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文化旅游研究综述及发展趋势*
2013-04-10许照成
许照成,张 瞡
(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上海 2 0 1 3 0 6)
我国海洋文化旅游研究综述及发展趋势
*
许照成,张 瞡
(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上海 2 0 1 3 0 6)
摘 要:海洋旅游中文化要素的价值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尤其作为国家支柱性产业的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文章对现已有文献进行梳理,从几个相关概念,本土化模式和动力机制的研究以及我国海洋文化旅游研究现状,提出我国海洋文化旅游产业未来走一体化发展道路。
关 键 词:文化旅游;海洋文化;海洋旅游;本土化;趋势;综述
海洋,一个面积约3 62 0 0万k m2,近地球表面7 0.8%的广大水域。它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战略空间,具有较强的环境敏感性和外向开放性,海洋旅游开发的文化缺失直接导致其低水平、过度商业化和片面西化开发。中国古代文化大陆性与海洋性二元并存,优秀的海洋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海洋家园的重要支撑,是发展海洋产业的深厚基础。然而,中国海洋旅游传统源远流长,因此,发展海洋文化旅游,构建与传统一脉相承的人海和谐的旅游系统,探索海洋文化旅游本土化发展模式与动力机制,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国内外海洋文化旅游相关概念的界定及述评
1.1 文化旅游的研究
近年来,文化旅游因受到制度和学术双重层面的影响而一直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因此,研究文化旅游是有必要的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于文化旅游的概念,国内外的学者们暂时还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定论。
世界旅游组织以及欧洲旅游与休闲教育协会(AT L A S)曾将文化旅游定义为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而前往日常生活以外的文化景观所在地进行的非营利性活动[1]。麦金托什认为[2]文化旅游包括旅游的各个方面,游客能从中感受到别人的历史和遗产,还可以了解到他们的生活和思想。R e i s i n g e rY[3]认为文化旅游是指那些对体验文化经历有特殊兴趣的游客发生的旅游行为,包括艺术、信仰、习俗等。
国内学者最早提出 “文化旅游”这一概念的学者魏小安。吴芙蓉等[4]认为,文化旅游是集文化、经济于一体的一种典型的特种旅游形态,具有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多样性和互动性等特征,其过程是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体验,也是文化旅游的主要功能。朱桃杏等[5]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论述了文化旅游的概念,并认为,广义的文化旅游是指在寻求和参与全新或更深文化体验基础上的一种特别兴趣旅游;而狭义的文化旅游是指人类记忆中一种正在消失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场景或地方特色,表现形式如旧式的房子、自家的纺织物、马或者牛拉的车和犁、手工艺品。
总体来说,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旅游的研究主要包括文化旅游者及市场研究、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研究、文化旅游的保护和管理等。国外侧重文化遗产地旅游[6]和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7-8],文化旅游在当今世界旅游的发展中已是一种较为突出的旅游类型,也是各国着力经营的旅游空间。国内重点在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特定地域特定类型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近几年文化旅游形成研究热潮,热点问题继续深化,如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9],同时出现很多新的视角,如产业研究[10-11]、吸引力研究[12]、空间形态研究[13]等。
1.2 海洋文化的研究
人类的生命来自海洋,因此,人类的文化也起源于海洋。中华民族是人类海洋文化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民族世代所居住的大地,东南两面临海,海岸线长达1.8万k m,孕育了祖国悠久的海洋文化,如海洋民俗、海洋考古、海洋信仰、与海洋有关的人文景观等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
关于海洋文化的含义、实质以及范畴,国内外学者也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林彦举[14]认为海洋文化是滨海地域的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世代生活在沿海地区,对内交流、对外交往,依傍海洋从事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孕育、构筑、形成具有海洋特性的思想道德、民族精神、教育科技和文化艺术。安桃艳[15]认为海洋文化即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利用和由此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和物质的文化生活内涵。包含人类对海洋、潮汐、风浪、岛礁、滩涂、海洋生物、海流等的认识。曲金良教授[16]认为,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本质在于人类与海洋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
海洋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能够迅速走向产业化轨道,使海洋文化产业成为可能,与海洋文化本身的含义和特征是分不开的[17]。国内已有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广东海洋大学等海洋文化研究所的专门机构及各类论坛和研讨会。主要集中在海洋文化的基本理论研究、海洋文化史研究、海洋文化与社会发展实践研究[18]。海洋文化产业、海洋文化史、海洋文化观的重建等专著问世[19-20]。学者总结和探讨人海关系发展、突破传统的农耕文明框架,批判性反思和重新评估中国海洋文化价值的研究较多[21-23]。海洋文化产业也成为研究重点,如海洋文化产业集群研究[24-27],浙江、山东等地海洋文化产业的研究[28-29]。
1.3 海洋旅游的研究
2 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部署,并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推动沿海地区区域开发开放,使海洋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海洋旅游是人们在海洋进行的活动,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也是海洋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开发海洋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还是关注和研究海洋,但对海洋旅游的定义还没能达成共识,也没有专著对其论述过,仅部分学者在有关海洋旅游的研究中涉及过海洋旅游的定义问题并进行了简单的阐述。董玉明[30]认为海洋旅游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海洋为依托,以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为目的,而进行的海洋游览、娱乐和度假等活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盛红、李平[31]的观点与董玉明基本是一致的,都认为海洋旅游相对应于陆地旅游,是按照人类旅游活动地域不同所划分的一个子类。张广海、董志文[32]认为,海洋旅游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海洋为依托,以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为目的而进行的海洋游览、娱乐和度假等活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陈娟[33]提出了中国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5方面的策略。虽然,一些学者在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从近1 0年的研究来看,对于所造成多方面因素的探究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国外海洋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海岸地貌及其与旅游业的相互作用,滨海度假区的动态发展模型,人类与海岸环境的相互作用,滨海度假区游客行为、规划和管理,可持续滨海旅游等。以地理学的研究角度最多,其次是滨海区管理研究,研究方法多样,如文化角度海滨度假区的情节模型[34]研究等。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海洋旅游界定、资源与开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35-41]。
此外,地方性的海洋旅游研究也占绝大比重,主要集中于山东、上海、福建、广州等沿海旅游大省 (市)及舟山、海南等海岛,并逐渐向海岸带、海陆联合、远海等拓展。滨海旅游开发模式方面涉及滨海沙滩、海滨生态旅游地[42-43]以及福建、三亚等地[44-45]。
2 有关本土化发展模式和动力机制研究
2.1 本土化发展模式的研究
近年来,海洋文化旅游发展模式趋于本土化发展,因此,本土化成为社会发展潮流。在学术界,旅游研究范式和本土化研究也就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土化概念在2 0世纪6 0年代后风靡全球,港台学者在8 0年代初发起社会科学本土化运动。
樊春萍[46]立足于中国国情,提出要建立企业心理服务的中国应用模式,且通过中国本土化的模块化植入,使其能够解决中国企业的问题。陈兴淋[47]基于实用主义,探究了我国本土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提出了中小企业成长所存在的问题,并列举出影响中小企业发展因素的相关研究成果。张宏梅[48]认为本土化的旅游研究可以着眼于中国语境下的旅游现象,构建本土化的旅游理论。白凯[49]指出旅游心理和行为本土化研究的支点在于文化。
但目前只有少量的如乡村、度假等旅游的本土化被纳入议题。刘俊[50]提出中国海滨旅游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詹贤武[51]指出海南本土文化是国际旅游岛的灵魂。
2.2 动力机制的研究
海洋文化是滨海地区旅游发展的命脉和灵魂,探讨海洋文化旅游的本土模式形成的动力机制,有助于中国的海洋旅游摆脱以资源掠夺为代价、以房地产为导引、以西方 “3 S”为标杆的怪圈,转向多样化、地方特色和对精神文化的诉求,培育海洋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和民族品牌。
旅游动力机制研究方面,国外学者以L a w s、室谷正裕和B u t l e r为代表。国内主要有吸引物驱动论、需求驱动论、城市发展驱动论、系统驱动论、驱动阶段论等几种观点[52],彭华、保继刚等学者从1 9 9 9年开始持续关注旅游动力机制问题的研究。马春野[53]提出基于协同动力机制理论的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与文化旅游、海洋文化研究形成热潮相比,海洋文化旅游研究尚处起步和探索阶段,海洋旅游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城市规划、人文地理、生态环境等领域,研究集中于区域、城市和特定类型的旅游资源开发。从旅游学、文化学、海洋学角度开展的跨学科研究明显滞后和薄弱,基于传统文化、本土经验的海洋文化旅游研究明显缺乏。对于驱动海洋文化旅游本土模式发展和演化的力量结构体系及其运行规则即动力机制的研究亟须开展。
3 我国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3.1 海洋文化旅游研究现状
国外对海洋旅游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非常关注。W o o d[54]探讨了邮轮旅游发展与全球化问题,P r e s t o n-w h y t e[55]从社会、政治、文化、宗教、意识形态等方面对南非德班沿海旅游地空间的社会认同、空间竞争和空间变迁等进行研究,发现信仰在空间分割中的作用最明显。
海洋旅游中的文化要素逐渐进入国内研究视野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学者们普遍认为业界存在重设施重经济而轻文化的现象。李蕾蕾[56]指出从文化研究角度探讨沿海旅游空间是传统旅游地理学研究视角的重要补充,充分借鉴了西方社会建构理论与符号学的分析框架。学者们分析了海洋旅游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如度假性、开放性、外向性、崇商性、先进性等[57-59];对海洋旅游文化资源景观进行分类和评价[60-61];并对海南、宁波、大连、青岛、舟山、泉州等滨海旅游地的文化旅游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如文化型滨海度假区的开发[62],海岛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策略[63]等。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海洋文化旅游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多数学者根据我国特定沿海地区的特点,就我国海洋文化旅游如何发展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或建议。他们从现状出发,探讨了海洋文化的内涵,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所具备的天然优势。黎堂明[64]对珠海市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珠海海洋旅游存在的问题,并重点论述了珠海海洋旅游发展的对策。王光辉[65]探讨了福建海洋文化的内涵,从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出发,提出了福建海洋文化旅游开发原则。韩志强、郑耀星[66]针对福建省发展海洋文化旅游进行了探析,一方面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积淀深厚的海洋文化,在发展海洋文化旅游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另一方面,针对福建海洋文化旅游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些建议。
3.2 我国海洋文化旅游发展趋势
国内学者对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也为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李柏文[67]阐释了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的特征、标志和一体化进程等内容,并把区域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促进性因素和制约性因素两大类,构建了区域旅游 “政策、市场、企业和产品”四位一体的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战略。吴国琴[68]认为区域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的理论系统应包括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重点线路开发的一体化、人才培养、市场营销的一体化等。贾丹等[69]以区域范围和是否相邻为标准,认为区域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是地域上接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建立紧密的旅游文化产业联合,实行统一的政策,以利于各国或各地区旅游文化产业的共同增长。王鹏等[70]借鉴核心边缘理论,对小城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小城市与大中城市旅游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观点。赵春园[71]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定义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程巧莲[72]对东北地区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提出建议,应从旅游规划一体化、要素配置一体化、服务设施一体化、服务标准一体化、市场机制一体化这几个方面入手。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作了较多的研究,并提出了旅游文化企业、旅游文化产业、利益共同体之间及相关行业之间走一体化合作的发展道路。然而,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作为2 1世纪的一个朝阳产业,方兴未艾,又是旅游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
4 结束语
重新审视、整理和传承我国传统海洋文化旅游的资源宝库,挖掘其价值和内涵,将促进我国传统文化体系、海洋文化体系、旅游系统的完善更新,重塑海洋旅游的国家形象,发挥旅游培育国民海洋意识的重要作用。在目前“十二五”规划大背景下,国家海洋局要大力倡导发展海洋经济,开发海洋宝贵的资源库。本文从文化流视角看,未来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也将走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及相关行业间的一体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MUN S T E R S W.C u l t u r a l t o u r i s mi nb e l g i u m[C]∥R I CHA R D G.C u l t u r eT o u r i s mi nE u r o p e.C A B I n t e r n a t i o n a,1 9 9 6:2 3-2 4,1 3 6-1 5 9.
[2] 罗伯特·麦金托什,夏希肯特·格波特·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M].蒲红,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8 5.
[3] R E I S I NG E RY.T o u r i s t-h o s t c o n t a c t a sp a r t o f c u lt u r a l t o u r i s m[J].W o r l dL e i s u r ea n dR e c r e a t i o n, 1 9 9 4,3(s):2 4-2 8.
[4] 吴芙蓉,丁敏.文化旅游:体现旅游业双重属性的一种旅游形态[J].现代经济探讨,2 0 0 3(7):6 7-6 9.
[5] 朱桃杏,陆林.近1 0年文化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2 0 0 5(6).
[6] NUR YAN T IW.H e r i t a g ea n dp o s t m o d e r nt o u r i s m [J].A n n a l so fT o u r i s m R e s e a r c h,1 9 9 6,2 3(2): 2 4 9-2 6 0.
[7] C AV EJ,R YANC,P ANAK E R AC.R e s i d e n t s'p e rc e p t i o n s,m i g r a n tg r o u p sa n dc u l t u r ea sa na t t r a ct i o n∶t h ec a s eo fap r o p o s e dP a c i f i cI s l a n dc u l t u r a l c e n t r e i nN e wZ e a l a n d[J].T o u r i s m M a n a g e m e n t, 2 0 0 3(2 4):3 7 1-3 8 5.
[8] 谭申,宋立中,周胜林.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国外文化旅游地影响模式分析及其启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 0 1 0(3):2 0-2 9.
[9] 吴必虎,余青.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民族研究,2 0 0 0(4):8 5-9 5.
[1 0] 龚绍方.制约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三大因素及对策[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8,4 1(4):6 7-6 9.
[1 1] 王文祥.文化旅游产业国内外研究综述[J].学术交流,2 0 1 0(1 1):1 2 2-1 2 4.
[1 2] 郑四渭,贝勇斌.国外城市文化旅游研究:基于旅游吸引力视角的一个文献综述[J].旅游论坛, 2 0 0 9(1):1 3 6-1 3 9.
[1 3] 侯兵,黄震方,徐海军.文化旅游的空间形态研究:基于文化空间的综述与启示[J].旅游学刊, 2 0 1 1(3):7 0-7 7.
[1 4] 林彦举.开拓海洋文化研究的思考,岭桥春秋·海洋文化论文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 9 9 7:7 7.
[1 5] 安桃艳.舟山开发海洋文化旅游的思考[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 0 5(1):2 1-2 5.
[1 6] 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1 9 9 9:7-8.
[1 7] 王颖.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 0 1 0.
[1 8] 刘桂春.人海关系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 0 0 7.
[1 9] 谢石生,张开城.珠海海洋文化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 0 0 8(5):5 1-5 3.
[2 0] 曲金良,徐娜娜.区域海洋文化立体研究的范例:读王赛时“山东海疆文化研究”[J].东岳论丛, 2 0 0 8(1):2 0 8.
[2 1] 李德元.质疑主流:对中国传统海洋文化的反思[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5 (5):8 7-8 9.
[2 2] 曲金良.“环中国海”中国海洋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其保护[J].新东方,2 0 1 1(4):2 2-2 7.
[2 3] 吴春明.“环中国海”海洋文化的土著生成与汉人传承论纲[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1 1(1): 1 2 4-1 3 1.
[2 4] 邹立清.浙江省文化产业集群模式研究[J].经济论坛,2 0 0 7(2 0):2 0-2 2.
[2 5] 刘蔚,郭萍.文化产业的集群政策分析[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7(4):6 0-6 4.
[2 6] 焦志明.我国文化产业集群运行机理分析[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 0 0 8.
[2 7] 何龙芬.海洋文化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学院,2 0 1 1.
[2 8] 叶云飞.试论海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以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为例[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 0 0 5(4):1 4-1 8.
[2 9] 王颖.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 0 1 0.
[3 0] 董玉明.海洋旅游业在海洋产业中的地位与管理对策[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1 (3):2 9-3 2.
[3 1] 盛红,李平.海洋旅游研究初探[J].海岸工程, 2 0 0 1(1):5 8-6 3.
[3 2] 张广海,董志文.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海洋旅游开发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 0 0 4,1 4 (3):3 9-4 2.
[3 3] 陈娟.中国海洋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J].海岸工程,2 0 0 3(1):1 0 3-1 0 8.
[3 4] WE AV E RDB.Ab r o a dc o n t e x tm o d e lo fd e s t i n a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 s c e n a r i o s[J].T o u r i s m M a n a g em e n t,2 0 0 0,2 1(3):2 1 7-2 2 4.
[3 5] 盛红.我国滨海旅游度假区开发的文化问题思考[J].海岸工程,1 9 9 9(2):8 1-8 5.
[3 6] 李平.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 0 0 0,1 7(3):7-1 1.
[3 7] 陈娟.特色旅游资源规划浅论[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0 0 3(4):6 3-6 6.
[3 8] 李平,董玉明.青岛海洋旅游深度开发研究[J].海岸工程,2 0 0 1(4):6 9-7 6.
[3 9] 董志文,张广海.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J].求实,2 0 0 4(S 4):2 2 2-2 2 3.
[4 0] 高书军.海洋旅游理论解析与方法论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 0 0 4.
[4 1] 李隆华.舟山市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项目战略选择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 0 0 5,2 2(3):2 9-3 2.
[4 2] 陈钢华.滨海沙滩旅游地的开发模式研究兼论汕头市龙虎滩的旅游开发[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 0 0 8(2):1 6-2 0.
[4 3] 黄震方.海滨生态旅游地的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 0 0 2.
[4 4] 韩卢敏.福建省滨海旅游开发模式与实证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 0 0 5.
[4 5] 栾贻伟.三亚市滨海旅游开发模式与实证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 0 1 0.
[4 6] 樊春萍.论企业心理服务的中国本土化应用模式[D].成都:四川大学,2 0 0 6.
[4 7] 陈兴淋.基于实用主义的中国本土中小企业成长模式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0 1 1,2 4(2):4 1-4 6.
[4 8] 张宏梅.西方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与中国旅游本土化研究[J].旅游科学,2 0 1 1(5):1-9.
[4 9] 白凯.旅游心理和行为本土化研究的支点和基本方法[J].旅游学刊,2 0 1 0(1 0):7-8.
[5 0] 刘俊.中国海滨旅游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旅游学刊,2 0 0 9(9):9.
[5 1] 詹贤武.国际旅游岛建设与海南本土文化元素的张扬[J].新东方,2 0 1 0(1):1 8-2 0.
[5 2] 龚伟.国内城市旅游驱动机制研究综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0 0 6(3):3 7 5-3 7 9.
[5 3] 马春野.基于协同动力机制理论的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 0 1 1.
[5 4] WO O DRE.C a r i b b e a nc r u i s et o u r i s m:g l o b a l i z at i o na ts e a[J].A n n a l so f T o u r i s m R e s e a r c h, 2 0 0 0,2 7(2):3 4 5-3 7 0.
[5 5]P R E S T ON-WHY T ER.C o n s t r u c t e dl e i s u r es p a c e [J].A n n a l so fT o u r i s mR e s e a r c h,2 0 0 1,2 8(3):5 8 1 -5 9 6.
[5 6] 李蕾蕾.海滨旅游空间的符号学与文化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 0 0 4(2):5 8-6 1.
[5 7] 盛红.我国滨海旅游度假区开发的文化问题思考[J].海岸工程,1 9 9 9(2):8 1-8 5.
[5 8] 郑培迎.我国滨海旅游业的海洋文化开发[J].海岸工程,1 9 9 9(2):5 8-6 1.
[5 9] 王大悟.海洋旅游开发研究_兼论舟山海洋文化旅游和谐发展的策略[J].旅游科学,2 0 0 5(5): 6 8-7 2.
[6 0] 贾鸿雁.我国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 0 0 6(2):8-1 1.
[6 1] 李加林,杨晓平.中国海洋文化景观分类及其系统构成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 0 1 1(4):8 9-9 4.
[6 2] 胡荔香.文化型海滨旅游度假区的开发[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 0 0 5.
[6 3] 陈航,王跃伟.浅论我国海岛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J].海洋开发与管理,2 0 0 5,2 2(5):7 2-7 5.
[6 4] 黎堂明.珠海海洋文化旅游发展探析[E B/O L]. (2 0 0 7-1 2-0 1)[2 0 1 2-0 9-1 4].h t t p://v p n.l ib r a r y.s h m t u.e d u.c n:2 0 6 5/K CM S/d e t a i l/d e t a i l.a sp x?Q u e r y I D=2&C u r R e c=1&d b c o d e=C P F D&d b n a m e=C P F D 9 9 0 8&f i l e n a m e=E GV E 2 0 0 7 1 2 0 0 2 0 5 4 &u r l i d=&y x=&u i d=WE E v R E c w S l J H S l d S d n Q 1 Z H F K R 2 R T c D Z 3 T F V 2 S n p B c 0 p HWWN Z a U 9 MN X R 3 N C 9M S U 1 I e W t a V 2 J j N S t 2 b U Z V R j h 3 P Q==.
[6 5] 王光辉.福建海洋文化旅游开发诌议[E B/O L]. (2 0 0 7-1 0-1 2)[2 0 1 2-0 9-1 4].h t t p://v p n.l ib r a r y.s h m t u.e d u.c n:2 0 6 5/K CM S/d e t a i l/d e t a i l.a sp x?Q u e r y I D=9&C u r R e c=1&d b c o d e=C P F D&d b n a m e=C P F D 0 9 1 1&f i l e n a m e=Y J WS 2 0 0 7 1 0 0 0 1 0 5 5 &u r l i d=&y x=&u i d=WE E v R E c w S l J H S l d S d n Q 1 Z HF K R 2 R T c D Z 3 T F V 2 S n p B c 0 p HWWN Z a U 9MN X R 3 N C 9M S U 1 I e W t a V 2 J j N S t 2 b U Z V R j h 3 P Q==.
[6 6] 韩志强,郑耀星.福建海洋文化旅游发展探析[J].旅游经济,2 0 0 7,4 4(8):1 0-1 2.
[6 7] 李柏文.国际区域旅游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探析:以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为例[D].昆明:云南大学,2 0 0 3.
[6 8] 吴国琴.信阳市区域旅游一体化构想[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 0 0 5(2):1 9 8-1 9 1.
[6 9] 贾丹,高欣,郭振.东北区域旅游一体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 0 0 5(3):9 9-1 0 4.
[7 0] 王鹏,沙润,程春旺.区域旅游一体化背景下的小城市与大中城市旅游联动发展研究:以南京溧水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2 0 0 5(4):1 1 9-1 2 2.
[7 1] 赵春园.长吉旅游一体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 0 0 6.
[7 2] 程巧莲.东北地区旅游一体化与黑龙江旅游业的发展[J].黑龙江社会科学,2 0 0 5(6):6 5-6 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海洋文化旅游本土模式的动力机制研究”(1 2 B J Y 1 2 5);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 “我国海洋文化旅游企业的本土发展模式的研究”(w k 2 0 1 2 0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