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畜牧兽医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3-04-07邓继辉
邓继辉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1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1 概念 通常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高职教育理念下,以社会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依托自身可利用的办学条件,在特定时限内,为学生达到职业人才要求所预设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较为稳定的施行模式,主要解决高职教育“培养什么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问题。
1.2 基本特征 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多年来畜牧兽医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结合畜牧产业的发展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畜牧兽医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2.1 多样性。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教育多样性的前提,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不同动物养殖场、饲料兽药生产加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规格、类型不一。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专业特点,针对企业的不同需求,构建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需要。
1.2.2 实践性。畜牧业属于第一产业,其生产性与技术性较强,培养的毕业生要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与行业联系密切,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吸纳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理实结合、工学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消化知识,提升技能,学会工作,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1.2.3 基层性。职业教育面向行业,面向生产,面向基层,应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的学生,其工作地点和服务对象多数是远离城镇的养殖场和乡村养殖农户。
1.2.4 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一线技能型应用型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针对学生特点,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1.2.5 时代性。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高等职业教育要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自觉承担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建设的责任,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把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及时充实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寻求适合畜牧兽医类高职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路径。
2 高职畜牧兽医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架构
人才培养目标和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人才培养模式是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并符合其质量规格而建立的。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畜牧兽医分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实践,经过认真分析和反思总结,认为高职畜牧兽医类专业应构建“校企合作,双元互动”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双元互动”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在201年全国召开的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四个合作’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机制体制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高等职业教育”的精神,并经过探索实践而提出来的。这一模式从人才培养的定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和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都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也符合畜牧业生产实际以及学院的实际办学情况。经过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具有高职畜牧兽医类专业特征的人才培养途径。
2.1 科学合理地调整设置专业 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构成要素,直接影响招生、培养、就业和教育质量评估,大专业、多方向的专业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趋势。畜牧兽医类专业的调整与设置应在市场调研基础上,与行业专家一道认真分析、准确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依据畜牧业内部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行业技术领域内岗位群整合,针对学校的办学条件,改造调整畜牧兽医类专业,注重专业口径与专业方向的设计,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方向,形成以畜牧、水产、饲料、兽药、加工产业的生产实际为需要的专业结构体系,既要考虑学生今后职业的迁移和工作方向的转移,又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多样性。专业方向使专业具有不同的侧重面,既可充分利用专业内部共享课程、师资、实训条件等资源,又有利于教学建设与规范管理,同时也能满足就业岗位与市场变化的需要。
2.2 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它包括知识、能力及素质培养的目标,可将其分解为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人才培养。
高职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合理定位应趋向于地方化、行业化和基层化。应通过走访行业内的企事业单位,与从业人员座谈,密切与企业的合作,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分割理论和社会分层理论为依据,遵循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行业性和高技能性,找准高职畜牧兽医类专业人才在区域经济和畜牧行业发展中的位置,科学合理地进行定位,使畜牧兽医类专业人才得到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畜牧业生产、管理、销售及服务第一线的需要,应具有畜牧兽医类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操作技能,能胜任生产、管理、销售及服务等岗位的工作。
2.3 以专业技能为切入点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决定专业的基本架构,是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质性要素,是体现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课程体系设计应注重各课程与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制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标准,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有效对接,让学生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使人才培养的质量更贴近行业的实际需要,以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校企合作,双元互动”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构建是畜牧兽医类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重点与难点。为满足社会和企业的多样化的人才需要,应根据毕业生就业去向、就业岗位转移与职业发展,确定专业培养方向与专业技能,以专业技能为切入点构建课程体系,针对企业的不同需求,搭建课程结构。按照就业岗位应具备的素质、知识与能力要求,建立动物养殖、疾病诊治、技术营销、生产管理等知识为主线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应按照职业活动的实践需求优化重组,体现以职业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践活动为纽带的特点,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将课程体系分为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课程、职业方向拓展课程和素质教育课程五部分。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尺度。专业课程应注重针对性与实用性,应将专业技能和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采用模块化课程进行职业方向培养,让学生在一年级挖掘出职业乐趣,期待成为毕业生;二年级建立职业认同感,渴望成为从业者三年级形成职业归属感,立志成为行业和企业接班人。
2.4 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知识与劳动的结合,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结合。
畜牧兽医类专业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一阶段是与多家农牧企业组建了“订单培养班”实行订单培养,该种形式针对性强,用人企业到学校为学生作专题讲座与宣传,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习实训场所并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践活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与广度需拓展加深二阶段是加强行业与企业的联系,与企业共建教学科研与就业基地,双方共同投入,在校内和企业分别建校内外教学实训科研基地,有效整合并共享校企双方的优质教学资源,达到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目的,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有效对接。三阶段选择重点发展且有一定合作基础的现代畜牧企业共建猪产业学院,成立“专业学院理事会”,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完成教育教学,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共同考核评价学生,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此阶段进一步探索了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实现了校企紧密合作,创新了校企合作的机制体制,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了办学活力。
3 深化“校企合作,双元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与企业共同作为育人的主体,彼此深度交融,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如何深化“校企合作,双元互动”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企业与学校各自应有的功能作用。首先应解决企业经营活动与学校教学活动之间的矛盾,以调动企业与学校共育人才的热情与主动性,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确保职业教育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是企业生产工作的进展与学校教学内容的进度安排不一致的情况下,应处理好“产教结合”与“工学交替”中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的转换关系,保证工学结合、理实结合和产教结合的顺利实施,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得到有效锻炼,以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
4 小结
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双元互动”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注重调查研究,积极加强与教育和畜牧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与企业的沟通联系,依靠行业指导,构建校企合作、互动双赢的长效机制,主动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明确双方职责,保证毕业学生学以致用用其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