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生命哲学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迪
2013-04-09王培培
王培培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
不少大学生认为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生命苦短,行乐需及时,过分追求功名利禄,生命价值片面化、物质化。此外,大学生自杀、暴力等恶性事件经常见诸报端,这些不仅折射出大学生群体生命意识的淡薄,也反映出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的缺失。生命教育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由美国提出,目的在于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消除生命的威胁。如何开展生命教育呢?我们既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更需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寻求资源。牟宗三先生曾说,中国哲学区别于西方哲学的特质之一就是以“生命”为中心。道家思想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拟对道家生命观进行分析,进而挖掘其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迪作用。
1 重身贵生,教育大学生珍惜生命
道家极其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老子》中“身”字23见,除“终身”、“没身”等表示时间以外,其余均指人的形体或整个生命。“生”字共38见,其中用作“生命”、“生存”、“生活”、“活着”之义的凡16见。[1]老子认为在世界万物中,个体生命是一种最高贵的存在,人的生命是迄今为止生命体演化的最高,也是最完美的形态。道家是一种关注生命的学说,与儒家有所不同,它认为生命不只高于财富、荣誉和权位,甚至是高于道德的。庄子借历史上最著名的强盗头子盗跖之口,对孔子讲了“抱柱信”的故事。尾生的死轰轰烈烈,震撼人心,这样的痴情绝无仅有,坚持承诺到最后。然而,他的死更多地表现为对信用规范的痴情,是为了道德这个精神客体而献身,也就是说,他的行为已经脱离了“仁”这个具体对象,是为了信用而信用,这样的死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庄子把他的死比喻为道德祭坛上被剁碎了的祭品。
重身贵生,表达的是一种看穿尘世、摆脱外在诱惑、超凡脱俗,与“道”相冥合的人生态度。生命是其它事物价值存在的根本,离开了生命,一切都无从谈起。“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2]?”在老子看来,只有珍惜自己生命的人,才能珍惜别人的生命,才能由人及物,才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正如“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2]同时,庄子也提出了“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3]道家另一位代表人物杨朱曾说,要帽子为的是头,要衣服为的是身体,如果一个人砍头去换帽子,杀身去换衣服,这究竟是为什么?
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诱惑,人们都在竞相追逐,互相攀比,无形之中给“天之骄子”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而当他们走出校门、踏入社会时,更面临着生活、交往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压力。不少大学生缺乏有效的自我调节能力,而且羞于或者不愿向他人求助,长此以往,各种压力长期堆积而又无法释放,最后难免会采取逃避甚至极端的处理方式。此外,我国长时间受应试教育的限制,生命教育没有得到有效开展,大学生群体的生命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很多大学生认为,人虽然身处社会之中,但生命终究是自我的,在遇到困境、尤其是在突遭重大的挫折和变故之后,认为自身有选择死亡的权利,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造成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间惨剧。
2012年9月10日以“全球预防自杀:加强保护因素,唤醒生命希望”为主题的第十个“世界预防自杀日”,相关数据显示自杀在中国已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死亡。每年有近30万人自杀死亡,还有约200万人自杀未遂,150万人因家人或亲友自杀出现长期严重的心理创伤。在自杀率的统计中,大学生明显高于其它群体,自杀占到了15-30岁年轻人死亡原因的首位。生命来之不易,必须珍惜。尤其是大学生,承载着父母和社会太多的期望。我们没有理由去轻生、去选择自杀,应当学会敬畏生命、珍视生命。要相信,没有过去不去的坎,只有活着,才能创造价值,才能收获幸福。
2 少私寡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价值
为了维持生命的存在和发展,欲望总是需要的,但如何对待欲望,却有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老庄反对纵欲,也反对禁欲,主张少私寡欲。“少私寡欲”就是减少私心,节制欲望,在功名利禄的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物所牵制。“恬淡素朴、不慕荣利”是《老子》及《庄子·逍遥游》所反复强调的重要思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2]。过多的欲望和选择,常常会使我们迷失方向,忘记自己最初的目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谴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2]。在道家看来,人欲壑难填,总是无止境地追名逐利,这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过分地追求功名利禄,不仅无益于身心,反而会身败名裂。告诫人们在得意之时要适可而止,不要贪得无厌。
但是,必须要认识到,老子所讲的“少私寡欲”或“无知无欲”,并不是要求抑制所有的欲望和需求,而是节制和减少不合理、不正当或过分的物欲和享受,“反对把心知作用加到自然欲望里去,因而发生营谋、竞逐的情形。并反对以伎巧来满足欲望”[4]。众所周知,正当的欲望和需求是维持和保证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欲望泛滥,轻则使我们无满足之时,身心疲惫;重则会诱惑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走上不归路。
当代大学生身处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对人生价值取向的理解趋于多元化,并且带有较浓厚的功利性色彩。金钱、权力、社会地位等因素被大学生所推崇,甚至不顾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去追求膜拜。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改善,但幸福指数甚至呈逆向增长趋势。道家“少私寡欲”的思想,值得当代大学生深思。不要被过多的物欲蒙蔽了双眼,不要被外在的荣耀迷失了自我。名利乃身外之物,贪恋和欲望永远是无止境的,我们不应被世俗的欲望所困扰,应该努力提升自我的价值,活出真实和精彩的自己。
3 福祸相倚,启示大学生辩证看待挫折
老子说,“人之生也,与忧俱在”,“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2]。福祸同在,无可避免。庄子告诉我们,把无可奈何之事看成“命”,不足以扰乱我们的心境。有人认为这种思想是消极的,恰恰相反,它教我们以更易于接受的方式来看待困境,以轻松的心态更好的上路。张岱年先生说,“到无可奈何的时候,只当安之若命,安之若命的‘若’字最有意义,不过假定为命而已”[3]。这正是庄子的高超所在,它的“命”其实是一个符号、一味消解人类痛苦的良药。这命与自然规律之间是不可对抗的,所以庄子主张“安之若命”,这是建立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淡然地去认识和应对各种困境和挫折。
冯友兰先生说:在历史中的任何时代,总有不得志的人;在一个人的一生之中,总要遇到些不如意的事,这些都是问题。庄周哲学并不能使不得志的人成为得志,也不能使不如意的事成为如意。他不能解决问题,但它能使人有一种精神境界。对于有这种精神境界的人,这些问题就不成问题了,他不能解决问题,但能取消问题。人生之中总有些问题是不可能解决而只能取消的。[5]只有适时的“舍”,才能更好的“得”。在“道”这一根本规律的支配下,事物总会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一切都不是最终的结局,而只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让人们认识到,“福”和“祸”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样有助于大学生客观和冷静地看待困难,帮助人们在困境时调控情绪、不懈进取,在成功时戒骄戒躁、居安思危。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大学生应该直面现实,不要把自己定位过高。以择业为例,有人要求“非体面工作不做,非对口工作不干,非高薪行业不选”。其实,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高姿态,对成功的理解过于狭隘,仍然生活在自己所划的小圈子里。以道家思想为指导,一方面,大学生不要曲解或片面理解“成功”的概念,能实现自我价值,对社会有益即是“成功”。正如人大前任校长纪宝成所说,能让卫星上天的是人才,能让马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另一方面,当现实不尽如人意、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大学生应该理智面对,以自己的切实努力开拓属于自己的天空。
4 自然豁达,启发大学生理智对待死亡
深受儒家“未知生,焉知死”传统生命观的影响,中国人自古以来对死亡习惯避而远之,“悦生恶死”是大多数人对生死的态度。谈及死亡,英雄有“壮志未酬身先去”的不甘,诗人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慨。现代人面对死亡,好像更容易走进两种极端:一方面,有些人认为自己的生活很无聊甚至很痛苦,不如一死了之,把死亡看作是一件无所谓的事情,甚至当做一种解脱,抱有少许期待。另一方面,尤其是对于疾病缠身的病人或者家属来说,他们认为死亡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好死不如赖活着,终日生活在对死亡的恐惧之中。殊不知,这种恐惧更会加快他们死亡的进程。这时,认真去感悟老庄道家的死亡观,我们会对死亡有一番新的认识,更好地把握生命。
“道家珍生却并不因此而走向怕死,它既主张尽可能益寿延年,又主张对死亡抱达观自然的态度;既嘲笑那种贪生怕死的现象,又反对作无谓的牺牲。生如春花之殉烂,死如秋叶之静美。道家教人从对死亡的畏惧与恐怖中解放出来,以自然主义的博大胸襟看待死亡,不为生所累,不为死所羁”。[6]在道家看来,人的生死是气的聚散变化,是一种自然的变化过程。老子认为,除了“道”以外,天地万物包括人都会死亡。“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2]
《庄子》中也有“妻死,庄子鼓盆而歌”的记载。庄子认为,人的生死如同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庄子快死的时候,他的学生商量要厚葬他,他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3]形体归于天地,生死归于自然,这就是庄子对自己形体和生死的看法。庄子在《大宗师》篇中说“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3]真正的君子是不会为生而欢,为死而惧的,无拘无束地来,无拘无束地走。在庄子看来,面对死亡,要做到:第一不怕死,第二绝不轻易去死,对生活里的任何事情都能够坦然应对。
老庄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道家生命哲学的智慧丝毫没有逊色。尤其是在物质和欲望泛滥的今天,道家“重身”“轻物”等思想愈发具有现实意义。以道家生命哲学为指导来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能让大学生真正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生命之花更加美丽的绽放。
[1]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春秋)李耳.老子[M].长沙:岳麓书社,2006.
[3]庄子.庄子[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
[4]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6]王泽应.自然与道德-道家伦理道德精粹[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7]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