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配合天麻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2013-04-10张运来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3年10期
关键词:颈性夹脊天麻

张运来

(江苏省铜山县中医院针灸科,江苏 铜山 221116)

针刺配合天麻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张运来

(江苏省铜山县中医院针灸科,江苏 铜山 221116)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天麻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用静滴天麻注射液,治疗组再针刺颈夹脊穴、风池穴,治疗20天。结果:治疗组愈显率73.4%,总有效率93.4%;对照组愈显率40.0%,总有效率6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配合天麻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天麻注射液治疗。

颈性眩晕;针刺;天麻注射液

我们采用针刺颈夹脊穴、风池穴为主配合天麻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0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70岁,平均(56±3)岁;病程1个月~23个月,平均(7.65±3.03)个月;颈椎关节增生伴椎间隙狭窄21例,曲度变直11例。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69岁,平均(54±5)岁;病程0.5个月~25个月,平均(6.36±3.53)个月;颈椎关节增生伴椎间隙狭窄18例,曲度变直12例,伴项韧带钙化2例。症状大多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均经TCD提示椎动脉供血不足。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①头晕为主或伴头痛、颈部酸痛不舒、恶心呕吐等,体位改变时易突然加重,甚至突然晕倒;②旋转试验,颈部旋转至某一方位时出现视物旋转、恶心、呕吐或原有症状加重,脱离该方位时症状减轻或消失;颈椎牵引试验,轻手法牵引颈椎症状减轻或消失;③可伴有交感神经症状;④可有工作生活造成颈部慢性劳损史;⑤颈椎X线摄片提示有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颈椎曲度异常;⑥TCD提示椎动脉供血不足。

排除标准:①脑CT排除颅内肿瘤、脑梗死等;②排除眼源性眩晕,排除神经官能症;③心血管疾病所致的眩晕;④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所致的眩晕;⑤感染所致的眩晕;⑥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孕妇。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取俯卧位,以枕垫上胸前,颈微前屈位,取双侧颈夹脊穴、风池穴,穴位常规消毒,夹脊穴直刺1~1.5寸,风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约1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留针20min。另用天麻注射液(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13046)0.6g加生理盐水250mL静滴。

对照组:用天麻注射液0.6g加生理盐水250mL静滴。

两组均20天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观察疗效,治疗2个月后随访,观察有无复发。

3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痊愈:症状全部消失,活动自如,不影响工作和学习,随访2个月无复发。显效: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仅在劳累或天气变化时有轻微不舒症状,不影响工作和生活。好转:症状减轻,体征改善,但有复发,对大负荷工作有影响。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反加重。

4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时间效应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时间效应比较 例(%)

2个月后随访,治疗组复发3例(10.0%),对照组复发7例(23.3%),两组复发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5 讨 论

颈性眩晕发病多由椎动脉受压或者痉挛所致的供血不足引起,而颈椎内各关节位置改变以及继发性颈枕部软组织病理改变则是椎动脉受压或者痉挛的主要原因。颈性眩晕发病机理主要有以下两个两个方面,一是颈椎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使其稳定性降低可直接刺激压迫椎动脉,致脑部供血不足[2];二是颈椎阶段性不稳对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构成机械性刺激,使交感神经兴奋,椎动脉痉挛收缩[3]。

颈性眩晕属中医“眩晕”范畴,病机为髓海不充,经脉不畅,精髓不能上营于脑,脑海空虚,清窍失养而致。颈夹脊穴位居各棘突旁0.5寸,临床习惯取棘突旁开1寸,一是避开神经血管较为安全。二是挟督脉与膀胱经,兼调二经,督脉“入络于脑”,而膀胱经“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均为经脉所过。颈夹脊穴穴位分布排列与椎动脉走行一致,针刺能改善颈部的微循环[4],通过针刺颈夹脊穴减轻椎动脉周围肌紧张及炎性水肿,恢复椎动脉的正常收缩与舒张,进而改善脑缺血区的局部血流量。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在颈部的要穴,又为手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一穴可通多经,阳维又可维系诸阳经脉,使气血上注于脑,髓海得养,则眩晕逐渐消失[5]。天麻注射液可镇静、催眠、抗惊厥、镇痛[6],对缺血再灌注及脑细胞的损伤有保护作用,可以增加心脑血管血流量,减少脑血管阻力,特别是能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从而解除由供血不足而导致的平衡障碍、眩晕、耳鸣和眼球震颤等症状[7]。观察发现,天麻素治疗颈性眩晕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愈显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低于治疗组,且治疗组改善症状所需时间较短,疗效较持久。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

[2]陈仲强,张之虎.颈性眩晕病例的椎动脉造影观察[J].中华骨科杂志,1991,11(2):95-97.

[3]冯世庆,杨敏杰,陈君长,等.椎动脉外膜剥离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8,8(1):6-9.

[4]孙月华.针刺颈椎夹脊穴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江西中医药,2007,38(1):62.

[5]周勤.针药并用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3):10-11.

[6]傅宏义.新编药物大全[M].3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04-376.

[7]周宏友,吴莉,丁连全.天麻素注射液治疗中老年眩晕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3,8(4):471.

R246.153

B

1004-2814(2013)10-815-02

2013-05-22

猜你喜欢

颈性夹脊天麻
神奇的天麻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你知道食天麻会引起“药驾”吗?
天麻无根无叶也能活
基于HPLC-ESI-TOF/MS法分析测定乌天麻和红天麻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颈夹脊”源流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