗教习俗等关系。当今的中华民族愈来愈呈现出多元一体化的趋势,多元化的各民族间具体情况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改革者要因地制宜、深入了解当地民族传统的社会习俗及禁忌等,方可有针对性地制定改革措施,妥善处理好民族关系,切不可再重蹈清末西藏新政的覆辙,用大民族主义和文化沙文主义追求单一的认同,或仅仅对其他国家或某些地区成功案例的简单模仿照搬。

其次,必须注意对当地人才的选拔及培养,这点对于施政者政策制定及改革推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用人方面中央的指派官员与地方官员应相互协调配合,两者缺一不可。如两者关系处理不好或像西藏新政改革那般排挤当地官员,会引发中央指派官员与地方官员间的尖锐矛盾,影响中央拟定政策切实贯彻甚至进而影响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当地官员、当地人才最了解本地社会现实问题,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建议或群众意见,减少政策方向偏失。清末西藏新政中驻藏官员能力良莠不齐且缺乏与地方官员及当地精英人士的精诚合作,在施政过程中以驻藏大臣为首的中央官员与以达赖喇嘛为首的西藏僧俗上层之间各种矛盾的累积,新政失败亦在情理之中。

最后,进行任何重大社会改革,必须是以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为出发点。改革措施要照顾到社会各阶层利益,了解群众的根本诉求,对绝大部分群众而言是解决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吃穿住行、病有所医、学有所上。深入群众根基,大力发展经济,维护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让群众切实过上好日为制定政策的指导方针。西藏新政改革就是忽略了底层群众的疾苦,整个新政措施甚少涉及改善底层群众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不到广大社会底层百姓支持的改革失败也是必然之事。

[1] 吴丰培.清代藏事奏版[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p1308

[2] 张羽新编著.清朝治藏典章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p1347、p1347-1348

[3]喜绕尼玛.近代蔵事研究[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年

猜你喜欢

驻藏西藏地方达赖喇嘛
西藏地方辣椒栽培模式探究
论五世达赖喇嘛对西藏绘画发展的影响①
明朝对西藏地方政教首领的册封及其演变
拉藏汗新立六世达赖喇嘛背后的政治因素(英文)
整饬、因循与苟且:驻藏大臣讷钦筹藏探论
从历代《达赖喇嘛传》看活佛转世定制
酥油的西藏地方卫生微生物标准分析与建议
驻藏官兵睡眠的认知心理特点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浅析明朝西藏地方的职官制度
清军驻藏与阿拉善和硕特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