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实验室管理和信息化建设
2013-04-10谭立龙刘安山仲启媛
谭立龙, 刘安山, 仲启媛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a.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b.发射工程系,陕西西安 710025)
0 引言
军校的实验室是进行教学和科研的主要基地,是军校构建和培养适应部队建设、创新型人才体系的重要领域。通过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不仅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检验学生理论学习的效果,有助于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从而提高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创大学品牌、创优势、创特色的关键所在,也是反映高校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改善教学环境、科研环境以及不断提升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学术地位[1]。
1 现状和主要问题分析
1.1 实验师资队伍地位低,实力弱,沟通少
(1)地位低,任务重。实验人员的日常工作事物繁杂、琐事多、重复性强。通常要面向全校甚至整个学科的各门实验课程,且学生层次不同,动手能力差别很大,实验仪器设备的损坏率高;整个实验能否顺利、安全地做完、以及实验室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2]。而实验人员通常处在一个不被重视的地位,职称待遇较低,常属于人事改革的“边缘化”人物。
(2)流动快,实力弱。由于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待遇较低,影响了实验室队伍的稳定性,专心从事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的人员减少,人员流动性较大,使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漏洞。现有人员有的是从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这些教师很少参与实验室的管理和日常维护和建设,因而给实验教学、实验室的管理、维护以及建设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学历高、理论造诣较深的高职教师不愿意专门从事实验教学,从而造成实验技术人员的学历、职称结构不太合理,实验队伍的素质低[3]。
(3)分散化,沟通少。由于管理体制原因,高校实验室分别属于不同的院系,由不同教研室直接实施管理,实验室被分割过细,各实验室技术人员之间沟通较少,很少有共同研讨实验教学的机会,也影响了业务水平的提高,制约了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进程[4]。
1.2 缺少完善的信息化管理
我校的重点学科实验室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方面虽然已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没有形成基于网络化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因此,建立实验室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将成为改进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目前我校的校园网已覆盖整个校区,通过校园网可以实现信息互通,全校的机关和教师都可以通过校园网的公文传输系统发送和接收各种教学和管理信息,为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条件[5]。
1.3 缺少交叉及相互渗透
目前,我校实验室的管理模式是分散型的,相互独立,而学科的发展,往往会出现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并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这种相互独立、分散型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不利于全面、系统地整合学科资源、人才资源和实验室资源,不能很好地适应科技产业信息化的需求[6]。
1.4 对外开放和交流力度不够
由于不同的实验室分属于不同的系部,存在条块分割及对自身利益的保护等多种原因,致使实验室对校内教学缺乏交流,对校外开放力度不够,基本上仅局限于本学科或本实验室的教学科研人员从事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或者是在该实验室就读的博士生、硕士生完成毕业课题使用,实验室以外的学生和科研人员几乎不能共享其实验资源,因此严重地阻碍了与外界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也阻碍了本学科的发展,不能满足当前科研产业信息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需要,无法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资源优势,影响了实验室整体效益的提高[7]。
1.5 废弃物处置不当
军队院校实验室的废弃物如果处置不当会带来安全问题。比如报废的电脑硬盘和内存中有的存有大量涉密信息,如果不妥善处理,会造成军事机密的泄露,危害国家安全;有的废弃物中含有剧毒的致突变、致畸形、致癌污染物和酸、碱化合物以及大量危害环境的有机溶剂,如果这些废弃物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地下管网或混入生活垃圾,最后流入河流或者渗入地下,将会污染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危害人类健康[8]。
2 实验室管理与信息化建设措施探讨
2.1 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
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信息化管理是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推进实验室建设上新台阶的必要举措。通过各种现代化技术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对实验资源进行汇总、分析和处理,并通过网络为各类人员提供其所需要的相关信息,既能满足目前实验室管理的需要,又能适应实验室不断发展的需要。
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信息化管理是实验室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基础和保障。实验仪器设备是实验室的基础和保障,要发挥实验室的整体效能,必须改进仪器设备的管理方式,建立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化管理已越来越受到高校管理工作者的青睐,将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所有仪器设备的种类、数量、名称、各仪器的使用说明、使用范围、使用步骤、注意事项、目前能够正常使用的仪器名称及分管人员、同一种仪器每次所能容纳使用的最多人数等信息直接公布到网上,可方便有关人员查阅和进行妥善安排,尤其是对大型贵重仪器的功能指标、提供的时间、使用标准等信息公布后,可使使用人员获得详细的信息,实现资源共享[9]。此外,还可建立实验网上预约,使用者可在网上直接预约实验信息,以便管理者能预览所有预约实验信息,进行统筹安排。信息的发布要及时快捷,要及时上传新引进的仪器设备的详细信息,以便用户能及时地得到最新的准确信息[10]。
2.2 建立实验室网络信息管理系统
各实验室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将本学科专业及相关研究领域中的热点研究问题随时发布,为全校的教学科研人员以及学生提供强有力的学术信息服务和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手段,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资料来源。
在实验室网络化信息管理系统中,由于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和学术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集中展现,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学术问题的讨论,可大大减少由于信息闭塞而导致的科学研究和实验室建设的盲目性和重复性,节约国家科研经费[11]。对于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可通过网络进行合作研究,不仅提高了科研效率,而且活跃了研究气氛。
2.3 加强实验室之间的联合,发挥群体优势
虽然学科的发展显高度细化,但各学科之间又是互相渗透、高度综合、彼此合作,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跨学科领域的突破性研究,各重点学科实验室及其相关学科之间要加强有机联系与协作。与相关的实验室、科研院所联合形成群体优势,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组成虚拟的联合体,在虚拟的联合体中,可以进行科研信息、学术资料、仪器设备、优秀人才等资源共享,还可就某一学科组织较大范围的学术委员会,共同制定相应学科发展战略,拟定课题指南,召开学术研讨会,合力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和攻关项目,并参与国际竞争。在加强联合的同时,强调要保持和发展自身的学科特点,这才是学科发展的基础[12]。
2.4 合理开放实验室
传统的实验室按照学科划分,在空间上是相互分割的,技术和交流也是相对封闭的,这种分割严重地影响了学科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由于各学科之间是互相渗透的、高度综合、彼此合作的,所以,要将实验室合理开放,欢迎造诣深厚、有特长的科研人员到实验室做科学研究。邀请或接收其他知名院校的知名专家教授到实验室开展科研合作,选送有潜力的科研教学人员到相关实验室进行培训和学术交流。合理开放实验室促进科研进程,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13]。
2.5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验师资队伍
实验室信息化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实验师资队伍。
(1)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实验人员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兢兢业业做好每一项工作。实验室工作繁杂、辛苦、琐事多、重复性强、经常需要加班加点,而实验人员通常又处在一个不被重视的地位,所以,实验人员要有甘为人梯,吃苦耐劳的精神[7]。
(2)精于管理、勇于创新。实验人员不仅要承担实验教学、科研项目以及实验室的建设,还要参与实验室日常的安全管理和维护。实验室的管理是多层面的,面对不同的对象,要制定科学的方法,实施不同的管理[14]。实验人员还应该具备开拓创新和与时俱进的精神,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和实验新方法、新技术,并及时应用到实验教学中,为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发挥重要作用。
(3)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实验本身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要求实验人员具有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实验还是一种科学活动,在采集数据和分析数据时,要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15]。
(4)人员结构稳定合理。除了要有高级职称人员,有学术、技术和科研带头人外,最根本的是要建设一支整体素质强、内部团结好、科研水平高、安心稳定、求真务实、能跟踪科学技术最新发展、富有创新精神的实验师资队伍。此外,还要有大量的中级职称人员来从事大量的实验教学工作,还要有相应数量的初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做协助工作。科研学术带头人不仅需要英文水平高,而且学术思想要活跃,能及时了解、跟踪国内外相关学科发展的现状、前沿和趋势,熟悉国内外信息产业的技术发展,具有较强的学术能力和科研攻关能力[16]。此外,对实验人员也要提出合理、科学的岗位任职要求,有相应的奖惩机制,激励和调动实验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结语
将网络信息化管理技术引入高校实验室管理领域,不仅大大丰富了实验工作的内容和形式,而且促进了实验模式、方法及观念的变革。高校实验室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具有网络化、联合化、现代化、全方位开放等显著特点,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设计的兴趣,同时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终实现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发挥积极的作用[17]。为此,要不断深入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实验室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更加科学、高效和规范,使实验室管理水平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提高实验室的综合能力,为高校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探寻了一条可行之路[9]。
(References):
[1] 龚彦华.高校大型设备开放共享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414-416.
[2] 刘浴辉,陈少才,罗文君.高校实验室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311-313.
[3] 王贵才,杨九民.高校实验室开放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317-320.
[4] 朱威同,杨厚俊,贾民生.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1):120-122.
[5] 郑雪红,郑爱榕.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促进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334-336.
[6] 陈卫汝.试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1):114-115.
[7] 夏曦中,黄诗笺.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技术队伍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258-260.
[8] 王志奎,杨文玉,张八合.化学实验室危险、剧毒、易制毒化学品的管理异同[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5):189-191.
[9] 陈红叶.开放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6):185-187.
[10] 徐金荣,杨玲,徐嘉祥,等.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管理工作方法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6):172-174,212.
[11] 徐世同,曾繁丽.加强高校实验队伍建设,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9):152-154.
[12] 王金苗,苗 琦.任职教育实验室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5):171-172.
[13] 刘彦强,王益民,孟燕妮,等.高校实验室危机管理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5):186-188.
[14] 韩兆福.岗位任职教育实验教学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2):115-118.
[15] 梁 军,宋占新,郄世鸿.地方院校校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8):169-171.
[16] 余建波,杨西强,王 瑗,等.高校实验教学信息化的建设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0):150-153.
[17] 谷长栋,房 迪,王育萍.浅谈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0):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