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
2013-04-07胡丽娜
胡丽娜
(黑龙江工业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系,黑龙江鸡西 15810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立足于鸡西矿山资源型城市煤炭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校企结合”进程,服务于鸡西煤炭行业的经济发展,使培养出来的高层次人才,既符合省内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的标准,又能掌握煤炭企业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
黑龙江工业学院是地方特色鲜明的一所高等院校,与市国有矿业、电力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推动东部煤电化基地对人才的需求,一要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到用人单位对电气专业毕业生进行回访,调查了解电气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二要采取请进来的方法,邀请用人单位来我校考察,组织召开座谈会,利用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等形式增加双方联系。鸡西的国有煤矿、电力企业机械自动化程度很高,急需电气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强且上手较快的应用型人才,同时电气专业又是一种理论与实践都要求较高的专业。在我校“修德修能 成人成事”的教育理念的背景下,对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需要提高电气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更加需要和企业进行接轨,缩短企业自行培养人才的时间,使学生毕业后快速地适合企业,为鸡西煤电化企业发展多作贡献,为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多做贡献。
一 优化“1一0”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合格+特长”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通过与鸡西地区煤矿机械有限公司,鸡西市大唐热电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各市区煤矿等10余家企业交流与合作,建立紧密联系,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结合我校“合格+特长”人才培养特色,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将学习领域课程延伸到煤矿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中去,制订“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企业订单培养”相结合的管理运行机制,实现校企共建专业、共育人才,为社会输送“素质高、能力强、下得去、用得上”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优化“1一0”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推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倡导以“项目教学、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改革。按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要求,倡导等级制考核方式改革,突出过程监控与形成性评价。
构建全新的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建立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定期改革教学内容,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以及职业道德、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等引入教学内容中。开发建设5门优质的专业核心课程,开发特色教材4册,开发2门网络课程,建成重点教学资源库1个。
二 构筑“教学研一体”的“双师型”品牌专业教学团队
调整师资队伍结构,确定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实训课师资比例;建立“教学研一体”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5%以上;引进专兼职教师、建立专兼职教师管理制度,使教学团队中来自企业一线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50%以上;极力打造省内一流“双师型”品牌专业教学团队。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实施“双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开发项目驱动课程,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推进以教学团队为基本建设单元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工作。通过实施“两个双师工程”即“双师”素质继续教育工程,及“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工程,以“内培、外引与外聘”等方式,努力构建一支结构合理、技术精湛、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教学团队。
拟培养专业带头人1人,培养专业骨干教师2人、引进副高级职称教师2人、博士1人,聘请包括企业兼职专业带头人、兼职骨干教师、兼职德育辅导员在内的兼职教师5人,使专兼职教师总数达到33人。
三 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立足于人才培养,满足社会需求
新建4个校内实训基地: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嵌入式技术实训室、计算机仿真实训室、理实一体化教室。扩建3个实验室:可编程控制技术实验室、单片机技术实验室、工程供电及继电保护实验室。能够完成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师资培训、新技术应用推广、模拟工业生产等项目。为采取灵活适用的“学训交替”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消化枯燥的理论知识,满足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开发校外实习基地,实施与组织学生顶岗实习。积极寻找校企合作、创造校企共赢的机会,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成立学校、企业、行业领导、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审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内容、学时安排等,采取校企一体、产学协作的方式共建实习基地,选择职业环境开展实践训练和技术培训,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为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工作。
四 改革“项目驱动,无缝对接”专业课程体系,保障学生“出口畅”的就业趋势
构建“项目驱动,无缝对接”专业课程体系,针对鸡西地区煤炭企业产业升级和鸡西地区煤炭企业各岗位的实际需要,对鸡西地区煤炭企业进行广泛调研,与鸡西地区煤矿机械有限公司,鸡西市大唐热电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各市区煤矿等10余家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围绕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要求,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引入行业技术标准开发项目课程和项目教材。模拟真实工作岗位,组织教学实施。按照项目课程教学理念,围绕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满足企业需求,保障学生“出口畅”的就业趋势。
加快我校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发展,以进一步促进东部煤电化基地的高速发展。大大优化我校的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综合配套改革,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普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能力和提高就业率。
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在立足东部煤电化基地发展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培育学科专业特色、创建专业品牌的理论与方法。通过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凝练办学理念,探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运行与保障机制。
[1]郭扬.高职院校评估如何从“水平评估”转向“工作评估”[J].中国高教研究,2008(6).
[2]牟万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5).
[3]刘星.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辽宁高等职业教育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