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及对策
2013-04-09郝书林
郝书林,张 岩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河北 围场 068450)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既包括林下产业,也包括林中产业,还包括林上产业[1-2]。随着林下经济活动成就的取得,林下经济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已经成为当代林业发展的主流形式之一。为积极响应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2〕42 号),塞罕坝机械林场积极探索适应自身发展的林下经济模式,以保护森林资源安全为前提,以增加林场及职工的收入为目的,以提高林地利用率和森林的综合效益为核心,开展林下种植、养殖、旅游等立体生产,实现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批发展基础好、规模大、市场广、效益高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1 塞罕坝机械林场基本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最北部,属冀北山区与蒙古交汇区,是坝下、坝上过渡带和森林-草原、森林-沙漠交错带,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6°51'~117°39',北纬42°02'~42°36'。属阴山山脉与大兴安岭余脉的交接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呈现由北向南倾斜之势。由坝缘山脉、高原丘陵和曼甸组成,东部北部多为曼甸,西部为波状起伏的半固定沙丘,地势平坦,南部为坝缘山地,山高坡陡。海拔1018~1940m。年均气温-1.5℃,极端最高气温33.4℃,极端最低气温-43.2℃。无霜期短,不稳定,年均67d。年均降水量530.9mm,6~8月份降水量最大,占年降水量的67.6%。年平均蒸发量1388mm。年均6 级以上的大风日数67d,最多年份达114d,最少年份48d,以西北风为主。
1.2 森林资源概况
全场总经营面积9.3 万hm2,有林地面积7.5万hm2,其中人工林5.9 万hm2,次生林1.6 万hm2,森林覆盖率80%。
1.3 植物资源
该林场在植物区系上位于蒙古区系、东北区系和华北区系的交汇处。林区植物种类相当丰富,有大型真菌22科51属79种;保护区有维管植物81科312属659种(包含种下等级),其中蕨类植物6科10属16种;裸子植物2科4属10种;被子植物73科289属592种,其中双子叶植物63科227属462种,单子叶植物10科62属130种。
2 林下经济模式
由于该林场的特殊的气候条件,以该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挖掘“林下经济”,通过林下开发、种植草本药材或其它适宜林下种植的经济作物,实行立体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让有限的土地创造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从而改变以经营落叶松木材为主体的现状,调整产业结构,拓宽财路,摆脱落叶松单一经营的局面。
2.1 林菌模式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塞罕坝特有的蘑菇坝上白蘑、小白蘑、肉蘑、榛蘑等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在资源保护的同时,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生态优势。而且林区内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降雨充沛,非常适宜食用菌的生长。因此可以运用新型栽培模式,采用新培育技术,实施林下栽培蘑菇是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林下间作蘑菇成本低,收益高,可以把培育木耳、蘑菇等食用菌作为林场开发林下经济的一项重要产业。
2.2 林菜模式
塞罕坝林区具有非常丰富的野菜资源,随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绿色生活方式,对野菜的需求越来越多。为适应人们的这种需求,可以在幼龄林地内间作野菜。塞罕坝主要的野菜品种有蕨菜、河北大黄、马齿苋、升麻、蒲公英、荠菜、小黄花菜、山丹、苣荬菜、山韭等。这种林内间作一方面能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多的提供林副产品;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具有很好的市场空间和市场前景。
2.3 林药模式
塞罕坝林区的总面积大,地域广阔,可利用空间大,加之气候适宜,解决了发展药材种植的土地、气候等必须条件。而且通过林下中草药的种植既能促使增加地区收入、又能改善生态环境。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林药间作、野生资源封禁保护、疏林地撒播补种等措施,大力发展柴胡、黄芩、刺五加等市场需求量大的产品,多措并举,积极引导和鼓励种植药材,大力推进种植,逐步建起一些中草药生产基地。
2.4 林禽模式
随着林木生长,树冠的扩大,加之近几年森林抚育强度的加大,80%以上的近成熟林密度低于450 株/hm2,林地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林禽模式”是现代养殖技术与传统散养模式的有机结合,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发展养殖产业,实现林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经济共赢的复合经营模式,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森林为林下养殖提供合理的空间、适宜的小气候及养分原料,以大面积的森林资源作为依托,林下养殖才能得到更丰富的供给。经过该区职工及家属近几年的摸索,初步探索出一条以养殖家禽为主的林禽相互发展的成功之路。虽然处于探索阶段,但优势非常明显,可比性强,该模式比单纯搞林业或搞养殖投入少,收入增加快,经济效益较为可观。
2.5 林花模式
据1996年调查,塞罕坝地区植物种类达81科312属659种之多,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塞罕坝特有植物及观赏、实用价值较高的植物,物种多样,种质资源丰富。在2010年出版的《塞罕坝森林植物图谱》中共收录森林植物282种,而且有90%以上的种类均可用于园林绿化及花卉观赏,以丰富的森林植物资源为依托,改良和驯化野生植物,进行人工栽培,逐渐形成以绿化苗木及观赏花卉为基础的培育基地,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3 存在的问题
塞罕坝地区充分挖掘森林资源潜力,为最大限度的发挥林地作用,因地制宜,采用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长短协调的良性循环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业,有力地推进该区建设。但其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3.1 技术掌握不够
在林下种养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林下养殖方面,很多养殖方式仍然与多年前一样,养殖技术落后,不能够对养殖技术进行科学地掌握,导致动物病害普遍发生,使林下经济发展的成本过大,经济效益降低,不能与当前市场的需求相互适应[3]。
3.2 市场竞争力小
目前,该区多数经营个体经营规模有限,市场信息不灵通,在种养品种选择上存在盲目性,规模小,缺乏科学规划,并且经营分散,缺乏市场竞争力,销售网络渠道有限,不能有效的与市场进行直接对接,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产品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缺乏品牌效应,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初级产品多,深加工的产品少,市场整体竞争力弱,缺乏区域性生产的带动能力,产品附加值低,难以形成产业链和经营效益。
3.3 人才缺乏
该区交通不便、居住环境及配套设施落后,并且工资过低,既留不住人才,也招不来人才。生产、经营、加工、销售、管理、科技等各种人才奇缺,严重制约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4 产业发展对策
4.1 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政策扶持
一方面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载体进行广泛地宣传林下经济发展的技术、重要意义、模式及成功典型,以促使良好舆论氛围的营造,激发群众职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积极协调政府出台相关的法律、补贴、税收、投资、贷款、流转等相关扶持政策,大力鼓励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
4.2 统一管理,合理规划
根据该区自然条件、林地资源等,在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基础上,对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进行明确,既要注重考虑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又要注重特色发展,调整林区经济发展结构,形成生产与销售,销售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根据市场定产品,指导经营个体的发展方向,形成诚信有序的林下经济市场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林下经济生产销售平台,促进市场的需求与产品相衔接,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提高经济发展速度[3]。
4.3 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为实现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技术部门与经营个体之间的大力合作、相互协调,形成合力。技术部门一定要搞好技术服务,成立专业技术服务队,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加强技术培训,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技术骨干和经营户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同时,密切关注林下经济科研信息和外地成功经验,搞好适宜林间种、养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工作。
5 讨论与建议
发展林下经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在生产过程中提高收入是首要前提,但是也需要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不同的发展模式入手,采取各种措施,有效带动该区加工、运输、物流、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吸纳林区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林业生产发展。林下经济的迅速发展,还会引导带动区域内信息文化的全方面的提升,为推进场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持[4]。
[1]贾治邦.壮大林下经济,实现兴林富民,全面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发展[J].林业经济,2011,(11):6-10.
[2]李近.林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四大瓶颈亟待打破[J].中国林业产业,2010,(12):24-27.
[3]赵军红.陵川县林下经济模式及产业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9):239-240.
[4]农忠献.浅谈西林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吉林农业,2012,(5):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