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3-04-10刘汝媚唐秋艳黎晓凤
刘汝媚 唐秋艳 黎晓凤
(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222)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截止到2013年1月,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往来占到世界贸易的15%。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广西南宁,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23所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开设了对口东盟国家需求的专业,其中,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就是与东盟国家挂钩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之一。
一 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给广西高校与东盟国家间的合作办学、培养区域性国际型人才提供了教育教学机遇,通过师生国内-国外交互学习、创建对应的实习基地等形式,让广西高校的学生走出国门,到东盟国家继续深造,使两国学生实现了相互了解和沟通,极大的促进了外向型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国际实践基地的创建,更多的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推动下,走与东盟高校合作培养办学之路,创建国内学习与国外学习衔接、教学计划贯通、课程内容接轨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发需求下的具备较强外语能力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是符合广西现阶段人才培养发展模式的。
二 待改革问题-高校“陈旧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通病
1.专业定位不明确
目前,高校在专业定位的问题上仍沿用旧模式,一些专业方向的差异性不大,大部分高校的教学计划在设置上也没有本质的区别,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关系的建成,将需要越来越多的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学科的分工应越来越细,高校现今专业定位的不确定性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长此以往,将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2.教学计划不合理
高校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跟不上时代对人才需求的步伐,基础课学时偏多,专业课学时占的比例只有60%左右,出现专业课学时往下调整,大幅度减少的情况。这样培养的结果,很难突显专业特色,尤其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发展,使得一些东盟国家行业特色明显的企业在挑选人才时,很难找到合适的毕业生,学生需要在新的岗位磨合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进入正轨,这样,大大浪费了高校和东盟国家企业里的资源。
3.实训基地局限性
目前,很多高校没能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在实训基地建设上,存在实践性教学基地严重不足的情况,不能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性和实用性不突出。存在实训基地国内少,国外无的尴尬境地。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形成的趋势下,各高校应考虑增加国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扩大高校人才培养途径的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三 针对现状,以广西外国语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探研人才培养新模式
广西外国语学院始建于2004年,是广西目前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外语类普通本科学校。学校自2005年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围绕学校“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国际接轨”的办学理念,以立足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服务广西新发展为服务定位,依托外语专业院校优势,突出小语种教学,培养具备较强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外向型、国际型人才。
1.多元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计算机应用信息化市场布满商机。懂小语种、会技术的国际计算机人才需求量已大幅上升,培养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所需的具备较强外语能力的计算机人才势在必行。
我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的,以国际化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强东盟非通用语种教学,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和创建人才培养机制,全方位构建面向东盟区域国际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2.教学计划针对性强
我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除专业课的学时有保障外,还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通过专业选修模块的方式,开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模块给学生进行选修,目的在于让更多的学生依据自己的爱好,选修不同的课程,以此来进一步深入教学。加大了综合实践、职业资格考级的比重,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考虑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动性和实践操作性的需要,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实践环节教学学时占教学总学时的50%以上。
3.校企合作,建立国外实训基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注定了动手能力的重要性。除了教学计划内的实践课程外,要想综合应用,还需要学生身体力行到企业进行锻炼。让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不但丰富了教学实践环节,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操作技能。与东盟国家高校合作,拓展国外实训基地,我校已经在实行中,与东盟国家共建实训基地,不失为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上拓宽了道路。
4.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迅猛发展的环境下,可以鼓励和支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到东盟国家留学,双方高校相互协商,共同探讨教学细节,完善学位制度,在学位、学分、证书相通、相互承认的基础上,制定相应政策,多途径认证留学生学历和学位资格。我校的部分专业,如泰语、越语等专业的学生已经和东盟的国家实现了留学生教育体制,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又开拓了新模式。因此,就此经验,我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效仿小语种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东盟国家一起,致力培养面向区域性国际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开拓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国外就业市场。
2012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区域国际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2JGB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