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育雏成活率的技术措施
2013-04-07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乌龙街道办事处650500
杨 春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乌龙街道办事处 650500)
育雏是养禽户饲养生产过程中重要的起步一环,事实证明:只有较高的成活率才能保证实现较好的利润。据调查,农村相当一部分养禽户,包括部分中小养殖场经济效益近两年不高,有的甚至出现了赔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很多方面,但雏禽死亡率偏高是其中一条主要原因。因此,正确的育雏和科学的提高育雏成活率的技术措施,成为养殖人必须掌握的知识。
1 育雏过程
1.1 育雏室准备“三步走”
1.1.1 杀菌 打扫育雏室,保持干净,对笼具、墙地面消毒杀菌连消2次,待用。
1.1.2 铺料 在室内铺上稻草、麦秸或锯末,并在其上面覆盖一层报纸或塑布(要经常清洗和更换)。
1.1.3 升温 关好门窗,保持室温28℃左右进雏。
1.2 饲养
1.2.1 饮水 第1天给予0.1%葡萄糖或白糖水,水温不能太冷或太热,以室温相近为最佳。2日后逐步改饮普通清洁水,采用饮水器供给,以免溅湿雏禽绒毛致生病。
1.2.2 开食 雏禽1~3日龄时,适时开食,把料撒在报纸(1日一换)上,让其自由采食。
1.2.3 供料 6~8次/d投料,料以热水泡过的新鲜小米为主,逐渐添加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添加剂等,注意夜间继续供料。
1.3 管理
雏禽室温应保持在33~18℃之间,以每周降3℃为标准,连续保温3周左右;雏禽饲养密度:1~3日龄50只/m2为宜,随着生长速度、体重的变化随时作出调整;相对湿度在65%左右;确保全天24h有光照,晚上开灯;定时卫生消毒,室内勤通风换气,杜绝噪音和鼠害等。
2 提高成活率的关键技术措施
2.1 重视健雏挑选
健雏表现有以下特点:声音宏亮、眼睛大而有神,反应敏感、行动活泼、绒毛柔软有光泽,雏握在手中饱满而有反弹力。挑选时可以按以下具体标准来衡量:(1)入孵种蛋的来源是健康的;(2)肛门要干净,没有任何粘物,脐带没有血痕。(3)肚腹大小适中。(4)五官四肢不畸形。凡是符合以上4条标准的就可以认定为健康雏禽,符合其中一条即淘汰。进雏时应选在气温不冷 不热时进行,气温较高时选择早晚,气温较低时选择中午。运雏时要覆盖但同时要保持空气流通。
2.2 及时饮水,适时开食
原则:先饮水后开食。
2.2.1 饮水 雏禽入舍后要及时饮水,这是因为雏禽出壳后仍有一部分卵黄未能完全吸收,饮水能加速其吸收代谢。有些农村养殖户怕引起雏禽稀泻,拒绝雏禽饮水,是不科学的。1周龄的雏禽饮水以凉开水为佳,水温与舍温接近为宜,雏禽不可饮用生凉水。为增强雏禽活力,雏禽饮水时,可在中可加入青霉素、3%的红糖水、浓复合维生素B溶液、5%的蔗糖溶液等,连饮2~3d。饮水保证不间断,以防造成雏禽干渴抢水而引起暴饮死亡。有条件的,雏禽饮水最好选用自动饮水器,以笼养为例至少配2个/m2饮水器,没有条件的用塑料盘或瓷盘代替。
2.2.2 饲喂 饮水2~3h后,雏禽体内胎粪已基本排尽,并有饥饿感,此时在开食为最佳时期。雏禽日粮要求很严,不仅要品质好、种类多,而且注重适口性。7周龄内其常规配方是:玉米55%~70%、麦皮3%~10%、豆粕8%左右、浓缩料8%~15%,其他料5%。配料要充分搅拌均匀,洒在报纸或塑布上让其自由采食。饲喂频率为:7日龄内6~8次/d,7日龄以后4~6次/d。从第3周起可以在饲料中拌入适量的干净细沙,以促进食物的消化。
2.3 把握好雏室温湿度
育雏室(以距地面1m高度为准)的温度:一日龄33~ 35℃,3d后为31~32℃,以后按每周2~3℃递减直到自然温度。温度是否合适,除悬挂温度表外还可通过雏禽动态来观察。保温的要求是:
2.3.1 看禽施温 温度适合时雏禽表现:活泼,食欲旺盛,饮水适度,睡眠安静,分布均匀且俯卧;温度过低时表现:雏禽密集靠近热源;温度过高时表现:雏禽远离热源,张口喘气、饮水频繁、采食少。注意观察,温度过高或过低要快速作出调整。如果雏鸡缩颈藏头,拥挤扎堆,说明温度偏低,要提高温度;如果雏鸡张翅喘气、频繁饮水,说明温度偏高,要缓慢降温。
2.3.2 看天施湿 即白天湿度低,夜间湿度高,晴天湿度低,阴雨天湿度高。育雏湿度标准为:第1周龄65%,第2周龄60%,第3周龄以后55%左右。随着雏鸡日龄的增大湿度逐渐降低。舍内湿度以人感湿热,不口燥。湿度调节方式:湿度不够,可在地面上用大盆盛水增加湿度,也可在舍内挂用水湿透的麻袋或在加温炉上放水盆增加湿度。湿度过高,可使用风机通风或在舍内放入生石灰吸湿。
2.4 合理的光照
过强的光会将造成雏禽应激,过弱的光会使雏禽采食量下降。光照标准:雏禽入舍后前3d 24h光照,光强度2.7W/m2;从第4日龄到第2周龄光照为18h,光照强度降为1.3W/m2。以后每周光照时间缩短2h,直至使用自然光照。
2.5 遵循用药防病原则
雏禽用药原则:对损害肾脏的药不用(如链霉素、庆大、卡那等),有抗药性的不用,用药尽量避免拌料,给其饮水。因为搅拌不匀会中毒,再者病雏吃得少,健康的雏反而采食量大,起不到防治作用。在7日龄以内由于母源抗体较高,一般不会发生恶性传染病,7日龄以后往往因管理不当,导致雏禽发生传染性疾病而大批死亡。做好防疫工作,雏禽出壳后,皮下注射接种鸡马立克氏病疫苗;7~10日龄滴鼻接种鸡新城疫II系或IV系疫苗;14~16日龄滴鼻接种法氏囊病疫苗;23~25日龄饮水接种法氏囊病疫苗;30~35日龄滴鼻或饮水接种新城疫IV系疫苗;60~65日龄肌肉注射接种鸡新城疫I系疫苗或油佐灭活苗。
喂醋水,雏禽出壳后至半个月,每天坚持用1份醋、10份水喂食。喂土霉素饲料中加入50g/kg切成极细的大蒜末和0.25g土霉素,可使雏禽成活率保持在90%以上。3~10日龄喂1~2次/d 0.1%高锰酸钾水,可防止发生白痢病。配合饲料中注重添加无机盐和必需的氨基酸,5~9日龄时适时断喙,能有效控制恶癖发生。防止聚堆挤压死雏。
3 结论
养禽业的成败,关键在于根据雏禽的生理特点,通过正确的育雏过程和重视健雏挑选、及时饮水,适时开食、把握好雏室温湿度、掌握合理的光照、遵循用药防病原则等提高育雏成活率的几项关键技术措施.除此以外,用药防治疾病时,计算药量一定要准确无误。不溶于水的药物不能饮水给药,以免药物沉淀在饮水器的底部,造成雏禽摄入量过大;饲料和药物分放;不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喂雏;搞好室内通风换气,谨防煤气中毒。育雏前统一做好灭鼠工作等。就可减少雏禽死亡数,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