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代清官于成龙

2013-04-10彭安玉

唯实 2013年2期
关键词:罗城于成龙清官

彭安玉

一代清官于成龙

彭安玉

有了国家,就有了官吏;有了官吏,就有了“清官”与“贪官”之别。在中国历史上,“清官”一词最早出现于宋元的戏剧和小说中,但在二十四史中,为“循吏”、“良吏”、“能吏”立传者,不在少数,这些循吏、良吏、能吏也就是后来通称的清官。在历史上,中国人对清官的感情至深至厚,对清官的讴歌也是不遗余力,“包青天”、“况青天”、“海青天”的传奇故事家喻户晓。在清代,出了个大清官于成龙,他劝农励俗,惩恶恤民,勤于政事,为官清廉,志行修洁,爱护百姓,搏击豪强,康熙皇帝褒奖他是“清官第一”。于成龙有一个生前好友叫熊赐履,他对于成龙清廉不苟的品行有深切了解。他在于成龙的墓志铭中称他“性善吃苦,诸人所不能堪者,一处之恬如。为学务敦实行,不屑词章之末。尝曰∶‘学者苟识得道理,埋头做去,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于清端公政书》外集)

于成龙,山西永宁(今离石)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死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一生经历了万历、天启、崇祯、顺治、康熙五朝,终年68岁。于成龙原是明朝诸生,在崇祯年间考取过副榜贡生。明朝灭亡之后,于成龙面对国破家亡之恨,深感晚明学风空疏,高谈天性,遂至天下鱼烂河决,生灵涂炭。痛定思痛,他身体力行,“力扶清廉”,以天下为己任,待人律己皆极严峻。顺治十八年(1661年)被清朝授予广西柳州府罗城县知县,从此踏入仕途,开始了清廉卓越的为官生涯。

一、勇于担当,善理罗城

于成龙任罗城知县之时,已经45岁。罗城偏处山隅,瘴气袭人,北方人不服水土,生还者常常十之一二,人皆视为畏途,亲朋好友多劝他不要赴任。然于成龙以“古人义不辞难”自勉,变卖部分家产,凑足盘缠一百两,告别父老乡亲。临别,他叮嘱长子说∶“我做官不管你,你治家莫想我。”时门里门外,哭成一片。于成龙含泪毅然揽辔登程,并对同窗好友表示∶“我此行决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四字。子素知我于莲池书院者,敢为子质言无隐。”(《于清端公政书》外集)

于成龙对边荒早有心理准备。但来到罗城,当地的荒凉还是让他震惊。经过二十多年的刀兵之灾,罗城凋零不堪,百姓无以为生,纷纷铤而走险,沦为“盗贼”。当时的罗城县城只有居民6家,草屋数椽。环顾县衙,没有门垣,院中长满青草,中堂仅3间草房,东边是卧室,西边是书吏舍,中间开一门,后面是内宅,茅屋3间,不避风雨,破陋异常,以至“虎啸猿掷,白昼行庭中”(《于清端公政书》外集)。而在艰难困苦中挣扎的百姓则鸠形鹄面,一个个如惊弓之鸟,惶惶然无心生产。一路风尘仆仆,于成龙已经染病在身,目睹此情此景,心中虽不免愁苦,却“扶病理事”。他堆土石为几案,支锅于楹下,晚上睡觉头枕一口刀,床头放两支枪,以防不测。

于成龙生于农家,又经历明清改朝换代之变,深通世情民心。他清醒地认识到∶“地方何盗,盗即民也。民虽无知,决不乐于为盗,必饥寒刑罚追之而为盗也,责在有司。清静寡欲,先之德教以端风俗,继之保甲以防不虞,勿戕民命,勿剥民肤,俾各安家室,各恋妻子,此弥草窃之未议也。”(《于清端公政书》卷一)因而主张“稍疏一面之网,多方招抚,开诚布公,消疑释嫌”(《于清端公政书》卷一)。为此,他一方面宽减徭役,兴建学校,创办养济院;另一方面申明保甲,禁携刀枪,强迫瑶寨头人俯首讲和。罗城境内很快安静下来。

为复苏经济,每年春天,于成龙亲至田野察看农稼。见奋力耕作者,即主动上前吁长问短,恳切慰问。时间一久,于成龙与百姓打成一片,“或坐树下,与饮食笑语,欢如家人”(《于清端公政书》外集)。于成龙劝课农桑,奖罚并用,民皆致力耕作,农田里长满了庄稼,山坡上布满了牛羊。

于成龙治理罗城,十分善于用自身的人格感化百姓。他到任后,或据案读书,或独酌浊酒,醉则倚案几而卧,甚至一连数日不戴帽子,不穿鞋子,无论书吏还是民众都“乐公坦怀易亲,皆乐就”(《于清端公政书》外集),亲热地称他为“阿爷”,或三天,或六日,即相聚至衙门向于成龙问安。于成龙平易近人,爱民如子,百姓信任他,但凡婚丧嫁娶,莫不与他商量。

于成龙衣食住行简约清俭,除朝廷俸禄外,分文不取。离开山西时,他雇了5名身体健壮的仆人相随。由于罗城环境恶劣,不久病死一人,三人逃回山西老家。于成龙的儿子又寻觅四人,打发至罗城。结果病死三人,还有一位精神失常。到后来,所有仆人都弃他而去。日子逐渐好起来的百姓见于成龙孤身一人坚守罗城,十分不忍,每天早晚去衙门看望他,还有人凑钱送给他,说∶“知阿爷苦,我百姓每供些少盐米费。”于成龙笑着谢绝∶“我一人在此,何须如许物,可持归易甘旨奉汝父母,一如我受。”众人只得“怏怏持去”。几年后,于成龙的儿子来罗城看望父亲,百姓闻之,“则大喜奔哗庭中,‘阿爷人来,好带物安家去!’又进金钱如初,公又笑谢曰∶‘此去我家六千里,单人携资,适足为累!’挥使去,众皆伏泣,公亦泣,卒不受。”(《于清端公政书》外集)

康熙五年(1666年),广西秋试,于成龙穿一身洗得发白的旧袍,盖的被子又黑又硬,在一群美服盛饰的人堆中格外刺眼。广西巡抚知道于成龙为官清廉,政绩突出,便指着敝衣垢褛的于成龙说∶“必罗城令也!”旋即委以重任,第二年又因政绩斐然,被抚台荐举任四川合州(今合川)知州。罗城百姓知道于成龙即将离任远走,“遮道呼号,‘公今去,我侪无天矣!’追送数百里,哭而还。”(《于清端公政书》外集)

二、任职合、黄,安辑地方

合州下辖三县,遗民百余户,赋重差繁,百姓生活十分艰难。为减轻百姓负担,于成龙上任后,首先免除了官员的随从之费,自己仅畜羸马一匹,以家仆自随。当时,官场有不少“潜规则”,如地方官以土特产“孝敬”上司,几乎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有一次,郡守下帖,要求合州送鱼。于成龙毫无顾忌地顶了回去。他责问郡守∶“民脂膏竭矣,无怜而问者,顾反乃乐鱼,且安所得鱼乎?”(《于清端公政书》外集)郡守被于成龙赤诚爱民之心所感,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一下子取消了十多项不合理的摊派。

合州赤贫如洗,当务之急在于招抚流亡,开垦荒地,恢复生产。为此,于成龙贷给流民耕牛、种子,并明文规定三年后被垦荒地归自己所有。结果四面八方的流民趋之若鹜,仅仅个把月,合州户口就增加到一千户。在经济复苏之后,于成龙又不失时机地教化百姓,改良社会风气,主持恢复了合州祭祀孔子等活动,以挽回道德人心,还亲自根据山西永宁、广西柳州的朝贺礼仪,制定了合州的朝贺礼仪。于成龙治理合州,既重视物质生产,又重视精神道德建设,体现了过人的精明。

于成龙名声越来越大,不久迁湖广黄州同知,驻扎岐亭。岐亭盗贼横行,治安混乱。地方长官害怕实情上报影响升迁,遂隐而不报。吃透了地方长官心理的盗贼们越发猖獗,竟至光天化日之下抢劫行人,却无人敢管。于成龙除暴安良,先杀了7个强盗以安定人心,继而装扮成乞丐,打入盗贼巢穴十余日,在充分摸清盗贼行踪后回到衙门,下令招抚强盗头子,令其戴罪立功,捕盗自赎。强盗头子雷厉风行,准确出击,其他强盗闻风丧胆,纷纷远逃。

猜你喜欢

罗城于成龙清官
仫佬族刺绣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基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仫佬族特色村寨保护研究——以罗城大勒峒村为例
「清官」和「贪官」 任仁发《二马图》的寓意
农村基层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罗城的实践与启示
赞清官郑板桥
罗城果林水肥一体化应用效果分析
电视剧《于成龙》中央8套收官
廉吏于成龙的交际之道
清官于成龙的人情往来
廉吏于成龙的交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