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软新闻汉英翻译

2013-04-07梅,

关键词:汉英适应性译者

滕 梅, 胡 青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青岛 266122)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软新闻汉英翻译

滕 梅, 胡 青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青岛 266122)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全新的翻译研究理论,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尝试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指导下,探讨软新闻的汉英翻译,研究结果表明,新闻译者在软新闻汉英翻译过程中居中心地位,需从翻译生态环境层面做出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的适应性转换选择。

生态翻译学;软新闻;适应性选择

新闻按时效性主要分两类:硬新闻和软新闻。硬新闻指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受众在阅读或视听这类新闻时,一般会产生“延缓报酬”效应。与之相对的软新闻则指那些人情味较浓,写得轻松活泼,易于引起受众感官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能产生“即时报酬”效应的新闻,社会新闻大都属于这类新闻[1]。硬新闻往往追求速度,时效性强,需要第一时间简单明了地报道新近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及其发展过程,而软新闻对时效性的要求不高,主要是吸引受众的兴趣。

硬新闻与软新闻的不同决定了它们的翻译有所差别。从结构上看,硬新闻倒金字塔结构明显,主题明确,往往开门见山,实事求是,把最具新闻价值的内容写入导语中,然后根据事实的重要性依次递减地进一步组织材料。硬新闻的翻译同样需要遵循这种结构,翻译后的总体框架通常和原文一致。而软新闻体裁广泛结构灵活,通常用轻松的文笔,展示丰富的内容,向受众提供娱乐,使受众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因此新闻译者在进行软新闻的翻译时可以根据翻译思路或受众的需要合理调整原文结构和内容,让译文更出彩。

当前软新闻翻译是翻译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尤其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软新闻已经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软新闻汉英翻译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兴趣。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以“软新闻”为“篇名”进行搜索,发现自2221年1月至2212年12月共发表与软新闻翻译有关的论文35篇,2221年为1篇,2212年为7篇,数量上整体呈上升趋势。国内专家学者大多运用功能翻译理论、传播学理论、互文性理论等对软新闻翻译进行研究,如徐泉、王婷[2]用功能翻译理论对软新闻的“改译”策略结合具体翻译实例进行分析;尚亚宁[3]将互文性理论运用于软新闻的翻译中,介绍了软新闻中的互文现象及在译文中的互文对等;潘家云[4]从变异理论和外语教学角度剖析了软新闻的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因素。不过时至今日,尚鲜有人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对软新闻汉英翻译进行系统的研究,而事实上,生态翻译理论对软新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崭新视角和启示。

一、翻译生态环境制约下的软新闻译者

生态翻译理论由胡庚申首次提出,该理论将生物界“适应与选择”法则引入翻译研究中,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5]。在“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主题概念之下,生态翻译学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6]97。

翻译生态环境是生态翻译学的一个核心概念。“翻译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包含源语、原文和译语系统,是译者和译文生存状态的总体环境,因此“翻译生态环境”的概念要比翻译的“语境”更拓展一些。随着研究的深入,“翻译生态环境”更明确地是指原文、源语和译语所构成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7]。

新闻翻译不是简单的两种语言的转换,而是受到众多因素影响,软新闻翻译不仅涉及一部分时事要闻,更多的是传播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信息,因此软新闻汉英翻译有独特的翻译环境。

(1)软新闻汉英翻译涉及两种语言转换。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体系是最后译文构成的基础。

(2)软新闻汉英翻译中原文和其新闻主题背景相关材料与最后的译文有直接的联系。

(3)评价一篇新闻的传播效果,受众是最有话语权的。媒体要赢得认可,必须满足受众的需要。无论什么类型的翻译,读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4)软新闻已逐渐成为外国受众了解中国的一个新窗口,很多软新闻的主题都是面向世界推介和宣传中国。当前的国情、国内外的形势等等都能在最终的译文中体现出来。这可以看做软新闻汉英翻译生态环境中最大的环境。

(5)各媒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新闻报道思路和风格。媒体自身特点也是一个重要的翻译生态环境。

翻译生态环境对于软新闻翻译文本的产生至关重要,对于具体的软新闻翻译来说,大到整篇文章的内容和风格,小到段落的组织、词语的选择等等,总会与翻译生态环境有关联。

然而,在翻译活动中,软新闻译者虽然受到翻译生态环境的制约,但这并不代表软新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而是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生态翻译学凸显译者的中心地位,强调了译者的主导作用。在新闻翻译过程中,新闻译者对新闻事件的把握、文字材料的熟悉及其语言的功底等对新闻传播的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软新闻汉英翻译时,新闻译者必须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自我适应”做出自己的选择。一名合格的新闻译者需精通汉英两种语言,当接到任务时,需要多渠道搜集相关信息,认真细致地研究材料的背景和现实情况,争取做到对原材料所传递的内容、思想等了然于胸。在进行软新闻汉英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口味,了解国情和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同时还要考虑到本媒体单位新闻报道的整体风格和体例,然后再对材料进行组织糅合,译写出相关的软新闻。最后的译稿可以看作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结果。

二、软新闻汉英翻译中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原则上在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上力求多维度地适应,强调的是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因此,译者只有真正地检视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并至少注重“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转换,即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文化内涵的适应性选择转递和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达,才能产生出恰当的译品,而译品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也才能会相对高一些[8]。在软新闻翻译的过程中,新闻译者不仅要进行两种语言形式的选择转换,还要关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内涵和差异,从而达到交际意图的预期效果。

(一)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所谓“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7]。软新闻翻译中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主要体现为两种语言形式的差别。汉语重“意合”,强调逻辑和意义的关联,靠词序、虚词、上下文关系等来表达语法关系。英语则强调“形合”,讲究语法,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要求用一定的外显形态标记(如时态、语态、关系代词、副词、连词等)来表现。两种语言的差异同时也反映了前者为螺旋式思维方式,而后者为直线式思维方式。请看例1。

例1 当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大都昂首迈步向前看的时候,电视剧里的钟摆似乎喜欢倒着走。一系列穿越题材的电视剧火爆荧屏,成为当下收视的热门。

《宫》和《步步惊心》是最近的两部穿越大戏,均在湖南卫视首播。两部剧的女主角都由现代穿越回了清朝,故事背景也都涉及了“九子夺嫡”,让来自现代的主人公陷入权力斗争和凄婉爱情的漩涡。

这两部剧的爆红也大大提升了穿越剧的题材号召力,据悉,《极品家丁》、《江山美色》等大量穿越作品已被影视公司购买,并正在制作中,预计2212年将迎来HT另一波穿越的热潮。

译文 TV serials about time travel have become popular but appear to show a lack of creativity among scriptw riters,some experts say.Two TV series in particular-Palace and Startling by Each Step-both first shown on Hunan TV,center on a female protagonist who goes back in time to the Qing Dynasty(1644―1911),where they become romantically involved w ith princes.Their success has inspired TV production companies to buy up similar time travel tales for 2212.[9]

该例来自《中国日报》上一篇关于“穿越剧”的软新闻导语部分,可见汉语原文与英语译文两种版本完全不同。该新闻主要表达了国内穿越剧的热播引来了支持与批评两种观点和态度。汉语版本首先描述了我国电视剧市场的热点现象,然而进一步进行具体的讲述,引出两种不同的观点,从而一步步吸引读者的兴趣,这符合汉语阅读者螺旋式的阅读习惯。英语版本则大相径庭,开头第一段第一句引用“some experts(一些专家)”的观点直接点明全文的主旨“TV serials about time travel have become popular but appear to show a lack of creativity among scriptw riters(穿越剧荧屏大热但剧本却明显缺乏创意)”,这符合英语先表态或先做结论,后说原因或叙事的语言特点,符合大部分英语国家受众的直线式的阅读习惯。如果英语译稿对汉语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直译,势必会造成大量不符合国外新闻标准的语句,让国外受众不知所云,影响最后新闻译文的传播效果。因此,新闻译者必须摆脱原文表达上的羁绊,根据译语的表达习惯,在语言维层面上做出适应性选择转换。

再如新闻常出现的倍数表达,软新闻中也会经常出现有关这类数据信息的描述。英语中在表达倍数时,通常是把本数也算作一倍,如five times greater than是指原数的五倍,而不是大五倍。这不仅体现出我们民族与英语民族表达习惯上的差别,同时也体现着两个民族文化思维的不同。

(二)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由于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上和内容上往往存在着差异,为了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译者不仅需要注重原语的语言转换,还需要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并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6]136。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独有的文化。越来越多的国外人士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软新闻氛围轻松,往往包含较多的文化背景信息,因此翻译过程中必须将汉语原文中含有的文化信息在译文中表现出来,否则软新闻汉英翻译将失去其重要的功能,辜负受众的期望。请看例2。

例2 “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龙”,往往被看成是水的化身。

译文 The dragon,which was believed to be capable of summoning clouds and rains,was also regarded as a symbol for water that brings abundant food to mankind.[12]

原文中讲述了“龙”文化在中国民俗中的巨大意义,译文中必须将其中隐含的文化信息翻译出来。“兴云作雨”的字面意思“to be capable of summoning clouds and rains”虽然被翻译出来了,但是国外受众未必从字面意思中明白“兴云作雨”真正的涵义。中国人之所以自古重视龙文化,是因为“龙”这个神异动物能带来大量雨水滋养农作物,因此译文补充了相关文化信息“as a symbol for water that brings abundant food to mankind”。

软新闻中出现中国特色的文化词汇的频率较高。随着中国的开放,特别是近年来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宣传中国的语言文化,有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词汇已经走进了英语国家的生活中,比如“旗袍”、“饺子”、“包子”、“功夫”等等,国内大多数媒体倾向用直接英译的方法:“cheongsam”,“jiaozi”,“baozi”,“kungfu”等,因为这些词汇已渐渐融入到英语的词汇中,国外受众理解起来大都没有困难。但是其他很多中国特色的文化词汇还是需要补充相关信息来传递文化内涵。如“五行”,译文可以做出相应的解释―――five elements in ancient Chinese cosmology―metal,wood,water,fire and earth。再如现代社会的文化词汇“铁饭碗”,字面翻译为“iron rice bow l”,译文应给出必要的文化解释―――“a guaranteed job for life in government”或“once employees are recruited,it is almost impossible for them to be fired”。

另外,汉语软新闻常出现历史人物、历史时期、旅游景点等,这时新闻译者应该在译文中补充相关的文化信息,如例1中“Qing Dynasty(1644―1911)”用国外受众熟悉的公历年份注明具体的年份。若提到清朝乾隆皇帝,可以译成Qianlong(1711―1799),the 6th emperor of the Qing Dynasty,并用括号注明生卒年月,必要时也可以加上“versatile(多才多艺)”这个形容词来向受众提示乾隆是位博学多才的皇帝。再如旅游景点天台山(Tiantai Mountain),可译为“the Buddhistmountain of Tiantai in East China’s Zhejiang province,about 222 km from Shanghai”来说明天台山是浙江省东部佛教名山,距离外国受众比较熟知的上海约222公里。软新闻翻译在文化维过程中适应性地选择转换,对文化信息进行有效处理,既可以加强文化信息的传递,也是交际的需要。

(三)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翻译过程中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顾名思义,是说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转换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6]138。软新闻的翻译可以看作新闻译者与受众之间的交际活动,即新闻译者向国外受众提供原语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所以译者必须提高“交际”能力,服务好国外受众。请看例3。

例3 民主共和制度尽管未曾扎根,但保留了民主共和的形式,使得日后欲集权自为的各路军阀,也不得不用此招牌来自名身份。

译文 The slogans raised by Dr Sun Yat-sen and other republican forerunners for national unity and the“Chinese nation”concept put forward by the Republic of China,follow ing its establishment in 1912,greatly unified a nation that had long been plagued by political strife and chaos and kick-started China’s transition to modernity.[11]

这句话引自《中国日报》关于“辛亥革命”122周年的特稿,只有懂得当年中国背景的人才能理解原文中“使得日后欲集权自为的各路军阀,也不得不用此招牌来自名身份”这句话的意思。新闻翻译者在译写的过程中,将上下文结合起来,“greatly unified a nation that had long been plagued by political strife and chaos and kick-started China’s transition to modernity”,使不熟悉中国近代史的受众从总体的时间跨度上明白“辛亥革命”前后的事件,从来达到交际的目的。

此外,在上文中提到过的历史朝代添加公历年份的提示,也算是一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类似的还有货币、度量衡单位等,译文应尽量转换成受众熟知的衡量标准。

“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是相互贯通的,语言承载着文化,语言的传递和文化的播撒都是为了最后的交际。在语言维上的精心推敲、文化维上的相互撮合都是为了实现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为了便于描述而强调某一维度、某一因素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其它维度、其它元素没有在翻译过程中起作用。事实上,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语言的、文化的、交际的等等因素往往相互交织,互联互动,有时又是很难截然分开的[6]135。

成功的翻译应该是译者成功的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结果,如果某译文的“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程度越高,那么它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也就越高。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看,最佳的翻译就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新闻译者只有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方面进行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才有可能翻译出佳作,从而赢得受众的理解和欢迎。

三、结束语

生态翻译学理论将译者放在翻译过程的中心地位,强调译者应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运用“三维”转换的方法做出“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翻译选择,对软新闻汉英翻译具有一定指导作用。新闻译者需积极发挥其自身的主导作用,多维度地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做出选择,才能产生优秀的翻译作品,从而提高软新闻的传播效果,完成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使命。

[1]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11.

[2]徐泉,王婷.试论软新闻的翻译方法及其理论依据[J].语言与翻译,2221(3):39-42.

[3]尚亚宁.互文性视角下的英语软新闻汉译探析[J].新闻知识,2212(12):122-121.

[4]潘家云.软新闻的语言变异探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225(6):58-62.

[5]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228(6):11-15.

[6]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224.

[7]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211(2):5-9.

[8]胡庚申.从译文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应用例析[J].外语教学,2226(4):52-55.

[9]孙力.穿越剧成荧屏大热历史观和原创性引探讨[EB/OL].(2211-11-22)[2213-1-28]http:∥www.chinadaily.com.cn/zgrbjx/2211-11/22/content _14218317.htm

[12]吴正光.黔山窗中的“龙文化”[J].中外文化交流,2222(2):19-22.

[11]王杰.辛亥革命开启中华民族振兴之门[EB/OL].(2211-12-11)[2213-1-28]http:∥www. chinadaily.com.cn/zgrbjx/2211-12/11/content_ 13865294.htm

Chinese-English Soft New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Teng Mei, Hu Q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China)

Eco-translatology,a brand new theory for translation studies,attempts to describe and interpret translation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This research endeavors to study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soft news w ithi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co-translatology,demonstrating that news translators play an important subject role and intentionally make adaptive choices w ith multiple dimensions including language,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in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eco-translatology;soft news;adaptive selection

H 259

A

1229-895X(2213)22-2128-24

2212-12-1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9YJC742271)

滕 梅(1969-),女,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研究。E-mail:tengmei_cn@yahoo.com.cn

猜你喜欢

汉英适应性译者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汉英文字的幽默修辞功能浅探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