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温泉旅游研究现状与趋势**

2013-04-08顾敏艳刘枭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3年2期
关键词:温泉旅游研究

顾敏艳,刘枭

(1.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7;2.厦门理工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引言

温泉旅游是以温泉沐浴为主要内容,体验温泉和感悟温泉文化,达到养生、休闲、度假目的的旅游活动。在欧洲、北美、亚洲的日韩等地区,温泉旅游经过长期发展已日臻成熟,形成各自特有的模式,温泉旅游研究较为成熟,内容较为深入,研究内容涉及温泉旅游发展史、温泉的形成与分布、温泉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温泉地的形成和空间竞争、温泉游客的消费行为、温泉市场(旅游者行为规律、客源市场的地域结构特点等)、温泉旅游开发及其与整个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全面协调的研究等方面。在国内旅游日益向度假休闲方向发展、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温泉旅游已经成为国民的热门选择,温泉旅游研究文献在量上也有一定积累。对当前文献按照时间、空间、层次、内容、方法进行厘清,进一步找到研究薄弱点并指出趋势是本文的目的。

一、温泉旅游研究时间与空间分布

(一)研究时间分布

截止2012年11月8日,借助中国知网(新版)按照“篇名”包含“温泉”以及“旅游”为条件进行检索,共得到1 948条记录,其中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339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篇,优秀硕士论文44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有15条记录,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909篇,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639篇。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学术期刊、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具有较高价值,考虑到大部分硕士、博士论文精华部分会以期刊论文的形式发表,例如傅广海的博士论文《四川省甘孜州温泉类型、成因及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四川省甘孜州温泉资源分布、成因及旅游开发探讨》为题发表为期刊论文,因此本次研究选择范围仅包含期刊文献。从图1可以看出,温泉旅游研究文献呈现日益上升的趋势,2012年由于还未到年尾,所以相对较少。

图1 中国知网上各年“温泉+旅游”期刊文献数量(截止2012年11月8日)

(二)研究空间分布

针对339篇文献中指明针对某地的温泉旅游研究进行分析,其中一篇以两地或以上温泉地为例的,则两个省份均计算一次,新闻稿或者宣传性文章无作者的不算在内。经过分析共计227篇,占文献总量的67%,说明当前的研究以案例研究、地域研究为主。前10位的研究省份为辽宁、广东、福建、湖南、江西、湖北、云南、重庆、四川、山东,一方面说明在上述省份温泉资源相对丰富,另一方面也说明温泉旅游开发较为火热,日益受到学界重视(见图2)。

图2 中国知网中各地“温泉+旅游”研究数量(截止2012年11月8日)

二、研究层次与内容

根据研究层次可以将温泉旅游的研究分为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如表1所示。宏观层次的文献包括各类综述性文章、国内外比较、中国温泉旅游整体现状、行业管理与法规等,供全国性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对温泉旅游进行整体性鸟瞰。中观层面包括各温泉地发展情况、案例、问题、对策等,供当地政府、当地温泉旅游开发商、当地行业协会对其温泉地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微观层面包括各类温泉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文献,主要包括企业经营管理、顾客行为研究、具体产品开发设计等,此类文献对企业经营管理较有裨益。通过这样的分类,相关人员可以较直接地得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一)宏观层面

1.综述性文献

在为数不多的综述性文献中,进行国外文献综述的较少,主要有王华等[1]、樊小兰等[2],总结了国内外温泉旅游的发展历史、研究内容、研究数量等。他们认为,国外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偏重对大量案例的实地考察,具有相当高的实证性和可借鉴性,研究方法多以定性分析加上定量统计,较为科学。此外还有3位学者对国内温泉旅游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深度[3]、文献总量、研究活动年代划分、地域分布[4]进行了总结综述。上述综述性文献分别指出,温泉旅游的开发规划、市场研究、温泉旅游地生命周期及可持续发展、温泉旅游者行为研究、温泉法规建设、温泉旅游安全、温泉旅游资源产权变迁及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温泉旅游的社会功能研究等方面是研究的薄弱点。

2.国内外比较

国内学者多借鉴温泉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欧美[5]、日韩[6]、台湾[7]等地,通过对其发展历史、开发模式、先进制度、经营管理、环境营造等方面的介绍或对比,指出我国温泉旅游发展的方向或建议。综合各学者的观点得出:国外在温泉旅游开发中法制管理更为规范、温泉资源分配更为科学、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环境氛围营造更加细腻、地域文化挖掘更为深入、宣传促销手段更加成熟、开发模式日益向娱乐保养健康方向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温泉地商业化开发的热潮中,王艳平[8]在整理阐述日本及其他先进国家国民保养温泉地制度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推进温泉地社会保障功能建设的可能性。

3.中国温泉旅游现状分析

王艳平[9]较早对中国温泉旅游开发的发展阶段和地域差别进行总结,黄郁成[10]具有先见性地提出了整体规划、基础先行、管好水源等开发原则,上述两位学者的研究在温泉旅游开发刚刚兴起的背景下具有较高意义。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献是分析温泉旅游发展情况,指出问题并提出对策[11-13]。上述学者比较集中的建议有:一是呼吁出台温泉法规,建立行业协会,对资源进行合理保护和利用,对行业发展进行指导规范,实现温泉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充分认识各旅游主体的作用,平衡温泉地的公益性和经济性[14];三是针对温泉地产品单一化、雷同化的问题,建议合理规划温泉地功能布局,温泉企业开发多元化的温泉旅游产品类型,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四是针对温泉旅游品牌知名度不高的问题,提出运用各种宣传方式,关注客户群体需求特性,注重环境营造和服务理念提升等策略。

表1 迄今温泉旅游各研究层次、方向代表性期刊

4.温泉旅游法律法规

当前知网中关于温泉旅游法律法规建设的文献仅有两篇,岳树梅[15]最早介绍了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家温泉立法的情况,并研究了重庆温泉旅游开发中涉及到的相关法律问题。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6年发布了《温泉旅游服务规范》,是全国最早的出台相关服务规范的地方标准。随后王艳平[16]针对广东省《温泉旅游服务规范》提出了“企业提出并主导、地方政府认可并主持”的旅游地方法规建设的新路径。2008年广西、云南、重庆相继发布了温泉分类、温泉卫生标准、温泉服务规范等地方标准,2010年湖北省也出台了温泉旅游规范。2011年6月1日首部全国性的温泉行业标准《温泉企业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正式实施。

(二)中观层面

1.开发模式总结与选择

以“开发模式”为篇名的文章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温泉旅游开发模式的总结归纳,简称为模式总结(见表2);另一类是指导当地温泉企业进行开发模式选择,简称为模式选择,如黄向等[17],此类文献以各地温泉为例进行模式选择分析,如重庆[18]、海南[19]。此外,王华[20]总结了影响温泉旅游开发选址和特性的因素,金丽[21]思考了远郊温泉地资源的开发模式。

表2 当前各温泉旅游地开发模式总结

2.温泉旅游资源评价

以往资源评价以定性评价居多,近期定量评价成为新的趋势,评价方法包括技术性的单因子评价、综合性的多因子定量评价、旅游地综合评估模型评价等。其中张蕾等[26]将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温泉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建立了温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指标体系。陈曦等[27]应用层次分析法(AMP)构建温泉地旅游资源评价体系。钟林生等[28]对西藏7个行政地区的温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进行科学评价与区划。熊继红[29]以武汉城市圈温泉资源为例,建立温泉旅游资源技术单因子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栾桢等[30]使用系统管理理论中的AHP法得出温泉旅游竞争力各因子的重要性。上述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局限是数据采集样本往往较少且调研对象偏重理论研究。

3.勘察规划与景观设计

规划设计类文献的撰写人员一部分是各类院校的旅游、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专业学者,如洪惠群[31]为广州大学城市建筑与规划学院景观设计系系主任,以广州从化名泉生态园为例,探讨了旅游景观规划相应的理论基础与设计方法。徐勇等[32]以俭汤温泉为研究对象对温泉旅游规划中的旅游环境容量进行了研究。另一部分为各地的规划设计院或企业工作人员,如吴龙辉等[33]隶属于广州海森旅游策划设计有限公司,将河源市九和温泉旅游度假村规划分为动感温泉区、河中温泉区等8个区域,并对绿化进行了设计。总体而言,院校学者更注重设计的理论依据,规划院所人员更注重实用性。撰写内容侧重两类,一类是规划设计思路与框架,多为院校学者撰写,如常兵[34]提出了黄山温泉风景区的主导功能定位与“拥泉而眠、尽享桃源”的旅游发展理念、策略与建议。另一类是专业的规划图纸、规划设计文案,多为设计规划院人员撰写。如秦波[35]以贺州里松温泉度假村为例,阐述设计思路、功能分区及景观规划。

4.温泉文化挖掘

当前国内较少用本国文化、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进行系统包装的温泉旅游地,导致温泉地模仿欧美、日韩的温泉产品或主题,产品较为单一雷同。王艳平的系列文章对温泉的更宽衣界面建设[36]、温泉旅游构件[37]、温泉汤文化[38]、温泉文化遗址公园[39]等温泉文化的细部进行挖掘,视角独特,价值较高。此外还有学者对温泉文化内涵[40]、温泉地域文化[41]、温泉养生文化[42]进行了研究。总体而言,当前温泉文化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少,研究视角不够丰富,研究不够深入。

5.温泉旅游发展策略

温泉旅游地发展策略类型的文献数量最多,基本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即以某一温泉旅游地为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涉及地域包括辽宁[43]、广东[44]、福建[45]、四川[46]、湖北[47]、内蒙古[48]、江西[49]、贵州[50]等地,较常见的分析方法为SWOT分析法,如林东采用此法分析了福州温泉旅游开发情况。纵观此类文献,各温泉地存在的问题包括温泉资源利用不可持续、开发模式单一与产品同质化、温泉地品牌知名度不够、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并相应提出规范温泉资源开采利用管理法规、温泉开发模式差异化与创新温泉旅游产品、加大温泉营销手段、提高服务质量等对策。笔者认为除少数文章的对策具有一定针对性和创新性外,大部分的文献对策流于相似,可操作性、可实施性不足。例如文化挖掘,若能准确提炼出当地文化特色,对温泉开发将更有裨益。此外还有学者就温泉资源产权困境[51]、邻近温泉旅游地的空间竞争[52]、温泉真实与符号真实[53-54]、温泉度假区洗浴废水处理[55]、温泉移动[56]、高铁发展与温泉旅游[57]等进行了对策研究,针对性较强。

(三)微观层面

1.温泉旅游产品开发与创新

当前温泉产品开发与创新的文章相对较少,孙丽萍等[58]以辽宁省龙门汤温泉开发为例,阐述了转型时期旅游产品创新与温泉开发,是较早系统论述温泉产品开发创新的文献。此外王艳平针对温泉洗浴产品创新[59]和温泉交流产品开发[60]提出了创新性的思路。陈燕娥[61]在游客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张家界市慈利江垭温泉度假村旅游产品开发策略,方法较为科学。

2.温泉旅游者行为研究

近年来针对温泉旅游顾客行为进行研究的文章逐渐增多,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涉及顾客利益细分[62]、服务感知与满意度[63-65]、温泉体验与购后行为关系[66]、温泉地形象感知[67]、温泉旅游重游者类型[68]等方面。样本调查地包括广东、湖南、江西、南京、辽宁等地。上述研究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基于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四分图模型等,针对当地温泉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等现代统计工具,展开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等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遗憾的是大部分的问卷调查由于经费、时间、精力所限,都仅以某个时段、某个具体温泉企业为例,研究结论的可推广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如广东的游客对康体保健功能重视度低,而江西的游客对保健功能比较重视[69],原因可能在于各地温泉旅游发展水平不一所致。但也有一些统一的结论,如顾客对温泉资源质量、服务质量、服务设施不太满意;顾客对温泉水质与卫生、设施与服务等因素最为看重;服务人员的服务效率是影响游客重游率的重要原因。此外,陈才等通过对大连温泉游客的抽样调查,将温泉游客的动机分为“放松愉悦”、知觉保健”、“交流互动”、“静心思考”4类。

3.温泉企业经营管理

主要包括温泉企业经济效益分析、温泉酒店经营管理两部分内容。温泉企业经济效益文献较少,王艳平[70]将温泉旅游资源的效益用直接、必然、或然、间接四分法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提出了吨水(温泉)经济效益指标。王艳平等[71]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探讨了怎样大小的泡池具有既满足原汤洗浴又不浪费资源的双重特点。温泉酒店经营管理包括温泉酒店文化探讨[72]、温泉酒店服务创新[73]、国外温泉酒店借鉴[74]等内容。

除上述所涉及的温泉旅游内容外,还包括温泉旅游人才培养[75]、温泉地品牌建设[76]、温泉资源可持续利用[77]、温泉企业市场营销[78-79]等内容。

三、研究结论与趋势

经过十余年的研究,我国温泉旅游研究进展如下:首先,从研究视角来看,主要有休闲旅游、体验经济、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旅游、女性市场、高铁发展影响等,视角不断丰富。其次,从研究内容来看,温泉旅游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从概览到地域再到细部产品研究的过程,王艳平针对温泉产品开发创新的系列文章说明当前对温泉旅游研究愈发细微化和深入化,但大多数文章较为泛泛,缺少可操作性,例如温泉文化研究若能针对当地特有文化提出具体设计思路将更有裨益。温泉旅游研究以区域与案例研究为主,其中又以温泉地开发模式和发展对策的研究文献最多。温泉法规建设、温泉地文化与品牌建设、温泉旅游可持续发展、温泉集群与村镇模式研究、温泉社会保障功能研究、温泉旅游者行为研究、温泉产品与服务创新、温泉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研究较为薄弱。第三,从研究方法来看,以定性为主,定量研究较少。部分定量研究结论的可推广性由于受样本数量、样本选取、问卷设计科学性等因素影响而值得推敲。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未来温泉旅游研究趋势如下:

(一)温泉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当前温泉旅游发展存在法律缺失、产权不清、社会保障功能缺失、人才不足等问题,影响温泉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温泉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健全温泉法规,例如日本制定了完善的温泉法,有专门的组织来管理温泉资源的开采、分配和使用,并制定了详细的收费标准,有效促进了温泉水资源的可持续性使用,有必要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引介。其次,温泉资源产权管理研究。温泉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一样遭遇着产权困境,如何避免温泉资源的管理缺位与过度开采,需要各地更多的实证研究。第三,温泉旅游的社会保障功能研究。欧洲温泉疗养广泛适用于医疗保险制度,例如瑞士和德国都有取得医师诊断书就可以到水疗度假区享受免费或低价的水疗服务的福利政策。在温泉旅游商业化开发的热潮中,回溯温泉作为天赐福祉的功用,加入社会保障功能的可能性与实施方略值得研究。此外,温泉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人才支持、资源深度利用、容量适度、社区协调发展,因此温泉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温泉废水合理处理和再利用、温泉地环境容量、温泉旅游与乡镇社区的协调发展等研究需要关注。

(二)温泉旅游产业集群研究

温泉旅游地要让客人忘记时间存在,就要以“打造顾客全身心的体验、难以忘怀的快乐经历”为目的,整合观光、游乐、泡汤、SPA、健身、美食、购物等项目,特别是应用旅游产业集群理论,打造温泉产业集群。温泉产业集群是以温泉旅游为主导,实现温泉旅游产业内部要素的一体化和综合化发展,吸引相关企业在此集聚,带动包括旅游地产、康体养生、休闲度假、餐饮娱乐、加工购物、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温泉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当前急需对温泉旅游的产业化特征、产业聚集模式进行研究,打造一批温泉旅游产业园、温泉旅游集聚区、温泉小镇、温泉综合体、温泉城等,增强区域温泉旅游的品牌影响力,开拓远程客源市场。

(三)温泉旅游产品创新与品牌建设研究

温泉产品创新首先需要对温泉旅游市场进行研究。温泉旅游消费已经进入全民休闲消费的阶段,当前大众化、综合型温泉景区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细分市场是温泉旅游大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温泉旅游市场特征、感知价值、满意程度、购后行为、重游意愿是未来需要加强研究的领域。其次,温泉产品创新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国内缺少用本国文化、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进行系统包装的温泉地,这一情况已经受到学者重视,但当前研究内容不够深入。需要充分考虑现代人养身养心的双重需求,深入挖掘温泉沐汤文化、养生文化、休闲文化、民俗文化等,并通过建筑布局、康体保健技法、文娱活动、各类汤泉产品及配套服务设施等得以体现,创新温泉产品与服务。第三,好的品牌往往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或旅游企业)产生好感,并促成旅游者的消费和重复消费。温泉企业应当在温泉产品、建筑、景观环境、泡浴文化、服饰、餐饮等各方面融入特色,铸炼品牌。温泉品牌化、连锁化开发与经营是未来的一大趋势,需要学界重视。

[1]王华,彭华.温泉旅游的发展与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30-34.

[2]樊小兰,刘住.国内外温泉旅游比较研究[J].太原大学学报,2008(3):75-76,91.

[3]陈曦,黄远水.国内温泉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J].旅游研究,2009(2):31-40.

[4]于杨,王艳平.中国温泉旅游研究三十年进展[J].旅游论坛,2009(5):667-672.

[5]王华,彭华,吴立瀚.国内外温泉旅游度假区发展演化模式的探讨[J].世界地理研究,2004(3):79-83.

[6]朱专法.日本温泉的旅游开发与经营管理[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88-91.

[7]林东.闽台温泉旅游开发比较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144-147.

[8]王艳平.温泉地社会保障功能之国际比较[J].旅游学刊,2005(1):31-34.

[9]王艳平,山村顺次.中国温泉资源旅游利用形式的变迁及其开发现状[J].地理科学,2002(1):102-108.

[10]黄郁成.试论温泉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J].江西社会科学,2003(9):206-208.

[11]高鹏,刘住.对发展温泉旅游的建议[J].旅游科学,2004(2):54-57.

[12]骆高远,陆林.我国温泉旅游的回顾与展望[J].特区经济,2008(3):162-165.

[13]赵婷婷.从多元共生到品质扩张:我国温泉旅游发展现状、症候及策略[J].社会科学家,2012(3):94-97.

[14]王艳平.我国温泉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3):74-77.

[15]岳树梅.重庆温泉旅游开发的法律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29):234-235.

[16]王艳平.旅游法规建设的一个路径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741-743.

[17]黄向,徐文雄.我国温泉开发模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规划师,2005,(4):72-75.

[18]连彬,张杰.温泉旅游产品开发模式探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6):79-81.

[19]唐少霞,赵志忠,谢跟踪等.海南温泉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6):84-88.

[20]王华,彭华.温泉旅游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综合分析[J].旅游学刊,2004(05):51-55.

[21]金丽,刘隽远.郊温泉地资源的开发模式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31(2):124—126.

[22]王华,吴立瀚.广东省温泉旅游开发模式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02):109-112.

[23]黄静波.温泉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6(3):117-119.

[24]周玲强,祝勤玫.温泉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经济论坛,2010(11):160-161.

[25]林东,郑耀星.福建乡村温泉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10):938-940.

[26]张蕾,丁登山,戴学军等.模糊数学方法在温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估中的应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05):59-63.

[27]陈曦,黄远水,程婷,陈怡.温泉地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6):571-573.

[28]钟林生,王婧,唐承财.西藏温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与开发策略[J].资源科学,2009,31(11):1848-1855.

[29]熊继红.温泉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6-60.

[30]栾桢,姜若愚,宋秩宇.温泉旅游竞争力影响因子分析及测评[J].旅游研究,2011(2):7-10.

[31]洪惠群.温泉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方法论谈[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3):19-23.

[32]徐勇,黄欣.温泉旅游规划中的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373-377.

[33]吴龙辉,陈伟新.河源市九和温泉旅游度假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J].广东园林,2005(6):16-19.

[34]常兵,邱天怡.黄山温泉风景区旅游总体策划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576-6578.

[35]秦波.温泉旅游度假区的规划设计[J].中国园艺文摘,2012(7):73-76.

[36]王艳平,金丽.界面增长:提高旅游体验总量的重要环节[J].旅游学刊,2004(05):45-47.

[37]王艳平.温泉旅游基本构件研究[J].旅游学刊,2006(10):59-62.

[38]王艳平.温泉旅游之汤文化脉络[J].旅游论坛,2009(3):454-458.

[39]王艳平.基于旅游的温泉文化遗产研究:兼论临沂汤头[J].旅游论坛,2012(2):106-110.

[40]郑利.温泉旅游文化内涵探析[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8(2):152-156.

[41]毛丽娅.温泉文化与四川省温泉旅游特色产品的开发[J].四川地质学报,2005(1):31-35.

[42]刘丽君.温泉旅游开发中的养生文化探析[J].商业经济,2011(23):48-50.

[43]王艳平.辽东半岛温泉旅游现状与发展战略格局[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1-3.

[44]毕斗斗.温泉与广东省温泉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0):87-92.

[45]林东.福州温泉旅游开发SWOT分析与对策[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5):35-38.

[46]罗谦,傅红,陈红.四川地区温泉旅游度假地开发的问题与对策[J].软科学,2004,18(2):62-65.

[47]李黎.武汉温泉旅游圈开发利用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203-206.

[48]周永振,王艳平.民族地区温泉旅游的建设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389-393.

[49]邓燕萍.江西温泉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策略研究:基于旅游转型升级的视角[J].求实,2011(9):64-67.

[50]王剑,彭建.产品转型背景下贵州温泉旅游刍议[J].贵州社会科学,2008(3):112-115.

[51]李鹏,保继刚.国家名义之下的旅游资源垄断与产权困境[J].地理科学,2010(10):710-716.

[52]保继刚,王冠贤.温泉旅游地特性及空间竞争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6):83—87.

[53]王艳平.温泉旅游真实性研究[J].旅游学刊,2006(1):59-63.

[54]王艳平.温泉真实及为旅游的符号搬运[J].旅游研究,2012(1):31-36.

[55]路学军,潘继征.人工湿地方法处理温泉旅游度假区洗浴废水的探讨[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21(1):50-55.

[56]王艳平.温泉移动及大温泉旅游度假建设兼论熊岳温泉开发[J].旅游学刊,2010(2):79-83.

[57]蔡卫民,熊翠.高铁发展对湖南省温泉旅游格局的影响研究[J].热带地理,2011(3):328-333.

[58]孙丽萍,王艳平.转型时期旅游产品创新与温泉开发:兼论辽宁省龙门汤温泉开发[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67-70.

[59]王艳平.温泉洗浴旅游产品的分类及其开发方向[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79-82.

[60]王艳平.温泉度假村旅游交流产品研发[J].旅游论坛,2010(4):413-417.

[61]陈燕娥.江垭温泉度假村旅游产品再开发策略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6(4):15-16.

[62]梁江川,陈南江.广东省高档温泉度假区游客利益细分研究[J].旅游学刊,2006(5):68-74.

[63]黄薷丹,吴相利,李莎莎.基于服务质量差距模型的温泉度假村服务质量测评研究[J].企业经济,2010(9):86-89.

[64]罗青,刘春燕,秦金瑜,刘婕.温泉旅游服务满意度研究[J].市场论坛,2011(7):78-80.

[65]江金波,高娟.基于四分图模型的温泉游客满意度测评及其应用研究[J].热带地理,2011(1):100-105.

[66]陈才,刘艳华,孙洪娇.温泉游客旅游决策、旅游体验与购后行为研究[J].旅游论坛,2011(3):17-21.

[67]马鹏,宗瑞波,刘鸽.基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温泉旅游游客忠诚度影响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12(6):152-155.

[68]李纯,许眷晓,高宏.基于生活形态的温泉旅游重游者类群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12(1):59-63.

[69]巫晶.温泉旅游游客行为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70]王艳平.温泉旅游经济效益四圈层结构研究[J].旅游学刊,2009(1):33-36.

[71]王艳平,郑岩,刘丽娟.旅游度假村温泉泡池规格探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4-47.

[72]唐飞,王艳平.温泉酒店的文化选址与建设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6):57-60.

[73]邓秋霞.论温泉度假酒店的服务创新[J].江苏商论,2007(5):84-85.

[74]易伟新,曹含.日本温泉酒店管理的文化模式及其启示[J].特区经济,2012(8):116-118.

[75]袁红.关于高职院校温泉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2):158-161.

[76]黄阵仙.品牌构建模型在福州温泉旅游开发中的应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12-114.

[77]张蕾,林岚.温泉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7(4):83-88.

[78]蒋玲俐,罗明春,吴江洲.灰汤温泉度假区旅游营销战略探析[J].企业技术开发,2006(2):91-93.

[79]李强.温泉旅游产品营销对策[J].海峡科学,2010(9):59-61.

猜你喜欢

温泉旅游研究
KAI BEPPU温泉酒店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铭湖温泉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旅游
露天温泉
温泉旅游记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