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二语写作过程研究的现状剖析

2013-04-10王俊菊

山东外语教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二语母语外语

王俊菊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1.0 引言

上世纪80年代,二语写作研究开始由静态文本转向动态写作过程,二语写作过程的研究也由此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面对这样一个年轻但发展迅速的研究领域,对相关成果进行整理回顾不仅可以总结经验、反思不足,还可以校正研究思路、明确研究方向(Leki,et al.,2008)。

正如刘润清、胡壮麟(2000)指出:“如果能够把众多的思维、目标、设计和收集材料的方法加以概括和分类,提炼出几条共同特点,建立一个有章可循的、前后一致的理论框架,就能使一个新的研究者比较容易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研究和他人的研究呈现何种关系;它也可以使研究者一览不同思路的特点,从而选择合适的路子进行自己的某项特定研究”(转引自李德凤等,2006:470)。

鉴于此,笔者对二语写作过程的研究成果进行收集整理和归类分析,力图呈现国内研究的全貌,在总结成就的同时,也对缺憾和不足进行剖析,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有所启发。因篇幅所限,有关二语写作过程研究的专著和学位论文不在归纳整理之列。

2.0 研究现状

资料显示,国内二语写作过程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早期研究成果的零星出现,逐渐过渡到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整体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就研究内容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兹述如下。

2.1 研究动态与评述

从现有文献看,对研究动态和成果进行评介,已成为过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建滨、于书林,2009)。这一主题涉及了写作研究从作品到过程的范式转向,以及二语写作的心理过程和个体差异等。也有学者特别关注了针对二语写作过程中的构思、元认知、自我调控等微元素的研究进展和趋势,评介了二语写作的过程模式理论以及写作心理研究不同流派。这些研究促使了人们在认识上的转变,丰富了二语写作过程研究的视野和范畴,更新了方法论层面上的思路和角度。

应该指出,针对二语写作过程研究的评述,虽然较为系统地回顾了相关研究的进展和演变,但大多局限于现象学分析层面,多为国外理论及其具体研究成果的引介和简单移植,引领和指导作用显得不足。因此,对相关研究的评价和借鉴的同时,我们还应重视写作过程研究理论的本土化(范琳、朱立霞,2004),结合中国外语学习者的特点,探讨中国学生在二语写作过程的心理机制、写作特点及其规律。同时,需要重视研究成果反哺教学的重要功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尽量缩短从理论研究到教学环节再到学生写作能力的转化过程,真正体现出二语写作过程研究的学科价值。

2.2 理论探索与建构

分析发现,有关二语写作过程理论的研究主要从探索、验证、建构的视角展开。有学者认为,二语写作涉及语言习得与发展、思维心理和语用心理等方面,因此,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认识第二语言写作的本质更科学、更全面、更符合客观实际(丰国欣,2001)。也有学者从语篇生成角度构建了二语写作的认知操作模型和生产流程,认为促成学生个体目标语篇的最终生成至少需要经历三个环节:激活学习者个体原始语篇框架、感知借鉴典型语篇框架、整合生成个性化语篇结构(戚亚军、唐丽娟,2007)。因此,写作不仅是个体认知过程,也是一种社会心理行为。其过程主要体现在写作认知模型和个体-环境模型中,前者从认知角度揭示写作过程的结构,后者强调写作过程是认知、动机、情感、工作记忆、长时记忆、环境诸因素的整合过程 (孙素英、肖丽萍,2002)。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主题、读者之间是一种动态的三角关系,写作的互动性体现于作者在这个交际过程中角色的交替变换,即从作者到读者,然后又从读者到作者。这种角色交互变换,从某种意义上淡化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界限。对作者而言,写作的社会认知涉及作者对读者的感知、作者对读者对其自己感知的感知、作者对读者对其感知的感知等心理活动(邓志勇,2002:410)。其中,元认知知识由元认知策略和元认知评估构成,分别管辖着不同层次的因素,共同构成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框架(吴红云、刘润清,2004)。

另有学者指出,有必要区分写作能力、写作专能、写作水平等重要概念的内涵。其中写作能力被视为包含复杂认知活动和语言水平在内的综合能力。写作专能是一种不同于语言能力的深层能力,它独立于任何语言形式而存在,但可以实现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迁移。而写作水平更侧重于写作过程中的表现,与写作策略的使用密切相关(王俊菊,2005)。

2.3 过程与子过程研究

针对二语写作过程及其子过程的研究,多数从实证的角度展开,有量化研究、个案研究、实验研究等类型,具体方法包括有声思维、回忆访谈、问卷调查等。

研究发现,写前准备是英语写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也是容易被忽视的环节(马新志,2010),学生在该环节主要存在构思和词汇等产出性障碍,高水平写作者的计划时间更长,写前提纲质量较高(吕万英,1997),更善于整体谋篇布局和构思策划,在修改过程中多从文章整体和表达的需要出发,而低水平写作者多局限于拼写和语法错误的修改,关注的是语言本身的产出(高彩凤等,2008;樊敏、牛晓峰,2009)。此外,长期记忆和思维对写作过程有重要影响,不同程度地引发语内、语际翻译行为,但学生大多能自行修改作文,老师的评语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长期记忆,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修改作文(王景洁等,2013;袁辉、徐剑,2011)。

因此,二语写作过程的本质是通过设定目标形成问题、继而解决问题达到目标的过程,其中显著的认知心理特点是有意识的目标设定。而且,语言水平不同,写作者关注的焦点往往不同,设定的目标也不同。这些不同的目标引导着写作者注意力资源的分配,可能影响整个写作质量(徐昉、丁言仁,2010:57-58)。

2.4 写作策略与运用

针对二语写作过程中的策略使用情况,研究者重点探讨了诸如计划、构思、复阅、修改和校订等宏观策略上,也特别关注了元认知策略、母语策略、监控策略等微观策略的使用情况。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经常使用转换表达策略、语篇衔接策略、修改策略、母语策略等。其中,元认知策略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写作的认知过程,通过内省找出问题的症结,从而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母语策略对写作的主要影响主要体现在写作过程中的构思、内容生成、文章组织、写作风格等方面;监控策略可以抑制负迁移,促成正迁移(刘东虹,2002)。从测试学的角度看,应用策略对写作过程产生直接影响,对写作成绩和总成绩产生间接影响,表达策略对写作过程的各个子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负值效应,组织思想、表达子过程对成绩有较大的正值效应(修旭东、肖德法,2006)。

另有研究关注了语言水平与策略使用之间的关系,证实了写作策略的共享性,发现二语水平影响作文质量,但某些写作策略的使用对写作过程影响不大,表明写作能力的获得是一种社会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过程和社会环境等因素进行互动的结果(王俊菊,2006)。

2.5 母语思维与影响

非母语的写作过程势必涉及两种以上语言间的互动,因此母语思维和翻译活动在二语写作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人们长期关注的焦点。研究发现,学生在外语写作过程中使用母语的现象较为普遍,对写作过程进行管理和构思内容时借助母语的可能性更大,但随着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借助母语的情况呈现下降趋势(王文宇、文秋芳,2002)。因此,二语写作过程中可能存在二语水平的"门槛"现象,学生的外语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语言的选择和母语的使用量(王俊菊,2005)。

此外,母语思维的参与量和写作成绩之间呈负相关,其功能主要体现在转换中介、内容生成中介、形式检索中介、内容验证中介和程序管理中介等方面(郭纯洁、刘芳,1997)。根据母语在外语写作过程中的迁移理据和路径,发现母语水平变量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路径对二语写作能力产生影响,同时外语水平在母语能力变量向二语写作能力的迁移中起着制约作用(王立非,2004)。

上述发现揭示了二语写作者的思维语言、产出路径以及母语能力和二语写作的关系,验证了二语写作过程的复杂性和动态化,并引发人们进一步思考:二语写作究竟包含哪些范畴?二语写作能力和母语写作能力有哪些异同?哪些母语写作能力可以实现跨语言迁移?

2.6 影响因素与作用

二语写作过程是个极其复杂的跨语际认知心理过程,影响因素林林总总,包括工作记忆、注意分布、读者意识、写作焦虑、写作策略、任务难度等等。其中,元认知在英语写作认知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与写作成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韩松,2008);工作记忆影响着写作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对写前阶段和写中阶段影响最大(李炳林、王景洁,2013;王蕾,2009);“注意”分布对提高其二语写作过程和文本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刘思雯,2008;赵永青、孙鑫,2009);写作焦虑与二语写作成绩呈负相关,与有声思维过程中的母语使用量呈正相关(周保国、唐军俊,2010)。

另外,学生所用策略可以调节写作者的关注焦点和关注范围的变化,“均衡”其写作过程并提高写作效率;但发挥“均衡”效应的关键是有意注意的心理机制,以及策略与有意注意之间的互动(任风雷,2013:59)。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词典的使用需求不尽相同,高分作文者往往能够借助词典提高习作质量(刘珏,2011)。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读者策略可以增强学生的读者意识,有助于学生在长期的语言学习中挖掘深层次的英语语言特点和使用习惯(许恒、甘文凝,2007)。

2.7 过程测试与评估

相对于其他专题的研究,学者对写作过程的测试和评估的关注度较低。有学者认为写作能力是独立存在的客体,可利用适当的工具和程序对写作能力进行客观测量,但这种离开社会语境、作者和读者孤立地评估作文优劣的做法具有片面性,因此需要加强对写作过程的动态评价(孔文、郭泉江,2012)。

令人欣慰的是,已有学者提出了英语写作测试“理论效度”的理论依据模式,用它来反映写作认知过程中所呈现的不同写作能力。该模式能从总体上划分出几个能反映出写作能力差异的阶段,便于进行有效测量,在实际的英语写作测试中,可以通过对考生在认知写作过程中不同阶段反映出的不同的写作能力分别进行评价(修旭东,2002:59)。也有学者制定了过程化作文评估的参数量表,涉及词汇、句子、语篇、语误等层面的多项指标,并研发了一套过程化作文评估系统,能够完成量表设置、作文交缴、作文标注、作文分析和评估档案等功能,可以通过电脑软件自动处理大部分数据(曾用强,2002:28)。

3.0 问题剖析

整体而言,国内学界对二语写作过程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进入21世纪后,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明显增强,研究范畴可谓宽泛多元,开阔了人们的研究视野,也使得本领域研究与国际研究的接轨成为可能,从而为未来研究打下了相对坚实的基础。然而,要实现本领域研究的高水平快速增长,需要克服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3.1 研究体系过于单薄

现有研究探讨了外语写作的过程阶段、思维模式与写作策略的使用,也涉猎了写作过程中的母语使用和母语迁移现象,虽然形成了方兴未艾的局面,但系统性还远远不够,突出表现为经验式研究多,理论高度不够;实证研究多为小样本,其结论的可推广性及应用性较差;研究范围小,多为片断式、断面式研究,缺乏针对二语写作过程及其心理机制的系统研究。

不可否认,部分研究还处于低水平、低质量的徘徊状态,个体作坊式的研究屡见不鲜,缺少团队合作的大项目运作,缺少不同方法论的综合运用和研究成果之间的相互验证。相对写作成品、写作教学等领域的研究,二语写作过程研究的数量还远远不够。因此,我国二语写作过程研究在进入更为成熟的发展阶段之前,还需要更多的理性思考与时间积淀,在方法论、研究范畴和研究焦点等多个方面更加系统化,改善和提高未来研究的质量和数量。

3.2 理论支撑有待更新

现有的二语写作过程研究,大多参照了认知心理、社会认知心理等方面的理论,强调了写作者作为认知个体的独立性,其主流尚属认知研究的范畴,但较少从交际心理学、社会文化等理论中汲取营养,对“后过程”写作理论、后认知主义、后现代主义等领域也少有涉猎。

事实上,思维和语言、自我中心言语和外部言语都存在对立统一关系。人们的认知过程并非独立于社会活动之外,人的心理结构的变化离不开各种符号系统作为中介(Vygotsky,1986)。从这样的角度看,写作过程存在于社会交往之中,其本质既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因此,写作的本质既是作者思想的凝练过程,也是一种社会活动。二语写作过程研究应该重视其中的文化语境因素,突出质性取向的研究特质,同时应该将触角与哲学、心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相联通。

3.3 研究方法相对单一

长期以来,针对二语写作过程的研究主要采用了有声思维、回顾访谈和观察法等,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研究工具的局限(徐翠芹,2011)。同时,现有研究多数采用了数据量化的方式,以调查、个案和实验的方法为主,缺少不同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和相互验证。Krapels(1990)曾指出,这类研究以个案研究为主,受试对象大多不是随机抽样产生。这样的局限性至今尚未从根本上得到突破,比较普遍地存在沿袭传统、盲目跟从的现状。

弥补上述不足,可以强化定性研究的取向,适度增加诸如民族志、叙事学、阐释学等方法的使用,采用测试、问卷、录音、录像、访谈、有声思维、事后回忆、文本分析等多种手段采集学生的写作背景、写作动机、写作态度、即时写作心理过程等信息,系统研究二语写作过程的多维分布特点和规律。

随着传统的纸笔写作转变为电脑写作,利用电脑技术对二语写作过程进行实时记录和分析也已成为可能。今后,可利用键盘记录软件(如Trace-it、Inputlog、Scriptlog、Translog)和屏幕录像软件(如Camtasia、Screen CAP 3.4)对二语写作过程进行多维度的定量和定性研究。

3.4 理论创新亟待加强

二语写作过程研究起步较晚,成果积累少,因而理论创新不足,尚未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框架。

若能对二语写作过程中的动机类型、思维语言、概念生成、产出路径以及认知负荷、短期记忆、情感调节、母语能力可及性等问题加以系统研究,把二语写作过程的心理机制与语言学习和教学理论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发展外语学习理论和外语教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若能深入研究写作体裁、写作目的、写作工具、写作任务、写作环境等因素与二语写作心理及其过程的关系,就能更为全面地分析中国学生二语写作心理机制的独特性、变化性、解释性、建构性等特点,系统描写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二语写作心理的动态特征和发展规律,构建适合中国外语教学和学习特点的写作心理能力模式。

若能以“后过程”写作理论、后认知主义、后现代主义、社会文化理论为背景,以二写作过程的心理机制为研究本体,通过学术创新,则可以探索我国学习者的二语写作心理特点和基本规律,更好地了解二语写作过程心理机制及其内外互动模式,进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二语写作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和框架结构。

4.0 结语

通过对现有成果的综述、归类和分析,我们发现,国内二语写作过程研究大多从认知过程的角度,探讨了写作的过程模式、能力迁移、思维倾向、行为策略、影响因素等,多侧重于教学视角,对其性质尚缺乏理性定位。

事实上,就二语写作过程研究而言,跨学科、交叉性的研究其潜力和空间巨大,可以从修辞学、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文学、人类学、社会学、跨文化研究等界面展开,可以涉猎产出过程中的多向度元素,研究本体可以从作业扩至习作、创作、乃至成熟的作品,方法可以结合叙事、个案、纵深、内省、问卷、语料库等,而研究对象则可以选择学生、学者、教师、作者、读者等。

为此,需要开展更多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和多向度研究,需要更多的高水平写作研究专才及了解跨学科发展方向的通才参与其中。只有这样,二语写作过程研究才能实现由组合到合成的升华,并开发出更多新的研究领域和前沿阵地。

[1]Krapels,A.An overview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process research[A].In B.Kroll(ed.).Second Language Writing[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37-56.

[2]Leki,I.,T.Silva& A.Cumming.A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in English:1985-2005[M].New York:Routledge,2008.

[3]Vygotsky,L.S.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MA:MIT Press,1986.

[4]邓志勇.英语写作教学的社会认知模式[J].现代外语,2002,(4):408-417.

[5]樊敏,牛晓峰.基于二语写作元认知的二语写作过程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09,(2):59-62.

[6]范琳,朱立霞.国外写作构思心理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2004,(4):65-70.

[7]丰国欣.英语跨文化写作中的认知心理机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4):21-23,27.

[8]高彩凤,徐浩,白瑞芳.不同水平的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写作过程的对比研究[J].中国外语教育,2008,(3):48-56.

[9]郭纯洁,刘芳.外语写作中母语影响的动态研究[J].现代外语,1997,(4):31-38.

[10]韩松.元认知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写作中作用的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0):53-56.

[11]黄建滨,于书林.国内英语写作研究述评[J].中国外语,2009,(4):60-65.

[12]孔文,郭泉江.二语写作理论、教学与评估研究五十年[J].外语测试与教学,2012,(4):14-22,30.

[13]李炳林,王景洁.影响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英语写作表达的认知因素先导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13,(1):76-80.

[14]李德凤,胡牧,李丽.法律文本翻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15]刘东虹.大一学生写作中的母语策略与母语迁移[J].外语教学,2002,(4):62-66.

[16]刘珏.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使用词典情况的实证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3):118-122.

[17]刘思雯.“注意”对提高二语写作水平的作用——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过程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8,(2):87-89,92.

[18]吕万英.大学生英语写作过程探索-两个实例分析[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2):116-119,123.

[19]马新志.写前准备——英语写作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0,(S3):50-54.

[20]戚亚军,唐丽娟.语篇生成的认知操作模型假说——二语写作教学的认知心理学视角[J].外语界,2007,(5):10-16.

[21]任风雷.从认知心理视角看写作策略对二语写作过程的影响[J].英语教师,2013,(3):60-65.

[22]孙素英,肖丽萍.认知心理学视域中的写作过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1):134-140.

[23]王景洁,李炳林,姚倩.英语专业学生外语写作过程中从长期记忆提取信息的思维方法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13,(2):99-104.

[24]王俊菊.写作过程模式比较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05,(5):53-58.

[25]王俊菊.二语写作认知心理策略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06,(6):61-66.

[26]王蕾.工作记忆在写作过程中的作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7(3):133-139.

[27]王立非.汉语语文能力向英语写作的迁移的路径与理据[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8]王文宇,文秋芳.母语思维与二语写作——大学生英语写作过程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64-67.

[29]吴红云,刘润清.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构成的因子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187-195.

[30]修旭东.英语写作测试中“理论效度”的理论依据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1):57-60.

[31]修旭东,肖德法.英语写作策略、八级写作认知过程及成绩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6):460-465.

[32]徐翠芹.输入日志和屏幕录像的交叉运用——计算机辅助二语写作过程研究新视野[J].外语电化教学,2011,(5):21-25.

[33]徐昉,丁言仁.英语专业学生英文写作中思维转化为词语时的问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54-58.

[34]许恒,甘文凝.读者意识及读者策略在英语写作中的作用效度分析[J].国外外语教学,2007,(2):40-45.

[35]袁辉,徐剑.从Flower和Hayes的写作认知过程模型看学习者外语写作中的翻译行为[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49-53.

[36]曾用强.过程化的写作评估模式[J].福建外语,2002,(3):26-31.

[37]赵永青,孙鑫.英语写作过程中注意的分布和意识程度的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32-36.

[38]周保国,唐军俊.二语写作焦虑对写作过程影响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2010,(1):64-68.

猜你喜欢

二语母语外语
母语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母语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大山教你学外语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大山教你学外语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