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原因分析
2013-04-07郑占乐张英泽张长青张先龙
郑占乐,杨 磊,张 奇,张英泽*,张长青,张先龙
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原因分析
郑占乐1,杨 磊1,张 奇1,张英泽1*,张长青2,张先龙2
(1.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河北省骨科研究所,河北省骨科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石家庄 050051,2.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上海 200233)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四肢;骨质疏松
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近年来逐年增多。髋关节置换术作为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被广泛应用[1]。由于临床医生缺乏有效的术中测量肢体长度的方法,只能依靠经验进行手术,使得术后双下肢很难做到等长,从而影响手术效果和术后功能康复。为此,笔者对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行常规方法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肢体长度进行了统计,并探究肢体不等长的成因及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3年7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行常规单侧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56例,男性26例,女性30例,年龄43~86岁,平均65.8岁。其中股骨颈骨折23例,单侧股骨头坏死29例,髋关节骨关节炎4例。使用人工关节类型包括骨水泥型35髋,非骨水泥型21髋。均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
1.2 数据统计:术后由3名骨科医师通过X线片测量与肢体实际测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肢体长度计算,取两侧差值的平均值。
2 结果
通过对双下肢长度的实际测量及对术后骨盆前后位X线片测量发现术后3例延长2.5cm,1例延长2cm,2例延长1.5cm,10例延长1cm,8例短缩1.5cm,5例短缩1cm,肢体等长患者27例。肢体延长占28.6%,肢体短缩占23.2%,肢体等长占48.2%。
3 讨论
双侧下肢不等长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与术后腰背疼痛、坐骨神经痛、步态异常和假体松动关系密切[2]。本研究肢体不等长的发生率为51.8%。原因分析如下:①未使用髋关节截骨模板进行详细的术前计划;②虽然进行了术前计划,但没有于摄片时在股骨平面安放标尺,致使放大率难以估测,出现术前计划误差;③摄片时应用了标尺,但术中缺乏准确测量小转子上方距离的工具,难以将术前计划准确应用于术中,出现术前计划截骨高度为1.5cm,而实际术中截骨高度变成了1.0cm,由此出现误差;④全髋关节置换时,髋臼侧骨质磨损程度难以估测,术中缺乏直接操作的肢体长度测量装置。基于上述原因,出现了超过一半患者有肢体不等长的情况发生。为防止类似情况的出现,需要在如下方面进行提高:①在骨盆前后位X线片上测量时应注意模板放大率,减少误差;②测量时应首先确定髋臼假体的置入位置,这样可以为股骨假体模板提供髋关节的旋转中心,从而决定股骨假体的型号及置入位置,并估计出由此引起的肢体长度的变化;③术中肢体长度的调节主要应通过股骨颈截骨位置的高低,即保留股骨距的多少来调整,而不应单纯依靠增加股骨假体颈长或股骨头假体的长度来调整,以避免增加股骨假体的力矩,引起机械性松动。为此,我们发明了可调式股骨颈截骨导向器[3],可以准确地根据术前计划进行截骨,使股骨颈截骨高度与术前计划完全一致,从而减少了肢体不等长的发生。
[1]ROBERT P,AARON J,SIMON C,et al.Hip arthroplasty[J]. Lancet,2012,380(9):1768-1777.
[2]MAURA D,NIDHIC,ELENA L,et al.Influence of self reported leg length discrepancy on function and satisfaction 6 years after total hip replacement[J].J Geriatr Phys Ther,2011,34(3):148-152.
[3]郑占乐,杨磊,张英泽.可调式髋关节置换股骨颈截骨导向器的基础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3,34(6):725-726.
(本文编辑:刘斯静)
R684
B
1007-3205(2013)11-1452-02
2013-10-09;
2013-10-24
郑占乐(1982-),男,河北涞水人,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主治医师,医学博士研究生,从事关节内骨折诊治研究。
*通讯作者
10.3969/j.issn.1007-3205.2013.1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