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宰检疫中的常见脏器病变及处理(下)
2013-04-07段友学
段友学,董 琳
(1.河南省洛宁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洛宁 471700;2.河南省宜阳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宜阳 471600)
(接上期)
3.4 肝硬变 多因长期持续的肝萎缩、变性、坏死,胆道长期阻塞,肝汁瘀滞及寄生虫感染而引起。肝硬变的本质是肝实质细胞的死亡和结缔组织的强烈增生。肝发生萎缩性硬变时,常缩小、变坚实,其表面粗糙不平,呈颗粒状和小丘状,色泽灰红、鲜黄或暗黄。肝发生肥大性硬变时,肝体积增大2~3倍,其质地坚实,肝小叶纹理不清,表面平滑。
处理:病肝作工业用或销毁。
3.5 肝脓肿 坏死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化脓棒状杆菌、链球菌等侵入肝脏可致肝脓肿。病变肝表面散在粟粒大至核桃大的化脓灶或脓肿,其色泽淡绿或灰绿。
处理:病轻者切除病变部分,其余部分高温处理后出厂。严重病变的,肝作工业用或销毁。
3.6 饥饿肝 饥饿、长途运输、饮水不足及其他应激因素可引起饥饿肝,其特征是肝呈黄褐色或黄色,甚至土色,但肝不发生肿大。
处理:此类肝脏可不受限制出厂。
3.7 肝中毒性营养不良 肝中毒性营养不良是全身中毒或感染的结果。本症各种牲畜均可发生,以猪多见。病初,动物肝脏体积增大、色黄、质弱,呈脂肪肝样变化,随后肝体积缩小,出现坏死灶,其窦隙扩张,局部肝组织塌陷,呈红色。病程长者最终发生肝硬变。
处理:病变肝作工业用。
3.8 肝毛细血管扩张和 “银屑肝” 这两种肝变化常见于牛。肝毛细血管扩张的特征为肝表面和实质存在单个或多个直径约1mm至1cm的暗红色病灶,位于肝表面的病灶略塌陷,切面呈海绵状。“银屑肝”除病灶呈灰色外,其他变化与肝毛细血管扩张相似。
处理:病肝一般不受限制出厂,如病变严重,则作工业用。
4 肾脏病变及处理
4.1 肾脏病变
4.1.1 肾小球肾炎。多见于患猪瘟、猪丹毒等传染病和中毒病时。急性病例肾体积略大,肾被膜易剥离,肾脏表面和切面淡红,有针尖大的出血点,皮质增厚,肾小体呈灰白色、半透明状,突出。亚急性病例肾肿大、变软,色苍白或淡黄,皮质显著增厚。慢性病例肾皱缩,呈灰白色,肾表面不平整,质地坚硬,被膜难剥离,皮质变薄、纹理不清。
4.1.2 间质性肾炎。动物发生感染、中毒及患钩端螺旋体病时可见间质性肾炎变化。间质性肾炎多见于牛,其次是猪、绵羊。发生间质性肾炎的早期,动物肾肿大,被膜易剥离,其表面平滑,散在灰白、灰黄色的病灶,切面皮质呈条纹状并伸向髓质。后期,肾缩小、变硬,表面凹凸不平,被膜难剥离,切面皮质变窄,增生的结缔组织呈灰白色的条斑状。
4.1.3 化脓性肾炎。化脓性肾炎由各种化脓菌引起,常见于牛、猪。病变的肾脏肿大,被膜易剥离,表面及切面皮质可见大小、数量不等的灰黄色或灰白色的脓肿。
4.1.4 肾囊肿。病变的肾肿大、柔软,表面不平,有单个或数个大小不等的囊泡,其切面的皮质、髓质中都能见到囊泡,囊泡中蓄积有无色透明的液体。
4.1.5 肾梗死。病变肾表面有黄色或暗红色的坏死灶,其与周围组织界限明显。坏死灶略隆起,其切面呈楔形。
4.2 处理 轻度的肾囊肿、肾梗死作局部切除后利用,其他病变肾均作工业用。
5 胃肠病变及处理
胃肠是消化道的门户,胃肠疾病可导致胃肠炎,胃肠糜烂、溃疡、化脓、坏疽,粘连性腹膜炎及肠气肿等病理变化。
5.1 屠宰检验 屠宰检验中常见猪出现肠气肿,气肿多发生于空肠、回肠,尤其是肠与肠系膜相连的浆膜下。病部出现大小不等的气泡,泡壁半透明。气体可窜入黏膜下层,使肠壁出现气泡,局部淋巴结也常出现气泡,重者呈海绵样变化,触压有捻发音。
5.2 处理 出现肠气肿的,肠道放气后可食用,发生其他变化的胃肠均作工业用。(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