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临床研究
2013-04-07王雪,张洋,田谧
王 雪,张 洋,田 谧
(1.吉林省辽源市中医院,吉林 辽源 136200;2.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肝病科,吉林 长春 130021)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临床研究
王 雪1,张 洋1,田 谧2
(1.吉林省辽源市中医院,吉林 辽源 136200;2.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肝病科,吉林 长春 13002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1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和对照组59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柴枳承气汤治疗,治疗1周。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22%,对照组78.6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疗效满意。
急性胆囊炎;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方
法治疗急性胆囊炎59例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18例,均为辽源市中医院收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和对照组59例。治疗组男31例,女28例;年龄20~63岁,平均49.8岁;病程1~6天,平均4.5天。对照组男30例,女29例;年龄19~65岁,平均48.7岁;病程1.5~6天,平均4.3天。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1]:①症状: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侧肩背部放射,伴有发热、恶心、呕吐、黄疸等。②体征:右上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莫菲氏征(+),可触及胆囊肿大。③理化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多,中性粒细胞比率升高;肝功能可有转氨酶异常;B超检查提示示胆囊增大,胆囊壁粗糙及增厚,亦可见胆囊内结石的影像如强回声光点或光团等。
中医辨证标准[2]:为湿热蕴结证。胁肋部胀痛,以右上腹为主,触痛明显,拒按,或可牵及肩背,伴有身热,口苦、口干,恶心、纳呆,腹胀,或黄疸,小便黄,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滑。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卧床休息、禁食、静脉补充营养、控制感染、消炎利胆、解痉止痛、纠正酸碱失衡及水电解质紊乱等,1周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
治疗组加用柴枳承气汤。柴胡15g,枳实15g,生大黄10g(后下),芒硝9g(冲服),厚朴15g,白芍30g,黄芩10g,栀子9g,虎杖15g,龙胆草9g,半夏6g,郁金20g,川楝子15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mL,每次100mL,分早晚2次口服,1周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
3 疗效标准[3]
临床治愈:症状和体征均消失,血常规恢复正常,B超提示恢复正常。显效: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血常规基本正常,B超提示胆囊明显改善。有效: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血常规和B超检查提示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体征、血常规、B超检查无改善。
4 治疗结果
治疗组临床治愈30例(50.85%),显效14例(23.73%),有效11例(18.64%),无效4例(6.78%),总有效率93.22%。对照组临床治愈19例(32.20%),显效20例(33.90%),有效8例(13.56%),无效12例(20.34%),总有效率78.6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5 讨 论
急性胆囊炎的发生与胆道阻塞及细菌感染密切相关,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厌氧菌及葡萄球菌等[4]。
本病属中医“胆胀”、“胁痛”等范畴,病因病机为外感湿热邪气,或情志过极化火,或过食肥甘厚味,或素有胆石、蛔虫内阻等,致湿热之邪内生,阻碍胆府气机,气机不利,疏泄失司,脉络不通,“不通则痛”。因此,应以清热利湿,疏肝利胆为治法。柴枳承气汤中柴胡、枳实疏肝行气、利胆清热,大承气汤泻下通府泄热,配伍黄芩、栀子、虎杖、龙胆草等增强清热利湿之功,郁金、川楝子可增强行气之力,半夏化痰止呕,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全方有清热利湿,疏肝利胆行气之效,可使胆府气机恢复正常,湿热之邪得以随大便而去。
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柴枳承气汤,可有效控制病情,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且治疗时间短,效果明显。
[1]郑娜.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8):72.
[2]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18.
[3]胡瑾.大柴胡汤合大承气汤加减治疗急性胆囊炎32例[J].甘肃中医,2011,24(4):26.
[4]侯学贤.中医药治疗急性胆囊炎66例[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8):34.
R575.61
B
1004-2814(2013)10-835-01
2013-05-27
田 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