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工程量清单计价对建筑企业的影响
2013-04-09魏双双
魏双双
河北大城县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131000)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以定额为主的计价模式,属于计划经济的范畴。随着我国的入世和建筑业的逐步对外开放,按国际惯例进行计价已成为建筑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工程计价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定额计价是建筑行业一直使用的一种计价模式,其基本特征就是造价=定额+取费+文件规定,并作为法定性的依据强制执行。定额价与市场价的脱节直接影响计价的准确性。过去企业要求我们的预算人员把对图纸和定额的理解站在首位,对实际成本的核算放在财务部门,这样做往往出现预算人员只精通定额,而对实际成本知之甚少。在定额计价模式下,不能真正体现企业在本行业竞争中的实力。
现在企业实行的工程量清单计价与定额计价相比不仅仅是在表现形式、计价方法上发生了变化,还从思想观念上发生了变化。实行清单计价后,施工企业要根据工程量清单自主报价,风险自担。企业要根据自身能力和市场实际制定企业定额,针对具体工程项目研究人、材、机的实际消耗量,以及实际管理成本,考虑一定的风险,再加上合理的利润,来确定综合单价。在这其中,企业收集、整理的造价信息,特别是典型项目的量、价信息,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中的人工、材料、机械消耗量是企业编制内部定额的基础资料。
施工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信息体系。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由价格管理系统、工程造价系统和造价控制系统组成。为了实现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可利用微机建立系统来对工程进行造价信息的搜集、传输、整理、保存、维护和使用,代替人工处理繁琐日常业务,从而为管理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使企业始终处于拥有最新资料的状态,为企业决策人提供及时有效的参考资料;企业建立询价体系,不但能够真实反映市场状况,还可以进行短期甚至中期的市场价格走向预测,以权衡报价清单中的企业风险,形成自己的清单报价特色。
实行清单计价后,施工企业要建立和加强成本管理系统。清单计价中的综合单价主要体现了企业完成相应工程项目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是由企业投标报价确定并且不可变更。中标以后企业只能以投标报价和综合单价为依据进行成本控制。企业只有建立内部成本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并狠抓落实,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紧紧围绕影响成本变化的各要素、各环节开展成本管理和控制,坚持主动控制和过程控制,并以事前控制为主。企业还要对工程成本进行加强管理,才能获得最大利润。加强成本管理的关键是制定切实可行优化节约的施工方案,其中进度计划安排、机械使用方案、周转材料使用方案、临时设施方案、平面布置方案等,具有较大的成本降低空间。在实际工程中加强以上部分的管理、控制,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充分体现企业的竞争实力。
加强成本管理做好工程索赔工作。实施工程量清单计价是量价分离的具体表现形式,在索赔过程中处理好工程数量的变更和新增工程项目的综合单价是施工企业获得利润的又一种途径。在施工阶段,对每一索赔事件,都应按照国家政策与合同规定,认真及时地协商解决。同时企业加强施工合同管理,从根本上降低工程索赔的难度,为企业获得合理的索赔提供有力依据。
实行清单计价后,能够促使企业造价人员素质的提高。企业造价人员基本有两部分人组成∶1)没有经过系统理论学习的工人;2)有理论知识而无实践经验的学生。长期以来,造价工程师的培养缺乏理论与实践氛围,由于大家学习、工作背景不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工程造价的需要,只是机械的套用定额,不清楚实际的单项工程成本,不能为公司领导提供决策依据,特别是随着我国投资体系的不断深化改革,必将冲破国家计划价格体系而转变成市场经济的造价机制,因此对工程造价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市场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造价人员不仅对图纸、计价依据、材料价格精通,还要对单项成本及合同、法规了如指掌。这就使企业要加强对造价人员的知识培训,提高对清单计价的认识,使得专业技术人员既懂工程又懂经济,成为一支懂技术、精业务、政治素质过硬、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工程造价管理队伍。企业还要鼓励职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积极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管理水平。
总之,工程量清单计价通过市场竞争,使企业实现了优胜劣汰。原来采用的统一定额计价,投标企业没有定价的发言权,只能被动接受。而工程量清单投标报价,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能动性,企业利用自身的特点,使企业在投标中处于优势的位置。同时清单报价体现了企业技术管理水平等综合实力,也促进了企业在施工中加强管理、鼓励创新、从技术中要效率、从管理中要利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和壮大。还要虚心学习兄弟企业采用的先进施工工艺、方法和管理模式,以此再提高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高,就可以降低管理费;自有的机械设备齐全,就可以减少报价中的机械租赁费用;对未来主材价格发展趋势预测准确,就可以减少承包风险,增强竞争力。其结果促进了优质企业做大做强,使无资金、无技术、无管理的小企业、包工头退出市场,实现了优胜劣汰,从而形成管理规范、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