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

2013-04-08虞文清

观察与思考 2013年12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北京群众

□ 虞文清

毛泽东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

□ 虞文清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三大活的灵魂之一,也是毛泽东留给全党的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毛泽东对党的群众路线既有过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也有过深入细致的理论思考。这种探索与思考,对于今天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无疑具有不可多得的借鉴意义。

毛泽东 群众路线 探索与思考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和独创的贡献,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中国的语言与风格,独特的概括和深刻的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积极倡导并带头实践了党的群众路线,为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取得胜利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同时也为全党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但是,毛泽东的晚年,由于指导思想上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在群众路线的理解与执行上也发生了不应有的失误,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一、贯彻群众路线的前提:主观上充分相信群众

贯彻群众路线的前提是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思想上要充分相信群众。不相信群众,既不会主动的去密切联系群众,更无法做到一切依靠群众。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革命党的力量源泉却来自于千百万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没有千百万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共产党不但会一事无成,而且会面临生存危机。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把群众的力量比喻为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后,有些同志可能会迷信政权的力量而忽视群众的力量,思想上由相信群众到迷信自己。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进一步强调指出:“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③《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3页。在这里,毛泽东把“相信群众”放在了“相信党”的前面,充分说明对人民群众力量的信任。

毛泽东相信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到底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是千百年来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争论不休的话题。毛泽东年轻时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戏曲舞台上只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没有普通的劳动人民?毛泽东认为过去的历史是一部被统治阶级颠倒了的历史,“把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成为少年毛泽东的一个梦。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走上革命道路后,毛泽东亲身感受到了来自人民群众的磅薄力量,因此坚信人民群众才是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790页。

毛泽东相信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与创造力。聪明人并不是不犯错误的人,而是能够吸取别人的智慧为我所用的人。共产党的英明伟大并不是其党员有多么了不起,而是能够“深入了解民情、切实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党。历史唯物主义者并不否认杰出人物的作用,他们对历史发展可以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是,与人民群众相比,任何英雄豪杰的作用都是有限的,而且只有在成为群众代表以后才能表现出来。所以毛泽东深有感触地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790页。

毛泽东相信党组织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执政党和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来自何方?有人认为是“天赋”(君权神授)的或上级“恩赐”(官权君授)的,也有人认为是依靠自己的奋斗得来的(投资的回报),这无疑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毛泽东认为共产党人手中的任何权力都只能是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委托,是“权力人赋”,这个“人”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同志们,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③《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8页。在《愚公移山》一文中毛泽东直言不讳地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2、802页。所以,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千万不要自以为是,看不起群众,“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⑤《毛泽东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43页。

在实践上,毛泽东也是这么做的。

毛泽东重视调查研究。无论是指挥打仗,还是领导国家建设,都身体力行搞好调查研究,一生中写下了大量关于调查研究的文章,著名的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调查工作》(又名《反对本本主义》)、《农村调查》、《论十大关系》等。实践证明,这些经过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上是站得住脚的,他最著名的口号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2、802页。。

毛泽东同情弱者。在领导与群众之间,大人物与小人物之间发生意见矛盾时,毛泽东往往更相信群众与小人物,在专家学者与普通劳动者发生矛盾时往往更相信普通劳动者。“谁有真理就服从谁,不管是挑大粪的也好,挖煤炭的也好,扫街的也好,贫苦的农民也好,只要真理在他们手里,就要服从他们。如果你的官很大,可是真理不在你手里,也不能服从你。”⑦《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78页。

二、贯彻群众路线的宗旨:客观上一切为了群众

走群众路线的目的不是为了沽名钓誉,哗众取宠,而是为了真心实意地谋人民之福祉。离开了这个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就会显得矫揉造作甚至是无病呻吟。

毛泽东始终认为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群众,所以他高度概括了党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判断是非的最高标准是人民利益,“总之,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⑧《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1095页。毛泽东的“老三篇”(即《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三篇文章的合称),中心意思讲的都是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1095页。

在实践中,毛泽东确实是这么做的。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一家献出了七位革命烈士。而且在革命征途上,毛泽东不但要克服来自自然环境险恶所带来的艰苦,而且要承受党内斗争的考验,有时是同志的误解。邓小平“三落三起”的故事已经众所周知。其实,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所承受的打击、委曲并不比邓小平少,他自己说过“记得起来的有二十次”。但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他无怨无悔。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毛泽东又殚精竭虑,积极领导人民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这条道路“取苏联之长补苏联之短”,竭力避免苏联犯过的错误。

三、贯彻群众路线的关键:工作上一切依靠群众

党依靠人民群众就可以无坚不摧,脱离人民群众就会危如累卵。

毛泽东同志多次论述,共产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拥有战无不胜的力量。“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511、1096页。战争是这样,建设也是这样。个人英雄主义是要不得的,“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511、1096页。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又多次告诫全党,共产党的一切工作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毛泽东认为执政党的科学决策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智慧,“‘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933、809页。集中群众智慧的基本路径就是调查研究,“下马观花”而不是“走马观花”,有时甚至需要“蹲点”,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各级党委,不许不作调查研究工作。绝对禁止党委少数人不作调查,不同群众商量,关在房子里,作出害死人的主观主义的所谓政策。”④《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版,第272页。毛泽东在用人方面注重群众公认的原则。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用人就要用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让群众来选择干部。“群众是从实践中来选择他们的领导工具、他们的领导者。被选的人,如果自以为了不得,不是自觉地作工具,而以为‘我是何等人物’!那就错了。我们党要使人民胜利,就要当工具,自觉地当工具。”⑤《毛泽东文集》(第三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6 版,第373-374页。

毛泽东主张在管理方面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任何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都必须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早在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与民主人士黄炎培就进行了一次著名的“窑洞对”,揭示了“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都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的执政规律,有人认为“窑洞对”可以与历史上的“隆中对”相媲美。其实,“窑洞对”远远超越了“隆中对”。“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933、809页。

在实践上,毛泽东非常欣赏鞍钢“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管理制度,并把它概括为“鞍钢宪法”在全国予以推广,其中的“两参”就包涵了“干部参加劳动”与“职工参加管理”的内容。毛泽东非常欣赏大寨大队依靠群众自力更生战胜自然灾害的壮举,所以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他也非常欣赏大庆石油工人那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精神”,号召“工业学大庆”。

四、贯彻群众路线的路径:方法上广泛深入群众

深入群众是走群众路线的基本方法。深入群众不但要“身入”而且在“心入”,不仅空间距离要缩短,而且心灵距离要接近。

毛泽东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联系群众的办法,他把党的领导机关比喻为加工厂,研究问题的原材料要从群众中来,然后经过加工厂的初步加工,变成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些产品,再拿到群众中去使用,群众在使用这些产品的过程中发现这些产品有什么问题,反馈给工厂(领导机关)研究,再对路线方针政策进行精加工,细加工,最后又返回到群众中去。如此循环往复,使我们的认识更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更完善。“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899、1095页。从决策学的角度看,民主化是科学化的前提与条件,毛泽东倡导的群众路线的决策方法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民主化决策机制。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里的核心问题是怎样“到群众中去”,也就是“深入群众”。深入群众不是象征性地到群众中去走走看看,也不是青蜓点水式地搞点调查研究,更不是钦差大臣式的到基层乱发议论,而是带着特定任务去的。可以说,这些任务完成得好,才能说深入了群众,完成得不好就不能说真正深入群众了。

一是去同人民群众同甘苦,不当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者。列宁多次强调,共产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与列宁观点完全一致,对于执政党的官僚主义深恶痛绝,势不两立。所以建国后的历次整党整风都把官僚主义列为整顿的对象,而且位置不断前移。“同人民有福共享,有祸同当,这是我们过去干过的,为什么现在不能干呢?只要我们这样干了,就不会脱离群众。”②《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版,第2135页。

二是去倾听群众的意见与呼声,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把握群众的情绪与脉搏,并把了解的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党组织,作为上级决策的依据。善于察言观色必须“眼睛看着群众,耳朵听着群众,脑子想着群众,心里装着群众。”邓小平说过,毛泽东一向非常注意群众的议论,群众的思想,群众的问题。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教育每一个同志热爱人民群众,细心地倾听群众的呼声。”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899、1095页。“群众生产,群众利益,群众经验,群众情绪,这些都是领导干部们应时刻注意的。”④《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版,第273页。三是去向人民群众学习,去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干部一到群众里头去,干劲就来了。我的经验历来如此,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⑤《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版,第261、33页。“我们历来主张革命要依靠人民群众,大家动手,反对只依靠少数人发号施令。但是在有些同志的工作中间,群众路线仍然不能贯彻,他们还是只靠少数人冷冷清清地做工作。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做一件事情,总不愿意向被领导的人讲清楚,不懂得发挥被领导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上当然要从思想上进行群众路线的教育,同时也要教给同志们许多具体办法。”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1318-1319页。

四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群众中去,把党的关心与温暖送到群众中去,特别是当群众遇到天灾人祸和暂时因难时。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写过《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著名文章,提出“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⑦《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38-139页。革命党成为执政党后,这个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 “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当前群众的迫切要求。凡是违背这两条的,一定行不通,一定要失败”⑧《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版,第261、33页。。

五是去帮助启发教育引导群众前进。一方面我们承认群众是党的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另一方面,群众在组织起来以前往往处于游移、分散状态,认识不一致,方向不明确,作用力不统一。何况群众也有先进与落后之分,群众的意见有正确与错误之别,群众的情绪也有积极与消极的不同。我们共产党人是群众的领路人,是群众的向导。显然,领路人和向导是走在群众前面的人,而不是落在群众后面的“尾巴”。所以,先锋队要帮助群众克服消极落后与不健康的情绪,调动群众奋发向上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创造性,“即党和群众的关系的问题,应当是:凡属人民群众的正确的意见,党必须依据情况,领导群众,加以实现;而对于人民群众中发生的不正确的意见,则必须教育群众,加以改正。”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1310、1162页。

六是竭尽全力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群众排忧解难、扶危济困、惩恶扬善。“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我们的同志不论到什么地方,都要把和群众的关系搞好,要关心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困难。”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1310、1162页。这样的党员干部群众是欢迎的,也是会衷心拥护的。

五、贯彻群众路线的保障:作风上密切联系群众

密切联系群众是走好群众路线的可靠保障。一个领导干部如果高高在上,说话官腔官调,做事“公事公办”,“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让群众敬而远之,望而生畏,是决无可能贯彻群众路线的。所以,走群众路线还必须在情感上与人民群众拉近距离,拆掉心灵上的隔离墙。

毛泽东在情感上一直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他不但号召党员干部深入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风雨同舟。“要联系群众,就要按照群众的需要和自愿。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有许多时候,群众在客观上虽然有了某种改革的需要,但在他们的主观上还没有这种觉悟,群众还没有决心,还不愿实行改革,我们就要耐心地等待;直到经过我们的工作,群众的多数有了觉悟,有了决心,自愿实行改革,才去实行这种改革,否则就会脱离群众。凡是需要群众参加的工作,如果没有群众的自觉和自愿,就会流于徒有形式而失败。”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1012页。而且在实际生活中,毛泽东确实也做到了与人民群众身相依,心相连。在革命战争年代,他经常利用战争间隙到群众中去,跟老百姓拉家常,问寒问暖,对于群众的疾苦牢记在心;在三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时期,毛泽东与普通群众一样艰苦奋斗,节衣缩食。看到人民群众饿肚皮,毛泽东老泪纵横。他多次告诫党员领导干部,如果搞官僚主义,脱离群众,总有一天要“霸王别姬”的。建国后毛泽东发动的历次整党整风运动中,都把反对官僚主义当作主要内容加以强调。他非常强调干部参加劳动,认为这是防止官僚主义,密切党群关系的秘诀之一。领导干部只有经常深入群众,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才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贴近与群众的感情,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拥护。

当然,晚年的毛泽东在走群众路线问题上也出现了一些失误。比如在相信群众问题上对知识分子有些不太信任,提出“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等似是而非的观点;在为了群众问题上,出现了动机与效果二律背反的现象,比如发动“大跃进”运动等;在依靠群众问题上有点过分迷信群众运动;在深入群众问题上有些力不从心等问题。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必须引以为戒的。

责任编辑:凌 雁

作者虞文清,男,湖州师范学院教授(湖州 313000)。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北京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北京,北京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