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途径
2013-04-06陈璇
陈 璇
(韩山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管理系,广东 潮州 521041)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下简称“三自”教育)已逐渐成为当今大学的主要教育管理模式,“三自”教育只有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和实践中,在学生中形成自主意识,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而全面进行“三自”教育更强调要从大学新生抓起。大学新生初入大学这个小社会,刚完成角色转换:学习模式上由“以教师教学为主”到“以自主学习为主”,生活上由“家长包办”转为“独立完成”,工作上更是需要通过自我表现来得到肯定。他们在近一个月的入学教育期间已逐渐适应大学生活,自我意识也逐渐成熟,判断力和意志力逐渐增强,对自我价值的追求逐渐凸现,独立意向非常明显,希望多一些自我思考、自我选择、自我发展的空间,不想被传统的思想所束缚。高校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在新生入学后开始对他们进行“三自”教育,同时适时地进行“三自教育”实践,从学生个人层面来看,将有利于新生更好地学会自我认知,尽早做好大学生涯规划,有效地管理时间及情绪情感,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乐观人格,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从学校层面来看,是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良好途径,有利于学校对学生更有效地管理和培养,符合培养当代优秀大学生的社会要求。
一、“三自”教育在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突出了新生适应教育中的主体意识
“三自教育”是大学生的一种自觉自愿的主体活动,在大学新生中开展“三自教育”能突出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主体性和自觉能动性,做到管理而不管死,帮助而不替代,理解而不迁就,使新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充分提升并且合理释放,更有利于解决新生在适应大学生活中出现的理想与现实、目标与手段、物质与精神、自我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实现新生的身心需求平衡。新生随着大学生活的逐渐适应,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必定会逐步脱离对家庭和教师的依赖性,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追求自身的独立和发展。
(二)增强了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受挫能力
根据对新生的调查了解,新生基本上具备自我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的能力,但是心理都比较脆弱,受挫能力差。特别是“90后”的独生子女,不管家庭经济困难与否,不管来自农村还是城镇,基本上不曾吃过苦,没受过什么挫折,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偶尔遇到一点困难就觉得是天大的事情,提倡在大学新生中开展“三自教育”能使新生进一步认识并克服自身的弱点,学会正确理解与选择判断的能力,学会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在困难中不断磨炼意志,在集体或他人的帮助下提高受挫能力。
(三)填补了新生思想教育中的实践体验
“90后”的大多数新生都比较反感接受教师强制灌输的教育或者是苍白无力的思想说教,老套的、传统的、被动式的思想教育已不适合新时期大学新生的特点,提倡在大学新生中开展“三自教育”能为新生提供更多实践体验的机会和空间,少一些灌输,多一些引导,少一些理论,多一些实践。新生通过亲身经历,去体味人生道理,从而做出正确的自我认知、自我定位和自我判断,教师从中加以引导,这种教育方式更能让新生从心底真正接受,同时也为新生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提供了保证。
二、影响新生开展“三自”教育的主要因素
(一)新生的自我意识与行为之间有矛盾 根据调查,大部分新生虽然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主动意识,分析问题也很有道理,但由于新生的社会经验、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尚浅,思想上仍然有不成熟的地方,不能系统地、客观地认识主观意识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面对现实中的种种困难和挫折,特别是一些消极情境的诱惑,缺乏承受力和抗争力,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就会出现意识与行为之间的矛盾,造成渴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与学习障碍、行为障碍、心理障碍、目标障碍并存的现象,影响了“三自”教育的开展。
(二)新生的自主能力与团队之间有脱节
大学新生存在强烈的独立意识,表现出极高的自主性。他们渴望摆脱对他人的依附,不喜欢别人过多地干涉自己的事情,有较强的表现欲,个性张扬,在各种活动中要突出自身价值的存在,然而由于青春期不完全的独立性,自身各种能力不足以独立解决问题,这时最容易产生心理矛盾,既需要别人帮助,又不想依赖于团队来完成,集体观念意识不强,团队协作能力较弱。新生开展“三自”教育虽然绝大部分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和能力,但团队的作用也不可或缺,离开了团队而孤立存在,个人能力再好也无法适应社会的要求。
三、在新生中开展“三自”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三自”教育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教师积极引导 在大学一年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三自”教育植入新生第一学期的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是新生开展“三自”教育最好的初始途径。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这两门课程将教育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明确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合理规划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具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而“三自”教育的内容与课程内容有很多的可融合性,将“三自”教育的内容植入课程的教学内容中,由专业教师为新生导航,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如主题教育活动策划、生涯规划、个人目标管理等活动,指导新生找到个人目标定位,有效管理自己的时间,统筹安排课外活动,结合社会人才需求来调整和完善自身,锻炼自我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同时,让大一新生意识到教师是在为他们的未来而开展教育,不是在说教灌输,可以从内心激发他们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潜能,在课程结束后教师为每位新生参与情况和效果进行评定并将成绩反馈给新生,作为新生开展“三自”教育的起始成绩。这是一种很好的“三自”教育尝试途径,有助于高校对新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二)建立高年级学生联系新生宿舍制度,朋辈热心帮扶 学生宿舍是大学生一个重要的活动场所,是新生进行“三自”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从高年级学生中挑选思想表现好、学习成绩好、综合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将他们每人搭配到各个新生宿舍中,要求他们对自己所联系的新生宿舍成员负责,了解每位新生的性格特点和能力,注重个性差异,进行对口帮扶,协助新生开展自我教育,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克服自身存在的缺点,提高学习能力;协助新生开展自我管理,合理规划大学生活,确定奋斗目标,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协助新生开展自我服务,塑造良好人格,合理调节情绪,提高实践能力。辅导员老师要跟踪工作进度,要求高年级学生关注新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的动态,做好工作笔记,定期进行工作汇报及评比,并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双方奖励,提高其积极性。这种朋辈帮扶方式是新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教育管理方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宿舍的一种好的做法。
(三)借助各种学生干部队伍或社团组织,集体正面导向 学生干部队伍或学生社团是高校最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平台,也是新生开展“三自”教育的有效实体。这些团队和社团往往在新生入学后就以其品牌活动作宣传招新,吸引了大部分的新生加入,新生群体最容易存在一种从众的心理,而集体的正面导向能够成为一种无形积极的力量制约着个人的不良倾向。鼓励新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爱好,选择参加一至两个学生干部团队或者学生社团,借助集体的力量,利用高校丰富的场地资源和文化载体,组织策划开展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团体性活动,同时参与学校部分学生事务的管理与服务工作,通过团队活动,使新生的“三自”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同时取长补短,锻炼自身能力。
(四)利用手机平台广泛接触,网络多向交流“90后”的新生,每个人不一定都拥有电脑,特别是来自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接触电脑的机会更少,但是,基本上每位新生都能拥有一台手机,手机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加上移动、电信的优惠网络套餐,利用手机上网已成为每位新生的生活习惯,他们会很感兴趣地主动加入各种校园微博群、微信、QQ群,而且热衷于对周围事情互相吐槽,热衷于发起一个话题引发讨论,热衷于网络提问求解求助,更热衷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写下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因此,手机网络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交流平台,如果辅导员在这些网络平台上加以关注和引导,将是新生“三自”教育的一个简捷又有效的途径。
(五)进入社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社会全面体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人不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同样,离开了社会实践,“三自”教育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走进社会的重要形式,是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见识、长才干,也是提高新生“三自”能力的基本途径。社会实践对大学新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都比较高,但能参加的机会却比较少,高校如果能为新生多提供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亲身感受,全面体验自身能力。辅导员必须在新生的社会实践中进行全程跟踪指导,活动结束后为每位新生作总结分析并评定成绩,作为新生检验“三自”教育成效的参考依据,更有助于新生达到“三自”教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大学一年级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新生“三自”教育的有效开展,新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处事能力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影响到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进一步促进新生思想更加成熟,心理更加稳定,学业上追求更高的目标。同时,新生在开展“三自”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不断地适应社会需求,探求自我发展道路。
[1]曹桂彬.开展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10):42-43.
[2]刘宁静.基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理念的大学新生适应教育[J].出国与就业,2011(04):28-29.
[3]辛亦工,鲁卫平.当前我校开展大学生“三自”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9):74-76.
[4]钟京凤,路成刚,贾玉跃.新时期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的探讨[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04):49-51.
[5]张筱逸.和谐视阈“90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构建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6):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