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布苏病毒的最新研究进展
2013-04-07吕桂霞山东省东营市畜牧局257091裴苹苹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泰安
吕桂霞 (山东省东营市畜牧局 257091) 裴苹苹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山东 泰安)
自2010年春季以来,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相继出现一种导致蛋鸭产蛋急剧下降的新发疾病,之后迅速波及福建、广东、广西、山东等全国多个省市的鸭场。到目前为止,全国大部分主要水禽养殖地区仍然受到该病的威胁。病鸭主要表现为高热、运动障碍、产蛋下降甚至停止,发病率高达100%,病死率在5%~10%之间。经研究证明该病的病原为鸭坦布苏病毒(DTMUV)[1]。
1 病原学
DTMUV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蚊媒病毒类。DTMUV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多数为45~50nm,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病毒,有囊膜,囊膜内为20面体对称的核衣壳蛋白,表面有纤突[1-4,8-10]。其基因组大约10.5kb,编码3个结构蛋白:荚膜蛋白(C)、外膜蛋白(PrM and M)和囊膜蛋白(E)及7个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2,3,4]。通过和其他黄病毒属比较发现DTMUV与Bagaza病毒的亲缘关系最近。
DTMUV对乙醚、氯仿及去氧胆酸盐敏感[5~7]。该病毒不耐热,50℃以上加热60min就会失活[6]。
2 流行病学
DTMUV夏秋季节多发,蛋鸭与肉鸭均有发生,可自然感染多个品种,包括蛋鸭(绍兴鸭、缙云麻鸭、山麻鸭、金定鸭、康贝尔鸭、台湾白改鸭)、肉种鸭(樱桃谷鸭和北京鸭)及野鸭等[8]。该病发病率高,可达100%,但死淘率低,一般为5%~15%,有继发感染时的死淘率可达30%。10~25日龄的肉鸭和产蛋鸭更易感,此外,我国在种鸡、蛋鸡[9,10]、鹅[11]也发现有感染坦布苏病毒的报道。
DTMUV属蚊媒病毒类,可能会经蚊子传播。从发病鸭场死亡的麻雀体内检出DTMUV,提示病毒可经鸟类传播。病死鸭卵泡中可测得坦布苏病毒,推测DTMUV可经卵垂直传播。从泄殖腔可分离到病毒,表明该病毒能经粪便排毒,污染环境、饲料、饮水、器具、运输工具等而造成传播[12]。
3 症状
DTMUV发病突然,传播迅速。以鸭产蛋下降为主要特征,由高峰期的90%~95%下降至5%~10%。采食量大幅下降,较正常鸭采食下降约40%~50%。体温升高,精神沉郁,排绿色稀粪,部分鸭瘫痪。雏鸭和育成鸭以病毒性脑炎为主要特征,病鸭瘫痪,站立不稳,行走时双脚向外叉开,呈八字脚。走路时容易翻滚。病鸭腹泻,排白绿稀便,有的还排褐色粪便,脱水,蹼干燥。
4 病理变化
病鸭腺胃出血;心冠脂肪有出血点,心肌外观苍白,白色条纹状坏死,有的心肌内膜出血;肝脏肿大,淤血,表面有针尖状白色坏死点;脾脏肿大、出血,呈大理石样;严重的病理变化主要在卵巢,卵巢出血、破裂,卵泡膜充血、出血,卵泡充血、变性,卵黄变稀,卵黄囊膜出血,卵泡破裂,形成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固有层水肿,有粘液性渗出。表现出神经症状的病鸭则出现脑膜出血、脑组织水肿。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有出血性卵巢炎、间质性肝炎、非化脓性脑炎[1,5,8,13,14]。
5 诊断
5.1 临床诊断 可以根据临床表现(产蛋量急剧下降)以及 病理变化(卵黄性腹膜炎),采食量下降,偶见神经症状,可初步诊断为感染DTMUV。
5.2 实验室诊断 目前,DTMUV的实验室诊断主要是病毒分离和鉴定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病毒分离和鉴定是DTMUV的传统检测方法。可从病鸭的卵泡膜、脑、脾脏、肝脏等病变组织中分离病毒,其中卵泡膜中最易分离和检测到病毒[14]。DTMUV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主要有RT-PCR、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方法、半套式PCR检测方法、RT-LAMP、地高辛标记探针检测方法。其中,RT-PCR方法可直接检测鸭病变组织中的DTMUV,且敏感性高、特异性好[7,15,2]。颜丕熙等建立的套式RT-PCR方法较RT-PCR方法的灵敏度更高,且临床样品检出率高于病毒分离率[16]。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方法,灵敏度是常规PCR的100倍[17]。RT-LAMP检测法,灵敏度达10拷贝/μl,检测只需45min,较其他检测方法更直观、快速[18]。半套式PCR检测方法的敏感性比普通PCR高1000倍。地高辛标记探针检测方法特异性好,敏感度高,探针对DTMUV的最低检出量为100皮克。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黄病毒属血清学检测方法有ELISA、AGP、血凝抑制试验(HI)、补体结合试验(CF)和中和实验(NT)等[19]。 间接ELISA是血清学诊断的常用方法,其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及检测速度快。
6 防制
首先要做好DTMUV的预防工作,经实验室研究表明,DTMUV灭活疫苗对该病具有保护作用可在7~8日龄,50~60日龄以及开产前接种DTMUV灭活疫苗[20]。但目前还没有控制DTMUV的有效药物,发病后应注意对症治疗,防制继发感染。
7 展望
DTMUV是在我国首次发现的对水禽致病的新型黄病毒,传播迅速,对鸭鹅等水禽危害极大,应该引起世界范围内的重视。我国兽医工作者在DTMUV的研究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完成了DTMUV的分离与鉴定以及全基因组测序,另外建立了多项DTMUV的诊断方法。但是在DTMUV的致病机理、传播媒介以及特征性的症状与病变仍不明确,有效的治疗措施亦尚未确定。因此,尽快建立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DTMUV的流行与传播亟待解决,意义重大[21]。
[1]曹贞贞, 张存, 黄瑜等.鸭出血性卵巢炎的初步研究[J].中国兽医杂志, 2010, 46(12):3-6.
[2]Cao Zhen-zhen, Zhang Cun, Liu Yue-huan, et al.Tembusu virusin ducks, China [J].Emerg Infect Dis, 2011, 17(10): 1873-1875.
[3]Lindenbach BD , Rice CM .Molecular biology of flaviviruses [J],Advances in Virus Research , 2003, 59:23-61.
[4]Mukhopadhyay S , kuhn RJ , Rossmann MG .A structural perspective of the flavivirus life cycle [J].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2005, 3(1): 13-22.
[5]李玉峰, 马秀丽, 于可响等.一种从鸭新分离的黄病毒研究初报[J].畜牧兽医学报, 2011, 6: 885-891.
[6]廖敏, 牟小东, 耿阳等.鸭传染性产蛋减少症(暂定名)的病原分离初报[J].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11, 19(1): 22-26.
[7]胡旭东, 路浩, 刘培培等.我国发现的一种引起鸭产蛋下降综合征的新型黄病毒[J].中国兽医杂志, 2011, 7: 43-47.
[8]滕巧泱, 颜丕熙, 张旭等.一种新的黄病毒导致蛋鸭产蛋下降及死亡[J],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10, 18(6):1-4.
[9]傅光华, 黄瑜, 施少华等.鸡黄病毒的分离与初步鉴定[J].福建畜牧兽医, 2011, 33(3): 1-2.
[10]陈仕龙, 陈少莺, 王劭等.一起引起蛋鸡产蛋下降的新型黄病毒的分离与初步鉴定[J].福建农业学报, 2011, 26(2): 170-174
[11]范进江, 薄新文, 钟发刚.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基因组结构与蛋白功能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 2008,29(5):68-72.
[12]张大丙.鸭出血性卵巢炎的研究进展[J].中国家禽, 2011, 33(14): 37-38.
[13]Su Jing-liang, Li Shuang, Hu Xu-dong, et al.Duck egg-drop syndrome caused by BYD virus, a new tembusu-related flavivirus[J].PLoS ONE, 2011, 6(3): e18106.
[14]林健, 韩春华, 陈华林等.鸭出血性卵巢炎实验感染模型的建立[J].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0): 2161-2167.
[15]万春和, 施少华, 程龙飞等.鸭出血性卵巢炎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福建农业学报, 2011, 1: 10-12.
[16]颜丕熙, 李国新, 吴晓刚等.应用套式RT-PCR快速检测鸭坦布苏病毒[J].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11, 19 (3): 34-37.
[17]Yan Li-ping, Yan Pi-xi, Zhou Jie-wen, et al.Establishing a Taq-Manbased real-time PCR assay for the rapid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the newly emerged duck Tembusu virus [J].Virol J,2011, 8(1): 464.
[18]Tang Y, Diao Y, Yu C, et al.Rapid detection of Tembusu virusby reverse-transcription,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RT-LAMP) [J].Transbound Emerg Dis, 2011(online).doi:10.1111/j.1865-1682.2011.01257.x.
[19]朱立平, 陈学清.免疫学常用实验方法[M].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0, 56.
[20]刁有祥.禽病学[M].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146-148.
[21]朱丽萍, 颜世敢.鸭坦布苏病毒研究进展[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2, 34(1): 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