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脁诗歌之“清”
2013-04-07周学敏
周学敏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广东 佛山 528300)
谢脁是齐梁诗坛的著名诗人。其诗歌,前人评价甚高。其中,用“清”来赞其诗歌的,不绝如缕,如《南齐书》本传说:“脁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吴淇《六朝诗选定论》说:“齐之诗以谢脁称首,其诗极清丽新警。”黄子云《野鸿诗的》说:“玄晖句多清丽。”施补华《岘佣说诗》说:“谢玄晖名句络绎,清丽居宗。”沈德潜《古诗源》说:“康乐每板拙,玄晖多清俊。”但缺乏对之系统研究。谢脁诗歌之清,清在写景抒情上,清在用词造句中,呈现出一种系统、丰富、多样的态势,有待深入开掘和系统研究。
谢脁“妙于出景”,是齐梁写景名家。不管写什么题材,什么内容,大都有景物描写。其笔力所及,有日景、暮景、夜景,有一方之景,一地之景,有山崿之景,江川之景,沟溪之景,庭院之景,宫阙之景,田园之景,有春暖花开之景,首夏物荣之景,深秋萧飒之景,严冬凛冽之景。景中物象,多达120余种。它们有清有浊,清者如泉,如竹、如花,如雪,如霜,如露,浊者如尘,如埃,如沙,如烟,如雾,因它们质性不同,给人的好恶也就不一样。然一旦统摄于诗人笔下,呈现的则是一种清新的面貌与气象。比如《校猎曲》:“凝霜冬十月,杀盛凉飚开。原泽旷千里,腾骑纷往来。平罝望烟合,烈火从风回。殪兽华容浦,张乐荆山台。虞人昔有喻,明哲时戒哉。”写校猎之盛,捕杀之猛,气势之壮,欢娱之甚,本自从《上林》、《羽猎》二赋中来,然其凝炼之处,又出二赋之外,有着自身的本色。其中,“平罝”二句写烟写火,火之明亮,烟之浓黑,一清一浊,一明一暗,成为校猎中一大壮观,展示了此次校猎的猛烈场面。而烟亦化浊为清,不觉其浊了。又比如《从戎曲》:“选旅辞轘辕,弭节赴河源。日起霜戈照,风回连骑翻。红尘朝夜合,黄沙万里昏。嘹戾清笳转,萧条边马烦。自勉辍耕愿,征役去何言。”写出征途中的威武豪壮场面,同样给人于惊恐中以气势清遒之感。而日之清朗,戈之清辉,风之清冷,旗之清翻,笳之清越,又使莽莽黄沙化浊为清,成为这一清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谢诗写景重在聚焦,故物少而景清,笔清而诗净。谢脁写景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出景清之美,不论物象是清是浊,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都能抓住它们自身的特点,或从巧思上写出它们的清新之美,或从环境上写出它们的清雅之美,或从气势上写出它们的清遒之美,或从情态上写出它们的清韵之美,或从布局上写出它们的清晰之美,或从色彩上写出它们的清丽之美,从而将“清”所蕴含的各种意义作了系统的透视与表现。比如《直中书省》,凡十六句,而写景十句是:“紫殿肃阴阴,彤庭赫宏敞。风动万年枝,日华承露掌。玲珑结绮钱,深沉映朱网。红药当阶翻,苍苔依砌上。兹言翔凤池,鸣佩多清响。”描绘的是殿庭清雅幽深的环境。谢脁写景并不像谢灵运那样遇目辄书,而是对所写物象有所选择与整饬。在他看来,殿庭中最能表现这种清雅幽深之美的莫过于那些花草、树木、建筑和朝仪。花草虽然明丽,但将它置于一种特殊的地方就会产生深幽的效果。树木高大,枝干蔽天,其本身就常给人以幽深莫测之感。建筑成群,房屋栉比,同样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叹。朝仪赫赫,人们一举一动,一言一语循礼而行,亦会使这一幽深的环境显得更加清静。于是,他写花草,便选择了红药花与苔藓,并说红药花布满了台阶,迎风翻动;苔藓青青,沿砌而上,四处蔓延。写树木,便选择了那些高大古木,并用“万年”来状其古。写建筑,选择了大殿、庭院、仙人掌、窗帘、台阶、石级,并用“肃阴阴”、“赫宏敞”、“玲珑”、“深沉”等词汇来显其幽;写朝仪,选择了人的佩饰,并用“鸣”、“清响”等词语来示其穆,如是,一种静谧幽深的环境,一幅庄严肃穆的图画便呈现在读者面前,诗不言清雅,而清雅自现;不说幽深,而幽深毕呈。又如《宣城郡内登望》,共十八句,而写景八句是:“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山积陵阳阻,溪流春谷泉。威纡距遥甸,巉岩带远天。切切阴风暮,桑柘起寒烟。”景中表现的是宣城郡郊外大自然的辽阔壮丽,以气势清遒取胜。在他笔下,木梢如簇,宛如平地,苍然有色;山峦迭积,逶迤而去,远接天外;溪流威纡,淙淙送响,遥至芳甸;阴风切切,暮色苍苍,农舍炊烟,越桑柘而上浮,受寒风而飘荡。时虽届秋,景色凄迷,令人伤目,然起笔二句那不起眼的“一”、“正”二字,又将诗人初始眺望时乍疑乍惊、乍愕乍喜之态表现无遗。诗句平淡而含蕴丰富,前人说它“渐近唐人”,信然。又再如《游东田》,是诗人游览诗中的名篇,共十句,中四句写景为:“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四句之妙,妙在写形状物,情态飞扬。写景之作,既要善于将物之形状刻划逼真,又要善于将自己的情感寄寓于物上。因此,如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清韵流响,便成为诗人追求的目标。谢脁深谙此道,不仅善发诗端,用“行乐”来点明此次游赏之宗旨,而且善造秀句,将自己游赏中所得之新美景象以秀巧之笔描绘出来,以示“行乐”得在赏心悦目。由于心有所悰,故所咏物象,无论远在天际的树木,袅袅升起的轻烟,还是近在眼前的鱼鸟荷花,无不情趣盎然。尤其“鱼戏”两句,体物细腻,状物毕肖,情态飞动。景之清,情之韵,亦在一“戏”一“散”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谢诗中如是之作尚有不少,如《冬日晚郡事隙》、《后斋回望》、《落日怅望》、《望三湖》、《游敬亭山》、《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将游湘水寻句溪》、《休沐重还丹阳道中》等或因构思精巧而显得清新别致,或因布局匀称轮廓分明而显得清晰洁净,或因色彩清淡而显得清丽生动,共同表现了谢诗写景之清的系统性与新奇感。
谢诗抒情之清内涵丰富,令人神往。在齐梁诗坛上,谢脁又是一个抒情高手。其所抒之情,常以专一、澄净、高洁、真实、深厚为尚,而这些均为清之应有之义。其情专一之清,清在不繁芜上,表现在诗中就是诗人抒发的感情,主要集中在闺情、乡情、友情、游情、宦游之情、归隐之情等方面。即使他还写了其他一些情感,如忧国之情,恤民之情,也只偶尔言及。诗人这样做,旨在确保抒情的专一,使之清而不芜。
其情澄净之清,清在不污浊上,表现在诗中,尤以闺情描写为甚。闺情,虽然只出现在夫妻之间,然夫妻之情,除父母、兄弟、姊妹外,无有能替代者。因此,自《诗经》以来,为诗人所常咏。谢脁也不例外,喜欢写闺情,且写得回肠荡气,叹为观止。比如《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莺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金谷聚》:“渠椀送佳人,玉杯要上客。车马一东西,别后思今夕。”《王孙游》:“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同王主簿有所思》:“佳期期未归,望望下鸣机。徘徊东陌上,月出行人稀。”此四诗,除第一首写宫怨外,余者皆写闺情,且写法大致相同,即一二句写景(或叙事),三四句抒情;文字不多,却曲尽其妙。其中,思与怨乃情中之主调。然在艺术处理上,诗人只写思,不写怨,而我们读完之后,却深深感到怨十分强烈。这是因为,怨由思生,思因怨成,思怨相生,不写怨,而怨在其中。由于思为心爱人而生,故怨亦因其不怒而显得清澄和平,给人以甜蜜感。
其情高洁之清,清在不鄙俗上,表现在诗中,又以归隐之情抒发为最。回归山林以求心性和平,是文人,尤其是那些官场失势文人的强烈愿望,故倾情者、涉足者不少。宋齐时期,士族归隐不乏其人,但王、谢大族鲜有。谢脁也不例外。他虽无归隐的事实,却有着强烈的归隐愿望,究其根由,恐与谢氏家族衰落、明帝猜忌好杀有关。谢脁为人,不如谢灵运胆雄气傲,显得拘谨卑谦。由于他处境如彼,为人如此,悉心归隐并于诗中反复咏叹亦就成为一种必然。由于回归山林是种高蹈行为,于斯而生的归隐之情亦是种高洁之情,与世俗那种追名逐利有着本质的区别,故其诗中所写之归隐,自然着上了一层高洁的色彩。为了将它表现好,诗人匠心独运,或通过为官矛盾心理的叙述来展现,并以期通过它来证明这一情感产生形成的合理性;或通过大段的景物描写来抒发,并力求写出这一情感产生形成的经过,使之与前面景物描写相映衬,以求得全诗的和谐与统一。前者事例散见于一些诗篇中,若稍加勾陈,便成了如下的心灵图画:一方面,他“既欢怀禄情”,为自己能步履官场感到庆幸,“幸沾云雨庆,方辔参多士”,“惟昔逢休明,十载朝云陛。既通金闺籍,复酌琼筵醴”,流露出一种庆幸的喜悦,并希望自己能“戢翼希骧首”,像蛟龙那样骧首奋翼,浮云出流,干番大事。另一方面,他又觉得朝廷人才济济,“振鹭徒追飞,群龙难隶齿”,自己算不上什么,欲大有作为,并无用武之地,再加上“皇恩竞已矣”,向上发展已不可能,弄得不好,就会一败涂地。“乘流畏曝鳃”,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态。这种情态一旦形成,一种疲惫、厌倦便会涌上心头,诉诸笔端,便成了“旅思倦摇摇”,“结发倦为旅”,“乘闲道疲蹇”,“疲策倦人世”的咏叹。倦的情绪一抬头,“志狭轻轩冕”、“复协沧洲趣”的念想也就自然而成。思想进入到这种地步,要他不热恋归隐,难矣。后者篇什颇多,如《直中书省》、《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始之宣城郡》、《冬日晚郡事隙》、《落日怅望》、《观朝雨》、《移病还園示亲属》等都是先大段写景后数句抒情,且不同程度地写出了内心情感产生形成的过程。比如,《直中书省》的六句抒情:“信美非吾室,中園思偃仰。朋情以郁陶,春物方骀荡。安得凌风翰,聊恣山泉赏。”写出了归隐情感产生形成之经过。“信美”一句承上启下,而重点落在“非吾室”上。“非吾室”者,强调这一环境虽美,但终究不是自己安身立命之处,眷念也就无益,不如另找属于自己的那份乐土。它就是“中園”。中園者,非诗人家中之園也,乃诗人构造出来的精神家园,若联系最后二句看,则是他心欲归隐的山林。在那里,春光明媚,万物葱茏,山泉澄净,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他可以自由自在地仰卧,可以尽情地与朋友玩乐,或饮酒作诗,或谈笑遨游,或共享春光,品评万物。然其地幽深难至,非乘风展翅不能入。于是,他寄希望于“风翰”,托情思于“山泉”。至此,诗人将自己归隐之情产生形成表达了出来,且与前面景物描写相表里,相映衬,共同构筑了全诗至清的境界。
其情真实之清,清在不虚假上,表现于诗中,莫过于思乡情感的抒发。在那交通信息及不发达的古代,宦游的人一旦远离家乡与亲人,他就像风中萍蓬,四处飘摇,不知所往;又似空中孤鸟,上下盘旋,不知所归。孤独、凄凉使他焦灼不安,关山阻隔令他寝食难宁。而这种情思一经拼入失意中就显得更加强烈。而谢脁诗中所吟唱的思乡恋家,正是在这种情境中出现的。试读他的诗歌:“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千里常思归,登台瞻绮翼。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谁知倦游者,嗟此故乡忆。”(《临高台》)再读他的诗句:“故乡邈已夐,山川修且广。”“试与征途望,乡泪尽沾衣。”“归飞无羽翼,其如离别何。”“行矣倦路长,无由税归鞅。”你难道不为诗人这种刻骨铭心的故乡恋情所感动?不觉得这些诗句是从诗人内心深处流露出来,饱含了诗人悲伤的泪水?尽管诗人有时将这情感置于其他情事中来表现,置于明丽的景物中来刻划,写出了“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这样的千古名句,然其抒情手段的多样性又常将读者从丽景中带回到他设定的凄楚情境里去感悟他那颗跳动着思乡爱家之心。这类诗数量虽然不多,抒情不如归隐厚实,显得有点单薄,然正是这种清浅明亮,真实不假的诗歌本色,才是他诗中之精华。
其情深厚之清,清在不浅薄上,表现在诗歌中,则以描写友情最为鲜明。它常由酬答、送别来表达。其中有泛写的,如《送别曲》、《临溪送别》;有专咏的,如《新亭渚别范零陵云》、《送江水曹还远馆》、《送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还上国》、《别王僧孺》等。由于送别对象均系谢脁好友,故所表现出来的友情甚为真诚深厚。如第三首云:“方舟泛春渚,携手趋上京。安知慕归客,讵忆山中情。香风蘂上发,好鸟叶间鸣。挥袂送君已,独此夜琴声。”前四句写别者舍我而去,后四句写我送别者走后而独留。其中第三句颇费解:一是“安知”的主语是自指还是他指?不明确。二是“慕归客”是指羡慕回归人,还是指思归的人?有二解。若依前者,“归客”为“慕”之宾,是动宾结构;依后者,“客”为“慕归”修饰对象,为偏正词组。此应以后解为是。“客”应作“客人”解,因诗人与江、檀、朱为“主客”之故,客应指此三人,不宜自指。明此,“安知”的主语亦就只能是诗人。二句意思是:我哪里知道这些思归的人,他们岂能理解我这“山中人”的归隐之情?这是诗人见客人舍我而去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后四句,“独此夜琴声”,写朋友离别后自己的孤独凄凉,唯以琴声相伴相慰。谭友夏称此为“苦境”,信然。八句诗分两层说,完美地表达了彼此间亲密深厚的感情。谢脁的酬答诗能表现此种友情的有《酬王晋安》和《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二首。这两首诗的特点就是诗人能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无保留地告诉朋友。如第一首云:“怅望一途阻,参差百虑依。”“谁能久京洛,缁尘染素衣。”“一途阻”,就是一路阻。字面说,与王晋安远隔千里,一路尽被山水所阻。字内却说:回首仕途,一路遭受了不少政治风波。正因此故,接下才有“参差百虑依”一句。虑者,忧虑也。各种忧虑缠身,既有思念朋友的,又有回首自己的,而诗人将这些尽情地向朋友倾吐,这难道不是友情深厚之表现?如果说这两句显得含蓄隐曲,那么后两句就显得比较直露。缁,黑色。尘埃将自己的白衣染成黑色,可知京城环境恶劣。这果真是写京城卫生太差?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它讲的是朝廷政治之黑暗。将这种看法向朋友倾吐,非友谊至深者莫能为。又如后首云:“非君美无度,孰为劳寸心。惠而能好我,问以瑶华音。若遗金门步,见就玉山岑。”将自己的政治苦闷与今后打算告诉吕法曹,同样表现了对朋友的信任。总之,谢诗情之清,如清流,澄净见底;如清镜,明亮可鉴。然底有多深,鉴有多远,皆因流太清镜太明而觉其浅觉其近。若去掉这些错觉,复其本身,实乃是清中有深有厚,非浅薄之作也。
谢诗语言之清赏心悦目。在齐梁诗坛上,谢脁是个善于驾驭语言的能手。其秀句之美,语言之清,素为人们称颂。如“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因语清似泉,言秀如锦而流传不衰。除此外,谢脁还有不少秀句,如“风盈翻莺乱,云行杂树低”。“红药当阶翻,苍苔依砌上”、“寒风分花映,戏鲔乘空移”、“叶低知露密,崖断识云重”、“日出众鸟乱,山暝孤猿啼”、“日华川上动,树际花犹白”、“沧波不可望,望极与天平”、“落日飞鸟还,忧来不可极”、“池北树如浮,竹外山犹影”等等,同样以其清奇空灵散发出秀丽的芬香,耐人咀嚼与回味。这些秀句,制作精致,有些看似漫不经心,随口而出,如“大江”二句,平实得无一艳字,清淡得无一丽词,自然得如同其本身,然沉吟之后,觉得它们是诗人于心中千锤百炼后倒转出来的。有些看似精雕细刻,着意为之,如“鱼戏”二句,“余霞”二句,“日出”二句,“红药”二句,精致得不能动它一字,易它一词,稳重如磐石,皎洁似彩霞,然久咏之后,则又不觉其有丝毫斧凿之痕迹。这就是谢脁的语言功夫!而这既来自他的诗歌主张,又来自他作秀手段多样。谢脁作诗,提倡诗歌要“流转圜美如弹丸”,强调语言要自然、生动、流利,反对板滞、硬涩、枯燥。这一主张与沈约提倡的“易见事、易识字、易诵读”意脉相通,是用来纠正泰始诗坛文同书抄、用事繁密之弊的。谢脁以自己的创作成就证明了自己主张的正确性,亦为永明体的形成作出了贡献。谢脁作秀手段多样,一是表现在用词上。其用词,看似不经意,实则非常讲究,并经过精心的选择与锤炼。他善于使用动词,常能将一些普通平凡的动词用活用好,如“识”、“辨”二字,甚为普通,可在谢脁笔下,与“天际”、“归舟”、“云中”、“江树”相配合,便变得很不普通了,不仅将原本无关的“天”与“舟”、“云”与“树”连缀成了一幅画面,而且也将人的外在动作内在情感巧妙地表现了出来。由于诗人用词清淡,构图清晰,境界清新,故给人的美感十分强烈。诗中如此一类动词随处可见,如“玉露沾翠叶,金风鸣素枝”的“沾”与“鸣”,“花枝聚如雪,芜丝散犹網”的“聚”与“散”,“瑟汩泻长淀,潺湲赴两岐”的“泻”与“赴”,“红莲摇弱荇,丹藤绕新竹”的“摇”与“绕”,都用得异常生动与传神。同时,谢脁还善于使用形容词,且多为常见的,如“澄”字,自诗人用它来形容长江后,“澄江”几乎成了它的代名词吸引着从未去过长江的人,见其字面知长江之清了。又如“红”、“白”二字,自诗人将它们与花草相配写成“塘边草杂红,树际花犹白”之后,其色彩便蓦地鲜艳起来了。此外,如“澜光媚碧堤”的“媚”字,“远山翠百重”的“翠”字,“飒背群凫惊”的“惊”字,“花丛乱数蝶”的“乱”字,“秋日湛甘露”的“湛”都用得十分精到。他还善于使用迭词,如“眇眇苍山色,沉沉寒水流”、“络络结云骑,奕奕泛戈船”、“从风既袅袅,映日颇离离”、“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等迭词两两相对,给人以流转回环之美。最后诗人还喜欢将一些表达地名、人名的名词用于诗中,如“谁知京洛念,仿佛昆山侧”、“驰车鼎门外,思见昭阳丘”、“尚子时未归,邴生思自免”、“汲疾移偃息,董园倚谈笑”等,上下句分别都是用地名、人名组成的。这些名词,有的是从典故中抽绎出来的,故又兼有用事清浅的特点。二是表现在造句上。谢脁造句,有将动词、形容词用于句中的,也有用于句末的,还有将动词置于句中使之前接动宾词组,后接偏正词组,组成一种特殊句式的,如“疲策倦人世,敛性出幽蓬。停琴伫凉月,灭烛听归鸿”、“折荷葺寒袂,开镜眄衰容”,就给人清新之感。此外,诗中还有一种前后相承、左右回环的句式,如“愿子淹桂舟,时同千里路。千里既相辞,桂舟复容与”,就是用第三句承接第二句,用第四句承接第一句,将上句未尽的意思表达完整。这种错落有致的句法,不仅加强了用词的生动性,表现力,而且也增强了语言的流转美。
[1]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曹融南.谢宣城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