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2013-04-08孔磊许立民宋献丽黄剑平樊秋萍谢金萍
孔磊 许立民 宋献丽 黄剑平 樊秋萍 谢金萍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广西 南 宁530021)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意识障碍、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自行排除而导致气道阻塞。为保持呼吸道通畅,临床常采用气管切开进行救治,气管切开后气道与外环境直接相通,极易导致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加重了缺氧和脑的二次损伤,严重影响预后。因此,加强气管切开后的护理极为重要。本研究观察收集了6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肺部感染的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4月~2010年11月我院神经外科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60例,格拉斯哥(GCS)评分6~8分,符合重型颅脑损伤诊断标准。其中:男53例,女7例,年龄15~73岁;脑干损伤7例,弥漫性轴索损伤4例,广泛脑挫裂伤6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32例,硬膜下、硬膜外及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入院1周内行气管切开,肺部感染发生在伤后3~10d,60例患者均出现肺部感染症状和体征。肺部感染参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患者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啰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1)发热;(2)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3)X线片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4)病原学检查:支气管分泌物或痰培养出致病菌。
1.2 方法 观察并记录患者有无昏迷、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时间,是否留置胃管及误吸,有无糖尿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呼吸道分泌物进行培养及药敏试验,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从气管切开处吸取下呼吸道分泌物,置于灭菌容器内,立即送我院微生物室。细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ATB Expression全自动鉴定及药敏检测仪,结果判断采用美国国家临时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制定的最新规则及标准进行[2]。
2 结果
2.1 易感因素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易感因素主要有:昏迷时间>1周;气管切开和呼吸机通气时间过长;留置胃管鼻饲饮食,食物返流误吸,使用2~3种抗菌药物,有糖尿病史5例。
2.2 感染特点及方式 60例肺部感染患者中55例检查出病原菌,占91.7%。共培养出病原菌113株,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共82株占72.5%,革兰氏阳性球菌15株占13.3%,真菌16株占14.1%。排在前三位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依次是鲍蔓不动杆菌(21.2%)、铜绿假单胞菌(19.5%)、肺炎克雷伯菌(11.5%)。感染方式:单一种细菌或真菌感染者23例(38.3%),≥2种细菌和(或)先后真菌感染者25例(41.7%),细菌与细菌或细菌与真菌感染者12例(20%)。
3 讨论
3.1 肺部感染原因分析
3.1.1 气道开放导致细菌入侵 气管切开破坏了呼吸道自然防护屏障,上呼吸道丧失了对气体湿化和滤过功能,上呼吸道机会致病菌或其他病原菌黏附繁殖,气管切开后气囊上滞留物的病原菌向下移行,导致肺部感染。
3.1.2 误吸及气道分泌物积聚 颅脑损伤后呼吸抑制,呼吸运动减弱,吞咽、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病人昏迷长期卧床,排痰能力降低,反复应用脱水剂,患者处于脱水状态,导致分泌物干燥不易咳出,痰液容易聚集在气道内;加上胃内容物返流,呕吐物及口鼻分泌物误吸进入气道而带入大量细菌引起感染。
3.1.3 颅脑损伤的影响 颅脑损伤后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过度兴奋和大量介质释放,全身血管收缩,导致体循环血液转移至肺循环,出现肺淤血、肺水肿[3],以至肺、气管内淤积大量分泌物,肺抵御细菌的能力下降且为入侵的细菌提供良好的生长繁殖场所。颅脑损伤后血中儿茶酚胺急骤升高,肠黏膜血管收缩、缺血缺氧、萎缩破损脱落,其屏障破坏;H2受体拮抗剂的使用,胃酸分泌减少,肠道细菌生长繁殖并通过缺血、缺氧被破坏的肠黏膜屏障易位进入血循环,在肺部繁殖引起感染[4]。
3.1.4 高血糖的影响 颅脑损伤患者因创伤冲击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而高血糖使血渗透压升高,中性粒细胞吞噬和杀菌能力减弱,并抑制T细胞功能,降低其活性,从而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高血糖还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加之部分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使机体抵抗力进一步下降。
3.1.5 医源性因素 (1)气管切开后各种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呼吸机冷凝水倒流、气管内吸痰损伤气道黏膜,雾化器储水罐污染,带菌的雾粒直接抵达终末支气管和肺泡导致肺部感染。本组患者呼吸机通气时间最短3d,最长26d,平均为20d。资料表明[5],机械通气时间越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就越高,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往往由单一细菌感染变为多种细菌和(或)真菌感染;(2)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应用。本组肺部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占72.5%,以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鲍蔓不动杆菌(21.2%)、铜假绿单胞菌(19.5%)、肺炎克雷伯菌(11.5%)居多;革兰氏阳性球菌占13.3%,均为机会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居多,这与临床上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及侵入性操作有关。而真菌感染占14.1%,有增高的趋势,可能与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有关。
3.2 护理对策
3.2.1 加强病房环境管理和监测 气管切开病人安置在单人病房,控制探视人员,各类人员进入室内按规定更衣换鞋,减少空气污染。打开室内层流利于洁净空气进入交换,空气、环境和物体表面定期消毒,保持病房空气清新、环境清洁。控制室内温度为18~22℃,相对湿度为60%~70%。
3.2.2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减少交叉感染 加强手卫生是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最有效的办法。在护理操作前后严格按七步洗手法洗手或行手消毒,以切断细菌的传播途径。在执行侵入性操作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吸痰时应遵循先气道后口腔、鼻腔的原则,每次吸痰完毕应更换吸痰管,防止交叉感染。
3.2.3 加强呼吸道管理 (1)充分吸痰。吸痰是保证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做到按需吸痰,吸痰次数根据气道分泌物的多少、痰液的粘稠程度决定,要准确判断吸痰时机,有呼吸不畅、听诊肺部有啰音或喉头有痰鸣音时,应及时吸引,吸痰时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和损伤;(2)充分气道湿化。痰多粘稠应进行气道湿化,以稀释痰液,利于痰液排出,减少吸痰的刺激及吸痰所致的低氧血症,减轻气道黏膜的损伤,减少肺部感染机会。1)气道湿化:用0.45%的盐水经加温器加温,由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进行湿化,3~5ml/h,以保持呼吸道湿润,稀释痰液。2)雾化吸入:雾化液为0.45%盐水20ml加庆大霉素8万U加α糜蛋白酶5mg,痰多粘稠时加沐舒坦15~30mg和地塞米松5mg,每天雾化4次,并以双层盐水纱布覆盖在气管套管口;(3)气管切开患者在窦道形成之后,每周更换气管套管1次,内套管每天更换并煮沸消毒4次。保持切口周围清洁干燥,气管切开伤口处敷料每日更换2次,敷料粘湿或污染及时更换;(4)呼吸机管路的管理。对长期带机者每日消毒更换呼吸机管道,及时倾倒管道中的冷凝水,防止冷凝水倒流入气管引起感染。
3.2.4 加强基础护理 (1)做好口腔护理:口咽部定植细菌是并发肺部感染的主要细菌来源。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极易导致口咽部细菌定植,尤其是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定植。有学者[6]报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机制与革兰氏阴性杆菌定植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肺部感染患者呼吸道分离出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占多数(72.5%),与文献报道一致[2,7]。口咽部定植细菌被误吸入肺内,如不能清除则易引起感染。因此,要做好口腔护理,保护口腔清洁,口腔护理每天4次,并根据口腔pH值选用口腔清洁液,pH值高时选用2%~3%硼酸溶液,pH值低时选用2%NaHCO2溶液,pH值中性时选用1%~3%过氧化氢溶液或生理盐水擦洗,以减少分泌物淤积和细菌繁殖,减少肺部感染机会;(2)加强鼻饲护理:每次鼻饲前确认胃管在胃内,鼻饲量应每次<200ml,如有胃潴留应减少鼻饲量。患者进食时,应抬高床头,防止食物返流,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细菌移居,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3)体位护理: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将床头抬高15°~30°,以改善通气,增加组织供氧。根据病情变换体位,每2h翻身1次,可促进痰液排出。吸痰前先行翻身叩背,有助于痰液排出,彻底吸净。
3.2.5 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机体免疫力 重型颅脑损伤后机体处于明显应激状态,表现为分解代谢增加,基础代谢率升高,常合并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导致感染率上升。因此,应加强营养支持治疗,除了静脉营养外应配合管饲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对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控制感染、促进康复非常重要。3.2.6 合理应用抗生素 气管切开者,极易发生肺部感染,要尽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在细菌培养结果未明确前,可根据经验使用抗生素,结果明确后,再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合适的抗生素。避免长期使用单一某种抗生素导致耐药菌株出现。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4-320.
[2]石秦东,王雪,刘红娟,等.新建综合性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2):186-188.
[3]王正国.创伤学基础与临床[M].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7:1733-1737.
[4]薛丽珠,尤荣开,邵朝朝.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及防治[J].临床急诊杂志,2006,7(5):221-223.
[5]孙树梅,李琼,王茵茵,等.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高危因素及病原菌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8):882-884.
[6]谭薇,郭桂芳,王乐强,等.早发性与晚性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学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5):524-526.
[7]何晓雯,曾一芹,左江成,等.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及耐药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0):1441-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