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生态系统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3-04-09李庶鸿黄国龙束景丹
魏 冰,李庶鸿,黄国龙,束景丹
(1.山东农业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2.福建农林大学体育部,福建福州 350002;3.中国农业大学 体育与艺术教学部,北京 100094)
1 引言
从生态学角度看,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是竞技体育系统的生态平衡问题。生态学(Ecology)是1896年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创立的一门学科,它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真正被称为当代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生存科学,应该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情;蕾切尔·卡逊女士的《寂静的春天》发出了对人类生存环境关注的“呐喊”,由此,生态问题开始引起世人的关注。中国学者对人类生存环境诸多问题冠以“生态”并逐步提高到生态文明建设层面进行研究是1990年左右开始的,我们体育工作者在此问题上并不落后,早在1989年初,华东师范大学的张争鸣先生就在《贵州体育科技》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体育与生态——认识体育特征、功能与作用的理性思考”的论文。紧随其后,许多体育工作者陆续发表有关论文,从不同角度对体育与生态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总体感觉比较零散,不系统。正像谢雪峰先生2006年在“我国体育生态研究现状与思考”一文中指出的,“体育生态的直接研究在我国至少十余年,但基本上是零散的,移植的和提出问题式的研究。……未有对竞技体育生态进行综合探讨的……”。因此,本文试图运用生态学原理来系统地探讨竞技体育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
2 竞技体育概念系统的“生态”描述
2.1 经典生态学对有关“生态”概念的释义
生态。简单地说,生态就是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此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生物的生存现状,一是该生物与它生物及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状态。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自然环境的一种,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是生命和环境两大系统中各种元素在特定空间的组合。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内部长期适应的结果,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其特征为:(1)能量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基本相等,保持平衡;(2)生物群落内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3)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完整的营养结构;(4)具有典型的食物链与符合规律的金字塔形营养级;(5)生物个体数、生物量、生产力维持恒定。
限制因子。在众多的环境因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这里所说的因子必须是与生物主体有关系,所强调的耐受极限包括正与负。
生态学核心思想。生态圈内各组成部分只有彼此协调、平衡,才能共生与发展(其中协调是手段,平衡是途径,共生发展是目的)。如果人为地削弱或强化某一部分,必然导致圈内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从而威胁到各组成部分的生存。因此,生态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协调、平衡、共生和发展。
2.2 竞技体育概念系统的“生态”描述
竞技体育生态,是指竞技体育的生存发展现状及与内外环境的关系状态。
竞技体育生态环境,是指影响竞技体育生存和发展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里里外外、前前后后多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总和。竞技体育的内环境是指围绕“比赛”这一“原子核”的周围小环境,其众多的环境因素可归纳为三个方面,这就是(1)投入(人才、经费、科技、文化等)、(2)管理(人、财、物、信息、体制、机制等)和(3)产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竞技体育的外环境比较复杂,至少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是与竞技体育平行的两个系统——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是我国所谓“大体育”概念下的三驾马车,三者只有协调平衡才能共生发展。第二层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这一层虽然在表述上是最外层,但确是影响竞技体育发展的根本,当今竞技体育中的许多异化问题,都能在这一层里找到蛛丝马迹。
竞技体育生态系统,是指竞技体育系统内部各个部分(生命系统)之间及与外环境系统的各种因素(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竞技体育生态系统除了其内部各个组成部分(这些部分也称为竞技体育生态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物质和能量流动外,还与其外部环境系统(多维空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维持竞技体育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竞技体育生态系统是一种开放系统,系统的结构是一种耗散结构。
竞技体育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是竞技体育生态大系统内各个部分长期相互适应的结果,即其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特征应该为:(1)人、财、物、文化、科技、信息等的输入和输出基本相等,保持动态平衡;(2)其生态圈内或者说在整个生态链上的各类人群(包括管理人员、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观众、听众等等)的数量关系合理且相对稳定;(3)参与的人数与体育场馆设施条件相匹配。
竞技体育生态限制因子,是指在众多的环境因素中,某一些接近或超过竞技体育的耐受极限而影响和阻止其生存和发展的因素。需要注意的是,竞技体育生态系统中每一小的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该系统出现多种不同的运行结果,在这里,概率论中的大数定律被打破了,小概率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将会成为主要决定因素。
竞技体育的核心生态思想。这一核心思想就是努力促使竞技体育内外环境的各种因素或者说各个部分相互协调、保持动态平衡,从而保证共生和发展的目的。用生态学观点整合竞技体育与内外环境、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它方面的关系,是解决社会转型期竞技体育新机制建立的重要路径之一。
3 竞技体育生态系统分析
由于竞技体育整个生态系统的核心是“比赛”,因此,竞技体育生态系统是围绕“比赛”运转的多维空间、多重因素、多层环境的复杂巨系统。所谓多维空间,就是指该生态大系统的构成至少存在三个维度,即上下、左右和内外三个维度。所谓多重因素,就是指三个维度中的各种因素都相互联系、相互牵拉、共同作用于该生态大系统。所谓多层环境,就是指围绕“比赛”这个“核心”,其生态环境有内环境、有外环境、有微观环境、有宏观环境等等多个层次。
3.1 竞技体育生态系统内部结构(生命系统)分析
在竞技体育子系统内部,所有的活动(因素)都是围绕“竞技比赛”这个“核心”来运转的。这些活动因素包括人力资源的投入和开发、经费的投入和经费来源渠道的开辟、科技投入与智力资源的发掘、文化投入与竞技文化建设,也包括人、财、物以及软环境的管理,还包括投入和管理后的效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有这些概括起来可分为三个大的方面,即投入、管理和产出,这三个大的方面组成了竞技体育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或“生命系统”。
3.1.1 竞技体育的投入 人力资源的投入与开发。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难得。这里所说的人才主要是指竞技后备人才的选拔和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优秀教练员的选择和培养,也包括裁判员队伍的状况。后备人才的数量大小与学校、特别是中小学体育竞赛活动开展状况有关。后备人才的选拔,除大力开展群众性(特别是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外,很重要的是运动员选材方法和手段的科学性以及选拔机制的合理性。教练员队伍状况也是影响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教练员素质的高低、教练员聘用机制是否科学合理,都会直接影响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裁判队伍同样也是影响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方面,他们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都与竞技体育能否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经费投入和经费来源渠道的开辟。竞技体育首先是一项事业,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所需经费的来源,一方面是划拨经费,另一方面是社会、企业和个人赞助以及门票和广告收入。而后者又与竞技体育本身市场机制的运转状况有极大的关系,因为竞技体育除了是一项事业外,它更是一种很大的产业。竞技体育的市场运作,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是一典范。目前,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主要是竞技体育)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美国体育产业的年产值为2100亿美元,占其GDP的2%;中国目前体育产业的规模大约是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
科技投入与智力资源的发掘。在国际赛场上,竞技体育水平不仅是各国经济实力的较量,更是科技实力的象征。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无一不是科技投入的结果。不论是从运动员潜能的发掘还是到运动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不论是先进训练仪器设备的问世还是更有利于成绩提高的场地设施装备的更新换代,包括纳米技术的运用,皆是科学技术对竞技体育的贡献。
文化投入与竞技文化建设。竞技体育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奥林匹克文化博大精深,是社会学家和体育学者不断探究的领域。竞技体育生态系统是一种耗散结构,不仅需要人员和物质以及能量在内外环境相互作用中不断交换,而且也需要信息的内外交换。其中,文化投入就是一种信息的输入。所谓文化投入,就是要宣传奥林匹克,宣传竞技体育,努力营造竞技比赛的文化氛围。奥运会举办国都极力把自己的地域文化向奥林匹克竞技运动中渗透。“更快、更高、更强”,“重在参与”,“更人性,更道德、更健康”等是奥林匹克竞技体育的文化精髓。加强竞技文化建设,就是要引导人们向往、追求并积极参与到竞技体育中来,把运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从中享受乐趣,接受公平竞争的教育,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3.1.2 竞技体育的产出 竞技体育的社会效益。根据田麦久先生主编的《运动训练学》(2000年8月第二版P9,略有改动),竞技体育的社会效益或者说现代社会价值,包括:(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欣赏需要;(3)促进和吸引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4)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5)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6)凸显国家或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
竞技体育的经济效益。如上所述,竞技体育既是一项事业更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如果运作得好,将会获得非常丰厚的经济效益。直接的经济效益包括(1)门票收入,(2)广告收入和(3)彩票收入等(我国自1994年以来共销售体育彩票2951亿人民币,其中2007、2008、2009年的体育彩票收入分别为385亿、456亿和568亿元人民币,三年平均增长率为25.3%)。间接的经济效益包括刺激经济发展,拉动内需,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等等。譬如体育场馆的建造会拉动建筑业、建材业等,运动设施器材装备的制造与安装会拉动电子、通讯、服装、以及车船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3.1.3 竞技体育的管理 人的管理。人的管理包括很多方面。首先是运动员队伍的管理,其次是教练员队伍的管理,再次是裁判员队伍的管理,第四是观众(及赛场)的管理。这四方面人员同在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中(或叫生态链上),他们相互依存,协调共生。
财的管理。财务的管理也是竞技体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上面谈到,体育,主要是竞技体育,是一个大的产业,需要或者说有大量的资金在这条产业链中不停地运转。管理得好,有利于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管理不好则有碍于甚至破坏竞技体育发展的可持续性,如出现腐败现象等(如近年来中国足球界出现的假黑赌问题)。
物的管理。物的管理也包括很多方面,按大类可分为场馆、设备和器材以及运动装备等四个方面。所有物的管理,都应以保证竞技体育朝着更人性、更绿色、更健康、更生态化、更吸引受众(包括观众和听众以及所有关注者)的方向发展。
软环境的管理。除了人、财、物的管理外,竞赛的运行机制、竞赛的法规、条令、条例、规章、制度、规则等软环境的管理也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良好的运行机制,完善的法规制度体系能保证竞技体育在大的生态环境中茁壮成长,竞赛规则及裁判法的不断修订完善能吸引更多的人们参与到竞技体育中来,从而保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3.2 竞技体育生态系统外部结构(环境系统)分析
竞技体育生态系统的外部结构或叫“环境系统”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与“大体育”概念下的其它两个平行子系统——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组成的互相依存、共生共长的平面交织网;另一个层次是纵向交织网,即竞技体育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制约。后者是影响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更深层次的因素。
3.2.1 第一层环境对竞技体育的影响 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三者是“大体育”大家庭里的“三兄弟”,它们即自成系统、又互为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在一个大的轮回中,三者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共存共生共同进步。当然,不排除在短时期内,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在特定的条件下,人为的突出某一个方面,使其强行发展。但这只能是权宜之计,不会长久,而且也需要付出代价(暂时的生态失衡)。
学校体育对竞技体育的影响。学校,包括青少年业余体校,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原产地,是优秀运动员的摇篮。少年兴则国家兴,少年强则国家强,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我国适龄青少年儿童绝大多数都要经过中小学的教育,因此,中小学体育教育,特别是奥林匹克、竞技体育文化在中小学的传播,对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学校体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还是屡有发生的;也由于人们认识上存在谬误,认为搞体育的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竞技体育就是蹦蹦跳跳玩玩而已,小学也玩、中学也学、大学还练,觉得没有必要;他们不了解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是一种文化,它需要传播、传承,需要连续、持续,需要不断发扬光大。
社会体育对竞技体育的影响。社会体育,也就是我们以前所说的大众体育、群众体育,它是竞技体育赖以生存的土壤。无论哪项竞技运动,如果没有大众参与、没有人去欣赏,那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无论哪项竞技运动,如果没有群众性基础,肯定不能长久生存,更谈不上持续发展。因为,在竞技体育生态系统中,运动员和受众(包括现场观众、电视观众、听众,也包括所有关注者)的关系就像鱼与水的关系。也因为竞技体育是一种表演性的劳动形式,通过对力与美的肢体阐示,加上其表演或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就更加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和听众的耳朵以及人们的多方关注;与此同时,运动员也就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3.2.2 第二层环境对竞技体育的影响 社会政治对竞技体育的影响。竞技体育,奥林匹克运动,其初衷是运用肢体语言把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世界各国运动员乃至人民联系在一起,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肯定摆脱不了社会政治的影响。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不为自己的儿女在国际赛场上夺冠折魁而自豪的;把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外交手段从而达到自己政治目的的也大有国在;发展体育运动,强壮自己的民族更是无可厚非的。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政治对竞技体育的影响,同时也说明竞技体育本身确实也具有扬国威、促外交、强民族的功能。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应该过度强化政治对竞技体育的影响和制约;否则将会喧宾夺主。
经济对竞技体育的影响。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一项事业,也作为一种文化,竞技体育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需要强大的经济做支撑。只有经济发展了,政府或社会才能有余力去考虑竞技体育的资源配置和发展问题,如建造竞赛所必需的场馆设施等;只有经济发展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生活富裕了,大家才有闲情逸志走进体育场、走进体育馆、走到比赛现场、走进大自然,去参与、去欣赏、去领略、去感受体育。总之,经济是基础,搞竞技体育更不例外。当然,竞技体育也不是完全被动地受经济的影响和制约,它还可以能动地刺激经济的发展,是一份极大的产业。事实上,竞技体育和经济二者的关系本身就是协调共生的关系。在此,也需要强调,不能过度强调经济对竞技体育的影响,竞技体育的过度商业化也将会喧宾夺主。
文化、科技等对竞技体育的影响。竞技体育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竞技体育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所以,文化、科技等对竞技体育的影响非常之大。一定的地理环境必然孕育着一定的地域文化,多元的世界自然有多元的文化,多元的世界也需要多元的文化。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对竞技体育都有自己的参悟,多种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是竞技体育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文化对竞技体育的影响和制约表现在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也包括伦理和道德等等。科技对竞技体育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训练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应用、设施与装备的设计与革新,都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运动成绩的提高;传媒设施的迅速更新换代使得竞技体育文化得到更迅速地、更深入、更广泛地传播,等等这些都是科技对竞技体育的贡献。当然,科技发达对竞技体育产生负面影响的例子也不少,如兴奋剂的研制与兜售。
4 竞技体育生态限制因子分析
诚然,所有与竞技体育生存和发展有关联的因素都是其限制因子,只不过有的是显性的,有些则是隐性的;有的效力是现实的,有的效力是延迟的。譬如社会体育的发展对竞技体育的影响是大的,但在短时间内显现不出来,所以有些人总是认为竞技体育就是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事情,不支持国家发展群众性体育的政策。但由于篇幅所限,下面仅对一些显性因子进行分析。
4.1 显性限制因子
4.1.1 违禁药物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有时也出于政治需要,竞技体育的赛场上兴奋剂丑闻时有发生,尽管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但却屡禁不止。众所周知,服用兴奋剂提高运动成绩的作用机理是干扰运动员机体对疲劳的识别能力,对运动员的有机体危害极大,有些药物对女性的身体影响就更严重。所以竞赛的组织者想尽千方百计加大检查力度,包括对一些国际知名运动员进行飞检,也不断修改竞赛规则以加大判罚力度,力图解决服用违禁药物问题,但收效甚微。
4.1.2 假黑赌 打假球、吹黑哨、赌输赢,包括年龄造假从而以大打小等事件同样也屡见不鲜。2009年下半年开始的中国足球打击“假黑赌”活动现正向纵深发展,内幕不断被曝光,的确骇人听闻。可以肯定,在这样乌七八糟、重度污染的环境中,无论哪一项目都无法健康发展,长此以往甚至难以生存。徐向军先生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足球后备人才数量2002年为22615人,到2004年减少到19577人,下降幅度为13.4%。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但很重要的是“假黑赌”欺骗了人们的情感、亵渎了人们的灵魂,因此,正义的人们心寒了。
4.1.3 暴力和赛场骚乱 当今竞技体育赛场内外体育暴力和球迷骚乱事件时有发生。1988年德国发生6000多名球迷参与斗殴事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害;哥伦比亚的西莱科在第15届世界杯上误将皮球踢入自己的球门,回国后不久便被暗杀;在2010年2月中旬的亚冠联赛的热身赛上(在日本举行),中国国安队对阵韩国浦项制铁队,赛场上发生了群殴事件,有人大打出手,有人甚至抄起椅子当武器;2010年中国男篮与巴西男篮的邀请赛几乎成了散手比赛。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些都有悖于竞技体育的初衷,严重污染了竞技体育生态环境。
4.1.4 腐败 竞技体育领域中的腐败现象更是尽人皆知的事情。远的有盐湖城冬奥会受贿案,近的有中国足球的“假黑赌”。受贿案中有数百名奥运会官员受到牵连,中国足球界的数条“大鱼”从“假黑赌”浑汤中陆续浮出水面,同样都是骇人听闻。腐朽思想的侵袭,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使得很多有关人士(包括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特别是体育官员陷入腐败的泥潭甚至落马。
4.2 丑陋现象的根源分析
上述显性限制因子,是竞技体育“肌体”中的恶性肿瘤,严重侵袭着竞技体育生态系统的健康。首先,有些限制因子完全背离了竞技体育公平竞争的核心理念,如服用违禁药物、打假球、吹黑哨等;其次,有些限制因子直接污染了竞技体育生态环境,如体育暴力和球迷骚乱等;再次,有些限制因子表面上好像是间接地影响竞技体育生态系统,但实际上这些影响更深、更具有破坏力,如腐败等。当然,上述四方面的限制因子只是一些赤裸裸的现象,我们应该透过这些现象去看事物的本质。竟技体育领域中之所以出现这些丑恶现象,其根源或者说深层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4.2.1 过度政治化 过度强调竞技体育要为政治服务,政府极端干预,把获胜、把金牌数看得太重,从全运战略、到省运战略、再到市运战略等等,出现金牌市长、金牌局长的现象。不管规模大小,每搞一次比赛,都把分管体育的各级政府官员和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搞得非常紧张,因为他们屁股下面坐的是金牌,搞不好官位就丢了,拿够了金牌,一切都有了。
4.2.2 过度商业化 诚然,竞技体育从伸手向政府和社会要钱转轨到自己赚钱来养活自己是对的,竞技体育本身也的确是一个非常大的、前景广阔的产业。但把它搞得过度商业化,却会适得其反,将会产生很多弊端。巨大的资金注入加上管理机制的不能同步完善,很容易导致官员腐败。不是在搞好竞技体育、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做好这块产业,而是为了赚钱而搞竞技比赛,方向目标错了,无疑会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4.2.3 伦理道德和社会公德的缺失 为了个人和集团的利益,少数人把公平正义的竞技体育精神本质抛到九霄云外,不遵守职业操守,见钱眼开,一切向钱看,丧失了基本的伦理道德和社会公德。不菲的奖金和巨额的广告费分成,使少数教练员和运动员以身试法铤而走险,在比赛中服用违禁药物、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胜利;金钱的诱惑使有些裁判员良心的天平失衡,不公正执法,故意地漏判、错判,使比赛失去公允;赛场暴力、球迷骚乱也是伦理道德和社会公德问题。
4.2.4 法制和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机制的不健全 不管社会的哪个方面、国家的哪个行业部门,出现问题且难以解决,大都是体制机制问题,体制机制是更深层次的问题。在社会大环境的制约下,某一行业想大刀阔斧地改革是很困难的事情,很多时候会感到改革改不下去了就是这个原因。发展中国家、社会转型期更是如此。我们国家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因此,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出现一些异化现象并不奇怪。相信,随着社会法制的不断健全,管理体制的不断理顺,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这些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5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阐释
5.1 调整内部生态结构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要使竞技体育很好地生存和发展乃至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竞技体育生态系统内部的结构问题。其实竞技体育生态大系统的内部结构就是其“生命系统”,生命系统本身出现了问题,外部环境系统再好也无济于事。譬如竞技体育的投入和产出要平衡,不平衡就会出问题。这种投入和产出包括很多方面,就拿运动员(队)一、二、三线队伍金字塔梯队的结构来说,要保持好这种合理的梯队形式,首先要解决好运动员的待遇和出路问题。如果运动员存有很大的后顾之忧,那么后备人才队伍就很难保持足够的数量,甚至会逐渐萎缩。乍看起来,好像是入口出了问题,实际上根源在出口。再如资金的投入产出结构问题。搞竞技体育必须有足够的符合规则要求的场馆设施,建造这些场馆和安装配套设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运动训练、组织比赛也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的来源结构、支出结构、来源和支出的配比、投入后的产出(回报率)等等,都是一些大的结构问题。只有把人、财、物等方面科学地搭配,使其结构合理,才能使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5.2 优化外部生态环境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要使竞技体育能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茁壮成长,除了建构好其“生命系统”的内部结构,还要维护好其“环境系统”的外部“生态园”。首先,要大力抓好学校体育、特别是中小学体育工作(包括市、县级业余体校)。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竞技体育文化;除了搞好体育课教学外,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竞赛活动,以便从中普遍发现人才;积极开展体育科学研究,提高选材水平,保证成材率(这本身也是一种资源的节约)。其次,继续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体育方针,大力发展社会体育。普及群众性体育活动,不仅是惠及或肥沃竞技体育土壤的需要,也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需。广泛的群众性可以筑牢竞技体育的坚实基础,提高参与度和面上的水平,进而收到水涨船高的效果。第三,正确处理政治、经济与竞技体育的关系。使竞技体育置于一种良好的政治环境中。体育为政治服务没有错,关键是怎样理解这种服务。通过参与和开展竞技体育(比赛),扬国威、抒民情、聚人心,教育人们爱国家、爱集体、爱岗敬业,引导人们努力拼搏、公平竞争;利用竞技体育(比赛)宣传自己的部门、企业和单位;包括把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外交手段等都是正确的服务策略。经济环境主要是指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或者说发展水平以及政府向竞技体育的投资力度;经济发展水平是基础,专项投资力度则取决于政府官员对竞技体育的认知程度。有些城市和地区搞得所谓“体育搭台,经济唱戏”,虽然醉翁之意不在酒,但实际上是体育与经济的双赢,各得其所,协调共生。第四,着力营造竞技体育的文化氛围。文化氛围和竞技体育就好像绿叶和红花的关系,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烘托竞技体育,使其更加耀眼璀璨。
5.3 完善体制机制
管理是软实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一种软环境。体制就像人体的骨骼,支撑着竞技体育的躯体,机制就像人体的神经系统,掌管着竞技体育的运行。但是体制的改革与机制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体制的改革主要是政府的事,牵扯到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且需要大环境的支持。相对于体制来讲,机制位于操作层面,运行是否流畅,就看具体的管理部门和指挥员的执行力和协调能力了,有些情况下,好“经”也会被念歪了。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社会大转型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不管是经济体制还是政治体制的改革,虽然都有些年头了,但仍不彻底;机制转换的眉目仍不是很清晰,运行也不够流畅。我们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逐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竞技体育体制与机制,以保护我国竞技体育生态系统的完好,保证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6 结语
竞技体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巨系统,是其生命系统(内部结构)与其环境系统(外部结构)的多种因素围绕“竞技比赛”这个核心相互交织、时空有序、在特定空间组合的统一体。
竞技体育的生态限制因子,即影响和限制竞技体育生存和发展的因素,具体表现是假黑赌、服用违禁药物、体育暴力和球迷骚乱、腐败等,但究其根源,是人们的价值观、道德水准和体制机制问题,包括法规法制问题。
欲保持竞技体育系统的生态平衡,就要适时调整其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外部环境,包括改革其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从而,使竞技体育的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协调平衡、共生发展。
[1] 申曙光.生态文明及其理论与现实基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31-37
[2] 陈玉忠.论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当代中国体育发展走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4):21-24
[3] 张 琳.论生态文明观[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3(2):231-235
[4] 伍 瑛.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特征[J].生态经济,2000(2):38-40
[5] 邹爱兵.生态文明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1998(11):6-8
[6] 谷弘波.中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03(3):24-26
[7] 邬宝坤.当代体育发展新话语.生态体育学[J].搏击.武术科学,2009,6(1):87-88
[8] 邓跃宁,李 峰.论体育生态文明[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26(1):5-7
[9] 吴明深.论体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学刊,2004,11(3):22-24
[10] 谢雪峰,曹秀玲.我国体育生态研究现状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1):1-5
[11] 张廷妍,樊新生.体育生态环境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影响的分析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7(7):122-123
[12] 刘学钧.体育生态的限制因子法则初探[J].湖州师专学报,1993(5):22-25
[13] 刘学钧,林俪仙,赵諓华.浅析体育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层次[J].浙江体育科学,1990(4):5-7
[14] 张争鸣.体育与生态学——认识体育特征、功能与作用的理性思考[J].贵州体育科技,1989,(1):1-4
[15] 龚建林.生态文明视域中的生态体育[J].体育学刊,2008,15(7):25-28
[16] 许传宝.体育生态学——生态体育的理论基础[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4):87-89
[17] 周志俊.深层生态体育观的哲学思辨[J].体育学刊,2009,16(4):16-19
[18] 翁锡全,吴燕波,王玉新,等.体育运动开展的生态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生态与自然保护,2001,38(1)::33-34
[19] 冯 卫.体育与生态环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2):113-114
[20] 郑晓祥.生态体育的内涵与特点[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2):43-46
[21] 李建设,吴贯中,黄圣方.体育进步与发展的生态共生问题[J].浙江体育科学,1992(6):46-49
[22] 钟秉枢.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1):1-4
[23] 徐向军.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6):50-53
[24] 唐永干,孙海燕,王正伦.中国竞技运动大众文化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4(9):33-34
[25] 穆瑞玲.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09(7):29
[26] 陈光华,周志俊.对构建体育生态学几个问题的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2005(2):1-4
[27] 马桂新.制约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因素[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14(6):75-76
[28] 卢元镇.竞技体育的强化、异化和软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1(4):19-20
[29] 谢雪峰.多维视野中的竞技体育特征[J].体育科学,2008,28(5):74-80
[30] 陈 鑫,李 君.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外因素分析[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5,24(3):68-70
[31] Sigmund Loland.Citius,Altius,Fortius?Moral and Immoral Interpretations of Athletic Performance[J].体育科学,2008,28(9):16-17.
[32] 魏 冰,李庶鸿,王振涛,等.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产生原因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65-68
[33] 魏 冰.我国田径运动2008年奥运争光的战略性思考[J].体育科学,2003,23(4):142-144
[34] 林俪仙,赵浅华,刘学钧.体育生态系统的功能初探[J].浙江体育科学,1990.(3):11-14
[35] 邓跃宁.体育生态学的创建[J].体育学刊,2002,9(6):5-7
[36] 谢永飞.当前我国体育文化作用国家软实力的困境及改革路径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9(11):232
[37] 郑国华,熊晓正.中国体育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