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教务管理工作体会
2013-04-06王晓一牛春娟杨绍清
王晓一 牛春娟 彭 焱 杨绍清
(河北联合大学心理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
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高等院校立足之根本。教务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在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能够做到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也是确保高校其他工作能够正常开展的基础,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做到把教育管理工作作为高校教务管理的核心,在此基础之上突出强调教务管理在高校教育中的协调、推动的作用,发挥教务管理的屏障职能,高瞻远瞩,制定具有战略意义的管理策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从而改善高等学校在教务管理方面的低迷处境,全方位、多维度地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1]。教学院长、教学秘书和教务员是日常教学事务工作的制定者,也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其参与度直接决定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因此,要充分调动教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培养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开发创新性思维,提高教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教务管理机制的有效性和教务工作人员的态度、水平、能力等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活动的进度与效率。因此教务工作的任何环节出现问题,教学工作都无法顺利进行。如何增强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简化教务人员结构的复杂性和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将是解决高校问题的关键所在。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在实际教务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1 高校教务工作的特点
1.1 重复性 高校的教学工作是周期性动态过程,教务管理工作在辅助和确保教学顺利进行方面也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和重复性。例如通常教务工作的任务在各个教学阶段存在共同点,由此,教务管理人员可以在以往教务工作流程顺时展开的基础之上纵向深入地研究教务工作的可行性,发挥期重复性的优势作用,提高教务管理的质量与水平。
1.2 繁杂性 教务工作比较繁琐复杂,涉及到很多的方面,其中包括协助学院修订教学计划和开课任务、教学质量监控与考核、日常教学管理安排、组织听课、教案及课件准备与审查、学生学籍管理、考务及成绩管理等。教务管理工作量大,关系网复杂,增加了教务工作的难度。
1.3 辅佐性 教学管理人员是教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沟通院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为领导、教师和学生提供各种帮助与服务。如向师生传达文件及工作指令、协助领导做好各种数据的统计工作、帮助老师开展日常教学工作、指导学生的各类考试报名及选课指导等。可见,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渗透在每一个教学与管理的工作环节中。
1.4 制度性 教务管理工作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教务管理人员必须照章办事,保证教务工作的严肃性。近年,高校扩大招生,教师、学生的队伍不断壮大,这就要求教务管理团队要提高教务管理的质量与水平,能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调整与规范教师、学生的日常行为,端正思想态度,达到学生遵守学生守则,教师履行教师职责的要求,从而确保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务管理的制度性。
2 高校教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创新意识 受以往经验的影响,高校在教务管理方面沿用了先前的管理模式,继承了行政管理的理念,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务管理方面的矛盾与问题日趋明显,突出表现在教务管理缺乏创新与活力:①在继承先前的教务管理模式的基础之上,并没有制定出适应新时代的管理策略和进行深入的研究,固步自封;②教务管理人员自身能力水平有限,缺乏创新思维,不注重自身培养,管理理念落后,与时代脱轨。
2.2 工作待遇偏低,诱发职业倦怠 高校的教务管理工作人员负责整个院、系的教务工作,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工作。与教师相比,教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相差无几,但工作的待遇却存在明显的差距,通常包括职称的提升、接受培训与学习的机会、年终奖金、科研项目的申报、奖励机制等项目,高校对教务管理人员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甚至会出现不尊重教务工作人员劳动成果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使教务人员产生不良的工作情绪,影响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办事效率,滋生工作人员职业倦怠的想法,同时,教务人员内部易产生不和谐因素,引发矛盾。
2.3 高校扩招,教务管理工作任务加重 随着我国大学教学由精英化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各大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给教务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例如教职员工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教务管理工作的任务量越来越大,员工的责任与负担增加,容易造成教务工作人员巨大的心理压力与工作压力。此外,教务员工每天忙于处理领导、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事情,缺乏个人的生活空间,破坏了正常的生活规律与工作规律,危害了工作人员的健康。
3 优化教务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3.1 优化办公条件,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我国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务管理工作日益繁重,因此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来辅助教务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引进先进的高效综合教务办公系统,实现教务管理网络化、科学化,有利于减少重复工作,节约人力及财力,同时实现高校内部信息资源的共享[2]。
3.2 加强服务意识,彰显奉献精神 作为教务管理工作的执行者,教务管理人员具有服务与管理的职能。教务管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深入到意识层面。摆正自己的工作态度,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做到为领导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实现以服务为主,管理为辅的工作方式,用行动彰显奉献精神。
3.3 提高自我效能,开拓创新意识 教务管理工作纷繁复杂,涉及领域广泛,要确保教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提高对教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要求,在教务管理团队中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的工作人员,为提高高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奠定人才基础。作为基层教务管理人员,既要熟悉教务工作的特点,又要不断进行知识的储备与积累,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方式,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在工作中始终贯穿服务奉献的理念,增强自我效能,开发自身潜能,争取在教务管理方面制定出具有创新性的方案,以便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教务工作的发展要求。
3.4 加强沟通能力,强化合作意识 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头绪多、事情烦杂、时间性强、精确度高,每天要面对领导与师生,要面对各种常规或突发事件,所以在处理问题、与人交流与沟通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或者被误解,甚至由此产生冲突和矛盾,这就要求教务管理工作者有较强的语言沟通的能力,充分发挥纽带的作用,积极主动地与上下级之间进行交流与探讨[3]。同时,要正确地处理院、系之间的关系,做到与领导、老师和学生团结互助,增强合作意识,定期性地举行教务管理工作人员内部的交流会,将教务团体的知识与经验融会贯通,提高团队的协作能力,保证教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1] 杜晓丹,孙良磊.试论高校教务秘书工作的角色、内容与要求[J].文教资料,2011,(32):162
[2] 杜 飞.对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9):45
[3] 高 菁.高校基层教务工作队伍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文教资料,2009,(34):183