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烧山火”手法浅析
2013-04-07付宏伟指导张海霞
付宏伟,指导 张海霞
(河北北方学院中医学院,张家口 075000)
我国著名针灸专家郑魁山教授以针法研究闻名于世,在其近70年的临床、科研、教学活动中,精研其道,深谙其理,于针法实践多有发现。笔者在临床有幸师从郑教授的弟子田大哲,对郑氏烧山火有一些自己的体会,与同道共享。
烧山火是一种用于虚寒证的热补手法,《金针赋》:“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能否产生热感是使用烧山火针法产生疗效的关键,郑教授在其临床过程中提出了具有特点的烧山火手法,在临床收效颇佳,兹分析如下。
1 左手揣穴,右手辅助
《难经·七十八难》:“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标幽赋》:“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都强调了左手揣穴的重要性。郑教授在烧山火的操作过程中,尤其注重左手揣穴的重要性,即在进针之前先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压在穴位上,向前后左右推拉按压,以揣摩穴位处肌肉厚薄,孔隙大小,摸到指感位置,揣准穴位,来确定进针的方向和深浅[1]。如取曲池穴,让患者屈肘,虎口向上,医者左手拇指或食指放在肘窝横纹头筋骨间的曲池穴上,向前后左右推拉揉按,揣到患者最酸胀的位置,便是正穴。行烧山火时,先以左手揣按找准穴位,然后嘱患者鼻吸口呼用单指押手法将针进至天部,即嘱患者鼻子吸气,口中呼气,在呼气时进针。
2 右手进针,左手候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难经·八十难》:“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针,针入见气尽,乃出针,是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也。”《标幽赋》:“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这些都明确说明了“气至”是针灸补泻的前提,是产生疗效的关键。在郑氏烧山火的操作过程中,下针后细致地观察针下“气至”情况,左手随时感应针下冲动的传导,候其气至,一旦触到针下冲动,则按住针穴下方,右手持针及时应用补泻手法,并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对针刺的耐受力。在行烧山火时,左手候到气至,右手拇指向前下方连续做飞法九次,候到针下沉紧感时,用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在一分上下的范围内重插轻提九次,促其产生热感。人部、地部仍按天部方法操作。有研究显示[2],提插行针手法通过腧穴向经络传播的是横向振动机械波,捻转行针手法传播的是纵向振动机械波。郑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烧山火操作过程中应用捻转补泻是产生热感的关键。行针时右手持针,拇指向前下方用力捻针,产生向前推进和向下旋转的针力,使针下沉紧,促使热感产生,达到补的作用[3]。
3 左手关闭,气至病所
针下得气后,为了使气至病所,左侧押手用“关闭法”,在行“烧山火”时即欲使针感向上传导,左侧押手放在针穴下方,向上连续不断地用力,同时右手持针亦向上推,这样才能使针感传到“病所”,达到治疗的效果。手法用毕,还要守气1~3 min,随其呼气右手缓慢将针拔出,左手急扪针穴。正如《灵枢·小针解》:“右手推之,左持而御之”,针刺时要用右手推而进针,左手护持针身,以运用进针退针的手法[4]。《素问·刺志论》:“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郑教授将呼吸、提插、捻转、开阖、九六等补泻手法有机融合在烧山火的整个操作过程中,临床收到很好的疗效。
4 病例介绍
患者,女,70岁,农民,于2011年8月1日就诊。两膝关节疼痛1个月,加重3 d。因近来天气变化患者两膝关节活动受限,晨起疼痛加重,吃止痛药方可缓解,由家属抬来就诊。查体见患者神态正常,体质偏瘦,双膝关节肿大,压痛,屈伸受限,面色暗淡,舌淡苔白,脉弦滑。X线诊断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考虑患者长期劳累磨损,加之近来感受寒湿之邪,经络阻滞不通而痛。当日给予针灸治疗,取内膝眼、犊鼻、阳陵泉、太溪行平补平泻;双侧足三里、血海、梁丘用烧山火手法。患者觉针下出现热感,并向上传导,全身有欲出汗感。针后即感轻松,疼痛减轻。针治5 d,已能下地走路,唯局部压痛存在。继续治疗10次后疼痛完全消失。2个月后随访,情况良好。
[1] 陈佑邦.当代中国针灸临证精要[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55.
[2] 王西明.提插与捻转手法输入能量的比较分析[J].中国针灸,2011,31(1):71-74.
[3] 郑魁山.郑氏针灸全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75.
[4] 河北医学院.灵枢经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