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与猪圆环病毒病二重感染的防治
2013-04-07许素爱刘立勇河北省衡水滨湖新区管理委员会053000
许素爱 刘立勇 (河北省衡水滨湖新区管理委员会 053000)
猪蓝耳病与猪圆环病毒病二重感染的防治
许素爱 刘立勇 (河北省衡水滨湖新区管理委员会 053000)
2012年衡水地区猪群经历了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等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的疫病,使养殖业和养殖户遭受重大的创伤,同时也让更多的养殖户认识到疫病预防的重要性。最近几年猪蓝耳病与猪圆环病毒病的二重感染在衡水各地经常发生,在各类混合感染中所占比例达55%,对养殖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1 发病情况
2012年12月,衡水滨湖新区魏屯镇某猪场断奶仔猪500余头,其中母猪54头,经产母猪100头,乳猪213头、断奶仔猪128头。从本月初开始发生不明原因的高热,采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无效。截至月底共死亡35日龄断奶仔猪106头,死亡率82.8%;乳猪死亡199头,死亡率93%;怀孕母猪30头,发病28头,死亡24头,死亡率86%。
2 流行病学
该病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可发生于所有类型的猪场,造成母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等繁殖障碍,特别对断奶仔猪的损害比较严重,引起全身性多系统衰竭综合征,最终病死或在几天内发展成显著衰竭。猪的排毒途径有鼻、扁桃体、支气管、粪、尿。
3 临床症状
仔猪的主要临床症状呼吸道病严重,咳嗽的增多,喘气、呈腹式呼吸,怕冷、打堆,体温升高39.5~41.5℃、腹泻严重、皮肤发绀,皮毛松乱,有眼眵,营养不良,全身衰弱,步态慢无力,有些耳端、尾尖及四肢皮肤上有紫色斑。怀孕母猪表现为流产、死胎、胎儿木乃伊化或产弱仔,体温升高到42℃,便秘、腹泻,后期表现为耳部、四肢肉侧、腹部、鼻、皮肤发绀,出现深青紫色斑块,最终衰竭死亡。
4 剖检
剖检症状典型的仔猪,见颌下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等充血、出血肿大。肠壁变薄、充血。肺出血瘀血,呈暗红色,尖叶、心叶出现暗红色肝变区。肾脏肿大、贫血、有严重的针尖状出血。肠系膜淋巴结正常,脾脏正常,膀胱有许多针尖状出血点。最明显的病损是肺部萎缩和淋巴结肿大(浅表腹股沟、颌下、肠系统膜、纵隔等淋巴结)。有的可见到淋巴结多灶性坏死,肝萎缩变色,黄疸最明显。肾皮质有多灶性白色病灶,支气管和肺部有炎性渗出,食道部和胃部溃疡,病猪皮肤苍白,眼结膜无血色。
5 实验室诊断
取病猪肺、肝、肾和淋巴组织等送检,显微病变发现淋巴组织中淋巴细胞缺失、滤泡丧失。圆环病毒在组织中形成边缘明确、圆形、嗜碱性胞浆内包涵体。肝脏病变有门静脉区的淋巴细胞的炎性浸润、肝细胞的单个细胞坏死,肝细胞的胞浆内有空泡和多核巨细胞。肾、胰、肠和心肌中都存在细胞炎性浸润物。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诊断本次发病为仔猪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的混合感染。
6 防治要点
(1)因病猪的蓝耳病毒和圆环病毒对消毒药的抵抗力较强,效果有限,因此猪场改变饲养技术,改善卫生条件,减少不同时期的应激等措施以降低“感染压力”是至关重要的。(2)分娩期:猪舍要彻底清洗和消毒;分娩前清洗母猪并驱虫;限制交叉哺乳,如果确实需要也应限制在分娩后24h之内。(3)断奶后及生长育肥期:猪圈小而分隔坚实;出空猪栏,彻底清洗和消毒,坚持严格的全进全出制度;降低饲养密度;改善空气质量;增加喂料器空间;改善舍内温度调控设施;批与批之间不混群饲养;合适的疫苗免疫计划,并注意免疫前后抗菌素的使用。
7 治疗
鉴于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目前还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靠注射疫苗防治。对已发病的猪只,采用发病康复后的猪血清进行注射治疗,症状消失,逐渐恢复健康。(1)40kg以下猪,每头用血清4ml+丁胺卡那0.3ml+病毒唑0.2ml,肌肉注射。病猪注射2次,间隔时间2d。(2)40kg以上猪,每头用血清6ml+丁胺卡那0.3ml+病毒唑0.2ml,肌肉注射。病猪注射2次,间隔时间2d。经过7d治疗后,有25头效果较为明显,症状明显减轻并逐渐恢复正常,治愈率为70%。
S858.28
B
1007-1733(2013)05-0050-01
2013–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