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研究中的理论灌输问题
2013-04-07梁长斌
梁长斌
(聊城大学 东昌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一、“灌输”的困境
科学合理的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最近几年,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融会贯通,他们不断通过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吸收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把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总结、分类、提炼,丰富和发展了这门特殊学科的研究,长时间研究和实践的结果,就是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领域,有一条众所周知的基本原理:“理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1](P120)但是,我们在借鉴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时却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困惑:“灌输”这个概念在一般教育学理论中却不断招致批评,几乎没有一个严肃的教育专家会从褒义的方面使用这个概念。有人主张:“对于整个教育界来说,不管何种理由,只要试图给‘教’这一行动贴上‘灌输’这类的标签,就意味着是把它贬得一文不值。”[2](P18)在权威教育专家那里我们还能看到这样的主张:“不管是从教育层面还是从道德层面,‘灌输’都是错误的、无效的,因为这一行为限制了我们每一个人去独立自由地完成理智思考这一重要过程。”[3](P18)这样的说法很常见,不胜枚举,尽管这些声名显赫的教育专家还不能对“灌输”这个概念的意义、观点等达成一致,但是他们都或多或少的同意“灌输”不是教育或德育的合理有效方法。
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来说,当他们面对这种理论困境的时候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很多人干脆不加分析地用非此即彼的二元价值来肯定或者否定理论灌输法。要么因循守旧,无视教育学研究领域对灌输的批评,固步自封,仅仅是一味强调:“虽然说今天的社会条件已经迥异于过去,可思想政治教育还应该坚持理论灌输这一基本原则,这种方法具有普适性,不会因为时空条件的变化而过时,相反由于客观因素的变化,灌输的标准和要求反而提高了,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不断提高,理论灌输的基本条件也比以前好多了,所以必须坚持灌输,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弘扬主旋律。”[4](P122)有的人则走上了相对的方向,将现代西方教育理论奉为圭臬,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原理由于时空条件的变化,已经失去了其合理性和有效性,所以对这些过时的理论方法必须坚决抛弃,这种想法也是不正确的。因为这样做的话,无异于否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存在的合理性。
二、“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使用语境
我们先从词源上考察“灌输”这个概念,“灌输”通常被解释为“把水引入到那些需要水分的地方去”,这个词还可以被进一步引申为“输送 (思想、观点,知识等)”通过比较这两种说法,我们能够发现不管是“灌输”被解释成“引导”还是理解成“输送”,“灌输”概念其自身并不必然包含贬义和否定,相反如果“引导”这个解释所指向的是人的话,这个概念甚至可以说还具有一定的“民主气息”,所以说,单纯从汉语语义上理解,“灌输”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中性的。
除了语源维度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向度,就是从这个概念的应用语境中来进一步确定这个概念的具体含义。德国逻辑学家和分析哲学的奠基者弗雷格在谈到语词的意义时曾主张:“我们要想找到某个语词的含义,只能把这个语词放到它所处的语句的语境中,否则无法确定这个孤立的语词含义。”这条原则后来成了语言哲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境原则”。弗雷格又进一步强调:“人们应该首先着眼于考察完整的句子。事实上,对于一个语词来说,只有当它在句子中的时候,某个语词才有其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头脑中会出现一些直观的影像,而这些影像则是句子所表达对象的内在表达,而这些影像与判断中的逻辑成分并不一定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个句子中的所有语词的含义也就能够在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整体意义中得到相应的解释。”[5](P95)弗雷格的语境原则对于我们正确地分析和理解“灌输”带来的认知困境是有帮助的,通过这个原则我们知道:“灌输”的内涵不同于关于这个概念在词典中的词条罗列,我们在确定“灌输”这个概念的含义时不能仅仅试图通过翻阅词典,根据词典中该语词的词条解释这种表象意义寻找灌输的含义。
所以,理解“灌输”概念,除了语源考察之外,更为重要的就是去分析使用该概念的具体语境,首先要研究这个概念的使用者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价值理念,通过使用这个概念去表达一个怎样的判断,然后还得考察这个概念整个的语言环境,该概念的指称对象是什么,等等。通过这样的语用学追问反思之后,就可以理清我们的思路,澄清我们的认识。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所强调的灌输原则是基于这样的前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对工人运动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这种科学理论的指导,工人阶级就无法认清社会发展规律,也不能正确把握他们的历史使命,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可以增强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提高他们的革命自觉性。由于工人阶级经济地位低下,不得不忙于基本的生活资料,而且他们所接收的教育有限,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所以他们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和时间去从事思想理论体系方面的工作,也缺乏必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因此,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分工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不可能由无产阶级单独完成,他们如果想获得科学的理论就必须以那些有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创立的诸如哲学、历史、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理论为基础,然后再由先进的知识分子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造和发展出来。所以说,因为工人阶级自身的条件限制,他们要想获得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自己运动的指导,只能通过工人运动之外的学习和教育,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灌输到自己头脑中来。
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把已经积累的人类经验以知识形式传递下去,实践是个体形成和获取个人经验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除此之外,更多的经验是凭借后天有组织、有计划的后天教育这种间接方式得来的,因为文化知识无法像人类的遗传基因那样自然遗传,而只有通过教育把这些文化知识“遗传”给下一辈。因此,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强调的“灌输”是从文化知识获取的非自发性来阐述的,要通过教育完成的这种很宏观语境中来使用的,“灌输”概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等同于“教育”这个概念。所以说在这种特定的语境下,灌输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
我们再来看看在一般教育学和心理学中饱受质疑和声讨的“灌输”概念的使用语境,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哲学这个层面使用“灌输”,教育学和心理学所声讨的“灌输”主要是在具体应用的实践环节中使用,主要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认为可以像往容器中注水那样,把一些知识经验输入到学生的大脑中,这种教育方式无视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简单粗暴,不考虑不同学生的年龄、兴趣、经验以及认知规律等基本因素,认为通过强制的方法僵化地实现教育,我们经常说的“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等都是这种灌输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专家通过大量的实证方法证明了这种方式的无效性,而是注重通过“诱导”、“探究”等方法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毋庸置疑,灌输原理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在这一原理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也不能无视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果,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在理论灌输中要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地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坚决反对无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强制性的“硬灌”方式。恩格斯曾批评这种做法,因为他认为没有什么力量能够去强迫一个身处健康清醒状态的受教育者去被动接受某种特定的理论观点。具体到我国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单一问题,在谈论如何处理思想问题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时候,毛泽东曾这样强调说:“我们只能够通过民主的方法加以解决,只能通过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协商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6](P368)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建国以后存在的问题时曾经指出:“通过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而不是采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方式,去解决在群众中存在的思想问题……从来都没有成功过。”[7](P6)
第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与受教者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没有实践作为支撑的话,空洞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会导致教条主义错误。假如受教育者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作为基础,那么他们就很难做到真正理解和接受马克思创建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尽管我们强调科学的社会理论不能自发产生,但是受教育者的经验又是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知识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没有这种条件,即便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倒背如流,最后也只会变成纸上谈兵,不能把这些科学理论转化成指导自己实践的指南。所以说,有必要在指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时,拿出更多的时间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理论在实践中加以检验,然后实践中深化理性认识,并进而转化为坚强信念。
第三,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方法的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为不断更新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方法提供了各种有利的条件,我们应该积极利用这些条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灌输方法的多样性,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也能找到相应的主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非常重视理论灌输方法的多样性,他们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就能根据条件的变化采取合适的途径和方法宣传自己的理论,诸如参加工人集会、发表革命演讲、撰写论战性文章以及创办报纸杂志等。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不断总结新经验,寻找新途径,也创造了有效地方法,使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工作扎实有效地进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4]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3]霍尔·戴维斯.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弗雷格.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