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阈下的景区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2013-04-07陈艳
陈 艳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一 生态文明的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是针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从人类社会文明形态演替的角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站在国家执政理念的高度,在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及社会之间本质关系的认识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设生态文明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是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基本要求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社会基础是牢固树立尊重和爱护自然的观念[1]。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从政府、企业到个人,从个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到清洁生产,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到环境保护意识的内化、环境保护行为的付诸。
二 生态文明下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旅游业具有带动系数大,提供就业机会多等特征,具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可能性和潜在性,是我国战略性产业。开设有旅游专业的大专院校为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企业培养经营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为旅游行政管理、旅游院校等培养旅游专业人才。作为未来旅游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旅游专业学生是否具有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观、环境意识、环境道德感和环境知识,将决定未来旅游业是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大专院校在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时,可在教学中结合各类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渗透式”和“专题式”相结合的环境素质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加强环境道德修养[2],营造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以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生态文明水平。
旅游景区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它是旅游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旅游景区以资源和环境为依托,保护旅游景区的资源和环境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但国内一些旅游景区因过度开发、因接待游客量超过了旅游景区承载力、当地居民的狩猎、砍伐等行为及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等给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的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旅游景区自身的经营和管理离不开环境保护。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是大专院校旅游专业所开设的核心专业必修课。它为旅游专业学生提供了一次系统地接受环境素质教育的机会。课程教学中以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为目标。在教学时,紧扣环境保护的时代主题,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将环境保护贯穿始终,向学生进行渗透式和专题式的环境教育,使旅游专业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感,并掌握景区环境保护的手段、方法。
三 生态文明下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研究
课程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展开,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根据课程目标构建景区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是景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以培养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知识的景区经营管理者、服务者的课程目标,旅游景区课程应重视景区环境保护及相关的内容,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本人通过查询期刊网和阅读现有旅游景区管理教材发现,旅游景区课程内容体系混乱,景区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更是五花八门。余敏[3]构建的景区管理课程内容中没有景区环境管理章节,只有有关景区容量管理的内容。王瑜[4]构建的景区课程内容中有景区环境管理和景区环境解说等内容等。王昆欣[5]将景区资源保护和景区环境管理分开进行介绍。在景区管理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因此,有必要对旅游景区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进行整合,使旅游景区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更完整、更系统。
(一)旅游景区环境管理
随着旅游景区环境的破坏,在旅游景区内实施有效的景区环境管理迫在眉睫,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旅游景区环境管理以增强学生环境意识,把握景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景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掌握一定的环境保护技能为目标。本章所涉及的旅游资源,特别是自然旅游资源因为很难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划清界限,环境可以转换为旅游资源。景区自然环境包括自然资源,社会环境包括传统工艺等人文旅游资源。故可将景区资源保护和资源保护的内容合并,统一为旅游景区环境管理。景区环境管理章节具体包含以下内容:1、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包括 2、景区环境管理的内容和手段3、景区的可持续发展4、景区环境容量5、景区环境标准。
(二)旅游景区环境教育
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目的在于促使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自然保护事业、培养和提高人们生态意识[6]。环境教育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环境教育已经成为热门话题。而自然旅游景区如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是开展环境教育的最好场所。自然旅游景区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展环境教育,为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旅游景区环境解说是景区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景区旅游解说也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李洪波主编的景区管理教材将解说系统用于游客体验管理的内容,并将解说系统分为向导式和自导式解说系统。并提出通过加强环保宣传加强游客的旅游法规教育等教育引导方法唤醒游客生态责任意识,约束自己的不文明行为[7]。在王昆欣主编的教材中,旅游景区解说服务也被独立为一章。该章具体内容为第一节介绍了景区解说服务的作用,引导游客行为是景区解说服务作用之一。第二节景区解说服务的主要内容中列举了三大类解说服务。在其后的旅游景区游客管理这一节又出现了正确引导游客行为的内容。纵观现有教材中环境解说的内容,存在景区旅游解说的服务和教育的功能发挥不全面、内容上重复、杂乱等问题。在环境问题频发的今天,要改变环境现状迫切需要改变人们的环境价值观,提高环境意识,用环境伦理道德约束自身的行为。旅游景区环境保护需要景区利益主体的共同参与。旅游景区利益主体有旅游者、政府、非政府组织、当地居民、旅游经营企业、旅游管理部门等。这些利益相关者都必须接受环境教育。因此,建议在景区管理课程中设旅游环境教育一章,全面系统地介绍环境教育内容、对象、形式等。该章具体内容包括1、环境教育的概述,包括环境教育的定义、环境教育的意义、目的、功能等及与环境教育相关的环境价值观教育、环境伦理观教育等概念。2、景区环境教育的内容 3、 景区环境教育的对象。4、景区环境教育的方式 5、环境教育设施 6、环境解说系统,包括环境解说的定义、环境解说的手段、环境解说类型。
通过将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旅游景区课程形成了新的内容体系。从总体上来说景区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模块和营运模块。其中,理论模块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景区概述,介绍旅游景区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旅游景区的类型、旅游景区的发展历程;第二章景区管理概述,主要由景区管理的理论、景区管理的内容、景区管理机构等内容构成;第三章景区管理模式,分别介绍我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和国外先进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营运模块中包含六个章节,具体为第四章旅游景区环境教育、第五章旅游景区的游客管理、第六章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第八章旅游景区社区管理、第九章旅游景区环境管理、第十章旅游安全管理
四 生态文明下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形式
(一)渗透式教学和专题式教学相结合
旅游景区管理需要大量生态学、环境学、环境伦理学等知识。由于旅游专业学生对相关知识比较欠缺,授课教师需旅游景区补充这方面的知识。授课教师可以将旅游景区环境作为一个专题进行教学。专题的开篇给学生列举人类中心论和生物中心论,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尊重大自然正确环境价值观和环境伦理观。紧接着给学生讲授旅游景区环境的构成要素、旅游景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景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等。旅游景区环境是一个环境单元。旅游景区环境管理专题的教学实际上就是在对旅游专业学生进行专题式环境育,使旅游专业学生的环境素质最终形成“知识(技能)→意识→伦理→行为”的良性互动。
旅游景区环境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到就很难恢复,且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涉及到景区中的方方面面,因此授课教师在旅游景区管理教学中应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要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在旅游景区管理教学中,除了给学生进行专题的环境教育外,还需结合其他各章节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环境教育。具体而言,教师在教授景区管理模式、景区经营管理、景区社区管理、景区游客管理等章节时也要突出生态文明的主题。教师在给学生介绍景区管理模式时,不仅要一一地给学生介绍各种管理模式的运行方式,还要启发学生思考在应用各种管理模式时,景区管理者、公众、社区居民、非政府组织等景区利益相关者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避免旅游景区经营者作出短期行为,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景区环境保护机制,或采用某种管理模式后是否有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及比较哪种管理模式能较好地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在景区社区管理章节讲授课堂上,授课教师要求学生讨论分析社区与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社区居民破坏景区环境的原因,得出加强社区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最后经过集体讨论得出防止社区居民破坏景区环境的措施。旅游景区游客的行为与景区环境保护息息相关。主讲教师通过要求学生分析游客破坏景区环境的原因,让学生意识到对游客进行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环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并总结出一套管理游客行为的方法。学生在学习景区游客管理、景区社区管理、景区经营者管理过程中,通过思考景区环境保护与游客、社区、经营者的关系及如何使各利益相关者作出保护景区环境的行为,意识到了景区环境保护是景区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学会从各个角度关注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问题,无形中增强了环境意识、改变了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和行为。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景区管理实训课程教学中,也可以采用专题式和渗透式的对旅游专业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将一部分实训安排在森林公园或自然保护区,带领学生在自然景区内观察各种造型美观、色彩艳丽的树木、花草,聆听清脆的鸟鸣和潺潺的溪水等,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设计旅游景区实训项目时将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内容融入其中。如旅游景区游客管理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在旅游景区记录景区中存在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这无形引发了学生对自我环境行为的反思;景区环境管理实训项目要求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和思考总结出景区所遭受的环境破坏,使学生对景区环境破坏形成直观的认识。授课教师结合景区的实际在景区进行实地教学,讲授景区垃圾处理的方法、生态厕所的类型、污水净化处理和循环等环境知识和环境保护技能;生态旅游环境解说项目要求学生用相机记录自然旅游景区环境解说媒介,并找出环境解说系统在设置上存在的不足,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环境教育的技能。
五 生态文明建设下景区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保障
(一)加强师资建设
旅游景区管理需要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理论知识作指导,因此教授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教师最好具有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背景。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培养,采用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班,派遣年轻教师到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景区去挂职锻炼,鼓励年轻教师攻读相关专业硕士、博士等方式以提高专业水平。
(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旅游景区是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科研和教师挂职锻炼的重要场地。学校有必要跟旅游景区签订合作协议,将其建立为校外实训基地,以便给旅游专业学生、教师的学习和科研提供方便。在选择合作的旅游景区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作为必选景区。
(三)开设环境类选修课
旅游景区管理课程需要运用生态学、环境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论。旅游景区课程教学课时的有限,授课教师不可能向学生系统讲授这些知识。因此,建议学校开设环境伦理学等环境教育类和生态学概论的公共选修课。
[1]周生贤.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李文明.加强环境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生态旅游导游员[J].职教论坛(下),2009,(9).
[3]余敏.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探索[J].高教论坛,2010,6(6).
[4]王瑜.高职高专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探讨以旅游景点景区经营管理课程为例[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增刊),2005,(2).
[5]王昆欣.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6]张光生,王燕.自然保护区生态教育及其实施对策[J].生态经济,2002,( 12).
[7]李洪波.旅游景区管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