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河防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3-04-09高俊刚
高俊刚
(漳卫南运河管理局南乐河务局,河南濮阳 457000)
1 河系概况
卫河是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上的主要河道之一,地处太行山以东,南临黄河,北靠漳河,干流始于河南新乡县合河,于河北馆陶县徐万仓与漳河汇流,全长283 km,流域面积15 229 km2,上游主要支流有峪河、淇河、汤河、安阳河等。卫河及其主要支流大多发源于太行山山麓,为梳齿状平行排列,流域地貌坡度大,西高东低,西北部为山区,东南部为平原,山区面积约占整个流域的60%以上。流域上游深山区林木较多,森林以栎林、油松、侧柏为主;浅山丘陵区和平原区土层较厚,天然植被已被破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流域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面,雨季常会形成暴雨中心,汇成峰高量大、来势汹猛的洪水,汛期防洪任务十分艰巨。
2 卫河防汛特征
2.1 水文气象
卫河流域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冬季受西伯利亚大陆性气团控制,寒冷少雪;春季受蒙古大陆变性气团影响,气温回升快,风速大,蒸发量大,往往形成干旱天气;夏季受海洋性气团影响,比较湿润,气温高、降雨量多,但因历年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进退时间、强度、影响范围等很不一致,致使降雨量变差很大,旱涝时有发生。
来自太平洋的夏季暖湿气流,受太行山山脉阻挡抬升,山前常是暴雨中心出现的地区,暴雨集中出现在7、8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0%以上。1953—1996年多年平均年降雨量654 mm,年最大降雨量为 1 173.9 mm(1963 年);流域内汛期(6—9 月)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486 mm,最大为928.8 mm(1963年),最小为 193.5 mm(1965 年);非汛期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168 mm。暴雨持续时间一般为1~3 d,最长达9 d。最大1 d降雨量为440 mm(1996年8月3日土圈水文站);最大3 d降雨量为693 mm(1982年8月1—3日官山水文站)。
2.2 洪水特征
卫河流域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夏季东南季风从海上吹来大量暖湿空气,极峰位置稳定在北纬40°附近,致使降雨量主要集中在夏季,而且常以暴雨的形式出现。总的特点是全年水量大部分(50%~80%)集中在6—9月4个月内。最大月洪量发生在7—8月,平均占年总水量的25%~40%。
卫河洪水主要来自汛期的暴雨,洪水的大小不仅与暴雨量及雨的类型有关,还与卫河支流的地形特点有关。卫河支流多系平行排列,源短流急,洪水异常汹猛,洪水支流均可产生1 000 m3/s以上的洪峰流量。各支流洪水又往往为同一次暴雨形成,洪峰出现时间往往相同,表现为洪峰高、来势猛、历时短。洪峰一般为单峰,复式峰较少,洪水比降陡、流程短、产流快、水势猛。
3 卫河防汛存在的问题
3.1 防洪工程体系薄弱
卫河部分河段防洪工程达不到设防标准。卫河干流泄洪能力两头大中间小,淇门以上行洪能力为1 500 m3/s,淇门至老观嘴只有750 m3/s(卫河350 m3/s、共产主义渠400 m3/s),老观嘴至省界为1 500~2 500 m3/s。由于河道上下游行洪能力不相适应,所以增加了蓄滞洪区的运用机率。
卫河蓄滞洪区洪水进出口门均无控制工程,一旦需要分洪,口门装药、爆破等环节较多,造成分洪时机难以把握,分洪量难以控制。一旦分洪,往往形成一坡倒一坡的局面,造成一水多淹、小水大淹,增加了淹没范围。滞洪区内安全建设工程进展缓慢,存在安全设施不健全、撤退道路不完善、缺少通信预警设施问题,一旦滞洪区运用,洪区内的群众安全问题难以保障。
3.2 堤防隐患突出
卫河、共产主义渠现有穿堤涵闸管526处,这些涵管大部分洞身短,无进出口设施,普遍不符合安全要求,而且基础薄弱。一些较大的涵闸启闭设备已无法正常运行,闸门漏水严重,存在较大的险点隐患。堤身裂缝及害堤动物洞穴较多,堤防工程质量差,经洪水浸泡后,极易造成坝基渗漏、管涌等现象,严重危害堤身安全。
3.3 抢险基础条件差
地方道路是堤防工程管理和沿河村群众主要的通行道路,更是汛期防汛抢险的交通保障线。近年来,随着堤防管理范围内违法建筑物的增加及地方道路维修影响,大量大型货车绕行到卫河河堤上通过,导致堤防道路被严重破坏。对此类毁坏行为,河务部门一直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修复,并采取了张贴标语、设置限载设施及警告标志牌、与地方有关单位联合执法治理等措施,但是因为没有强制性执法权,往往收效甚微。卫河堤防绝大多数堤顶路面没有硬化,遇上阴雨天气,道路泥泞难行。经过多年的车辆碾压,加上风吹日晒,早已降低了堤防高程,防御洪水的标准很低。而发生洪涝灾害时往往还伴有阴雨天气,若再有洪水漫滩,道路即被淹没,严重影响到抢险车辆的通行,抢险物资和设备无法及时到位,往往贻误时机,造成重大损失。
3.4 河道障碍物阻水严重
卫河流域内河道由于水土流失、年久失浚,淤积严重,大大降低了行洪能力。另外,由于早期河道治理标准低等历史原因和受利益驱动、人为破坏等因素影响,近些年来,河道违章种植、滩地建房情况大量存在,从而减少了河道的过水断面,导致水位抬高、洪水漫溢;同时,冲淤的树木、大体积障碍物等还会阻碍桥涵等,严重影响河道行洪安全。
3.5 防汛意识淡薄
由于卫河近十几年一直没有来大水,加之上游各水库蓄水、发挥拦洪作用,年年防汛不见汛,人们防汛意识淡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严重,对洪水危害性认识不足,防汛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对可能发生的大汛、大洪的自我防范意识不强,并且缺乏对防洪排涝设施的保护意识。
3.6 防汛抢险队伍不稳定
地方防汛抢险队是一支重要的抗洪抢险力量,在历年的抗洪抢险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这支队伍的流动性较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青壮年绝大多数外出打工,一旦到了抗洪关键时刻,这支队伍难以得到保障。
3.7 防汛抢险物料储备和技术欠缺
防汛物料储备采用国家、社会和群众储备相结合的方式。目前,国家物料储备相对可靠,而社会团体和群众备料有数量无实物或有实物无质量的现象相当突出。群众防汛抢险队伍实战经验匮乏,缺乏演练。另外,防汛抢险队伍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一些现代化抢险技术和机械设备操作了解不够,甚至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特别是对如何使传统抢险技术与现代化机械抢险有效地结合起来不甚了解,直接影响了临时整体战斗力,不能达到快速、高效、持久的抢险目的。
同时,防汛抢险队伍装备机械化水平较低,无大型和专业化的抗洪抢险机械,而且现有的设备数量不足,陈旧、老化现象严重,当面临重大险情时,难以发挥作用。
4 卫河防汛对策
4.1 明确责任主体,健全各项防汛制度
强化以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严格实行防汛督查制、防汛责任和防洪预案公示制、防汛责任追究制等,构建坚强有力的防汛组织指挥体系,逐级签订防汛目标责任书,落实各项防汛制度。同时,河道管理部门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进一步理顺两者间的日常管理关系,逐步健全完善以政府为主要责任人的防汛抢险指挥机制。
4.2 加大防汛宣传力度,增强水患意识
洪水灾害具有突发性和毁灭性,努力克服无汛可防的思想,增强水患意识是做好防汛工作的前提。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车、传单等多种媒体和手段,广泛深入地开展防洪减灾教育,认真学习宣传水法、防洪法、防汛条例等相关防洪法律法规,积极宣传洪水的周期性、危害性,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水患意识和法制观念。
4.3 加强防汛队伍培训,配置更新抢险设施设备
地方政府应与河道主管部门在每年汛期前,抽出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分期分批举办防汛抢险知识培训班,提高抢险队伍的整体技术水平,并以考核奖励等方式提高队员学习抢险技术的积极性,促进群众抢险队伍的健康发展。同时,落实机动抢险队的基础设施建设,配置更新抢险机械设备,以提高防汛抢险队伍的整体水平。
4.4 扎实做好日常维修养护,排除工程隐患
针对河道管理范围内的险点、险段和防汛薄弱环节,进行徒步拉网式普查,并组织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防汛检查,详实掌握堤防现状,准确发现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整改措施,对隐患堤防进行整修加固,提高工程防洪标准,确保河道行洪安全。
4.5 加大河道清障力度,维护河道管理秩序
组织专门执法队伍,依法对河道管理范围内的违章障碍物实施清除,严格禁止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对由于历史原因已经修建的建筑物进行拆除,制止倾倒垃圾和渣土、违章取土等影响河势稳定、危害堤防安全的行为,同时积极巩固清障成果,维护良好的河道管理秩序。
4.6 加强防汛信息化建设
加快防汛通讯网络的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基层防汛信息化建设,争取专项建设资金,尽快建立水文地质测报预报、指挥调度、排险抢险、灾情统计等“数字防汛体系”,建立防汛调度专用的微波通讯信息监测系统,实施防汛抢险现场音频信号的采集和传输工程,配备车载音视频信号采集系统,实现流域防汛信息资源一体化管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