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籍民国文献的数字化利用与推广

2013-04-10翟桂荣

河南科技 2013年3期
关键词:古籍民国期刊

翟桂荣

(河南大学 文献信息研究所,河南 开封 475001)

古籍与民国文献是历史遗留给后人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是文化再发展的酵母。保护利用好古籍民国文献的优良基因,利用信息技术传承古籍与民国文献,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觉醒、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籍和民国文献资源蕴藏丰富;充分开发利用数字古籍民国文献资源,保护原生态史料文献,对于文献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古籍数字化的成果与意义

中文古籍数字化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已取得许多重大成果。古籍数字化的产品形式多样,质量和技术水准也渐趋完美。

1.1 古籍的概念和范围

古籍一般是指产生于辛亥革命(1911年)之前历朝写本、刻本、稿本、拓本等,具有中国古代图书传统的装帧形式,内容为反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资料和典籍。广义古籍涵盖了中国汉文古籍和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还包括其他特种文献,如甲骨拓本、简册、帛书、金石拓片、舆图等。实际工作中也把民国时期影印排印的传统装订形式的线装书籍,如众多丛书《士礼居丛书》、《四明丛书》、《道藏》、《四部备要》等也作为古籍。据估计我国现存古籍数量至少在3500万到4000万册以上。

1.2 我国古籍数字化的成就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尝试中文古籍数字化。1985年,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成立,协调全国公共图书馆拍摄抢救1949年以前出版的古旧文献。90年代,以《文渊阁四库全书》、《二十四史》、《古今图书集成》等为代表的大型丛书电子版的问世,标志着中文古籍数字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2年国家给予重大支持,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之后,古籍数字化工作突飞猛进,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是年也成为古籍数字化工作的一道重要分水岭。各大型图书馆根据馆藏特色实施了古籍数字化规划,至今已经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专门数据库多种。各种数字化企业应运而生,数字化产品十分丰富,为人们利用古籍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其中2005年建成的“中国基本古籍库”是古籍全文数字化最大的一项工程。“四库全书系列综合索引”、“高校古文献资源库(学苑汲古)”、“国学宝典”、“爱如生论坛”、“读秀学术搜索”、“中国数字方志库”、“书同文典籍数据库”“CALIS”、“CADAL”等以不同的形式推进了古籍数字化进程。为古籍文献数字化利用提供了便捷可靠的途径。

1.3 古籍数字化的目的意义

古籍数字化的真正目的意义:“古籍数字化是以保存和普及传统文化为基本目的,以知识发现功能,服务学术研究为最高目标,在对传统纸质古籍进行校勘整理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其转换成可读、可检索以及实现了语义关联和知识重组的数字化信息的过程。”[1]不仅如此,“古籍数字化就是从利用和保护古籍的目的出发,采用计算机技术,将常见的语言文字或图形符号转化为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符号,从而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用以揭示古籍文献信息资源的一项系统工作。”[2]“中国古籍数字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历经近30年的发展,已完成了以下三个转变:数字内容由单一的书目学术机构数据向全文数据、图像数据和图文数据相结合的转变;载体形式由单机版向光盘版、网络版的转变;系统功能由检索工具向知识工具、研究工具的转变。”[3]可见信息化时代的浪潮,使古籍数字化及其再生性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众多研究表明,我国古籍数字化再生性保护的技术水平和理论研究都取得了重大突破,虽然起步较欧美国家晚,但目前在规模和水平上都已远远超过海外。

2 民国时期文献及其数字化状况

民国时期虽然只有短短38年的历史,但由于近代出版业和新闻业的进步与发展,使得民国文献的出版与发行量达到一个空前的规模,成为中国文献昌盛期的开端。

2.1 民国时期文献的特点

民国时期文献,一般是“指记录1911年至1949年期间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包括图书、期刊、报纸、手稿等,以及非正式出版的日记、传单乃至商业契约和票据等”。[4]这些文献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与历史文物性,其珍贵价值不在善本古籍之下。但民国时期,由于造纸技术等的原因,使得这一时期的文献特别脆弱,很不易保存。由于形式多样、利用率高、纸张脆弱,保护与使用造成了很大的矛盾。一方面民国文献成为学术界迫切需要的原始资料,另一方面由于纸张和特殊的历史原因也使得原始的民国文献更难寻觅。

2.2 民国时期文献数字化的成绩

目前,民国文献的数字化随着古籍数字化建设也取得重大进展。“在数字化方面,国家图书馆完成数字化转换民国时期文献34806种,计935万页;上海图书馆完成民国时期文献数字化转换13195种;重庆图书馆完成馆藏全部民国时期图书、期刊、报纸的数字化,数据量达4TB;南京图书馆近两年开始数字化项目,已转换民国时期图书1500种,共3200册45万页。”[5]民国时期的图书期刊全文数据库建设成绩已蔚然可观,以“大成老旧期刊全文数据库”、“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读秀学术搜索”及“CADAL”项目(中美百万)等为主的民国文献数字资源日益丰富,为师生的数字化利用铺平了道路,但传播与使用还有待图书馆同仁的推广。

下文以表格简略说明民国时期文献的数字化进展:

全文数据库种类 期刊收录 图书收录 附其他CADAL数据库 在建14万期 在建4万册 完成236594册书刊大成老旧期刊库 7千多种,14万期 260余万篇文章晚清期刊数据库 302种期刊 28万余篇文章

全文数据库种类 期刊收录 图书收录 附其他民国期刊数据库 9468种18万余期 480万余篇文章读秀学术搜索 5000万条期刊数据 260万种图书 6亿页全文资料国家图书馆特色库 4350种期刊 23135种图书 935万页全文

需要注意的是古籍与民国文献的数字化,常常是水乳交融在一起的。如: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2011年全部免费开放的北京爱如生论坛即是。如今,各种形式的数字资源已相当丰富,为古籍民国文献的数字化使用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这些数字资源无疑为人们有效使用古籍民国文献打开了另一扇门。古籍和民国文献的保护与开发密切关联,其原生态保护与数字化利用依然任重而道远。当前,抢救破损古籍和民国文献是问题的关键,深度开发利用数字古籍和民国文献也是关键性问题。古籍民国文献若得不到社会的普遍重视与认可,没有广大的社会需求,就很难吸纳社会资金用于文献保护。如何使古籍民国文献从书斋进入平常百姓家,是当下图书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3 古籍民国文献的数字化开发利用

当前,面对众多的古籍民国文献数字资源,如何有效的开发使用,对于高校和图书馆人来说,是一个需要宣传普及与推广的重要工作。

3.1 古籍民国文献数字化开发使用的意义

随着“十二五”文化事业的发展,古籍民国文献的需求量会越来越旺盛,数字化产品也越来越丰富,而数字化服务严重滞后,不能满足广大读者和用户的需求。地方高校图书馆经费有限,购买纸质文献大型丛书的代价太高,而读者对于许多电子资源数据库又不甚了解,更没有养成查找使用的习惯。广大师生和用户因对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知之甚少”而“误解甚多”[6],因不熟悉,便不常用。对古籍民国文献数字资源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综合利用与提供,尚需深入研究。

数字化古籍民国文献检索方便,易于保存,能大大节省读者获取资料的时间,有传统的纸质出版物无法替代的优势。怎样宣传普及使用这些数字资源,让读者乐于接受、认可与自觉使用,需要多方面的统筹合作。2007年,时任文化部长的周和平就呼吁:“各级文化部门和单位要积极有效的利用古籍保护成果,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古籍资源,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文献服务,充分发挥古籍在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上的积极作用。”[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强古籍民国文献原生态的保护措施,也更应努力提高数字化古籍民国文献的利用率,让信息技术的成果真正服务于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上来,使古籍民国文献的价值得到更有效的发挥和利用。

3.2 古籍民国文献数字化开发使用的宣传与推广对策

任何一个图书馆或数据库,不可能拥有全部的完善的古籍民国文献资源,所以,馆员可根据当地拥有的实际馆藏数据库状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有效的推广与使用。笔者以为:

3.2.1 建立古籍民国文献专题服务平台进行宣传与推广

随着信息技术与数字化图书馆的进展,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的服务理念和模式在国内高校图书馆广泛传播并付诸实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虚拟空间,将现实的、虚拟的资源和服务有机融为一体,共同满足读者的多样化信息需求。为读者打造一站式的服务体系,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和更深层次上加以开发利用。”[8]图书馆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弥补纸质文献资源的不足,拓展文献的新型服务模式。IC空间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为古籍民国文献的数字化利用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在虚拟的IC空间中就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主观能动性,将现实的参考咨询服务迁移到虚拟环境中,成为参考咨询的新形式和有益补充。”[9]其服务形式可以包括数据库使用推介、专题书目推介、文献检索、文献咨询、文献连接、以及相关的文献介绍与共享,信息素养培育等一站式服务,可大大方便读者全方位的使用古籍民国文献资源,促进相关知识的传播。如:有读者要看《中华民国省区全志》,本馆该书因为数字化已经全散架了,纸张脆烂不能翻阅。经过查找“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上正好有电子版,读者可以像翻阅纸书一样仔细阅读。这对古籍民国文献原生态保护和有效使用将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3.2.2 利用高校教学平台,以ppt课件形式整合传播数字资源

古籍民国文献数字化的内容已相当可观,但自觉有效使用的情况却不容乐观,许多读者与用户的抱怨声仍然不停。这其中既有对古籍民国文献数字化的不了解,使用的不习惯、使用方法的不熟悉、获取途径的不畅通、不便捷等种种原因,更重要的是读者没有通过数字化阅读与研究获取既得利益,甚至某些方面削弱了传统阅读对文化内涵的发酵与积淀。而古籍民国文献的数字化阅读与使用已随着信息时代的数字化产业不期而至,其发展势不可挡。

高校作为文化信息的发源地,所拥有的古籍民国文献数字化资源更为宽广。信息化的社会,也会使某些重要信息处于被遮蔽状态,图书馆人应充分利用高校教学平台,适时广泛地传播数字化的古籍民国文献资源。使读者与用户熟悉这些资源,进而利用它、依赖它、离不开它。笔者建议可以制作一些系统的古籍民国文献数据库使用的PPT课件,以多媒体的形式,为读者讲解、演示这些数据库的功能和使用方式与途径。将每种数据库的收藏特色和优缺点概略出来,为读者更好地使用提供可资借鉴的意见。馆员也可熟悉深挖一些数据库资源,把它们推介给读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化沟通平台对于图书馆工作来说十分重要。

如“中国基本古籍库”与“中国数字方志库”使用方式与体例大体相同,具有共同的特点,都具有全文检索功能,并能复制保存,使用前都必须先下载安装客户端程序,并需更改IP地址。“CADAL”与“读秀学术搜索”的各有千秋,前者能像阅读纸质图书一样翻页使用,但却具有使用权限,不可复制保存;后者能够自我文献传递并具有多面搜索的功能,能够进行相关文献的推荐,具有预览下载等功能。“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与“大成老旧期刊”两者能够互补,但在清晰程度和保存方式上各有不同,且使用的方便性也不太一样。前者收录的范围更广,清晰程度高,后者的检索更便捷等。笔者曾多次为读者推荐这些资源,根据查找资料的不同,选用适宜的数据库。每一个数据库都有自己的特长,查找不同的问题,可以针对具体的数据库一键即得,但有时却需要综合查找不同的数据库,方可以有一个全面的信息。当读者用户明确了有关检索利用的便捷途径之后,便能节省许多时间。有时遍寻而不得的信息通过数据库一键即得。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使用数字化的古籍民国文献资源,已成为一个大学生必备的常识了。仍有很多大学师生的信息素养不高、信息渠道不畅通。当前应加强数字古籍民国文献资源的挖掘与利用,逐步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以整合的ppt课件,通过讲座或授课的形式推广古籍民国文献的数字化利用。

3.2.3 多种渠道宣传推广古籍民国文献数字资源

加强古籍民国文献数字资源自觉有效使用问题的研究,并运用多种渠道宣传推广这些资源。首先应加强图书馆主页古籍民国文献数据库资源的整合与推介,地方高校应自觉向先进的高校图书馆学习,取人之长。利用学校的新闻主页、校园广播传播平台加大传播力度,利用图书馆的IC空间服务平台进行微博沟通、手机互动等,以新媒体介入传统服务,将被动的服务主动做起来,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保证网速的正常运转,也是数字化使用过程中必备的前提条件。多种措施并举,既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服务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古籍民国文献数字化利用的快捷途径。进而减少纸质文献的使用次数,有效的保护原生态古籍民国文献资源。使得“藏与用”、“保护与使用”的矛盾问题逐步得到。古籍民国文献数字资源的使用与推广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合作,更需要图书馆人作出应有的努力!

卷帙浩繁的古籍和民国文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传承着厚重的中华文明,凝聚着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它记载了中华民族古老灿烂的历史文化,是祖先留给后人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保护原生态的古籍民国文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承文明,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宣传推广古籍民国文献数字资源,提高师生自主有效的使用这些数字资源的积极性,是当下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要使命,也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利用快速便捷的数字资源充分发挥古籍民国文献的酵母作用,促使“十二五”文化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也是实现古籍民国文献数字化的价值意义之一。

[1]李明杰.中文古籍数字化基本理论问题刍议[J].图书馆论坛,2005(10):98

[2]毛建军.古籍数字化的概念与内涵[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4):82-83

[3]李明杰,俞优优.中文古籍数字化的主体构成及协作机制初探[J].图书与情报,2010(1):34-44

[4]周和平.国家将开展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EB/ OL].[2011-11/19].http://www.g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1-11/19/cont ent_24160027.htm.

[5]马子雷.民国文献存世量大,保护难度超过古籍.[EB/OL].[2011-05-11].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1-05/19/content_7907611.htm.

[6]吴晞.且唱翻新杨柳枝-数字阅读随笔[OL].[2013-3-27].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c6212e01015ypo.html.

[7]周和平.明确思路,精心部署,努力开创我国古籍保护工作的新局面[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2):2-6.

[8]王会丽.论图书馆阅览室向信息共享空间的转变[J].图书情报工作,2010(15):135-138.

[9]李麟.虚拟世界中的参考咨询服务—以SecondLife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3):5-8

猜你喜欢

古籍民国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期刊问答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我是古籍修复师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