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科学课的学生创新思维
2013-04-10乔凤博
乔凤博
(辽宁省盘锦市第十中学小学部,辽宁 盘锦 124113)
新课程标准在小学科学课教学目的中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其实创新潜能是人人都具有的,科学课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为此,在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在科学课中有很多可以研究的地方。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而兴趣的培养应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课堂中保持学习兴趣盎然。
针对科学学习而言,如何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情境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它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而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要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生动活泼的状况,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
例如,在教学“水的三态变化”这一课时,课的开始通过让学生读一首小诗引入課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观看一系列的图片资料来帮助学生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使学生很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较容易地掌握水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每种形态又分别有哪些。为学习水的三态循环打下了研究基础。
二 鼓励质疑问难,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疑问是汲取知识的原动力,有疑惑就有探求,就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儿童提问表明儿童在对事物进探索、思考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是儿童创新思维的开端。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疑置惑营造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通过实验等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如在教学《影子》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惑:影子有什么特征?物体和影子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通过实验,每个实验小组测出的物体的长度和影子的长度的两个数据,在汇总后让学生分析、比较这些数据,从中可以发现所有的影子的长度和物体长度顶点连结图相似,这时,学生又产生了疑惑这是巧合还是规律?教师继续鼓励他们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发现是太阳的位置的缘故。这样为“太阳的位置在斜线的沿长线上”“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问题打下基础。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 激发学习动机,倡导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现代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尊重爱护他们,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于发表独到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得到创新后愉快情感的体验。
1.创设情感交融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给学生参与表达创新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发言时,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给他们答对的机会。多用信任,鼓励的语言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2.注重课堂师生的交往。多鼓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
四 开展科学实验,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产生于动作.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来体验学习的快乐。如教学《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这一课,我对学生说:“这堂课我们来玩个游戏,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是怎样的。玩的时候要开动脑筋,要发现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奥秘。”然后分组实验,可以相互讨论。课堂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他们拿着各种各样的材料放在水中,来观察,记录。然后教师提问:你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让学生演示给同学们看。让没有找到物体在水中沉浮奥秘的学生模仿刚才同学的实验方法自己来做一做。这个‘玩’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过程,既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又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了实验教学应达到的认知目标要求。教师在整个实验教学中只起了引导启发的作用,而学生自己参与了知识自始至终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科学课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科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地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发挥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思考的时间,以及给他们足够的实验操作的时间,才能培养创造性思维。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成尚荣、张洪鸣:《引领孩子们亲历科学——小学科学教学案例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