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建国初期海河水利建设
2013-04-08杨学新刘洪升
杨学新,刘洪升
(1.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2.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51)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历史上水旱灾害频繁的海河治理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周恩来总理自始至终以极大的精力关注和领导全国的水利工作,是新中国水利事业名副其实的奠基者。特别是在海河流域的治理和开发上,周总理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主张在上游山区兴建水库,治理危害严重的河流,变水害为水利;下游平原地区修建急需的防洪除涝工程,根除水患;同时,针对海河流域出现的旱情,抗旱打井,增产保收。虽然,目前学术界对周恩来治水的思想与实践问题开展了一定的研究,但对他治理海河的研究却十分薄弱,除曹应旺的《周恩来与治水》一书[1]和钱正英的“跟随周总理治水”回忆性的文章中有所涉及外,有关这一问题的专门论述尚未见①如:林一山的“周恩来与水利建设”《人民长江》1988年03期,宋凤英的“周恩来治水”《党史纵横》2008年03期,孙泽学的“略论周恩来的治水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对周恩来治理淮河、长江、黄河的思想与实践进行了论述;曹应旺的“周恩来治水思想(一、二、三、四)《中国水利》1990年02期、03期、04期、05期,只是对周恩来关于海河流域的水库建设和京津冀地区治理海河中的分工协作问题略有提及,钱正英的“跟随周总理治水”回忆性文章,将周恩来的治水分为五个部分,在“华北抗旱”部分中,对周恩来在海河流域的水库兴建和抗旱打井问题进行了简要回顾,但着墨不多。。本文拟就周恩来在建国初期海河水利建设中的思想与实践活动进行梳理和分析,请批评指正。
一、修建水库 变害为利
(一)修建官厅水库
官厅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也是永定河上第一座大型水库。众所周知,永定河是海河北系最大的河流,也是海河水系中洪灾最重、治理最难的一条河系。由于永定河横穿北京市区西部,且河床高于北京市中心十几米,一旦永定河发生洪水,将对首都的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元、明、清三代都把永定河治理作为执政的方略之一,但治理效果甚微。自1873年怀来知县邹振岳提出在官厅山峡筑坝的建议,虽不断有修建官厅水库的计划,但一直未能付诸实施。1950年,为控制永定河的洪水,并保证北京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稳定水源,周恩来批准修建官厅水库。工程自1951年10月开工,在周恩来的关怀下,经过全体建设者的拚搏奋战,于1954年5月胜利竣工。水库建成后,周恩来又于1955年8月22日视察官厅水库,向水库管理处负责人详细询问水库工程和效益等情况,指出要加强对库区的建设,充分利用水土资源,使水里有鱼、山上有树,使治理和利用实现协调发展。
(二)参加十三陵水库工地劳动
十三陵水库是广大干部群众用义务劳动修成的。作为政府总理的周恩来尽管日理万机,但他还是非常重视十三陵水库的建设工作,并在百忙中抽时间三次到水库工地参加劳动。1958年3月29日,他到正在施工的十三陵水库工地视察,听取有关负责人关于工程进展情况的汇报,向指挥部负责人转告毛泽东的指示:改良工具是技术革命的萌芽。推荐安徽用车子推土的办法比肩挑好[2]134。5月25日,他同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十三陵水库参加义务劳动,并为水库题词:“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6月15日,周恩来率领国务院和中央机关干部300多人第二次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在开工前的编组会上说,在这里劳动没有总理和部长的职务,大家都是普通劳动者,要精神饱满,互相照顾,不要冒险主义,要量力而为[2]147。6月20日至23日,他带领中央机关干部第三次来到十三陵工地,同水库建设者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周恩来在百忙中三次参加十三陵水库建设的劳动,充分表明了他对水利建设的高度重视,不仅鼓舞了十三陵水库建设者的斗志,更对海河流域乃至对全国的水利建设产生了积极而巨大的影响。
(三)指挥修建密云水库
为解决京、津供水不足的问题,1958年6月,党中央和毛泽东批准修建密云水库。该水库是我国自行规划、设计、修建的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库。周恩来不仅是密云水库修建的主要决策者,也是主要指挥员,从勘选坝址、组织拦洪到处理基础渗漏、水库移民、建成后的关怀与保护等问题,无不一一过问。
1958年6月26日,周恩来到密云县潮河滩,为即将修建的密云水库选择坝址。亲自查看河道和地形,听取工程技术人员的汇报,还就国外水库建设的情况和现有的先进工程技术,询问了设计负责人张光斗。经过反复商量研究,最后选定了潮河主坝和九松山副坝的坝址。之后,他又亲自主持国务院会议,专门研究修建密云水库的问题。会议决定把海河治理规划中拟定的在第三个五年计划后期(即60年代中期)开始动工修建密云水库的计划提前到1958年汛后开工[1]120。在他的亲自关怀和具体安排下,密云水库于1958年9月1日正式开工。钱正英、阮泊生和赵凡分别代表水利部、河北省和北京市组成了水建建设三人领导小组。周恩来还指派国务院副秘书长齐燕铭代表国务院协调中央和国家有关单位及各省市自治区,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援水库建设。
水库开工后,每当施工的关键时刻,周恩来总要亲赴现场了解情况,就地指挥施工。他公务繁忙,遇有实在不能到场的情况,便派人或电话询问施工进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如1959年5月19日,他到密云水库工地现场视察,仔细观看水库的沙盘模型和各项进度图表,听取水库建设总指挥部负责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汇报。当了解到白河主坝的工作量几乎比潮河主坝大一倍,且起步又比潮河迟的情况后,对潮河主坝拦洪有些担心,立即决定再调一万名解放军支援白河,以确保汛期全面拦洪。正是由于解放军的及时援助,从而保证了主坝在汛前达到原定拦洪标准,对保证战胜汛期大洪水起了重要作用。同年春天,为集中力量完成主坝工程,以确保汛期拦洪,水库指挥部决定将防渗墙的施工暂时停止。这一决策对保证战胜汛期洪峰起了重要作用。汛后,防渗墙重新施工面临的困难是施工期短,必须集中大量的设备和技术力量,以最大的密度来布置施工。为此,9月18日,水电部党组写了《关于密云水库白河坝基处理问题的报告》,提出坝基处理所需器材设备和技术力量,除由水电部设法尽量解决外,要求各部支援的物资需请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次日,周恩来审阅了报告,并亲自批示:“请一波同志指定孙志远同志邀集建委、水电部、北京市赵凡、国务院齐燕铭、地质部、冶金部、建工部商办。我原则同意水电部党组意见,并且应立即布置设备、器材和人员的供应,否则十一月初不易开工,将误明年汛期。”[1]124他还委派齐燕铭从全国各地调来二百多台钻机。在周恩来亲自过问和督促下,混凝土防渗墙所需要的大量设备和技术力量得以保障,同时,还保证了白河大坝基础工程进度。庐山会议期间,潮白河流域发生特大暴雨,周恩来几乎天天与钱正英或密云水库工地的指挥者通电话,询问施工进展情况,鼓励夺取拦洪的胜利。
周恩来对库区的移民工作十分关心。1959年5月,他第二次来水库视察时,看到水库沙盘模型和图表上都没有移民的标记时指出:你们的模型图表中缺少了一样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修密云水库有五万多人需要迁移,你们对这五万人作了安排没有?你们这是见物不见人呀,是一条腿走路。并要在场的县委书记赶紧抓为群众盖房的工作[2]229。1960年8月,周恩来陪外宾到密云水库参观。在向指挥部负责人询问了水库建设收尾工作后,周恩来没有忘记上一年交代的移民住房问题,当听说仍有一部分移民的房子没盖好,就严肃地批评说,你们的确是见物不见人,你们不把移民的房子盖好,我再也不来了。你们什么时候把房子盖好了,给我打个电话,我一定来看[2]345。周恩来走后,工地立即成立了移民指挥部,加紧了移民安置工作。到1962年底,需要盖的移民房子基本盖好,移民迁入了新居。
(四)修建岳城水库
岳城水库位于河北省磁县岳城镇西南,南邻河南省安阳县,是在漳河上兴修的大型水库。岳城水库的兴建,一开始就得到了周恩来的高度重视。1958年8月12日,他在水电部和河北省委书记林铁具名提交的兴建岳城水库的报告上亲自批示:“同意举办”[3]112。1958年8月开工后,因邯郸专区的生产与基建上得过多,加上地区纠纷①所谓地区纠纷,是指河南安阳开采六河沟煤矿与河北邯郸专区修建岳城水库的矛盾。六河沟煤矿位于漳河南岸,过去属河南管辖,后来属河北。以前怕水淹没有开采,“大跃进”中河南安阳要求开采。河北邯郸则准备在漳河上修建大型的岳城水库。开采煤矿会不会影响水库修建?河南安阳认为不会影响,河北邯郸则认为有影响,双方为此争持不下。,水库于1959年第一季度下马。
1959年5月下旬至6月初,周恩来到河北省调查研究、视察工作。6月5日,周恩来在邯郸专门召集邯郸地委、市委及河南省安阳市委书记等研究解决六河沟煤矿问题。他说:六河沟的问题,一是煤的问题,但主要还是水的问题。工农业并举,农业是基础。“关于岳城镇水库,将来势必要修的,开煤要服从水库”[2]223。要重视水利。为什么“开煤要服从水库”?为什么要重视水利?他说,因为我们还不能完全控制自然,还要靠天吃饭,发展农业离不开水利,而没有粮食人心就不稳。他还说,少搞点工业还不要紧,农业搞坏了就不安定,要死人吗!他从重要的还是经济,没有粮食人心不稳得出结论,要重视水利。6月9日,周恩来与李葆华谈了岳城水库的修建问题。他说:修建岳城水库与开采六河沟煤矿,要以水利部为主组成七人小组带上技术人员进行勘察。要研究资料,采矿服从水利。煤矿能否开采,最后取决于水文地质,不要出乱子。他还同李葆华讨论了水库的勘察、抽调劳动力、技术力量与物资安排等问题[1]129。在周恩来的过问关心下,岳城水库于1959年10月1日复工。
1963年特大洪灾后,河北省委于1965年5月将岳城水库续建工程列入“三五”期间根治海河重点工程,经与水电部商议并上报总理和中央,河北省除按计划安排劳力和供应地方物资外,主要由水电部负责。1966年3月,邢台专区发生6.8级大地震,水库的安危时刻牵挂在周恩来的心头。因忙于视察地震灾区,没有顾得上察看海河流域的几个大水库,因此,他专门派遣水电部副部长钱正英去河北查看了岳城、岗南、黄壁庄等大型水库的情况。4月初,周恩来第三次亲临邯郸视察。在日程安排紧、工作极为繁忙的情况下,仍然关心水库的安全和建设。4月5日,在钱正英、刘子厚等人陪同下,周恩来驱车赶往岳城水库视察,总工程师冯寅向周恩来汇报了岳城水库的工程情况。当谈到水库的防洪与灌溉效益时,周恩来说:水库的防洪和灌溉哪个重要?我看应该并重,这是怎样为人民的问题;得知岳城水库1963年洪水是58年一遇,他说防洪50年一遇,灌溉每年需要,究竟哪个重要?这个问题过去就没有回答清楚,今后一定要回答。针对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强调要搞好水土保持与综合利用。他说,修水库要全面规划、综合经营,灌溉、防洪、水土保持要全面搞,过去这方面有问题,将来检讨,我来带头。水利部门要负责到底,大坝完了不算完,防洪、灌溉、水土保持都要管,又是工,又是农,又要造林。中国这样大,从六亿人民出发,不搞综合经营、综合利用,怎么行呢?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综合经营是方向,要好好研究。当得知水库主坝内有一段是用水中倒土的方法筑成时说:质量上是个问题,应特别注意这一段。水中倒土的施工方法,看来小坝可以,大坝就不保险。要把筑坝记录在工程档案中作为重点写清楚,告诉我们的后代注意。不要向后代隐瞒缺点,不然子孙后代要骂我们的。当天下午,周恩来还就库区移民安置和水库管理等问题作了指示②周总理在岳城水库视察时作的指示:1047-1-371,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档案,河北省档案馆。。
(五)视察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
“大跃进”时期,河北省掀起了水库建设高潮,但是各级领导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急于求成,大工程上马过多,轻视配套、轻视实效,忽视质量,移民安置草率等问题。1959年6月7日,周恩来到石家庄后,专门视察了正在建设中的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工地,先到指挥部了解工程进展情况。在观看水库沙盘模型时,他发现图表上只标明可灌溉土地数量、发电多少,可解除水患面积,却没有标明因修水库要淹没多少村庄、多少土地,要搬迁多少人口时,指出修建这样的大型水库,不能光说效益一面,不提损失的一面。必须经过计算,计算比较时要树立对立面。在谈到做好移民迁居工作问题时指出,我们总的目的是为全体人民的长远利益,但是,对少数人的目前利益,也必须很好地照顾。关于水库的质量问题,要求做到万无一失,绝不能出错,必须设想到最坏的环境,争取最好的结果。一定要做好大洪水可能到来的一切准备,保证滹沱河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于工程进度问题,指出要注意保护群众的积极性,但作为领导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2]232—234。在视察黄壁庄水库时再次强调要注意质量,指出: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洪水如果把大坝冲垮,比不修坝淹得更惨,危害更大[2]234。6月9日,在从石家庄到省会天津的车上同李葆华谈岗南水库、黄壁庄等水库的修建问题。说要注意移民问题,无论如何要保证今冬明春移民有房子住,移民的耕地不够,应当注意解决。从河北省的经验看全国,今冬明春,大水库要少搞些,新工程上马要非常谨慎,因为上马就不能下来,与民生有关。他对河北省负责水利的同志说,河北省的水库器材要控制,别的水库一律不上马,渠道要修吗!布置灌溉阵地吗!他还要求水电部调查一下,真正受益的到底有多少,实际情况与设计相差多少。他说水利建设不能把设计能力当成实际,把前途当成现实[2]236。周恩来的讲话不仅为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而且为全省的水库建设和管理指明了正确方向。
二、治理海河 根除水患
1963年8月上旬,海河流域中南部各河发生有水文记载以来的特大洪水,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面对严重的灾情,周恩来亲自听汇报,作指示,动员全国人民支援海河流域主要是河北的抗洪救灾斗争。9月5日,他主持召开了八省生产救灾会议,并于9月7日作了生产救灾问题的重要讲话,指出在前几年的“大跃进”中由于注意节约不够,造成很大损失,因此在灾区要特别强调节约,要搞生产自救,在非灾区也要强调节约,而且要长期如此。他同时强调,救灾工作要同整个形势、前途联系起来;救灾不忘生产,不忘建国;救灾工作要贯彻“发愤图强、勤俭建国、自力更生、迎头赶上”的精神①周总理9月7日在八省生产救灾会议上的讲话纪要:855-19-982,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档案,河北省档案馆。。9月9日,他召集有关人员讨论救灾及与救灾有关的粮棉安排问题。9月12日、13日、16日、20日,他多次同时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曾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林铁、省长刘子厚等讨论救灾问题。9月19日、27日,周恩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两次讲话,10月12日,周恩来在五个专业会议上的讲话,11月5日,在第十九次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反复分析了灾情及其对形势的影响,认真进行了生产救灾的部署[1]136。
1963年9月21日,中央救灾会议决定全面治理黄河、淮河、海河。会议指出:“对于黄河、淮河、海河这三大河系,必须制定一个上中下游全面治理的规划,列入国民经济建设长期计划。在若干年内,分批分期地进行,并且成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直属国务院,统一领导这项工作。”[4]8911月17日,毛泽东为河北省抗洪抢险斗争展览题词,发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11月18日,周恩来带领时任水电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的钱正英等到天津,亲自部署根治海河工作。他听取了河北省长刘子厚等人的汇报,研究了根治海河的具体步骤,参观了河北抗洪抢险斗争展览,并题词:“向为战胜历史上少见的洪涝灾害而进行顽强斗争的各级干部、各界人民、部队官兵表示最大敬意!要为支援灾区,重建家园,争取明年丰收,彻底治理海河而继续奋斗!”刘少奇、朱德、陈云、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也都为河北抗洪抢险斗争展览题词。周恩来还指示水电部抓紧做好海河流域规划,并亲自审定了该规划。
建国初期,黄河、淮河、海河的灾害都需要治理,但由于国家经济十分困难,三条河流不可能同时治理,必须分清缓急,“分批分期地进行”。1965年8月13日,周恩来在谈到关于水利投资问题时,明确指出:“治水要排个队,海河、黄河、淮河,把水害变为水利,是长期的任务。海河、黄河、淮河三河非治理不可,但次序是先海后淮。”[2]749当时海河水患最重,治理最为迫切,因此他把根治海河放在首要位置。在周恩来的支持下,1965年秋,根治海河的第一个大工程——黑龙港排水工程上马,从而拉开了大规模根治海河的序幕。据估计,河北省黑龙港治水工程需动土方1.8亿立方米,资金9000万元,钢材3000吨,木材1.5万方,水泥1万吨。根据总理指示,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的王光伟邀请河北省、物资部、水电部等单位负责人,于8月24日商讨了以上物资的解决办法:其中钢材3000吨由物资部调拨2000吨,其余1000吨由河北省解决,具体由天津钢厂从当年增产的5000吨中解决;木材1.5万方由物资部拨1.2万方,其余3000方由河北省从当年清仓的3.5万方中解决;水泥1万吨由河北省当年生产的13万吨中解决。9月16日,周恩来批示:“同意从今年追加费中拨款五千万元给河北黑龙港治水工程,物资照拨”,并指定由国家计委副主任王光伟办理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委(65)计农办773号(附:总理关于黑龙港工程的批示):1047-1-370,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档案,河北省档案馆。,从而在经费和物资方面保证了黑龙港工程的顺利实施。
“文革”期间,周恩来排除各种干扰对根治海河给予了有力地支持和保护。1967年春,子牙河二期工程准备施工之际,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遭到造反派的冲击,周恩来明确指示:根治海河机构是临时单位,不搞“四大”,只搞正面教育[5]114,从而保证了工程的按时开工。1969年汛期,河北部分地区的武斗人员在若干堤坝上构筑武斗工事,挖通堤防,拦截防汛车辆,盗窃防汛器材,破坏通讯联络,枪击上堤防汛人员,情况十分危急。7月26至28日,周恩来召集北京军区、河北省革委会、省军区和三十八军负责人在北京开会,确定调部队担任白洋淀千里堤守护防汛任务,并决定对龙门、西大洋、王快、安各庄水库实行军管;对岳城、黄壁庄、岗南、城庄水库派有关部队担任警卫。还亲笔修改了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有关防汛《布告》[1]153。7月28日,他向毛主席报告:“现华北汛期已到,而保定地区武斗不息,经与各方面讨论,一致同意对大清河南支千里堤实行军管。”[2]312—313毛泽东批示照办。由于周恩来的高度重视,避免了派性和武斗可能危害河北省乃至华北的防汛安全。
1972年11月,新华社河北分社的两名记者通过国务院内参反映,河北省在根治海河中由于处理白洋淀的措施不当,造成白洋淀水位不稳、淀面逐渐缩小,水产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当时,周恩来正在召集有关人员开会研究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问题。他在百忙之中仔细了解情况,并先后多次批示。11月23日,周恩来在北京听取了河北、天津、北京有关省、市、县根治海河的情况汇报并作了重要指示,他指出:要把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变成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这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要宣传发动群众,只靠业务机关不行,这样会犯错误的。根治海河是一件大事,这样的大事不发动群众不行。时任河北省委副书记马力介绍海河概况时,周恩来问:“这样的简单说明有没有宣传小册子?要编一个通俗的、一听就懂,附上小签,发到公社大队,你们回去搞一个。”马力汇报军民合作抗洪时,周恩来说:“告诉新影(吴庆彤),抗洪的纪录片要到河北放。要宣传,你们河北报要宣传,天津报、北京报要宣传。水利非和人民结合不行。”当汇报到明年是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题词十周年,海河流域中下游河道除漳卫河外可基本完成,周恩来强调:“不要勉强。”当了解到,像马力这样的汇报情况,安新、任丘两个县委书记甚至保定、沧州两个地委书记都从来没有听过。周恩来批评说:“我说你们的工作要问问群众,不要光你们知道就行,别总是拿到这里来讲。检查工作也要依靠群众。你们要宣传。”②周总理在听取河北、天津、北京汇报海河工程问题时的指示:1047-1-370,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档案,河北省档案馆。河北省遵照周恩来的指示,对根治海河工作作了充分的思想发动和深入的宣传工作,使“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出工和劳动的积极性。
正是由于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关怀,使根治海河受到了“特殊的礼遇”,即使“两派斗争最凶时,海河照常施工”“两派见了根治海河的谁也不打”。在那“‘打倒一切,全面内战’的年代,不少地方拦路设卡,武斗不断,但无论哪个地区,哪个方面,对于根治海河的车辆一律放行,根治海河工地上秩序井然”[6]257,海河工地照常施工。在各行各业都在停产闹革命的形势下,河北省委于1966年9月6日决定:海河指挥部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暂不进行,到冬季停工以后再搞[7]551。1967年3月15日,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对海河工地的文化大革命运动进行部署,明确规定:“领导民工队伍开展文化大革命的权力机构,是连队贫下中农革命委员会。由广大革命民工选举产生。如不称职,可以随时改选或撤换。”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在春耕期间不要夺权的通知》精神,决定:“海河工地营以下单位不进行夺权斗争。如干部不称职或有严重错误,需要撤换的,要经县以上领导机关批准;武装干部或生产队的民兵连长、指导员要经上级军事机关批准”“民工文化大革命占用业余时间进行,保证纯劳动时间不少于八小时”①中共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关于海河工地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建议和政治思想工作安排意见(讨论稿):1047—1—119,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档案,河北省档案馆。。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相对稳定,保证了海河工程的顺利进行。
在周恩来的支持与保护下,根治海河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1979年大规模排涝工程基本完工,在海河中下游开挖、扩挖、疏浚骨干河道53条,总长度3641公里,完全改变了历史上各河汇集天津入海的被动局面,为排涝、排碱解决了出路问题,使中下游滞洪洼淀也得到了初步整治;在上游续建、扩建和新建大中型水库30余座,为战胜洪涝灾害奠定了基础。
三、抗旱打井 增产保收
海河水系具有春旱秋涝的特点。虽然经过治理海河流域的洪涝威胁基本得到了缓解,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北方八省、市、区(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内蒙古、辽宁、北京及陕西)又接连出现了严重的干旱。1965年,北方八省(市、区)的旱灾十分严重,根据当时气象预报分析,1966的旱象仍大部分集中在这里,而且有可能持续旱达两三年。后来的历史表明,海河流域气候自1965年进入了以干旱为主的时期。北方八省(市、区)是首都所在地,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交通中心,又是重工业最集中的地方。据1965年的统计,该地区的工业总产值、重工业产值分别占全国的39%和42.4%,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可是同它的位置不相称的是“这几省无一例外都要进口粮食”。这一地区的耕地占全国的40%,而粮食产量只占27.5%,粮食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为此,国家不得不长期实行南粮北调来接济该地区。每年调进的粮食约500万吨,1965年增加到600万吨,和进口粮食的年度最高量相当,等于国家把全部进口粮食用于该地区。尽管如此,这里的农民口粮和收入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上不去,粮食不能自给,不仅制约了该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而且还拖了全国的后腿。为了解决这一地区旱涝无常,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的问题,并从根本扭转南粮北调的局面,周恩来提出:“在这个地区不仅要抗旱防涝,而且要把它作为农业上的主攻方向,像搞大小三线、国防工业、基础工业那样重视,并且由中央、国务院协同各级党政领导一起来抓”“要狠抓快抓”“长期抓下去”,一直抓到使其实现“粮食自给,队有余粮,国有储备,农民的口粮和收入要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2]8。
1966年新年刚过,周恩来就开始抓北方的抗旱。他指示国务院召开北方八省(市、区)抗旱会议,他自己则深入到河北,因为在北方八省中,河北的旱情最为严重。周恩来指出:“中央支援的重点是在北方”“北方的重点又是河北”[8]1811,对河北的情况心中有了数,才能对北方八省的整个工作作出恰当的部署。1月23日,他到达当时河北省省会天津,24日,在听取河北省委关于农业生产情况汇报后指出:抗旱关系到生产的各个方面,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领导干部要层层下去,省委书记可分片包干,每人包一两个地委,要到下边去,把生产队发动起来[2]6。26日他回到北京后,立即参加了正在召开的北方八省(市、区)抗旱会议,2月1日,作了总结发言,详尽地阐述了北方八省(市、区)抗旱防涝、摆脱落后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具体途径与方针任务,对抗旱工作起了重要的发动与指导作用。为了推动工作的开展,3月7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成立中央北方八省(市、区)农业小组,周恩来任组长,李富春等七人为副组长。农业小组下设七个地方小组,周恩来亲自兼任河北、北京组组长。中央北方农业小组及其七个地方小组的成立与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北方八省特别是海河流域的抗旱防涝与农业生产的发展。
周恩来担任中央北方农业小组组长,并兼任河北、北京组组长,绝不是虚任其职,而是真抓实干。1966年3月8日邢台发生大地震,他迅速飞往灾区视察地震灾情。他在了解地震灾害的同时,还仔细地询问了抗旱打井的情况。4月2日至5日,周恩来到邯郸专区亲临抗旱打井第一线,指导、检查抗旱打井工作。
4月2日,在邯郸同省、地领导进行了座谈,听取关于打井抗旱工作的汇报,对全地区打井的时机和提出的4月底打7000眼井的指标表示怀疑,指出:当前首先是保麦收,保春耕,打井应在麦收或秋收以后再进行。“已打的井不要泼冷水,群众愿意继续打的要完成。来不及完成,群众有意见的要停下来,打得浅的也要停下来”“建设要一步一步走,欲速则不达”[8]1826。听完汇报后,他又同李雪峰、刘子厚等研究了抗旱打井问题。4月3日,到魏县漳河大队与干部、群众座谈。当询问到打井情况时说:打井要注意配套,劳动力要合理安排。当天下午,他前往大名县前桑圈大队与干部、群众座谈,指示同去的钱正英要水利学院派人加强对打井的技术指导;要求蹲点的国务院工作组帮助当地把机井搞好,配上套,搞不好不回去[2]25。晚上,与大名县委领导座谈。当了解到大名县为修海河抽调9000多人、3000多辆排子车的情况后,周恩来十分不满,说:“为什么调那么多排子车去?我是县委书记,我就顶。都是命令、平调撒蛮。我一直担心海河人多了,什么事太集中了不行。”[8]1826当得知全县至4月底准备打300多眼井后指出:打井占用很多劳动力,四月生产很忙,劳动力占得多应考虑[2]25。4日,到临漳县同干部、群众座谈,听取县委书记汇报打井计划时,周恩来说:“4月你们打一千多眼是否多了?农业落后几十年,一年是翻不过来的,全县的打井计划也不是一年可以完成的”“一年水利化我有保留”[8]1826。周恩来重视抗旱打井,同时要求打井要有计划性,计划要切实可行,反对盲目冒进。
4月5日,周恩来到磁县,他和河北省委、邯郸地区及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起总结分析了几天来在视察中发现的问题,指出:我们办事不能加重人民的负担。他对农忙时节抽调大批劳力到海河工地提出批评。他说:我一直对海河工地上那么多劳力有意见。对抗旱打井问题,周恩来批评一些人头脑发热,不顾实际可能安排任务。他指出正确的方法是:“态度要积极,步子要稳,自愿原则,自力更生。”[8]1827抗旱救灾要与生产自救相结合,强调生产自救,不依赖国家;不搞命令主义,而要群众自愿;要量力而行,不能冒进、不能加重人民负担;要从实际出发,注重效果,不搞花架子;打井要保证质量,保证配套。
周恩来邯郸专区的五县之行,他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对河北抗旱打井和治理海河工作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不仅解决了许多具体问题,而且做出了许多重要指示,对纠正抗旱打井工作中出现的要求过急、计划过大、忽视配套的作法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极大地鼓舞了灾区人民抗震抗旱、争取农业丰收的信心。
“文革”开始后,各地的抗旱打井尽管受到一定影响,但在周恩来主持下,海河流域各地的机井建设工作得以坚持下去。以河北省为例,根据周恩来的指示精神,河北省制定了“以小型为主,全面配套,狠抓管理,更好地为农业增产服务”的方针,组织了以邯郸、邢台两专区为中心的“机井大会战”,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群众性的机井建设运动,即使在“文革”动乱期间,机井建设也在坚持进行且成效显著。1975年7月,河北省召开以打井为重点的全省平原地区农田基本建设会议。据这次会议的资料显示:截止1974年底,全省平原地区已有机井38.8万眼,相当于1965年的6倍;全省水浇地面积达到3900多万亩,相当于1965年的2倍。到1975年6月底,全省已有机井54万眼,其中深井4.2万眼,配套机井42万多眼;全省水浇地面积达5000万亩,其中井灌面积达3700万亩①丁廷馨同志在全省平原地区农田基本建设会议上的讲话:1047-1-289,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档案,河北省档案馆。。
大规模的机井建设,极大地改变了海河流域的农业生产面貌,加上化肥工业的发展,使这一地区的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扭转了中国历史上长期的南粮北调局面,并推动了农村机械化和电气化发展。以河北省为例,由于粮食短缺,河北省1953—1965年的十几年中吃掉国家统销粮累计达200亿斤,仅1963年即达30多亿斤。自1965年大规模治理海河以后,河北的粮食生产连续十年丰收,其中有五个年份的粮食生产实现了基本自给;1974年达到了自给有余,还调出3.5亿斤。河北由缺粮省变为余粮省,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变化”①董一林同志在全省海河工作预备会议的讲话:1047-1-289,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档案,河北省档案馆。。
总之,周恩来作为政府总理,在海河水利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海河的治理与利用作出了巨大贡献,周恩来不愧为海河流域抗旱打井,扭转南粮北调的组织者与战略决策者。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海河治理作为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抓,在百忙之中经常深入海河建设工地开展调研,参加义务劳动,并对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对于海河治理与开发规划、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利工作应遵循的方针政策,特别是治水中的重大问题、矛盾纠纷等,都逐个过问,一个一个的解决,不愧是新中国水利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第二、在海河的治理与建设中,他主张要正确处理上游和中下游、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坚持治理与建设、防涝与抗旱同步,要分清缓急、分期分批进行,要努力做到治理与综合配套相结合,要坚持科学施工,质量第一,要有计划,反对盲目冒进,过分追求速度和数量;
第三、他主张防治与利用并举,努力将水害变为水利,在规划上要做到当前与将来相结合,在目标任务上要兼顾近期与长远,做到统筹兼顾。
[1]曹应旺.周恩来与治水[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3]河北省水利厅水利志编辑办公室.河北省水利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5]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热血铸辉煌——海河壮举忆当年(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缅怀毛泽东(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7]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省志·政府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8]金冲及.周恩来传(四)[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