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轮纹斑病重发原因分析与防控对策
2013-04-08叶生海廖勤周胡细荒王成玉
叶生海 廖勤周 胡细荒 吴 江 王成玉
(鄂州市植物保护站 436000)
1 田间危害症状
发病时初生浅黄色渍状背面凹陷小圆斑点,病斑边缘紫红色,初为2mm~3mm,后逐渐扩展到10mm~15mm,近圆形,褐色,两面均有同心环纹,以成株叶片上叶斑正面的同心环纹最明显,潮湿时病斑上面生有明显黑褐色霉层,后期受病组织干裂破碎,病叶枯萎脱落,叶柄受害,生褐色梭形斑,基部产生凹陷溃疡斑。苗期受害,严重时子叶脱落,棉苗顶尖或全株变黑枯死。铃上病斑不规则,紫褐色或淡褐色。棉絮被害则变成灰色或暗灰色。
2 原因分析
2.1 连作重茬年限时间长
棉花是我市除水稻以外的重要传统种植作物,群众熟悉其种植技术,经济效益比较稳定,多数群众习惯种植,植棉积极性较高,种植面积较大,连续种植年限较长,残存于棉花病残组织中的分生孢子逐渐积累,菌源广泛,导致病情逐年加重,这是发病普遍严重的基本因素。
2.2 气候条件
气候因素是影响棉花轮纹斑病重度发生的主要因素。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7℃~30℃,37℃以上及0℃以下,均不能生长,在自然条件下发生在20℃~33℃之间,以25℃最适发病。病菌对酸碱度的适应能力强,在pH2~pH10之间均可发育,但以pH5为最适。阴湿多雨年份发病重,一般是秋季多雨早衰棉花发病重,特别是8月上、中旬的气候条件对当年棉花轮纹斑病流行与否起决定性作用。一般8月上、中旬阵雨较多,田间湿度高,温度适宜的年份有利于病害蔓延、扩散,发病重;相反,高温干旱的年份对病害有抑制作用,发病程度明显偏轻。
2.3 偏施氮肥
偏施氮肥,轻施磷、钾肥是目前棉农种植的一个普遍现象,群众对“测土配方,平衡施肥”还没有重视和足够的了解,生产实践中,大部分群众往往偏重于施足底肥,在农村,由于大部分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留下的多半是老弱病残,棉花中后期管理粗放,蕾、花、铃期脱肥现象严重,导致棉花长势弱,抗病性、耐病性差,有利于棉花轮纹斑病的流行。
2.4 认知能力差,预防意识淡漠
棉花轮纹斑病在我省以前属次要病害,没有作为主要病虫监测与防控对象,多数群众不了解,对其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一无所知,病害防控原则是以预防为主,大部分群众是见病防病,预防意识淡差,放马后炮现象普遍,导致错过了最佳防治适期。
3 防控策略
3.1 合理轮作倒茬
合理轮作是防控病害的有效措施之一,轮作最好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如玉米、大麦、小麦等,都可以有效压低菌源,尤其提倡与水稻轮作,重病田改种水稻三年,防病效果更加明显。
3.2 加强田间管理
一是冬闲时期及时清除田间病残组织,将带病表土及病残体深翻到土中,减少病原传播及越冬基数。二是合理密植,严格防止棉株过密,影响通风透光,并及时整枝,化控,提高棉株抗逆性。三是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实行氮磷钾肥配方施肥,增强棉株抗病力。四是根据棉花长势,进行叶面喷肥,尤其避免后期出现脱肥现象。
3.3 适时开展化学防治
根据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控原则,在发病前提早预防,棉花轮纹斑病高发期多在8月中下旬,在预报有降雨日前,及时喷药保护,可以预防或减轻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