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生态陇南民间社火的文化内涵初探
——以西和县洛峪镇剡庄村社火为例

2013-04-07剡自勉

关键词:社火陇南狮子

剡自勉

(巴州党校,新疆 库尔勒 841000)

原生态陇南民间社火的文化内涵初探
——以西和县洛峪镇剡庄村社火为例

剡自勉

(巴州党校,新疆 库尔勒 841000)

原生态陇南民间社火具有神社火、武社火、俗社火三种文化形态,它包含着礼天的宗教文化、不同民族间的战争文化以及陇南人民的生活文化,是陇南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积淀,是陇南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神社火;武社火;俗社火;历史文化

陇南位于祖国大陆腹地,处甘而接川陕与甘南藏区,是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和西域文化交汇融合的地区,地理位置极其特殊。早在七八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生活在这里的陇南先民们创造出了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财富。原生态陇南民间社火积淀了陇南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从考古学上的“立眼人”文化、传说中的伏羲文化、有文献记载的秦文化到近现代文化等等,都可在陇南社火中找到它们的文化踪迹。剡庄是陇南市西和县洛峪镇的一个普通村庄,其社火传承的原生性因其地僻位偏而保留得完整且具典型性,窥此一斑,则可见原生态陇南民间社火之全豹,发掘出陇南民间社火之内涵。

一 神社火

剡庄社火是典型的神社火,晚间以灯火形式演出,传统意义上的民间社火都有祭祀“社”神的意味,但剡庄社火在出灯与卸降①时都没有礼社的具体行为,说明其祭祀用意不只限于礼社,而有更宽广的蕴涵与历史渊源。

1.出灯。出灯必须选择农历吉日吉时,龙灯是剡庄社火的头灯,是用竹、木等作原材料而制成的,龙的头面用彩纸装饰,龙身以绳为筋以白布为皮,内燃蜡烛,活灵活现,英耀神武,是夜空中独特而神圣的人文景观。出灯时龙灯面朝喜神方位,鼓和钹应和打着专门为龙壮胆鼓劲的三环套。社火起身时,总社火头望天柱香烧纸,其他社火头鸣炮,牛角号声“吽斗吽斗”地吹起,那是龙的声音,龙吼叫着起步了,社火也就活了。出灯意味着社火开始了,但出灯还有另外一个具体任务“蜿庄”,就是龙灯带领手灯队和民间出具的灯笼队伍组成的灯队在自己村的土地边界线上走一圈,以灯火形式告知神灵本村疆界,将自己的村庄圈在灯队路线中,叫做“蜿庄”。《春秋繁露》载:“冬, 舞龙六日, 祷于名山以助之。”“蜿庄”的民俗理念,就是以社火的形式祭祀神灵以求其降吉去凶,保佑举村清平,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如果本村哪家没有被划定在这个范围内,民间说法是这年神灵将不再保佑这家人。因此,蜿庄前社火头总会精心设计蜿庄路线,确保这种例外不会出现。

2.与神有关的社火节目。舞龙灯也叫“耍龙”,耍龙是剡庄社火对伏羲文化的民间记忆。剡庄的地方神俗称“方神爷”,也叫“龙王神”, 被供奉在爷祠里,爷祠是伏羲文化最早的祭祀神灵的圣所,爷祠建在一村共饮的水泉边。早在人类童年时期,人们对水怀着既感激又恐惧的心理,是水成就了万物,养育了人类,但洪水又不时给人类造成灭顶之灾。对水的珍视与敬畏促成了人们对龙神的崇拜。龙是方神的活现,耍龙也有与龙神同乐的蕴涵,其旨在悦神以求来年风调雨顺。《打伞》节目的唱词多处出现“天上的某物(如“云朵”“霜霜”等)是什么人儿的?”宛如屈原的“天问”。剡庄社火中有个反穿皮袄类似顺口溜的节目,表演者手舞马尾刷,大声喊着“头顶鸡蛋凹(wa,去声)凹子,身穿皮袄架架子,凹凹凹,上来了!凹凹凹,下去了!……”没有人能说清它的来龙去脉,也没有人能把所有的内容记清,愚下窃以为他是羌族释比(巫师)形象的民间记忆,正确与否,不得而知。正月十五白天狮子要逐户驱邪、拔除不祥,则与《周礼·夏官》所云类似:“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傩),以索室殴疫。”

3.卸降,就是结束社火。是夜,唱把式必须在社火曾经耍过的场地执伞或者旗子载舞再唱一次,意即收瘟,叫做扫场子。扫完场子,社火也就在这些场地退出了礼神序列。接下来就是最后一次意犹未尽的演出,大家争先恐后匆匆演唱一会儿后,大人小孩便跟着社火头簇拥着龙灯去村外远离人家的地方,送社火升天。龙灯照样要面朝喜神方位,总社火头望天柱香烧纸后,大家便哄抢“龙”须龙毛和手灯花以带回家驱邪避瘟,然后社火道具中的纸活与竹活部分被烧掉,龙便被送上了天。参加过演出的人员必须柱香烧纸跳火堆燎身子,其他人员也跳火堆以趋吉,这样大家就还原了村民身份,回到了正常的生活秩序中。卸降可能源于烟熏火燎这种最古老的祭祀形式,《周礼》以燔燎为大祭,《礼记·祭法》云:“燔柴于泰坛,祭天也。”卸降后,村民返村必须黑灯瞎火,不发一言,以避免引凶神进村。

陇南神社火除了节目中具有有关神灵的内容外,从社火开始到结束的各种仪式都具有祭天的意味,“陇南仇池地区与陕西边境,就是中国古代天文化的发源地。”[1]陇南神社火就是伏羲后裔的民间祭天形式。

二 武社火

剡庄社火还有一个名字叫“武瘟”,这可能是所有陇南社火都具有的一种普遍性质,它是陇南人民生存战斗情景与战争文化的缩影。

1.生存战斗情景的再现。陇南是早期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圣人伏羲在带领他的人民走向文明的同时,为了生存而与大自然的斗争在所难免。龙是神的化身,剡庄社火中的耍龙是不是包含了伏羲先民企图驾驭神灵而为自己服务的早期巫术内容?耍龙是不是也包含着降服龙的努力与构想?耍狮子是社火中的传统节目,但剡庄社火中的狮子不是耍的而是打的,与狮子有关的节目不叫“耍狮子”而叫“打狮子”,其表演程式是:一壮士牵着狮子进场,转一圈后放开狮子,壮士开始面对狮子打拳,狮子随着壮士的节奏舞动,壮士不时用拳头或者腿脚击打狮子。如果表演的武术节目是器械类,则将器械击向狮子,狮子配合而舞,最后狮子作驯服状,壮士牵着狮子离场。“打狮子”的表演节目正是伏羲先民战胜狼虫虎豹的情景再现,是伏羲氏教人们渔猎畜牧而驯服家畜家禽等动物的模拟。也许,从另一个侧面讲,“打狮子”节目的文化内涵更在于表达早期人类驯服狮子等猛兽的本能理想。

2.不同民族间战争情景的缩影。陇南是秦灭六国的大本营,也是宋金对峙的前沿阵地,更经受过抗元反清等诸战争的洗礼。陇南人民将参加战斗的组织模式置换到了社火中。组织社火手灯队叫“派身子”,参加者必须化妆成“媳妇”模样,叫做“包身子”。“出身子”是强制性的,就像战争时期的征兵。《曳马》的节目就是训练探马,“其历史渊源应为古代战争时期军队中的探马。在社火队中,探马的主要任务是联络、组织和维持演出秩序。”[2]“南乡一般为武探马”[3]剡庄社火的探马也称“马排子”,他们腰系铜铃皮带,背插四面白边镶龙红旗,手持马鞭。表演时,先放马,曳马的人向四方推拉探马然后放开,探马沿着场子相向跑圈,曳马的人则在场子中间打拳,这种武术表演用意其实是炫耀武力,武术表演愈猛烈,探马跑得愈快。剡庄社火的武探马是由小孩扮演的,相当于战争时期的儿童团。武术表演结束后,武术表演者收马。最精彩的元宵节蜿花灯则像今天的军事演习,灯的数量展示的是人口数量,相当于战争时期的军队数量。其时,土铳、三眼铳、大炮仗、长鞭炮、雷管、炸药包响声震天,给人一种正在战斗的感觉与体验。

3.不同姓氏间生存博弈的再现。陇南的村庄大多由不同姓氏的家族组成,不同家族之间的生存矛盾在所难免,矛盾累积的结果,便借社火的形式爆发出来。所采取的基本方法,便是当该家族垄断了社火资源后,在耍社火期间,社火头造谣说某某贬斥社火,然后社火队便扬言要将社火烧至该家,意即将瘟疫引至该家,然后挑着龙灯向该家进军,双方以家族为单位剑拔弩张,没有社火资源的这方如果主家厉害便会准备炸药包土铳扬言只要进入他家庄基地界,打死人不负责任。若双方力量相当,火并之势便会被第三方调解而平息;若没有社火资源的这方软弱,社火头便真会将社火烧至该家,给这家人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村内不同姓氏间武装斗争的延伸,就是村与村之间的斗争,具体表现在耍社火民俗与外村人看社火的民俗上。社火是以村为单位组织的,社火的表演者只能是该村村民,绝不容许外村人进场表演,在这个意义上,社火就是身份认同。外村村民来看社火,进村必须毕恭毕敬说话小声形同礼神,面对社火,只许称赞,不许贬抑。一旦有人冒犯了社火,立马便会招来社火村村民的群殴。极端的例子是有的村庄打出了人命,反成讼案。

4.社火中的统一战线。没有社火的村庄可以请外村社火到本村演出,其实是借社火道具和手灯队伍的装饰氛围自己演出。社火会不会莅临该村,则取决于两村历史上的关系。社火到来时,该村打鼓鸣锣放炮仗设酒桌欢迎;社火到来后,该村负责社火安全,然后两村村民同时在一个节目里演出。共同演出增进了友谊,扩大了人缘,社火在此起了联络村与村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很像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这种统一战线关系还表现在“军演”时各村的响应上,当社火队伍蜿灯至山顶时,其炮声、土铳声会引动邻村人观看,关系好的村会朝天鸣枪(土铳),意即支持社火;关系不好的村则会朝着社火队伍的方向开枪,此时社火队伍则一致朝该村方向开枪,当然由于距离太远,土铳不会伤到任何人,但夜空中火药冲出枪口时火焰的方向则可见其意图。这样,敌我就在社火开始时一目了然了。这种敌对最终会在看社火时以打群架的方式发泄出来。

陇南社火具有战争文化的所有特征,从早期生存战斗到后来军队中的探子、征兵、军演直至统一战线,陇南社火都几乎完整保留了下来,所不同的只是战争时期的紧张空气与恐怖气氛被巧妙地置换成了另外一种形式。

三 俗社火

1.传承农业生产、生活知识。陇南是远古氐羌民族的家园,陇南社火中的放羊曲就是氐羌人的游牧记忆,它详细描述了12个月中放羊的最佳地点与该月羊喜欢吃的植物以及羊的圈养方法。《缆桥担水》的节目是扩散后融入汉族的氐羌人的生活记忆,它用高亢嘹亮的歌声传达着自己民族家园的信息(西和县蒿林乡缆桥遗址被证实是氐羌文化);《务牛》则是放牧与耕种的再版,其中包含着“胡麻撒在浮皮子,洋芋戳在炼底子”②的农耕经验;而《想望》中的“种下的番麦③牛角大,种下的洋芋牛头大”则企盼丰收;咒骂的语段“寒家乌鸦吃上折个翎膀,④贼娃子吃上不得回乡,老鼠吃上死在窟窿门上,狙狸猫⑤吃上害个牙疮”则企图保护自己的劳动果实。《后汉书·祭祀志》云:“灵星祠舞者,童男十六人,舞者象教田。初为芟草(割草)、次耕种芸耨,驱嚼(驱鸟)及获得刈春簸之形,象其功也”。《务牛》似乎脱胎于“灵星祠舞”。在这种热闹的娱乐中,农耕经验被代代相传。送饭曲则明显有着陇南的地貌特征:“山又大来路又加远呀,喉咙涩着哎哟叫呀叫不喘⑥呀!”《婆媳推磨》是传承碾谷的知识;《讲船》则是远古陇南大水行船的历史记忆,其叙事方式很像《水经注》以水为经以沿途物产为纬的记述:“……双庙子来石家关,下去就是鹞子湾,砂锅子摆下两大滩……”“织手巾”、《打秋千》中的“纺棉花”等则是对“女织”内容的传承……

2.教育村民。剡庄社火伦理色彩明显,具有传统的教育教化功能。社火曲中的历史人物所具有的仁义礼智信的品质特点,实际上是人们企盼的道德楷模应该具有的优秀品质,比如《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曲子中凸显的重信重义的价值取向,《三结义》中的兄弟情谊,这些都在传承历史知识的同时传播了伦理道德价值,有效地维护了村民秩序;《敬状元》教育子孙考中状元,有着明显的功利倾向与重文色彩,《人家男子读书郎》也与此同类;《三娘教子》中张扬的“孝道”,《小姑贤》对贤惠的赞美,则有着明显的弃恶扬善的观点;此外表现村民爱情观的曲子也不少,《小青稞》就是一例,它以女主角自我叙事的方式,鞭挞了男主人公小青稞的薄情寡义,赞美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最让人忍俊不禁的是用民间语言刻画的三国历史人物莽张飞性格的柔情面:“关羽斩了貂蝉女,张飞哭得泪涟涟。”……社火是民间伦理的载体,反映了民间伦理的主题,它通过节目树立楷模,实现了教化功能。

3.娱乐村民。社火是男女老幼都可参与表演的活动。剡庄社火最受小孩青睐的是《打秋千》, 秋千悬在半空,形似筒车,四个小孩提着提灯坐在秋千上就像吊在筒车上的竹筒,大人们扶着秋千轮子上下转动,唱把手唱着秋千歌,“媳妇”载着手灯子,不同年龄的人在这个节目里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张谷背老婆》的节目具有恐怖色彩,以吓人著称;丑角则以引逗全场爆笑为能事;《店婆夸店》用民俗语汇夸张了店的特征:“我的店儿香又香,辣椒调和加大香;我的店儿臭又臭,上坡里⑦挂的死狗肉……”夸张的语言加上滑稽的动作,人们在欣赏欲中不知不觉地把场地挤没了,探马开始打场子……这样,表演者乐在被欣赏的喜悦中,观看者陶醉在社火轻松的氛围中,剡庄人的新年,就是这样在这种娱乐的社火文化中度过的。

原生态陇南民间社火是陇南农民群众自我表演自我欣赏、自我娱乐自我陶醉的文化形式,陇南人民在岁尾年头通过它来表达丰收的喜悦,创造喜庆、热闹的气氛。它在村民们辛勤劳动与舒缓身心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原生态陇南民间社火是陇南群众文化中的一朵耀眼奇葩,是活在陇南民间的陇南历史文化,是陇南憨厚朴实的农民群众至真至纯的历史记忆,是陇南历史文化基因的载体。无论是它的礼神序列所包含的天文化,还是节目表现出来的战争文化,抑或是反映陇南人民生产生活的俗文化,其所表露出的陇南民众性格、传承的陇南民间信仰、体现的陇南人的价值取向,折射出的陇南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无不打着明显的陇南烙印。陇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原生态陇南民间社火就是各民族文明汇流的结果,是存在于陇南这个特殊区域的特殊民间文化形式。今天,原生态陇南民间社火的文化张力在继续塑造陇南民众性格、传承陇南民间信仰、形成陇南人的价值观等方面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原生态陇南民间社火的文化内涵是构成陇南民间社会的潜在因素,是陇南民间社会的灵魂。

注释

①卸降:耍完社火后将社火用具中的纸活烧掉,意即结束。

②炼底子:犁地时犁沟的最深处,俗称杠沟的最下端。

③番麦:玉米。

④翎膀:翅膀。

⑤狙狸猫:松鼠。

⑥喘:应声。

⑦上坡里:屋内背墙正中央八仙桌上方悬挂中堂与对联的地方。

[1]袁智慧.仇池与中华民族早期的联系[N].天水日报,2010-5-24.

[2]余永红.西和“黑社火”系列造型及图像的艺术特征[J].甘肃高师学报,2008(8):4.

[3]西和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6):617.

ClassNo.:G127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OntheCulturalConnotationofPerformanceofFolkShehuoinLongnanRegion

Yan Zimian

(Bazhou Party School of CCP,Korla, Xinjiang 841000,China)

There are three forms of performance of folk Shehuo in Longnan region , i.e. the Shehuo for God , the Shehuo for War and the Folk Shehuo The performance of folk Shehuo implies the religious , war-oriented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 life of people living in Longnan region . The folk shehuo performance is a representative of historical culture of Longnan people.

Shehuo for God;Shehuo for war;folk Shehuo;historical culture

剡自勉,硕士,讲师,巴州党校。

1672-6758(2013)06-0135-3

G127

A

猜你喜欢

社火陇南狮子
闹社火
青青之岛 悠悠陇南
狮子的喷嚏
甘肃:新年舞社火,经久不息
陇南记忆
狮子鱼
“社火”辨——兼论中原传统社火的发生
圆梦陇南
社火,耍起来
Epidemiology of visceral leishmaniasis before and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 Longnan City,China,2005-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