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闻报道的平民化趋势
2013-04-10范佳莹
范佳莹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一 中国电视新闻“平民化”的含义与产生背景
1.新闻“平民化”的含义与产生背景
《现代汉语辞典》对“平民”的解释是“泛指普通老百姓”,我认为所谓平民化,就是人权的倡导、维护社会公正。通俗地说,平民化就是一种视角的改变,改变了过去那种直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大言论的做法,转而从具体的我们身边的事情着手进行报道和评论。
在实践中,“平民化”视角的内涵却出现了误读现象:“伪平民”倾向。所以“平民化”是党和我国家的政策方针,成为党和政府与普通老百姓级之间理解和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2.“平民化”产生的背景
首先是经济背景,早在1989年6月,邓小平就指出::“实行关闭政策对我们极为不利,连信息都开放,才能灵通,改革必胜;否则信息闭塞,改革必败。”从这里不难看出,邓小平就是把经济开放看作是非常重要的政策方针,把经济开放看作是我们国家进行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这就决定了市场经济要取代原来的计划经济。以前接受传统文化的人开始向消费者身份转变,这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中国社会的平民化趋势。经济的飞速发展的确是给社会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接受能力还是与他们的知识水平有关系,所以平民化也随之产生了,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的必然结果。
其次是政治背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追求经济和这会主义现代化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任务。这样的追求彻底改变了文革时期封闭落后的社会状态与社会与社会景观。事实摆在眼前,改革开放的成功与邓小平的社会改革理念是分不开的,他意识到了“国计民生”才是中国走向富强的重要主题。
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之下,“民生意识”已经逐渐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潮流。所以,更多的民生问题层出不穷,这样广大的老百姓成了最大的受众群体,为了使新闻更好地传播。新文档贴近生活就更为必要了。因此,新闻的“平民化”的出现是经济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二 “平民化”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表现形式
1.采用“平视”拍摄和采访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要求,它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体现也是新闻规律的具体要求。我认为记者在拍摄采访过程中平民化就是要求记者把更多的镜头留给群众,报道有时在内容和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多联系大众身边的事来报道。在拍摄的过程中记者要用平视的镜头拍摄,这样让老百姓看起来更有亲切感。
由于长期的工作中和学习中形成的思维和条条框框的影响,使得有些记者总是高高在上说些书面的语言,不会考虑群众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只是把群众当做他们工作的配合者倾听者,无须他们的回应,所以表现形式很单调。“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简单化、概念化,相当一部分新闻报道成了一种程式化每天多个新闻节目重复报道一个新闻,而且报道话语都是极为专业的新闻话语,不顾及节目的效果和影响,只是当做一个任务来做节目。”在某些报道中经常看到有些记者一盛气凌人的语气提问,受访对象很是被动很不自在;或者相反记者在采访社会地位和知名度都较高的人物时就会显得毕恭毕敬,使自己处以一种被动的状态。然而在电视新闻平民化的今天以往那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新闻报道手法已不能适应现代电视新闻的发展要求,而是要以积极的态度把镜头对准社会大众,只有广大受众认可才是更好地发展,毕竟我国社会的结构还是以普通大众为主,所以更应该注重大众盛会哦的报道这样才会有更好的发展。用平民的视角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将视线聚焦到人民大众关注的问题上来,抓住他们的兴奋点说群众想说的话,将他们能听懂的话。尤其是看似事小其实很贴近生活的事,像柴米油盐的小事,更是老百姓关注的问题,不要以为这些事不是什么重要的事,群众事无小事。增加报道的平民色彩报道这些发生在她们身边的事才能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拥有更多的受众和拥护者,强化媒体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要知道电视新闻反映的不仅仅是记者的眼光、编辑的眼光也应该是受众的眼光,因此平视应是每一个电视新闻记者应该把握的采访尺度。
2.选择百姓身边的事,从百姓的视角出发
简单地说就是,观察百姓身边的事选择百姓关心的事报道,这样报道才会更贴近生活,使得百姓感到亲切愿意看我们的报道,从而更利于我们新闻的传播。
仅仅从拍摄上才平视是不够的,还要表现原滋原味,美也好丑也好只要表现生活就好。这些节目没有什么重大的国家大事不涉及什么国际风云,仅仅是一些家常的琐事,看似无谓其实正是百姓生活的真实体现,就是普通人的生活,生活中的琐事就是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天大的事。“以人为本,关注百姓生活”这些新闻理念不要变得空洞,变成一种新闻报道的常用语而没有任何实在体现。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报道的新闻性、时效性、服务性和贴近性,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看,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深刻体现平民化的主旨。
三 新闻报道“平民化”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现在虽然经济与政治都相应地发展了,按理说新闻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也随之进步发展的,可是新闻报道中也存在着一字儿不容忽视的问题。
1)低俗化。一些新闻打着平民化的旗号,本着反映社会现实,推出低俗的、令人不堪的东西。什么社会暴力、杀人放火、学生跳楼、不幸落水无人搭救、种种社会负面新闻,我承认现在的社会比较现实,是不乏有负面新闻出现,可是并不是那么多,大量的媒体报道着那么多的负面新闻,本来大多数的老百姓自古以来就是那种善良单纯的人,不太有主见,这是中国历史以来传承下来的习惯,可能是受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的影响比较深远,所以这样的负面新闻经常出现的话,会然乱民心使之人心惶惶,反而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更不好的影响就是这些低俗的新闻已经成为平民新闻的代名词,人民大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如果打消了他们的积极性,那么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必将受到影响,随着也会影响新闻事业的进步,这将使一个恶心循环。
2)煽情主义。有些新闻媒体为了追求收视率或者自身电视节目的发展,往往追求轰动的效果,对一些司空见惯的家常小事进行煽情,比如夫妻吵个架、谁家的小宠物丢了、邻里纠纷等等。本来是新闻只要出面解决下就好,可是现在的好多媒体解决的方式以及解决的私心开始出现,为了自身节目的收视率,开始对这些小事进行煽情,火上浇油,把事情先扩大再利用媒体的力量解决,这样其实无非是想提高收视率,提高本节目的知名度,可是这些媒体忘了新闻媒体最衷的出发点,是更好地为人民解决问题而不是是问题恶化再去解决,违背了新闻报道的目的。
四 对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1)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本身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我们都知道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所以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是非常必要的,中国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带给了很多人自由发挥自己想法的空间,可是同时也给这些人带来了很大挑战和诱惑,也包括新闻工作者。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制造假新闻或者恶意挖人家隐私为的就是节目的好看等等。所以在这种新闻环境下,新闻工作者应该在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是同时,还要坚持真确的舆论导向,不为了追求一己私利捏造事实和歪曲事实,用新闻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来约束自己。
2)实行有力的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中国共产党正是文件确定的感念,舆论监督要正常运行其前提是公众知情,只有这样舆论才能产生监督的作用。
五 总结
造假新闻、夸大新闻等一些不良现象开始陆续出现。本来对于老百姓来说新闻平民化是件好事,因为可是后自己的新闻国家开始关注他们的生活,使他们有一种主人革开放以来,经济形势的转变,由计划经济开始转变为市场经济,新闻报道也是顺应这种翁的感觉,可是新闻平民化出现后带来的问题,却违背了最初新闻平民化的出发点。笔者认为新闻平民自从改改变也开始平民化,为了接近人民生活,这样本来很好可是有的新闻媒体为了制造轰动效应开始制化优劣都有,所以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具备新闻职业道德。
[1]彭莱:新闻平民化的研究[J],新闻传播,2011、03
[2]王飞:论我国广电新闻的平民化[J],华中师范大学,2004、05
[3]杨东艳:试论电视新闻报道的平民化的表现形式[J],新闻传播,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