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

2013-04-07房琳琳

关键词:孕产妇婴儿产后

房琳琳

(泰安市妇幼保健院,山东 泰安 271000)

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抑郁、悲伤、沮丧、哭泣、易激怒、烦躁、甚至有自杀或杀婴倾向等一系列症状为特征的心理障碍,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易激惹、恐怖、沮丧对自身及婴儿健康过度担忧,多于产后2周发病,于产后4~6周症状明显[1]。文献[2]报道,国外发病率为3.5%~33.0%,国内为3.83%~18.48%。产后抑郁不仅对产妇有较长时间的不良影响,严重危害产妇的身心健康,而且能导致婴儿的认知能力、情感、性格、行为障碍以及家庭关系的不和谐。我们近年护理产后抑郁症患者30例,现就其护理作一简述。

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年龄20~39岁,初产妇22例,经产妇8例,其中生女孩24例,生育畸形儿4例,死胎史2例,经济不佳14例,产后母亲角色适应不良25例。

2 抑郁症的影响因素

引起产后抑郁症的原因比较复杂,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生理学因素:妊娠后期体内雌激素、黄体酮显着增高,皮质类固醇、甲状腺素也有不同程度增加,分娩后这些激素水平下降,导致脑内和内分泌组织的儿茶酚胺减少,从而影响高级脑细胞活动,造成头痛、无法入睡、容易掉发、手足无措、疲倦、胃口差,以及激动等身心上的变化,而诱发抑郁。产妇本人健康状况对产妇产生抑郁情绪也有很大的影响。②社会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夫妻感情不合、住房困难、婴儿性别及健康状况等都是重要的诱发因素。③产妇心理因素:分娩时医务人员的态度。产妇对母亲角色缺乏认同,担心不能胜任母亲角色。不良的分娩结局,如死胎、死产、畸形儿以及新生儿的性别与理想的不吻合,担心父母亲及爱人不喜欢女孩子。无形中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④性格因素:性格内向者遇到问题容易发生精神抑郁。

3 产后抑郁的护理

3.1心理护理 产后抑郁症重在心理护理,应从产前做起。做好产前健康咨询和围生期的保健,经常心理咨询,掌握产妇的生理和心理状况,讲解有关分娩常识,使其正确认识分娩。产时进行全程心理支持,提供导乐陪伴,使其顺利分娩,以减少因难产等因素而发生的心理精神应激。产后护士应密切关注产妇的心理变化,及时教会产妇母乳喂养和新生儿护理技巧,使其尽快进入母亲角色。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保证产妇产后充分的睡眠和休息;应加强护理工作的效率,治疗、护理时间要相对集中,减少不必要的打扰,落实陪伴制度,允许亲朋好友的探视。积极开展孕产妇的心理卫生保健,了解孕产妇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既往病史,尤其是分娩前后心理状态的变化,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解除致病的心理因素,减轻心理负担,增强自信心。对于有不良心理个性的孕妇,给予相应的心理指导,减少或避免精神刺激;对既往有精神异常病史或抑郁症家族史的孕妇,定期请心理卫生专业人员进行观察,指导其充分休息,避免劳累过度和长时间的心理负担;对有焦虑症状、易紧张且存在抑郁症高危因素的孕产妇,提供更多的帮助,运用放松疗法,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态度,提高心理素质。

3.2饮食护理 坚持有规律的合理饮食,给予患者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以促进产后恢复,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并发症。

3.3个人护理 做好产后乳房、外阴的清洁和护理,减少感染,使患者感觉舒适,保持良好心情。坚持让患者锻炼身体,多做产后健美操,尽快恢复体形,多照镜子,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3.4家庭护理 应创造一个轻松和谐而又温馨的产后休养环境。丈夫予以情感支持,主动关心产妇,耐心倾听其诉说。应积极主动照顾婴儿、承担家务,对妻子给予同情、支持、爱护、谅解、避免争吵等。其他家庭成员除在生活上关心体贴产妇外,还必须有同情心。对母亲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及鼓励,帮助母亲提高自信心。让孕产妇时刻感到家庭的温暖,消除焦虑、抑郁情绪,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降低产后抑郁症。

3.5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合理降低住院治疗等费用,倡导母乳喂养,减轻经济压力。同时帮助调动家庭成员的支持,对产妇提供多方面指导。必要时帮助产妇寻找合适人选来照料母儿,以消除后顾之忧。医务人员应给产妇及家属提供有关信息和技能支持,讲解产后保健知识和相关育儿知识等,使产妇对照料婴儿和自己充满信心。

产后抑郁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生理、心理、社会、个体和产科等多方面的因素。直接影响产妇和婴儿的身心健康。因此,针对各种相关因素采取相关的护理措施,有针对性的开展护理保健工作,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产后抑郁症,提高产妇及家庭的生活质量。

[1]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0.

[2] 0’Hara MW,Swai AM.Rates and risk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a metaanalysis[J].Int Rev Psychiatry,1996,8(1):37-54.

[3] 王庆玲,赵秀梅.产后抑郁临床初探[J].宁夏医学杂志,1997,19(3):204-205.

[4] 狄江丽,赵力.产后抑郁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5,8(5):419-420.

[5] 崔才三,隋京美.产后抑郁症病因、诊断及预防的研究进展[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5,14(3):319-321.

[6] 廖湘玲,刘筱娴.导乐陪伴分娩对产妇心理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2003,10(2):182-183.

[7] 徐萍,海燕,张丽芳.音乐治疗产后抑郁症114例临床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医药月刊),2007,5(5):211.

[8] 卢晶梅,冯文,何海玲.家庭护理干预对减少早产母亲产后抑郁的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17):129-131.

[9] 冯莹.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和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9):3481.

猜你喜欢

孕产妇婴儿产后
艺术家婴儿推车
孕产妇分娩准备的研究进展
孕产妇死亡24例原因分析
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产后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治疗及预后
产前宜凉,产后宜温
纵向发展 应对“婴儿潮”
探讨护理干预在妊高症孕产妇中的应用效果
爱自己从产后护理开始
婴儿为何会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