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病理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2013-04-06魏中秋郑素琴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精品课程病理学切片

魏中秋 耿 菲 孙 影 郑素琴 杨 方

(河北联合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①教学管理办公室 河北唐山 063000)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和人才培养工程,2003年4月教育部在全国各高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是促进高校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我校病理学系根据教育部和学校的要求进行了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2004年病理学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2006年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称号并于2011年顺利通过复审。通过病理学精品课程建设,大大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本学科的应用,显著提高了病理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现将笔者的初步经验和体会报告如下。

1 队伍建设是基础

我系在多年的课程建设过程中,采取多种渠道与方法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举办教学法研究、科研讲座等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积极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有计划按步骤选送教师到国内外名校进修学习;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教研室要求每位教师至少每年参加一次校外学术研讨会。现已逐步形成了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均合理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2 教学管理是手段

教学管理是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教学管理方面我们力求做到“三字经”:“真”,在教学运行及质量管理等方面,我们真投入,真付出,用真功,使真劲;“好”,开学做好安排,期中做好检查,期末做好考核;“严”,严抓细节是常规管理上的关键。为此,在学校的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我系制定了符合本学科特点的详细周密的集体备课、听课、试讲等多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3 教学内容优化是核心

教学内容的优化是课程建设的核心。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是医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病理学课程分为基础病理学和系统病理学两部分,前者为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后者则为各种疾病的特殊规律,前者充分联系着各基础学科,后者则为临床医学打好基础。我系一直紧贴培养符合21世纪医学发展的高素质人材总目标,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体现了系统性和科学性,在理论深度、课堂生动性、内容丰富性等方面不断完善和提高,并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网络教学等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既要让学生掌握疾病过程中的基本病理变化,又要使学生对各系统具体疾病有较深刻的理解,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病理学是侧重于疾病形态学研究的课程,其实验课是学好病理学及深化理论的重要手段。我系现已建成了50例系统标本构成的临床病理讨论(clinic pathological conference,CPC)、1000余种大体标本库、100套组织切片及相匹配的全套虚拟切片。实验课采用数码显微镜互动多媒体设备,充分利用大体标本和组织学切片等教学资料,反复强化理论所学内容。通过这种综合性实践教学辅以探索性教学,使学生具备利用大体标本、组织切片、临床病例资料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具备通过病理变化解释临床表现的能力,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际运用中得以升华和提高。

4 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是动力

4.1 多媒体授课 理论授课100%达到多媒体化,制作了全套、系统的电子教学课件和教案,授课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病变组织器官的结构立体化和动态化,增加了有限时间内给予学生的信息量,极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4.2 数码显微镜互动教学方式 2007年学校建立了数码显微镜互动实验室,解决了病理形态学教学中的典型病变、疑难问题无法同时观看的难点,实验课中师生积极开展互动性教学,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优秀图片共享的优势,使教学和考试更加灵活,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4.3 临床病理讨论(CPC) 利用本系具有临床外检和尸检工作的有利条件,精心挑选出50例各系统疾病的典型病例做为CPC讨论内容,包括病历摘要、大体和切片标本、尸检结果等。教师在前一次课布置讨论的病例和讨论内容,由学生课下进行充分预习,课堂上在教师的主持下由学生主动发言分析病史,提出可能存在的病理改变,分析各种病变之间的联系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最终提出诊断意见和死亡原因的推测。授课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大胆发表独立见解,实现互动式教学,下课前,教师总结、公布病例的讨论结果。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教学,使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机结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贯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欢迎。

4.4 以问题为中心(PBL)的教学改革探索 PBL教学,属于综合性实验,授课过程中,我们在选取临床专业2个班进行了部分PBL教学的尝试。如,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肾小球肾炎各章节。具体操作过程为:首先由教师撰写PBL教案,集体备课时讨论通过,主讲教师将PBL教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前次课或校园网上公布包括病例文字、图片资料、PBL多媒体课件等;由学生自行组成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学生首先针对给出的病例提出问题、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各种资源查询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充分讨论后,分析解决问题,形成一致意见,最后由教师讲评。PBL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受到学生好评。

4.5 网络教学辅助 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改为“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复式教学。建成病理学精品课程网站,制作了全方位的病理学教学网页,大量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料如: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录像、虚拟切片库、CPC与综合练习、实验指导、教学大纲、教案、参考文献和网站地址等,已于2006年全部上网、免费开放,为学生提供了病理学自学的园地,利于学生复习、自学、自测以及师生即时交流和互动。

4.6 临床病理见习 针对学生尚未接触临床、对临床病理了解较少的情况开展了临床病理见习。在教师带领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附属医院病理科参观学习,了解从病理标本的“接收-取材-切片制作-诊断-报告签发”的流程,加深对病理学的了解,以及与临床有关科室沟通的重要性,为今后进入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5 学术水平建设是保证

近年来本系积极开展教材编写工作,主编、参编教材5部。其中自编实验教材《病理学图谱与实验教程》图片与实验课大体标本、组织切片相配套,综合练习与教材相匹配,图文并貌,增加直观性和真实性,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在使用过程中获得同行专家和广大学生的一致好评。利用病理学科有临床诊断病理的优势,建设了大体、镜下、详细临床资料的扩充性资料库、CAI课件、CPC讨论资料、教学录像、教材配套光盘、实验教材光盘、虚拟切片等。

以科学研究为动力,以科研促进教学。科学研究极大提升了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加强了课程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扩大了课程的影响,将学科组的科研成果、科研思维运用到教学中,提高了教学质量。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在现有成绩基础上,我们将根据学校的总体定位和办学宗旨,进一步建设具有特色、符合学校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形成以中青年博士为主体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打造国家教学名师,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层次;力争国家级精品课程;提升承担重大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项目的能力;增加三大检索论文的数量;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新模式,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本科生、留学生和研究生。

[1] 郭丽梅,朱莉静,冉令杰,等.病理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5):20

[2] 李学农,丁彦青,申 洪,等.病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5):57

[3] 王凡英,满志红.谈《病理学》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专业特色[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21(6):475

[4] 汪 敏.病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2):322

猜你喜欢

精品课程病理学切片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基于SDN与NFV的网络切片架构
肾穿刺组织冷冻切片技术的改进方法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冰冻切片、快速石蜡切片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WST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实施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浅析《Photoshop》精品课程开发及网站建设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