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隐性逃课现象分析及防范对策

2013-04-07任海华王琴芳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大学院校高职

任海华,王琴芳,张 华

(南通职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07)



高职院校学生隐性逃课现象分析及防范对策

任海华,王琴芳,张 华

(南通职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07)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和生源扩招,加之高职院校管理现状,学生逃课现象愈演愈烈。根据高职学生基本特点,找出导致逃课现象严重的主客观两方面原因:一是基于社会环境、学校管理、教师教学与人际环境的客观原因,二是基于责任感缺失、控制力不足、兴趣度低效与习惯性未养成的主观原因。并以思想引导、有效管理和及时助困等三个维度为基点提出防止逃课现象的策略。

高职院校;逃课;防范;对策;实践

“今天你翘课(逃课)吗?”“今天上课睡觉了吗?”这是流行在当今高职校园的一句见面语。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逃课现象的普遍性。导致逃课现象泛滥等学风每况愈下的导火索是生源扩招引发的高职院校生源素质的总体下降。进入到新时期,大学生逃课现象非但没有减少,而且已然成为大学特别是高职校园里司空见惯的现象,成为学生间相互吹嘘的谈资,成为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衡量大学“意义”与否的重要标准。当然逃课包含着许多复杂的因素,在众多纷繁复杂的因素中有大环境客观影响,也有学生自身主观原因使然。逃课不但破坏学校日常的教学秩序,败坏学风,而且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更甚一步讲,促发并形成丑陋而又颓废的大学精神。如何有效地制止大学生逃课,杜绝不好学风的养成,使大学生们能够心甘情愿地进行专业学习,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逃课的基本特征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分析

1.逃课基本特征

总体来说,逃课可分为隐性逃课和显性逃课两种。所谓显性逃课,是指学生没有正当理由而不去上课,学生不参与课堂学习是一个显著特征。所谓隐性逃课,就是人在课堂而心不在,身在曹营心在汉是隐性逃课的显著特征。因为一般的高职院校对待显性逃课现象采取的是零容忍态度,按照学生纪律处分规定,逃课一旦达到一定的学时就要被处分,甚至开除,所以显性逃课率较低。而相对的隐性逃课是更为普遍的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参与课堂学习无法被认定逃课;对于教师来说,教师常持默许态度,忙于教学进度的完成。高职院校日常管理中要在传统显性逃课低逃课率的基础上,运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通过一系列的措施,避免学生心猿意马,从而促使良好学风的养成。

2.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1)生源来源多样性。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生源来源更为复杂,既有普通高中学生,还有中职生、成人教育学生等。因为他们来源复杂,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学生来源的复杂性造成教学活动的难度,过于容易的教学,可能造成“好”学生隐性逃课;过于困难的教学,可能造成“差”学生的隐性逃课。学生来源的多样性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最基本特征。

(2)学生自卑心理较严重。在传统的观念里,高职是本科的低一类院校,考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是一种被迫性选择,社会对高职的认可度较低。由此造成的自卑感、失落感是高职学生的普遍心理。往往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在大学前的学习过程中就没有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充分认可,这个因素使得学生在大学期间专业学习时也难以建立自信。自暴自弃、得过且过的心理通过逃课方式得以宣泄。学生自卑心理较严重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普遍特征。

(3)学生情商能力较差。考进高职院校并不表明学生智商较之本科学生差,而是情商因素使然。他们基本上有类似的教育过程,或父母过分溺爱、娇生惯养,或父母过分包办代替独立担当,等等。集体观念淡薄、独立生活能力、环境适应力、意志力较差是他们的共性。他们当中还有部分学生渴望成才,却缺乏坚定的拼搏精神,缺乏脚踏实地的努力。学生情商能力较差是高职学生的共性特征。

二、客观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促发学生逃课的渊源

社会大环境固有的不良风气,以及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诱惑,促使学生思想上形成很多不正确的认识,极大地影响着他们正确人身观与价值观的形成。以高职院校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堕落街”布满了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客观上为一部分大学生逃学弃志创造了条件。

“读书无用论”观念抬头。“穷得像个教授,傻得像个博士”成了很流行的调侃语,“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知识无用全面经商的观念在广大大学生中蔓延。“本科难找工作,高职专科更不提了”,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使很多学生失望之极。社会环境对高职学生的期望与要求日趋务实化,这种外在氛围使得学生自我的、务实的、功利的倾向日趋明显。学生对那些务实度前景不好的基础学科、人文学科,甚至对那些理论性强的专业课,他们都兴趣不大,能逃则逃。

2.学校管理:存在教育管理的缺陷

一是学校在上课时间设置上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全天满课甚至是休息时间排课或整天无课等情形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上课时间的随意性而非人性化安排在客观上造成学生疲于“奔课”现象日趋严重。非科学化、非人性化的上课时间安排机制使得学生在体力上、心理上难以承受。二是学校在上课人数设置上存在不合理的情况。有些上课人数太多、教师完成课程后还不能认识学生的情况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这给学生逃课创造了制度条件,隐性逃课极为普遍,显性逃课也大有人在。三是学校在上课地点设置上存在不合理的情况。上课地点与宿舍区距离太远,导致部分学生经常迟到、逃课。空间上布局不合理化给学生逃课创造了内部条件。四是学校在校园周边管理上的力度不够。很多高职院校都有这样的现象:墙内是圣洁的象牙塔,墙外是布满的“污垢”,网吧、娱乐场所倚墙而建,学校周边环境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自我管理。校园周边管理上不合理化给学生逃课创造了外部条件。

3.教师教学: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一是缺乏科学的授课内容安排。有些教师墨守成规,教授的内容不联系实际,缺乏课程本身该有的灵动,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教师只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而非注意学生知识吸收率的高低;有些教师只关注知识架构,而非注意学生知识内化的柔性。二是缺乏多样的授课方式方法。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师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埋头玩手机或者睡觉”现象,这与教师使用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有关。三是缺乏严格科学的课堂管理机制。一些教师对学生出勤、课堂纪律等方面要求较为宽松,对学生迟到、早退、缺勤等情况漠不关心。这样宽松的课堂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学生逃课现象的滋生蔓延。四是缺乏规范的课程考核制度。一些教师只将期末考试的成绩作为总评成绩,或者考试难度较小,或者有些教师判分不严格,这使得部分学生有“临阵磨枪”的侥幸过关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学生不愿意按时到课学习。

4.人际环境:未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力

(1)大学前严格管控的人际环境使然。大学前,学生最重要的目标是参加高考取得好成绩考上心仪的大学。学生虽然对受到严格管控的学习生活环境有不满情绪,但一切以高考为优先考虑,不得不放下这些情绪“被迫”参加学习。这种情绪最终以高考结束为界限得以释放,可想而知,带有这种情绪的学生进入大学后,能有怎样的学习心态?大学期间,“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是这部分学生的“信仰”,他们聚集在一起,天然形成了低约束力的群体。

(2)大学期间特有的人际环境使然。与大学前相比,大学时代缺乏家长、教师的严格盯管。有很多学生到了大学以后,无法适应新的较为宽松的人际关系,极易受到人际环境的影响,在人际环境中只要有一部分学生出现逃课等陋习,其他同学受到影响。在大学校园里,人际关系的社会化容易造成学生类分,很快形成“学习型宿舍”或“享乐型团体”。享乐型团体有其独特的影响力肆意蔓延,吞噬着一个个曾经握紧拳头发誓好好学习的大学生们。

三、主观原因分析

第一,责任感的缺失。传统教育责任感的天然缺失,造成学生对社会、人生缺乏深刻认识,意识不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难以做到安静认真在教室参加课程学习。在高职院校里存在这样的普遍现象:一些学生感觉自己千辛万苦考取了大学,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认为学业上只要稍微努力就行,平时听不听课也就无所谓了。

第二,控制力的不足。作为在溺爱环境中成长出来的“90后”,吃苦能力和控制力都不强,加上高中时代“艰苦学习生活”的反弹和缺乏对大学生活的思想准备,被城市里各种诱惑所迷恋,一年级新生一开始就把学业降为非主业。因此经常旷课是理所当然的事。

第三,兴趣度的低效。由于我国现行高招录取的实际情况,无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一部分学生通过“被调剂”或“退而求次”到本专业学习,本身带有很强烈的抵触情绪。即便通过院系的入学专业认知教育,在“未被满足”的特殊心理下,学生难以提升对专业的求知欲望。在“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心理支配下,得过且过、能逃就逃,是他们对待课程学习的基本态度。

第四,习惯性的未养成。由于高中时代一直在老师的“压迫”中成长,非常被动地进行学习活动,到了大学以后,受到的约束一下子变小,使得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大学“内紧外松”的学习环境。很多学生把睡觉、电脑游戏、看小说和球类活动当做大学时代的主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高职校园里较为普遍的现象。

四、有效考勤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1.思想引导:防逃的第一屏障

大学阶段区别于中小学阶段的显著特征是:自我管理为主,外界管理为辅。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针对大学“内紧外松”的环境,通过思想引导为学生成才筑起第一道防线。

(1)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目的是最大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处于青春期后的大学生,无法也不可以使用强制的手段使他们“心服口服”静下来学习。特别是许多学生刚进入大学以来,与高中相比,一时间失去学习的奋斗目标。系统、全面、有频度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大学生活规划与职业生涯设计,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的逃课现象。

(2)培养良好习惯,增强责任意识。“习惯能增强学习进行的持久力”在没有养成很好的自制力前,首先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实现目标的保障。很多任课教师抱怨,有些学生很聪明,但是没有良好的习惯,造成学业上一事无成。还有些任课教师说,本科院校的底子,专科院校的学生。这些形象的描述说明习惯不好、责任意识淡薄造成的不良后果。

(3)加强有效监督,提升自制能力。在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可有助于提升教育的质量,从而提升学生的自制能力。通过建立的班级管理网络,对学生参与课堂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预警。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执行者——班主任在第一时间对“逃课”的学生进行及时教育,打消他们的逃课念头。

2.有效管理:防逃的第二屏障

(1)强化校园周边社会环境整治力度,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加大社会环境整治力度。学校是知识、科学的殿堂,发展学校周边的“软环境”和维护学校周边的环境同等重要。通过与城市管理者协调,多引进“电脑房”等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少引进“游戏房”等破坏学风的项目;多引进为学生服务的项目,少引进使学生沉迷的项目,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学校周边自然的文化水准。

进一步提升学校管理水平。通过改变学校上课时间设置不合理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上课小班化,合理布局学校上课地点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使得学生能在制度框架内安心在学校学习。

(2)强化教师“守土有责”意识,增强课堂教学凝聚力。一是建立“备学生”的备课理念。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从激发学生学生兴趣入手,组织课堂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多使用旁征博引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喜爱课堂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感受。多跟学生交流一些教学方法的问题,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搬到课堂教学上来,从而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凝聚力。二是建立严格的课堂管理机制。对出现学生出勤、课堂纪律等方面的情况要及时制止,及时把课堂情况反馈给班主任。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要建立“约法三章”的课堂考勤制度:将考核与课堂到勤、课堂表现联系在一起。把到与不到、参与与不参与等情况区别开来,激发并保持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三是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的需求就是教师的任务。通过学习委员等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建立联系网络。对学生提出的想法予以积极回应,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四是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教师在设置课堂教学时,必须考虑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学生是教学系统里极为重要的一分子。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可让教学系统里的任何一个人都成为教学系统里的重要分子,每一个人不会脱离教学系统而孤立存在。“以个体化努力为基础,以合作为核心,以适度竞争促进发展”合作学习模式让每一个学生在教学系统里获得成长。学生主动加入教学系统,也就是说,学生不会刻意去逃课。

(3)发挥党员、学生干部作用,营造“帮带学”良好学风。一是发挥学生干部的引领作用。要加大对学生干部的课堂考勤,教育学生干部养成良好的自律,促使学生干部做好模范表率作用。防止学生干部的逃课才能有效遏制其他学生的逃课。二是构建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网络。首先,要充分发挥主要学生干部的核心作用。把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由主要学生干部担任小组长,掌控学生的到勤情况。其次,要充分发挥班级考勤制度。采取“双人点到”制度;由两位学生干部同时点名,然后给任课教师签字确认,同时立即把情况电话汇报班主任,确保“人情问题”的发生。班主任及时做好逃课学生的批评教育工作。最后要充分发挥学习委员的桥梁作用。很多逃课现象的发生是由于教师教学方式的问题。将学生有关教学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进行教学改革,尽可能地避免隐性逃课的发生。

3.及时助困:解决逃课现象的内在问题

(1)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提升人际环境水平。逃课现象有它内在的动因。谁也不想在枯燥乏味的课堂上度过时光。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促使构建学生良好的人际环境水平,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通过硬件改造使教室不再冰冷,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软件改造,使校园不再“死气沉沉”,从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际环境水平。人文环境的改善,人际环境水平的提升,为营造良好的学风校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及时了解深层原因,给予关心指导。通过“细火慢炖式”的开导、交流,使学生真正信任教师,意识到教师的行为是帮助,而非“警察式”的当头棒喝。以信任建立为桥梁,了解学生逃课的真正原因。学生会把教师对于的关心转变成自己前进的动力。从多次逃课到偶尔缺席,不断受到教师的鼓励与支持,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变。

[1]王军荣.防逃课关键在教师不在技术[J].教育与职业,2012,(10).

[2]刘艳芹.大学生逃课问题分析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6).

[3]吴浩.逃课·淘课·蹭课——网络公开课风靡现象的反思与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1,(9).

[4]程淑华.高校课堂“沉默症”与“逃课热”攻克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

[5]王长民.根治逃课视野下的座位管理制度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

Analysis on the Recessive Truancy Phenomenon at the Vocational College and Countermeasures

REN Haihua, WANG Qinfang, ZHANG Hua

(Nanto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226007, China)

What has worsened the truancy and recessive truancy problem in current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increasing enroll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resent status of student management. The study analyzes the underlying reasons from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perspectives according to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e objective reasons include social environment, college management, classroom teaching and interpersonal environment; while the subjective reasons contain the lack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poor self-control, inefficiency in interest and habitual behavior.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to prevent truancy phenomenon based on the following three dimensions: ideological guidance,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in-time help.

vocational college; truancy;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practice

2013-04-12

江苏省南通职业大学2012年度校级课题《合作学习在高职高专大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实验》 (1210317);江苏省南通职业大学2012年度党建创新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任海华(1980-),男,江苏启东人,工程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德育评价、学生资助体系、大学生心理干预系统建设研究与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G712.4

A

1008-469X(2013)04-0094-04

猜你喜欢

大学院校高职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